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左官之律”则是干部人事法规。
“左官”是指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官员。该法规规定,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干部,其职级以及各方面待遇都要低于类似的在朝廷及其地方政府任职的干部,还应该受到歧视;在王侯封国任职的干部转任朝廷及其地方政府的干部,应该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两个法律是很厉害的,前者严格限制王侯们追逐法外利益,搞小动作,后者严格控制王侯们延揽人才。
这样一来,刘秀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功臣的举措,大肆封赏的同时夺取实权,限制胡来,加上他本人有着别人无法取代的威望,始终牢牢掌握着中央集权和庞大的军队,功臣们都老老实实地交出军政实权,享受法定待遇,运用法定权力,老老实实,不敢越过雷池半步。
刘秀在处置功臣上是如此妥善自然,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主动交权,皆大欢喜——识趣的邓禹和贾复
邓禹作为刘秀的小学弟、首席智囊,史称刘秀开国的第一功臣、中兴功臣第一人。
自从河北发展以来,他殚智竭虑地追随辅助刘秀,刘秀对他的信任和宠爱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先后授予他多个军政要职,定都后又任命他为帝国首任大司徒,让他总理朝政。
在封爵赏赐上,刘秀对他极为慷慨大方,对他册封、定封都是按照侯爵的最高规格,给他的食邑也是侯爵中最多的。
天下基本统一以后,邓禹敏锐地觉察到刘秀治国思路的变化,认为刘秀想“偃干戈,修文德”,不想看到那么多功臣拥兵巨万在京城及其周边晃悠,就率先主动交出兵权,要求辞去军政职务,专心研究儒学。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非常满意,陆续罢免了他的多个军职,但仍然让他以朝廷高级顾问(奉朝请)的身份参议大事。
邓禹是儒将,在历史上以足智多谋著称。他品格高洁,待人敦厚,觉得刘秀对自己恩宠无限,自己更应该以身作则,顾大局,识大体,谦知进退,严格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
现在,天下已定,他为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淡泊名利,远离权势。
所以,在交出各种军政权力之后,邓禹除了应朝廷招呼参与一些研究性、礼仪性的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儒学、修整家教上。
他的家教科学严格而又充满人文关怀,非常成功,足为后人模范。
他有13个儿子。在一个深受皇帝器重的开国元勋家里有这么多儿子,单是管理好,不出事儿就是很不容易的。
邓禹从儒学的家庭伦理入手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要求孩子们“各通一艺”,每人都要钻研和掌握一门学问。
同时,他要求全家的生活开支一律取之于朝廷赐封的食邑,绝不允许家人做生意,办产业。
对于邓禹的做法,刘秀很是推崇,更加看重他了。
公元56年,刘秀邀请邓禹出山,再次担任大司徒一职,并且随自己到东方巡视,参与祭拜泰山仪式等大型活动。
邓禹历经疆场和宦海,早已功成名就,内心十分安详,很能把握自己的位置,处处表现得既恪尽职守,又敛抑谦退。
他的表现得到刘秀及后来继位的汉明帝刘庄的共同赞赏。
他越是谦虚知趣,刘秀父子越是满意,越是想对他更好些。
后来,刘庄在追念老爸的佐命功臣、开国元勋时,首批排列出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名列首席。
有人曾经做过认真的统计,在洛阳东汉一朝两百来年的时间,从邓禹以后,他的子孙封侯拜公、担任高级军政干部的数以十计,担任各种中下级干部的不可胜数。
