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十八扯-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说,曹操在“瑜之破魏军”以后,表示输在周瑜手里,“孤不羞走”。而鲁肃胜后“先还”,孙权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大请诸将迎肃”,鲁肃“将入阁拜”,孙权又“起礼之”。孙权问鲁肃:“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进答道“未也”,众皆愕然。及就坐,他才不紧不慢地举起鞭子解释:“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

文孙权一听,抚掌欢笑。周瑜的气度宽宏,风流儒雅,才华横溢,鲁肃的思度宏远,心胸敞亮,志气高迈,殊非寻常人等可及。

人赤壁之战后,周瑜任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节江陵。当时刘备在刘琦死后已领荆州牧,驻节公安,联合的双方实际上对峙。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面见孙权,建议趁刘备前来完成政治联姻,“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扣留在吴,从而与关羽、张飞分开。这样“各置一方”,再让他去对付关、张,那就“大事可定”。但孙权顾虑曹操重振实力,担心刘备难以“卒制”,没有采纳这一个方案。他又提出另一个方案,趁曹操赤壁“折衄”尚未缓过气来,让他和奋威将军孙瑜“俱进取蜀”,得蜀后兼并汉中张鲁,结援西凉马超,然后留孙瑜镇蜀,他则回师前据襄阳,进逼曹操,“北方可图也”。孙权同意了,周瑜立即回江陵准备行装,不料路途中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年36岁。噩耗传到柴桑,孙权素服举哀,悲恸地说道:“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大有其今后“国有疑难我问谁”之慨。19年后称帝,仍在感慨“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对于三国前期东吴政权的交替、稳定、发展和巩固,周瑜起着砥柱中流的作用,他人无以替代。

书徜若他未曾英年早逝,他所念念不忘的“取蜀”大计得以实行,那么孙、刘联盟能不能维系下去,三国分峙会不会终究成形,容当另是一说。

屋周瑜病困时,上疏孙权说,“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孙权即拜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周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但鲁肃与周瑜虽是多年至诚知交和亲密战友,战略眼光和斗争策略却有差异,他坚定地主张和维护孙、刘之间的战略结盟。他不赞成扣留刘备的意见,反而力劝孙权,把荆州南郡借给刘备,即所谓“借荆州”。他如此主张,实际上是从实际出发。因为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占有的荆州只有江北南郡、江夏两郡,江南长沙、桂阳、武陵、零陵四郡都为刘备集团所控制,要拿过来双方势必会兵戎相见,坐让曹操集团渔利。倒不如把南郡暂借给刘备,把他推到直接面对襄阳曹军的一线,事实上变成一道隔离带,让吴军可以收缩西部防线,集中优势力量在东部图强。而且名曰“借”,今后一旦形势改变了或者条件适宜了,随时可以收回来。这样做,既维护了孙、刘联盟,又减轻了孙吴压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对孙吴最为有利。用鲁肃劝孙权的话来说,那就是“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尽管后来的事态反复表明,孙权并没有充分领悟鲁肃这一战略建言的深远意义,但当时是“即从之”了。曹操作为一个高出孙权,更高出刘备的战略家,当即就看出了其间的厉害,因而“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这与当初刘备闻言失箸相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接任后,从江陵移师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陆溪口),“恩威大行”,扩充军备,部众从四千余人发展到一万多人。他治军严整,“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深得孙权赏识,升任汉昌太守、偏将军。建安十九年(214)跟随孙权攻破皖城(今安徽潜山),又升任横江将军。回镇陆口,防地与关羽留守荆州之地临界,免不了发生边界摩擦,鲁肃以大局为重,“常以欢好抚之”。但他并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老实有余,勇毅不足,在关羽面前流于怯懦,总被戏弄,而是临危有静气,处事不糊涂。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已得益州,孙权派诸葛瑾出使成都,讨还荆州。刘备耍赖不答应,孙权怒不可遏,即派吕蒙出兵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自然输不起,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属湖北),督令关羽夺回三郡。孙权针锋相对,也亲自赶到陆口督战,令鲁肃屯兵益阳(今属湖南)抗击关羽。双方剑拔弩张,恶战一触即发。为了挽救行将破裂的孙、刘联盟,鲁肃表现出了政治家风度,主动邀请关羽会晤。诸将疑恐有变,纷纷劝阻。鲁肃胸有成竹地说:“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毅然决然出席会晤。他与关羽都驻兵马于百步开外,带单刀相会。关羽先发制人,说刘备乌林之役“戮力破魏”有功,“岂得徒劳无一块壤”,指责鲁肃“欲收地”。鲁肃义正辞严,指出刘备是“私独饰情,愆德隳好”,“贪而弃义,必为祸阶”,面斥关羽是“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反而“负恃强众以图力争”,必然不能得逞。

