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眼瞅仗已经打到年底了,还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战争陷入了对德奥同盟非常不利的局面,就是持久战。德奥同盟国的人力仅及协约国的一半,协约国占有广阔的殖民地,英国可以动员印度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当兵参战;法国可以动员非洲人和越南人当兵;而德国只能用德国人。德国海外殖民地很少,经营时间短,没什么大用。随着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时间有利于敌,不利于我。
德国人认为,要想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动进攻赢得战争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机会就是先打倒一个敌人。
应该先打倒谁呢?打到英国肯定是没戏的,德国陆军即便天下无敌也不能游过英吉利海峡;法国虽然遭遇小挫,但是仍跟德国苦苦缠斗不休;现在看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击败俄国。
1914年东线战役的经验使德国认为,德军数量在1:2的劣势之下都可以击败俄军。而现在,东线俄军阵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被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的东加里西亚包围着,如果德奥联军南北夹击,就可以切断俄军补给线,一举击溃俄军。
因此,德国人将战略调整为东攻西守,在西线采取守势,而在东线采取攻势。如果对俄国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英法两国可能见风转舵,对意大利和罗马尼亚这两个中立国也会产生震慑作用,使它们不至于投靠协约国,特别是还可以稳住心理已产生动摇的盟友奥匈帝国。
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东线战场已经树立了威名,他们力主在东线发动猛烈攻势,一举打瘫俄国。这样的话,就又该他们老哥俩表演了。
总参谋长的私心
但是,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觉得过于冒险。
如果在东线发动一场巨大的钳形攻势,至少要从西线抽调20万兵力。法尔肯海因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当时西线德军是190万,协约国军是280万,如果再抽调,西线就要崩溃了。
法尔肯海因还觉得在东线南北相距400公里的钳形攻势很难奏效。他并不知道,当时俄国人的情况已经糟糕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训练中的部队10个人才配1支枪,补充兵员都是徒手上的前线,在德军炮火射程之内,耐心地等待着拿起阵亡战友留下的步枪。这跟二战初期的苏军非常相似。
1914年底,俄军总参谋长就在报告中说,许多士兵只想逃亡回家,他们光着脚连鞋都没有。冰天雪地光着脚怎么打仗?俄国炮兵无弹可射,步兵成了敌人任意猎杀的目标。
1915年6月,俄军南线总司令在报告中说,他的部下有15万都是徒手的,俄军炮兵每门炮只准发射4颗炮弹。总参谋长向陆军部长说,即使没装引信的炮弹也可以送往前线,聊胜于无。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宁缺毋滥,俄军现在就是宁滥毋缺,炮弹就算不装引线不会爆炸,也可以发射,给自己人撞撞胆。
俄军极端糟糕的战备状况,法尔肯海因并不知道,所以他认为鲁登道夫毕其功于东线,过于冒险。另外,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他对鲁登道夫和兴登堡这老哥俩的战功羡慕嫉妒恨。
兴登堡在鲁登道夫的辅佐下屡战屡胜,已经升为陆军元帅了。那时的元帅比二战时更值钱,兴登堡晋升为元帅,在德国人心目中成了民族英雄。
法尔肯海因担心,如果发动这么一场攻势,又变成了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表演的舞台,要是再打赢了,兴登堡势必接任总参谋长,自己还怎么玩儿?
