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耍亲焐纤凳浅萏熳樱导适抢赐迪剑阌Ω米龊米急福认率治浚傻羲恰!迸嵝葑酉嘈帕烁@干的话,预先布下埋伏。等奚族使者进入卢平后,唐伏兵一拥而上,将奚族一行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单单留下琐高。
窣干把琐高押送到张守珪那里。张守珪见奚族人中号称最有才干的琐高被抓来了,欣喜异常,认为窣干为唐朝立了大功,当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对窣干大加赞赏。在张守珪的全力保荐下,玄宗召见了窣干,交谈后,称他是世间奇才,当场授予他大将军、北平太守的职务,并赐名思明。
史思明能够临危不惧,随机应变,这份胆气,即便在猛将如云的唐军中,也是不多见的。史思明的才能和计谋之深也由此可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便成为大唐仅次于安禄山的第二号劲敌。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有了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后,官运就开始一路亨通起来。而发现二人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则开始走下坡路。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六月,降附于东突厥的奚、契丹部落,不断进犯唐边。幽州镇将赵堪与白真陀罗假借张守珪之令,让平卢军使乌知义率兵攻打潢水(今西辽河,位于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之北)上游北的奚部。乌知义不愿出战,白真陀罗又矫称皇帝制书,迫其出战。乌知义被迫领兵出战,先胜后败。张守珪闻讯,竟隐瞒败状,奏报获胜。事情泄露后,玄宗命内给事牛仙童前往调查。张守珪重重贿赂了牛仙童,将败责归于白真陀罗,迫其自杀。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此时牛仙童深受玄宗宠信,为其他宦官嫉妒,共同联合起来揭发了此事。玄宗得知真相后大怒,诏杀牛仙童。另一名宦官杨思勖负责行刑,将牛仙童“缚于格,箠惨不可胜,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尽乃得死”。(《新唐书·卷二百零七·宦官杨思勖传》)死状十分悲惨,五代后晋主修唐史的张昭远和贾纬在描写这段史实的时候也毛骨悚然,发出了“其残酷如此”的感叹。张守珪则因旧功减罪,被贬为括州(治今浙江丽水东南)刺史,到任没几天,背部生疽而死。
『注:杨思勖和高力士为玄宗最信任的两名宦官,“思勖屡将兵征讨,力士常居中侍卫”。杨思勖为历史上著名的宦官将领,70岁高龄还在驰骋沙场,忙于镇压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不亚于“老当益壮”的东汉名将马援。但杨思勖性情残忍,“鸷忍,敢杀戮好杀”,加上是宦官身份,历史上获评不佳。据说被他抓到的战俘,大部分都被先活剥下了面皮,然后再拉出去示众。他手下的将士们都对其相当地敬畏,无人敢正眼看他。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思勖死,此时他已经80有余,距他残杀牛仙童还不到一年时间。』
张守珪是开元年间唐朝著名的边帅,他长期戍边,戎马倥偬,多次与突厥、吐蕃、契丹作战,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将领,史书上称赞他是“立功边城,为世虎臣。”(《旧唐书·卷一百零三·张守珪传》)张守珪上任幽州节度使不到两年,便以军事打击和离间相结合的手段,屡败契丹,极大地稳定了幽州以北边境的局势,使幽州多年来的混乱局面稳定下来。玄宗对张守珪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稳定局势非常满意,准备封他为宰相,“上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但遭到宰相张九龄的反对。玄宗不甘心,欲“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张九龄又劝阻说:“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玄宗这才作罢。张守珪虽没被封为宰相,但他在皇帝和大臣们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有《燕歌行》,其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之句即是吟诵此事。
张守珪死后,安禄山一路青云直上。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任平卢军兵马使。二十九年(741年)三月九日,加官特进。当时,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到了平卢。安禄山刻意逢迎张利贞,极尽贿赂之事。张利贞归朝上奏,盛赞安禄山,于是,玄宗就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知左厢兵与使及度支营田水利、陆运副使,兼任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和顺化刺史。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初六,分平卢另立为节度使镇,任命安禄山为左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柳城郡太守,持节充平卢军摄御史大夫、管内采访处置等使。二年(743年),安禄山入朝,“奏对称旨”,玄宗重重奖赏,加为骠骑大将军。三年(744年)三月,授安禄山范阳长史,充任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平卢节度使,其他职务如旧。胡人任将帅、领节度使,进而兼领节度使等,自安禄山开始。同月,安禄山赴任,玄宗敕令中书门下三品以下正员外郎长官、绪司侍郎、御史中丞于鸿胪寺亭子祖饯。五年(746年),吏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出巡归来,上表称赞安禄山公直、无私、严正、奉法。六年(747年)正月二十四日,加授安禄山兼御史大夫。