说得关羽哑口无言,不好动武。《三国演义》所写的“单刀赴会”,抬关羽而压鲁肃,不足为信。结果是这场仗未能打起来,双方讲和,割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东四郡,刘备占有江西三郡。客观上固然有曹操攻汉中,刘备不得不退保益州的原因在,但鲁肃大义凛然,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起到了一定作用。鲁肃如此尽心竭力地维护孙、刘联盟,确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评,做到了“守之终身而不易”。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逝,时年四十六岁。孙权为他举哀,并且亲自送葬。诸葛亮也表示哀悼。吴国史志《吴书》评述说,“肃为人方正,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本传中裴注照引,说明裴松之心目中的鲁肃,正是这样令人景仰。后来孙权对陆逊谈到他对周瑜、鲁肃、吕蒙三个人的评价,称鲁肃初次“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赤壁之战前鲁肃独言不可迎曹,“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后来劝借荆州给刘备,“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孙权“忘其短而贵其长”,常将鲁肃比方为东汉初年的大功臣邓禹,可见倚重之深。直到称帝时,孙权还特别对公卿们提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

接替鲁肃出任东吴西部战线主帅的是吕蒙。吕蒙(178—219)

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与周瑜、鲁肃出身世族富家,自幼博学多识不同,他出身贫贱,粗野无文,十几岁便跟随姐夫邓当投到孙策麾下参与征战。那时他就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的英勇气概,孙策“奇之,引置左右”,邓当死后即任他为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从讨丹阳,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建安十三年(208)跟随孙权西征黄祖,黄祖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堵截,吕蒙作先锋奋勇争先,“亲枭就首”,大呼猛进,夺得首功。孙权论功行赏,擢升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实践中屡建军功,孙权倍加关爱,对他和蒋钦说“宜学问以自开益”。吕蒙推辞说:“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就用自己“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开益”,以及“(汉)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曹操“老而好学”作例子,苦口婆心地指导吕蒙“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吕蒙听进去了,从此“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从一介武夫变成了一位儒将。

鲁肃代周瑜前往陆口就任的时候,途经吕蒙驻地,“意尚轻蒙”。吕蒙问鲁肃“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竟说“临时施宜”。吕蒙认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当即替鲁肃谋画了“五策”。鲁肃大为惊奇,“越席就之”,拊其背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日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特地拜见了吕蒙母亲,然后“结友而别”。后来孙权对陆逊评说吕蒙,还作出了“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的高下之分。

从用兵打仗看,孙权所说确有依据。赤壁之战中,吕蒙协助周瑜、程普“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战功卓著。其后双方争夺南郡,周瑜派甘宁“前据夷陵(今湖北宜昌东)”,曹仁分兵围攻夷陵,甘宁“困急”而求救。周瑜兵力不足,不少将领都反对分兵救援,吕蒙却建议留下凌统留守大营,保其“能十日守”,自己则随周瑜“解围释急”。又出险道设伏计,周瑜全部采纳了。结果取得了“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的完胜,因功擢升为偏将军。建安十六年(211)跟随孙权到东线抗御曹操,孙权打算在濡须口(今江苏无为)夹水设坞,不少将领都说“上岸击贼,洗脚入船,何用坞为”,只有吕蒙支持。他分析道:“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入水,其得入船乎?”孙权称“善”,遂得“备御甚精”。十八年(213)曹操率军来攻,相距月余不能下,只好退去。曹操委任朱光为庐江太守,在皖城(今安徽潜山)大开稻田,并且派间谍到鄱阳(今江西波阳)招诱内应。吕蒙对孙权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熟),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于是有十九年(214)孙权亲征皖城之战。孙权问攻城方法,好多人主张作土山,吕蒙认为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援必至,不可图也”,必须“四面并攻”,速战速决。孙权依计攻皖,甘宁督攻在前,吕蒙精锐继之,拂晓发动进攻,食时即已破城。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生俘朱光及其参军董和,虏还部众达三万多人。曹操大将张辽引军来援时,半道得知皖城已失,只好退转去。在鲁肃逝世后,东吴将领不乏优秀者可以继任,但唯有吕蒙最能让孙权放心。

