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有本事的皇帝-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接着,起义军校尉公宾就跑进来,他杀人、领功都内行,用刀割下王莽的脑袋,转眼溜出小屋。又接着,蜂拥而¨。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至的军民跑上来,争先恐后地争夺王莽的尸体,你一刀,他一剑,很快把尸体剁成肉泥。

这还不算,当王莽的首级被转送到宛城时,更始帝刘玄下令把它悬挂在城头示众,以方便老百姓表达对王莽的愤怒。

当地和四周的老百姓得知消息,纷纷扶老携幼前来看热闹。

有几个胆大的爬上城头把王莽的首级取下来,在人群中踢来踢去。还有更胆大的,干脆把王莽的舌头割下来吃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大家实在被这条善于说谎的长舌头害苦了。

一个人被人恨不得乱刀砍死,已经是人生极大的失败。他的脑袋如果被人们割下来当球踢,那他一定干了太多不该干的事儿,身上肯定集中了太多人的愤怒。

要是这样老百姓还不解恨,你说这是一个什么人?历史该怎样为这样的人下结论?

肆意携诈篡汉,推行欺民新政,是王莽在历史上留下的两笔丑陋而无耻的重彩。

他51岁摄政,54岁宣布当皇帝,68岁被老百姓切成碎块儿。在我国历史上,实际控制国政17年,其中他建立的所谓的“新”朝存在15年。

为此,他说了很多瞎话,杀了很多人,费了很大劲儿,但绝大部分人不予认可,历史上没有一个史家愿意为这个混乱的王朝写专门的国史。

当一哥混到这个份儿上,悲哀啊!

20世纪初,著名史家蔡东藩说到这儿,感慨赋诗一首,很贴切:

粉身碎骨有谁怜,死后还教臭万年。

用尽机心翻速祸,才知翘首有苍天。

王莽死,“王莽现象”不死

公元23年9月,就在王莽被切成碎块儿没几天,更始军由定国上公王匡率领北上的这一支,拿下了洛阳,生擒王莽的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

见西进长安的更始军把王莽的脑袋送回宛城请功,他们也不甘示弱,就把新莽太师王匡和哀章捆起来送回宛城:你们拿了个死的,我们弄来个活的!

刘玄很高兴,立即下令把两人斩首。

刘玄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有两个:一是喝酒;二是玩女人。几天前,当王莽的脑袋被从前线送来时,刘玄正在和自己的宠姬韩夫人玩。他说:“要是王莽不胡来,应该跟霍光一样有功名!”

韩夫人也笑着说:“他要是不胡来,天下怎么能是你的呢?”

霍光是西汉著名政治家,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大臣。他跟随汉武帝三十年,很受器重,武帝死后,他受命担任辅政大臣,实际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武帝时期及以后汉室的安定和中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玄不顾自己的浅陋,把王莽与霍光相比,只能说明他没文化。但是,现在,他与韩夫人的这个简短的对话则很值得玩味,一语道出了莽去玄来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史家关于王莽的评价很多。

由于他和他的新莽王朝民愤太大,名声太臭,一直没人愿意专门为之撰史,这些评价都是散见于各种史料之中的。

比如,在《汉书》中,新莽王朝的历史就是以《王莽传》的形式附在末尾的。

王莽通过几十年辛辛苦苦的努力,成功地实现了他祸国殃民的人生理想,形成了一种发人深省的“王莽现象”。

这种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怀有阴暗心理或政治野心的人通过虚伪、欺诈和造假的手段蒙骗大众,达到个人目的,但很快会自食其果,被大众抛弃。

首先,王莽现象说明造假是完全可以忽悠人的,怎么避免被忽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王莽擅长忽悠,广大干部群众普遍缺乏鉴别真假黑白的能力,更要命的是那时候缺乏防止造假的体制机制。

好在一个人可以一时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长期欺骗少数人,但他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王莽用他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个道理。