所以,他为了一己之私,公然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破坏了鲁登道夫的计划。甚至为了不让兴登堡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企图拆散这对“黄金搭档”,兴登堡面见威廉二世才阻止了他的阴谋。
人是唯一过剩的东西
对同盟国来说,形势是紧迫的。德国人虽然可以继续撑下去,可奥匈帝国眼看就招架不住了。
1915年3月22日,经过194天的围攻,奥匈帝国著名的普塞密士要塞连同守军11万人,向俄军投降,奥匈帝国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有全面崩溃的可能。如果奥匈帝国崩溃了,那么俄军通往布达佩斯的道路就会畅通无阻。
在威廉二世指示下,法尔肯海因不得不救援奥匈帝国。他从西线调回了14个师,准备在东线的南端反攻俄国。
于是,德奥组成联军,但是联军的总司令不是兴登堡,而是另外一位名将——骑兵上将马肯森13。马肯森上将外表英俊,温文尔雅,但是对战略不精。万幸的是,希克特上校奉命出任他的参谋长。一战结束后,希克特是重建德国陆军的第一功臣,还到中国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后来被纳粹党暗杀。希克特是一位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参谋人才,是德国参谋本部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之一,就像鲁登道夫和霍夫曼一样。
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攻俄军。德军计划向俄军中央部分实施突破。5月2日,开始攻击,到5月14日,俄军全线后撤80公里。德军的进攻大体成功,归功于参谋部的有效组织,各部队在行动上能密切协调。
相比之下,奥匈军队就是出来打酱油的,一方面是他们素质差;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德国人的骄横态度颇为反感,影响了跟德国人的合作。
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了华沙等大片领土,俄军损失170多万人。由于军需不足,德军在东线才停止进攻。要不是俄军士兵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俄国在1915年就崩溃了。
当时,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虽然一直在打败仗,但是他能苦撑到底,使俄军没有完全崩溃,也算功不可没。可是,总得有人为这场败仗负责吧?所以在1915年8月21日,他被沙皇解职,由沙皇亲自指挥东线的战争。
1915年的东线,俄军损失超过200万人,其中约一半成了俘虏。德奥两军的损失也超过100万人。法尔肯海因却大言不惭地说,这个战役已经成功地使俄国受到了巨大损失,德国完全达到了战略目的。为了彰显自己的英明,更为了抗衡兴登堡,他建议把马肯森上将晋升为元帅。
实际上,法尔肯海因的见解完全错误,俄国战争潜力非常巨大。到了第二年,俄军不仅卷土重来,而且还把罗马尼亚拖入了自己的阵营。沙皇已经征召了1300万人入伍,还有同样多的人在营房外面等待。
当一位英国使节对俄军遭受的重大损失表示哀悼时,俄国陆军大臣却说:“不要因此而感到难过,人是我们唯一过剩的东西。”
03。 招呼兄弟一起上
土耳其也会演戏
一战爆发后,位于亚欧两洲交汇处的土耳其,成为交战双方竞相拉拢的对象。
土耳其在经济上很大程度依赖协约国,但执政的青年土耳其党倾向于和德国结盟。大战爆发后,德土双方就于1914年8月2日秘密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俄国干涉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冲突,土耳其有义务对俄国宣战,而且土耳其军队交由德国指挥。密约签订后,为了赢得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土耳其对外公开发表了中立宣言。青年土耳其党的一位领袖私下说:“我们宣布中立,只是为了赢得时间,一旦动员完成,即可参战。”为了迷惑协约国,土耳其还假装同俄国进行反德军事同盟的谈判。
1914年8月10日,德国海军的“戈本”号战列巡洋舰和“布里斯劳”号巡洋舰躲开了英国海军的追捕,驶进土耳其领海。之后这两艘德国军舰升起了土耳其国旗,归入土耳其海军建制。德国海军上将祖雄摇身一变,成了土耳其的海军总司令。
到了9月,土耳其陆军也开始被德国人染指了,土耳其参战已成定局。10月29日,在德国人的指挥下,土耳其海军进入黑海,突然炮击俄国在黑海沿岸的要塞。这时候,土耳其人还假惺惺地给俄国道歉,俄国提出和平的先决条件是赶走德国军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1914年11月2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随后,英法两国也分别对土耳其宣战。
土耳其参战最大的影响是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使英法两国想从南面接济俄国的希望完全断绝。俄国人剩下的只有北极方向的出海口,那里经常封冻,利用价值非常有限。
不过,土耳其参战是大脑严重缺氧的结果。当时,土耳其人口3600万,半数是想要闹独立的阿拉伯人,除了没有完工的巴格达铁路之外,全国几乎没有任何铁路,交通极为恶劣,桥梁载重不足,把一颗重炮弹从安卡拉运到俄土边界,用骆驼要走35天。开战的时候,土耳其陆军全部兵力一共36个师,后来又编了70个师的新军,但是装备和训练都很恶劣。
但土耳其人毕竟曾经创立过骁勇善战的奥斯曼帝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尽管实力不足,土耳其第三集团军仍向高加索地区进军,号称19万人,实际上只有不到7万人。
这场进攻被俄军轻松击败。尽管如此,俄国仍然深感威胁,要求英国采取行动,迫使土耳其退出高加索战场。
俄国人的这个要求,使大英帝国在1915年进行了一场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战役。
丘吉尔的创意
马恩河战役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西线陷入了僵持。为打破僵局,也为了支援俄国,英法两国没有选择正面突破,而是采取“外围战略”。