吕蒙作为一个杰出军事家,战略关注与周瑜接近,主要着眼于有利东吴的现实军事利益,而不像鲁肃那样,更加重视相对长远、相对全面的大局把握。鲁肃主持西线军务时,他就密陈过意见,认为关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应当“于(东吴)强壮时图之”。孙权曾打算北取徐州,他认为不妥,“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孙权“尤以此言为当”。因而他一继鲁肃担任汉昌太守,主持西线军务,便着手实施“取羽”计划。他深知关羽勇武骄矜,不宜力攻,便决定纵其骄气,伺其疏漏,准备智取。第一步,初到陆口时,表面上做出比鲁肃还鲁肃的友好姿态,“倍修恩厚”,麻痹关羽。第二步,关羽北上樊城与曹魏作战,“留兵将备公安、南郡”,他看穿了关羽是对自己不放心,害怕自己趁机进攻公安、南郡,便“以治疾为名”返回建业(今江苏南京),以进一步诱惑关羽放松军备。第三步,把兵不厌诈进行到底,在建业放出“病笃”的假消息,暗地里却向孙权建议,由当时尚不知名的陆逊代理他的职务,让关羽误以为吴中已无人可派。关羽果然上当,把留守兵力抽调樊城,造成了后方空虚。第四步,趁关羽在樊城获胜,一面让陆逊出面祝贺关羽,一面由自己潜至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率领精兵藏在大船中,摇橹的士兵全都穿着白色的商人服装,“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完成所谓“白衣渡江”。公安守将傅士仁、南郡守将糜芳望风投降,关羽还一无所闻。

第五步,入城后严明军纪,对关羽及其将士家属皆予抚慰,秋毫无犯。并让将士家属们给从征的亲人传信,让他们知道“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从而导致了“羽吏士无斗心”。终于俘获关羽父子,“荆州遂定”,实现了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垂三十年全取荆州的心愿。如此不战而屈人之兵,全面彰显仁义之师,在整个三国历史时期别无二致。至此,三国鼎立格局也才最终确立,时在公元219年。

吕蒙居功至伟,孙权拜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固辞金钱,孙权不许。他原本真正有病,带病完取荆州后,封爵仪式尚未举行,就一病不起了。孙权把他迎接到公安,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治疗抢救,甚至于悬赏千金,招募“能愈蒙疾者”。孙权每天都隔着壁缝观察病情,见他稍能下食就高兴,顾左右言笑,病势稍一加重就忧闷,夜不能寐。一度有所好转,群臣交相庆贺。但终于不治,“年四十,遂卒于内殿”。临终前,吕蒙遗嘱把“所得金宝诸赐”全部上交府藏,没有留给三个儿子,丧事也是务求简约,表现出了上下五千年罕有能及的道德风范。陈寿评论他“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矣”,说得过于简略。

吕蒙早已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陆逊(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本名议,后称逊。他出身在江东一个世族大家。21岁时,被孙权召入幕府,历行东、西曹令史(相当于今秘书),出为海昌(今浙江余杭东南)屯田都尉,代理县令。那里土地贫瘠,又遇连年干旱,他开仓赈济贫民,劝督农桑,被县民称为“神君”(见《世说新语》引《吴书》)。当时会稽一带山越人暴动,陆逊召兵讨平,“所向皆服”,收集部曲两千余人。鄱阳(今江西波阳)地区的“贼帅”尤突作乱,他又去讨平。两次军事行动,初露军事才能,升任定威校尉。孙权把孙策女儿许配给他,从此他有了“国戚”身份,成为孙权心腹之一。他建议剿抚并用,收服山越人,“取其精锐”以利“图远”。孙权纳其策,用为帐下右部督。陆逊讨伐丹阳郡“贼帅”费栈,以少胜多,一战而建功,俘获的山越人“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还驻芜湖。会稽太守淳于式举报他“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面见孙权,却称淳于式为“佳吏”。孙权说,人家告你状,你去称赞他,为什么?陆逊说淳于式之所以告我,是“意欲养民”,出发点是好的;我若挟私报复,就会扰乱圣听。孙权赞赏他“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更加信任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为麻痹关羽,称病回到了建业。陆逊往见吕蒙,畅述己见:“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擒)制。下见至尊,宜为好计。”吕蒙正需要一个心气相通、见识一致的人出面代己,便向孙权推荐道:“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孙权原本就信任陆逊,如今又得吕蒙厚荐,当然是深信不疑,立即召见陆逊,拜为偏将军、右部督,让他到陆口代替吕蒙主持西线的军务。陆逊果然不负重托,“外自韬隐”做得来天衣无缝,让关羽读过他的卑辞颂扬书信之后,判定这个“书生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