其次,一切事情成败的原因都集中表现为人的问题。

王莽一生都在玩人,最后还是毁在失去了所有的人,包括干部,也包括群众。

他在刚出道时,处处表现得谦恭,朴素,守法,赢得了当时各个社会阶层,也包括他的家族长辈的赞许。实事求是地说,他在早期还是颇得人心的。当时,前汉末年皇帝爷儿几个不好好工作,不少人就把国计民生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如果王莽本质上不是个虚伪的人,不喜欢欺诈造假,他一直像早期表现的那样,表里如一,勤政廉政,也是国家和老百姓的福气。老百姓反对他并不是因为他篡汉,而是因为他本人胡来,以至于祸国殃民。

不择手段地掌握了国柄,却又不好好工作,胡作非为,这是非常令人讨厌的。

由于本性使然,他是通过哄、骗、抢才登上一哥位子的,他本人不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团结使用德才兼备的干部。王莽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一是罔顾干部条件和程序,把一些根本不具备干部素质的人弄进了公务员队伍。

大家只要回忆一下他怎么组建朝廷领导核心的,又是怎样通过在南郊哭天让数千人当官吃皇粮的就明白了。至于他搞裙带关系,让自己的爷们儿弟兄们鸡犬升天,位极人臣,就更不要说了。

二是他和他的统治集团根本容不下诚实的人和有本事的人。

在天下乱成一锅粥时,有个使者刚说了几句实话,立即被撤了职。

而在昆阳大战时,官军如果采纳严尤的建议,先打宛城再收拾昆阳,那么刘秀想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将十分困难,战争的结局乃至于历史都可能改写。但是,无德无才的官军主帅,也就是王莽的堂兄弟王寻、王邑非要把愚蠢进行到底,很快就把官军主力一下子玩完。

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批有本事的干部眼看再跟着王莽干实在没意思,还说不定身家难保,就纷纷改弦更张了。比如,岑彭向刘縯投降,冯异跟了刘秀,严尤则投靠了自立称帝的刘望。

更有甚者,实在看不下去王莽胡来,干脆倒戈一击。比如,王莽的亲家、国师公刘歆,和他的堂弟、卫将军王涉,就密谋政变,打算直接把他拉下马。

可想而知,王莽笼络并依靠这样一支基本素质不高、作风有明显问题的干部队伍,除了不断地把国计民生搞糟,就是不断地搜刮老百姓,中饱私囊了。

至于王莽是怎么哄骗老百姓、欺压老百姓、饿死老百姓,导致老百姓纷纷起来抗争,直到把他切成碎块儿,大家也都看到了整个过程。

在怎样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上,我们民族优秀的治政者总结了不少经验,也有很多感慨,“得人心者得天下”“老百姓是水,当权者是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人民万岁”,等等。但是,这些对老百姓的认识和感情,王莽一点儿都没有。

所以,王莽把广大干部群众往死里玩,最后也死在愤怒的老百姓手里。

“王莽现象”是一个骗子用欺诈创造奇迹的故事,也是一个玩弄老百姓最终被老百姓抛弃的哲理。

第十二章 刘秀其实留了一手

确切地说,刘秀目前是隐忍,但并非不发。

慎思敏行,稳中求胜,是刘秀的风格。在充分表现自己对更始顺从的同时,刘秀从没停止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只是,他有自己的方式。

王莽倒台,摆在刘秀面前的雄主天下之路,既是一条国家统一富强、百姓富裕安康之路,也必将是一条充满血腥杀伐和智慧折冲的艰难征途。

前文已经稍加提及,刘秀在大哥刘縯被害时,匆匆从前线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目的就是把最鲜艳的“复兴汉室”的大旗借过来用用。

至于报仇,根本不用等十年。

冰底之火

宛城期间,在刘玄一伙的眼皮底下,刘秀成功地掩饰了自己的感情和心机,表演得很到位。

要知道,这时候更始政权声威正盛,刘玄和他的幕后操纵者全面控制了局势,刘秀的支持者大多噤若寒蝉。

刘秀要不动声色地从刘玄手中把“光复汉室”的大旗借走,确实需要相当的胆识、智慧和手段。刘秀的小妹刘伯姬早就沉不住气。她本是巾帼英雄,性情刚直爽快,要不是刘秀拼命劝着拦着,她早就拔剑找人说理去了!