对此,《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邓氏自中兴之后,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京莫与为比。”
邓禹家族,成为除刘秀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
完全可以说,邓禹及家族始终深得刘秀的恩宠,跟他功成名就之后谦知进退、谨言慎行以及良好的家教有很大的关系。
邓禹以自己的谦恭和配合,取得了刘秀新的信任和宠爱,贾复、耿弇等人也不甘落后。
贾复同志是老熟人,他在战场上折冲千里,身先士卒,灭了这拨再吃饭的劲头儿是史上有名的。同时,他为人方正刚毅,也是很有性格的,是刘秀公开夸赞和信任的功臣。
刘秀曾经说过:“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刘秀还在战场上公开说过要跟他结为儿女亲家。总之,贾复同志是刘秀部下中极为少有的同时具备个人德才、开国功勋和一哥私爱的人。
但是,当看到刘秀打算“退功臣进文吏”时,他也很敏锐,很知趣,跟邓禹一道请辞军政要职,要求专心研究儒学。
刘秀对他的表现同样是很满意的,把他与邓禹一起罢免了职务,让他以朝廷高级参议的身份参政。
贾复不再担任实职以后,除朝廷召唤外闭门不出,谨言慎行,深得刘秀首肯。
后来,刘秀的心腹朱祐等人推荐贾复出山担任大司徒,未被刘秀采纳。
跟邓禹等其他功臣一样,刘秀除了不让贾复担任军政实职,对他的恩宠、给他的荣誉有增无减。
邓禹、贾复带头交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还有耿弇等人,也是主动请辞大将军职务,要求像邓禹、贾复那样,搞个顾问、参议干干,不再参与朝政的。
不过,谁要是反应迟钝,或者不积极主动也没关系,刘秀稍加提醒即可。
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本来都是刘秀的徒弟、粉丝,本来就是追随他的。现在天下安定,哥们儿已经功成名就,而且待遇有增无减,何不乖乖听话呢?何况,多年的经验,大量的事实说明,本领再大也玩不过刘秀,到后来还得老老实实听他的。
当然,也有没能敏锐准确地把握刘秀的思想,不习惯太平盛世,想继续带兵打仗的,比如辅威将军臧宫和捕虏将军马武。
有一次,听说匈奴连年遭遇饥荒瘟疫,内讧不断,臧将军向刘秀提出要带兵去打。他说:“臣愿意率领五千骑兵,出征沙漠,扫平匈奴,建立功勋!”
这时候刘秀已经不愿意轻易用兵,就笑着委婉地回答他:“你是常胜将军,不把敌人放在眼里,不能跟你讨论敌情,朕还是自己考虑这个问题吧!”
但是,臧将军没明白刘秀不想轻起战端的心思。公元51年,臧将军还是想打匈奴,就联手马武,一起上书刘秀,要求出兵匈奴,大规模动员力量,彻底消灭强敌,建立“万世刻石之功”。
哥俩儿的这道上书态度明确,要求恳切,力劝刘秀不要“固守文德而堕武事”。
这实际上已经涉及要求刘秀改变原则立场了。
刘秀这时候已经非常厌弃战争,认为目前天下太平,老百姓人心思稳定,思发展,思改善民生,思休养生息,实在不想再劳民伤财。见有的同志还是这样跟不上形势,刘秀干脆下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自己厌武修文,让国家和百姓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于是,大家再也没有谁敢提出来黩武用兵了!
对于上面说的这些,史称“臧宫黩武,光武厌战”。
既然大伙儿都很听话,很配合,刘秀也很高兴,除了军政实权,在各方面给足大伙面子和里子,君臣之间一派欢乐祥和的气象。
有一次,刘秀邀请各位功臣喝酒闲谈。
他心情很好,从容和蔼地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如果不跟朕相遇,你们想想自己的禄爵能够达到什么程度?”
邓禹首先作答,说自己从小就喜欢钻研儒经,大概能做到省辖市的教育局长(郡文学博士)。
刘秀认为他谦虚,说:“你说话为什么这么谦虚呢,你作为邓家的后辈,志存高远,品行端正,为什么不可以做省委组织部长(掾功曹)呢?”