安禄山到京师朝见玄宗,百计谀媚,外似愚痴,内实奸狡。上朝后,安禄山先说:“臣生长蕃戎,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玄宗没有回答,但私下却非常喜欢。
玄宗又命太子出来与安禄山相见,安禄山对太子不下拜行礼。玄宗左右的人因此责问,安禄山回答道:“臣子是胡人,不懂法度,不知太子是何官职?”玄宗说:“是未来的皇帝。”安禄山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左右令安禄山赶快拜见太子,安禄山这才下拜。玄宗认为安禄山老实,忠君志诚,更加喜欢,赞赏他纯朴。事见唐人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
天宝七年(748年)元月,玄宗赏赐安禄山铁券。天宝九年(750年)五月,玄宗又赐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从此开唐朝将帅封王的先例。
安禄山到了晚年,身体相当肥胖,据说体重达350斤,肚皮垂到膝盖下面。有次安禄山朝见,玄宗指着他的大肚皮笑着说:“你腹中装的是什么东西,如此庞大?”安禄山随口答道:“没有其它东西,只有一颗忠于陛下您的赤心。”玄宗听后更是无比喜悦。
因为体重,安禄山走路的时候,总要左右用肩膀抬挽起他的身子才能移步。而玄宗每次叫他跳《胡旋舞》时,他的动作又能敏捷得像风一样快,令人惊讶。安禄山骑驿马赶赴京师,一路上各个驿站中间都要筑台以供他换马用,叫做“大夫换马台”。不及时换马,他所骑的马就会被他的体重压死。驿站的人为了买安禄山骑的马,就用五石重的土袋来试验,如果能驮的,就用高价买下来,饲养好了等候安禄山来骑。并且还要在马鞍前再连着放一个小鞍,用来放安禄山的肚子。
安禄山多次到长安,参加宫廷和官场的活动,这使他充分了解到朝廷的腐败和虚弱。安禄山每次入朝经过龙尾道时,总是南北侧目窥察,很久才进殿去。可见他心中对大唐的锦绣河山,已经开始有蠢蠢欲动的念头,感到天下可图,朝廷可欺,不免暗生异志。
『注:唐朝主要宫廷为大明宫,正殿为含元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基高出平地10多米,由此可以俯视整个长安城。殿前向南伸出三条平行的阶道,长78米,称为“龙尾道”。武官上朝的时候,走西边的龙尾道;文官上朝的时候,走东边龙尾道。』
前面已经提到,唐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强干、弱枝,强本弱末的统御朝臣、将帅策略。选用忠诚厚道的名臣坐镇边关,以防拥兵自重,而且规定,朝臣不得久任某一边关大帅,更不准在朝为臣者遥领边关大帅,或此一边关大帅兼任彼一边关大帅。那些在任边关任大帅期间立了战功,且享有较高声誉的大臣都可入朝担任宰相。至于蕃将,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既具备统兵用将的才能,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还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也不能独当一面担任边关大帅,而必须由朝廷派一个汉族大臣做大帅,让他们当副手,以此来防蕃将循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先例,另立江山。
到了开元年间,玄宗意欲征服边疆各异族,为使边关大帅了解情况,形成强有力的征讨军事集团,连续十余年都不调换边关大帅,并让皇子、宰相等遥领边关军队。等到李林甫揽政时,为巩固相位,杜绝像王忠嗣一类的文武兼备的边关大帅入朝为相,夺去己宠,向玄宗建议任命蕃将担任边关大帅,理由是蕃将既熟习边疆其它异族的生活、战斗习俗,又勇猛善战,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统一大业。好大喜功的玄宗认为李林甫言之有理。就打算放手任用蕃将担任边关大帅。玄宗作出这一决定时,安禄山刚刚才被任命为平卢兵马使。
李林甫此举,固然是为了巩固他自己的权位,不过也透露出他对蕃将的轻蔑,认为胡人不能举大事。而李林甫与安禄山之间,关系也是相当微妙的。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的时候,仗着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当时大夫王鉷也专权用事,和杨国忠齐名,李林甫托故把王鉷叫来,让安禄山站在一旁。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向王鉷问对,十分精审,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王鉷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心中深惧。