这时候,她与李通刚结婚不久。

联军上下都知道,在刘玄一伙布下陷阱害刘縯时,李通的弟弟李轶是几个挖坑的骨干之一,于是,伯姬就把满腹的怨气撒向新郎李通。有一次,当着刘秀的面儿,伯姬又忍不住与李通吵骂。

她哭着对李通大叫:“我们刘家到底怎么对不起你们李家了?你的弟弟为什么一心要杀我大哥?你们干脆把我和三哥也杀了吧!”

李通是刘秀兄弟起事的伙伴,现在与李轶、李松兄弟三人又成了更始政权的红人。

关于他的品格和能力,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他目前的身份是更始的柱国大将军、辅汉侯,受命持节镇守荆州。

至于这几天,他回宛城是度蜜月,还是帮着处理妻兄刘縯的后事,不得而知,只知道李通在刘縯被害一事上很低调。

眼下,被伯姬吵骂不休,李通也很委屈,只好说:“你别和我搅缠了好吧?我去先杀李轶,再杀昏君刘玄,替你大哥报仇!”

刘秀在一旁是十二分的冷静,他连忙拦住李通,对李通、伯姬夫妇好一番劝慰,才压住了伯姬心头的怒火。

后来,随着刘秀逐渐摆脱困境,势力不断壮大,伯姬终于明白了三哥暂时隐忍不发的原因。

确切地说,刘秀目前是隐忍,但并非不发。

慎思敏行,稳中求胜,是刘秀的风格。在充分表现自己对更始顺从的同时,刘秀从没停止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只是,他有自己的方式。

首先,他利用自己平时与联军将士建立的良好关系,进一步广结善缘,尽可能多地赢得同情和支持。他本来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师,平时与联军各方面势力都能相处得好,眼下刻意为之,自然更有效果。

特别是几个关键人物,在这关键的时候,给了他关键的支持。

冯异提醒他注意结交的左丞相曹竟、曹诩父子,作为更始的重要干部,就时时处处帮着刘秀讲话。

还有刘赐,大家也都熟悉,他是刘玄的堂兄,职务是光禄勋、大司徒。他不仅所处位置重要,更重要的是与刘玄有血缘亲情,还对刘玄有生死之恩。刘赐一直都很喜欢刘秀这个本家兄弟,加之刘秀有意联络,他也自然处处帮着刘秀说话。

在目前极端复杂、困难的政治环境中,刘秀成功地处理了跟所有人的关系:该蒙的被蒙住了,该安抚的被安抚了,该争取的被争取过来了。

同时,刘秀也给自己预留了后路:一旦宛城形势恶化,立即抽身另起炉灶!

绝大部分史料在介绍刘秀这一段艰难岁月时,只是说他主动谢罪以图生存。其实刘秀在从前线回宛城谢罪的同时,就作好了必要时抽身动武的周密部署!

刘秀的短期具体打算是:先来文的,不提报仇,光检讨自己的错误,争取顺利把“复兴汉室”的大旗拿走,这是上策。一旦文戏演不下去,绝不能坐以待毙,立即抽身动武,这是中策。没有下策。