言谈之间,刘秀不由得流露出对邓禹的欣赏和宠爱。
接着,大家逐个回答刘秀的问题,轮到马武,他不客气地说:“臣勇敢而且擅长武力,可以做个市公安局长(郡都尉),负责擒拿盗贼。”
刘秀笑着调侃他:“你自己不当盗贼就不错了,不过你要是当个村民组长(亭长),应该会胜任的。”
大家哄堂大笑。
在这儿,刘秀以一哥的身份洋洋得意地对功臣们指指点点,而功臣们唯唯诺诺,争着表现自己,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刘秀处置功臣们的分寸把握得是恰到好处的,对于大家的小过失,他常常给予原谅;下面地方上或者远方邦交送来贡品、礼品,他一定首先拿来分发给大家,就连皇宫也未必能够得到;谁要是在新形势下立了新功,他立即很大方地给予赏赐。
终其一朝,他没有杀过一个功臣。
不玩死几个功臣,在开国之君那儿是极其少见的。
第三十八章 皇帝的亲戚不好管
刘秀公开支持虞延惩治马成,再次对贵戚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此后,在各级官府,干部处理公务办理案件时,贵戚们一般也不再敢擅自干预,唯恐自找没趣。
这样,经由制度上规范、军事上打击,以及在日常社会政治生活中严格抑制,刘秀一朝,贵戚们绝大多数都能约束自己及其亲朋好友的言行,违法乱纪的事儿明显比前朝和以后要少得多。即使那些备受恩宠,极端荣耀的超级勋贵,也都循规蹈矩,小心翼翼,唯恐越雷池半步。
舅舅抢外甥女婿的位子——刘扬触上了刘秀的底线
所谓贵戚,是指皇帝自己家的爷们儿兄弟等一系列宗室,皇帝本人的姥姥家,老婆的娘家和女儿的婆家等一系列外戚。
皇帝一旦登基,他身边这两个系列,特别是后一个系列组成的庞大的贵戚集团就会迅速崛起,通过皇帝的封赏权倾朝野,富贵一方,享有连开国功臣也不能享有的种种特权。
谁能跟贵戚扯上亲戚,或者在贵戚那儿做个跟随、打杂儿,也往往自我感觉高人几等。
历朝历代,如何对待贵戚成为皇帝很伤脑筋的重大问题。
刘邦一路彪悍打杀过来,摆平了无数个对手,后来自己的江山差点被吕氏外戚玩完。至于王莽外戚集团是怎样把刘汉江山搞垮的,刘秀更是感同身受。
对于前朝经验教训,刘秀是花了大工夫琢磨过的。
刘秀对待贵戚,自始至终把握得非常好,具体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高度信任。不信任自己家的至亲还能信任谁?二是严格规范,特别是在人事、法纪等方面。刘秀自己讲原则,也要求大家守规矩。
登基之初,刘秀对外戚们是高度信任,大胆使用的,给他们很高的爵位,也让他们担任很重要的职务。
登基不久,他一下子就给四五十位外戚封了侯。
其中,他的娘舅老樊家五人为侯,阴丽华家四人为侯。而参与机要、掌管精兵的重要岗位,如侍中、卫尉等,也主要安排外戚担任。
但是,刘秀在对待贵戚上头脑是极其清醒的,他在宠信这些贵戚的同时,也是有着非常严格、不容突破的原则的,具体说有三:
一是不能造反。无论是谁,想来争夺一哥的位子,或者是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刘秀一定痛扁不饶。
二是严格限制贵戚从政的职级,一律在九卿之下。刘秀虽然让自己的这些贵戚身居要职,但这些职位的级别都不高,而且这些职位只有在全心全意为刘秀服务时才能显得有巨大的权力。
刘秀在位期间,最显赫的三家外戚老樊家、老郭家和老阴家虽然男丁旺盛,侯爷成群,高干成堆,但没有一个人位及九卿。
三是不允许享有法外特权。刘秀对贵戚违法乱纪的行为从不姑息迁就,基本上都能支持有关方面和干部依法处理。
这样,由于刘秀的贵戚规模太庞大,而刘秀又有意识地抑制他们势力的膨胀,很多故事就发生了。
不允许任何人来争夺,甚至于分享一哥的权威,是刘秀的政治底线。
当年,刘秀曾经对河北王郎的使者说过,就是成帝复生,皇位也不能是他的。登基后不久,刘秀发现有一位老亲戚想谋反,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给砍了。
这个老亲戚名叫刘扬。
真定王刘扬,当年在河北真定,他身为正牌的刘氏宗室,拥有精兵十多万,先是归附宗室赝品王郎,不久又以招外甥女婿为条件支持刘秀,现在是皇后郭圣通的舅舅。
不能说刘秀对郭圣通没有感情,但无论怎么说,对刘秀而言,在他刚刚娶了阴丽华再来撮合的这门婚事,而且是在战场上讨价还价的,让他的心情很复杂。
当年刘扬跟刘秀结亲,是经过精密而且实用的政治算计的。他在打王郎时帮助刘秀,既不是出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不是出于对刘秀的信赖和拥护,是想在群雄逐鹿的乱局中成就自己的野心,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跟刘秀联姻仅仅两年,刘扬就产生了反叛自立的想法,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刘扬觉得刘秀登基,成了自己的外甥女婿,自己虽然贵为皇舅,但距离一哥还是差了一大截儿!