天宝九年(750年)八月,玄宗册封安禄山兼任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出外巡边,以便自己在宫中与杨贵妃安享太平。意得志满的安禄山,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京都长安回镇。回镇不久,为了逢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宠幸,安禄山又苦思冥想出一条诡计:用安抚奚族和契丹为幌子,召部落首领到军营宴饮。在宴饮的酒中放入麻醉药,当喝了药酒的奚族和契丹人毫无反抗力时,让一群如狼似虎的伏兵突然杀出,切瓜砍菜般地对奚族和契丹人大加砍杀。并将十几个部落酋长的首级割下,装在盒中送往长安,向唐玄宗报功请赏。玄宗见状,更加感到,有安禄山一日在边关,他便可高枕无忧,在京城安享清福。
玄宗好大喜功,间接助长了边境将领好战风气。安禄山为了邀功请赏,邀击两蕃,肆意侵掠,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边关许多部落自危,也开始对唐朝有二心。
在玄宗招抚、重用、拉拢安禄山的过程中,杨贵妃扮演了一个颇为热闹的角色。安禄山听说杨贵妃宠冠六宫,知道她在玄宗身边的重要作用,便竭力巴结,请求拜杨贵妃为养母。当时杨贵妃年仅29岁,而安禄山已经45岁。
安禄山入朝拜见,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玄宗。玄宗感到奇怪,便问他是何缘故。安禄山回答道:“胡人先母后父,所以我先拜贵妃。”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认为他憨厚耿直,心无城府,对他竟不戒备。每次入宫,不但让杨贵妃亲自陪坐,还诏令杨氏五兄妹与他结为兄弟,以示亲近。
为了慰劳“劳苦功高”的安禄山,玄宗还特命朝廷给安禄山在京城修建一座府第。这座为安禄山临时修建的府第中,全部选用上好的材料制造器具杂物,金银器皿占了大半。既使这样,玄宗还怕安禄山不满意,谆谆告诫具体督造安府的官员说:“你们一定要供应充足,胡人眼光颇大,不能让他笑话我们。”
当安禄山带着8000奚契丹降俘、运着几十车珍禽异宝到达长安之际,玄宗亲自前往望春宫,专候安禄山入谒。而杨氏兄弟姐妹更是率领众多的仆从、驾着无数豪华的车轿在戏水迎候。以至当日皇宫到戏水之间,冠盖蔽野,从者塞道,掀起了一股常胜将军凯旋班朝的热潮。
欲壑难填的安禄山乘机启奏玄宗说:“儿臣久在边关,多得京中诸臣照应。今蒙父皇赐宅,意欲借机在新邸宴客,报答诸公恩德。但又怕群臣不肯赏脸。望乞父皇诏命群臣赴宴,以酬儿臣之愿。”于是玄宗又亲自下达手谕,命宰相李林甫以下的所有朝臣,尽行赴宴。安禄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百官显示:“李林甫虽然执掌你们生杀予夺的大权,然而跟我也只不过平分秋色,你们也该怕我吧。”
李林甫迫于唐玄宗的诏命,虽然不得不勉强赴宴,但在宴会中又对安禄山不时冷言冷语,像老妪剥笋一样,在漫不经心之间将安禄山的伪装层层剥落,把安禄山的野心一一揭穿。安禄山觉得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心惊胆战,冷汗淋漓,不敢再向李林甫夸耀。但李林甫并不愿与安禄山为敌,只是想煞一煞他的威风,让他俯首听命于己。所以,宴会结束后,又单独与安禄山交谈,对其倍加抚慰。虽然李林甫赴宴灭了安禄山的威风,使其不敢过分地飞扬跋扈,但唐玄宗的特别恩宠,又确实使安禄山权倾朝野,想入非非。
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
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敢轻易得罪安禄山,见安禄山意屈,也不免暗自得意,之后便恩威并施。慢慢地,二人关系亲密起来,安禄山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安禄山人在范阳时,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咛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从长安回来,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何如”。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可见一斑。这话也道出了当时的局势:天子忙于享乐,朝政尽为李林甫把持,他能不怕吗?鉴于此,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安禄山虽是胡人,却深知“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他派其心腹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负责窥探侦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并及时地将朝廷的各种动态飞马通报。李林甫的奏本与玄宗准备起用蕃将担任边关大帅这一重大举动,当然也很快被通报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喜出望外,一面加紧贿赂张利贞等出巡幽州的朝廷命官,一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给玄宗和李林甫进献战俘、各类杂畜、各色珍禽异兽、珍珠宝物。并及时入朝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贞不二:向李林甫倾诉自己只愿作宰相的骁将,不敢想给宰相捧书、献墨的心声。因此进一步使玄宗感到称心,李林甫觉得放心。这样,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直至被赐铁券、封王爵。
安禄山能够快速起家,既与安禄山本人性情阴险狡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有关;又与宰相李林甫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分不开;更与玄宗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