他的文戏可以说表演得很好,大家都看到了。

刘秀前不久拿下父城、收降冯异之后,对冯异的能力和忠诚十分满意,就安排他继续处理包括父城在内的颍川郡五县的军政事务。

冯异打仗、理政都很内行,本来就是新莽颍川郡郡掾,职责就是巡守这五个县,现在铁下心来跟着刘秀干,决心把这五个县打理成刘秀的可靠的根据地。

所以,刘秀在抵宛作检讨的时候,已经布好了局:安排冯异好好经营这五县,作为他随时跟更始翻脸、立即抽身动武的可靠根据地。

刘秀在宛城时,刘玄一伙儿有的似乎看到了刘秀的这步棋,就派其他将士进攻父城等地。

冯异只忠于刘秀,率众坚守抵抗,未曾让对方得手。

刘玄一伙儿在背后琢磨人、玩阴招还行,大多不擅长干重活儿、打硬仗,先后派出十几拨人马都没有把父城等地拿下。

刘秀不仅为自己准备了另起炉灶的可靠根据地,而且还悄悄部署自己的势力向纵深发展:安排若干得力亲信回家乡发展力量,随时策应自己!

他们是铫期、王霸、祭遵。

这几个人在追随刘秀的征途上赤胆忠诚,做出卓越的贡献,均名列“云台二十八将”。

铫期,是颍川郡郏县(今河南郏县)人,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威严有度,注重信义。他本出身新莽官宦之家,父亲铫猛曾任桂阳太守。老爸去世时,铫期服丧三年,其孝义很受家乡人敬重。

刘秀拿下颍川时,经冯异推荐,召来铫期,委任他为“贼曹掾”。

“贼曹掾”的职责是缉捕盗贼,是个很重要的职务。刘秀刚认识他不久就委以重任,可见对他的信任。

刘秀果然没有看走眼。后来刘秀独立发展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铫期对刘秀的忠诚从未改变。

铫期作战勇敢机智,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人,虽自己负伤也在所不惜;他治军严谨,手下将士纪律严明,每每攻城拔寨,从不发生掳掠老百姓的事情,这在当时已经十分难得;他对刘秀至忠至诚,除很少时间被派出差或者担任地方大员外,一生忠心耿耿地护卫在刘秀身边,生死不离。

这样一个优秀的铫期,刘秀在抵达宛城向刘玄作“检讨”时,安排他回家乡“待命”。

王霸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市西)人,出身书香门第和干部家庭,祖父当过诏狱丞,父亲当过郡决曹掾,他本人也做过狱吏。

王霸很有抱负,平时言行举止慷慨有大志,老是嫌做狱吏无所作为,他的父亲较为开明,就安排他游学长安,寻找发展机会。当刘秀最初起兵路过颍阳时,王霸返乡,率领亲朋好友前去拜谒,表示愿意追随刘秀建功立业。

他诚恳而谦逊地说:“将军您兴起义军,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望和德行,很想跟随您行军打仗,以身效劳。”

刘秀见他气宇轩昂,也待之以礼,诚恳地说:“我做梦都希望得到贤能之士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成就一番事业,坚持不懈,努力到底。”

从此,王霸开始追随刘秀南征北战。

刘秀对王霸也没有看走眼。昆阳血战中,王霸紧随刘秀身边,立下了汗马功劳。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刘秀最困难的时候,跟着王霸一起来的亲朋好友实在受不了那份苦,一个个离开了,他则坚定地追随刘秀不改初衷。

刘秀对他的忠诚很感动,说:“当初从颍川追随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您留下来,真是疾风知劲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疾风知劲草”这句对人的忠诚可靠的形象比喻,就是出于刘秀给王霸的评价。

眼下,这样一个忠诚可靠的王霸,也被刘秀安排回家乡颍阳发展力量。

还有一个祭遵,也是颍川郡颍阳县人,与王霸是老乡。

他从小喜欢读书,虽然家庭富裕,本人在县衙上班,但他生活十分节俭,待人接物谦恭有礼。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亲自背土筑坟。

有一次,一个地方基层干部欺负他,他积极结交侠士,把这个干部杀了。原先县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软弱、怯懦的读书人,打这个事儿以后,大家都畏惧他的胆识。

刘秀在昆阳大捷后回军经过颍阳,祭遵以县衙干部的身份数次求见。刘秀欣赏他的气质修养、风度仪表,就收留并任命他为门下史。

后来,祭遵作为刘秀的儒将,纵横疆场,屡战屡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