更要命的是,刘扬认为,按照正常的组织途径,自己在刘秀政权的框架里永远当不了一哥!
组织上不给,那就只好抢了!
无论怎么说,舅舅抢外甥女婿的位子,总归是不好意思的,刘扬想忽悠广大干部群众一把,先把水搅浑,再趁乱下手。
不知道是想当一哥心太急,上了火,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刘扬脖子上长了个大瘤子。这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想治疗就治疗,不想治疗观察观察再说。
但是,刘扬想拿自己的瘤子做文章。
他派人编制并且到处散布一些民谣,比如“赤九之后,瘿扬为主”,意思是说崇尚火德的刘汉王朝复兴了,高祖历九世传给刘秀,现在,应该是高祖十世孙、脖子上长瘤子的刘扬做一哥了!
刘扬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已经打起了“乱伦牌”!
因为,据确切可靠的证据,他刘扬是西汉刘邦的十世孙、景帝的八世孙,也就是说,他跟刘秀是同脉血亲,至少在景帝那儿还是一支,至于后来血脉传承怎么发的岔儿就难以考据了;同时,论辈分,他应该称呼刘秀为本家叔叔。
刘扬,一个为了某种算计,把自己的亲外甥女嫁给自己的本家叔叔的人,是很难让人尊重的。当然,他现在为了同样的算计,主动要求当自己外甥女婿刘秀的继承人,同样让人尊重不起来。
公元26年1月,也就是刘秀称帝的次年,刘扬利用自己的权势培养势力,同时暗中跟正在被刘秀打击的农民军、地方豪强勾结,打算里应外合把刘秀搞下去。
这时候的刘秀,实在忙得很。
虽然大司马吴汉在剿灭洛阳周边地方势力中不断取得胜利,但是,赤眉军放火焚烧了西京长安,挖掘了前朝刘氏宗室的陵墓,在关中大肆掳掠。邓禹尾随西进长安,结局难料。不仅如此,北边的彭宠,东边的刘永,抗拒之意已经十分清楚,开打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刘扬瞅准了刘秀太忙,身边的将士出差的多这个空子,加快了反一把的步子。
刘秀的头脑十分清醒,自己再忙,也不能容忍谁造反。
发觉了刘扬的动作,刘秀一开始还本着治病救人的念头,想找刘扬谈谈,先做做他的思想工作。
刘扬毕竟是刘氏宗室,又是皇后的娘舅,跟自己太亲,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能动手啊!
于是,他派骑都尉陈副和游击将军邓隆去真定召见刘扬,让他进京面见皇上。
刘扬心虚,打定主意要单干,怕陈副、邓隆看出自己的破绽,就紧闭城门,不让这哥俩儿进城。
诸侯拥兵独处,抗拒朝廷使者,这就是摆明要单干了。
于是,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