土耳其参战后,英国立刻采取行动,兼并塞浦路斯,收埃及为保护国,炮击达达尼尔的要塞,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把土耳其逐出战争。这一方面可以减轻俄国在高加索战线的压力;另一方面,英国得到伊斯坦布尔控制的金角海,便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还可以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这个设想在战略上相当有创意,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1915年2月19日,英法联军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投入战斗,由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卡登上将负责指挥。3月18日,联军16艘军舰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炮轰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军队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
此时,德国军事顾问赞德尔斯已洞悉协约国的加里波利登陆战,火速调集军队增援战区。土耳其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
就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负伤回国。
为夺回海滩,英军决心用陆军占领加里波利。英国集结了一支近8万人的远征军,主力由在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队组成,即澳新军团。有“诗人将军”之称的陆军上将汉密尔顿负责指挥这支军队。
4月25日夜,在掩护舰队实施炮火准备后,协约国军队开始了登陆行动。由于澳新军团的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的训练,再加上对半岛的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登陆在一个无名小湾。同一天,英军和印度部队在海丽丝岬遭到土耳其军队的猛烈打击。登陆部队虽然建立了滩头阵地,却根本无法有效展开。
土耳其军队在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国父”、陆军上校凯末尔指挥下,猛烈攻击登陆部队。经过一夜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1。6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在土耳其军队的炮火压制下,困在临时掩体内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双方陷入僵持。
皇家海军的一曲悲歌
5月1日,土耳其军队大举反攻。战斗中,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胜利”号和驱逐舰“威严”号相继沉没,迫使英军撤离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了海军的火力掩护。
19日,土耳其军队对整个澳新军团的阵地发起反攻。土耳其士兵甚至不惜发动自杀式冲锋。澳新军团被困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单薄阵地上。随着夏季的来临,阵地上尸体遍地,带来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澳新军团的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
面对这样的局面,协约国还是不想放弃,又调配了3个师的英军前往半岛。与此同时,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土耳其军队,准备迎击新一轮的进攻。
8月6日,英军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登陆,但部队上岸后未能及时扩大登陆场,宝贵的战机被错过了。赞德尔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近2万军队增援苏弗拉湾,凯末尔也亲自指挥军队成功遏制了登陆部队前进的步伐,战事陷入了僵局。
9月,汉密尔顿被解除指挥权,由门罗将军接替,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仍然与日俱增。
到了初冬时节,天气寒冷,严重的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000人冻伤,甚至有人冻死。11月23日,英国不得不下令分阶段撤退。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宣告彻底失败。
9万协约国军秘密撤离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居然完全没有发觉。在整个战役中,协约国军的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
战后,一名英国历史学家分析:“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划,却在执行过程中被一系列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错误给断送了。”
这场战役造成了协约国军队近40万人的伤亡,葬送了13万士兵的生命。同时葬送的,还有牛人丘吉尔一帆风顺的仕途。他在这场战役失利之初,就被免去了海军大臣的职务,被排挤在政治圈之外。
与世仇结盟
在南线的巴尔干战场,保加利亚是个重要国家。它与土耳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接壤,位置十分重要。同时,保加利亚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都是主力。因此,保加利亚倒向哪一方,对巴尔干战局影响重大。
1914年,俄国曾经想联合保加利亚重建巴尔干同盟,因为保加利亚也属于斯拉夫民族,跟俄国的感情非常接近,保加利亚的皇帝也称沙皇。保加利亚也愿意接近协约国,但是把归还被希腊和塞尔维亚夺去的马其顿和色雷斯作为参加协约国的先决条件。对此,塞尔维亚坚决反对:“情愿将整个塞尔维亚留给奥地利人,也不会把马其顿一小块儿土地让给保加利亚。”
于是,保加利亚加入协约国的谈判就崩了。这样一来,同盟国便处于有利地位。保加利亚在经济上依赖德奥,获得过德奥的大量贷款,重工业也控制在德奥手中,政治上亲德奥的倾向也十分强烈。保加利亚与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的塞尔维亚等巴尔干国家矛盾尖锐。所以,保加利亚统治集团就准备跟德奥缔结军事协定。
大战开始后,保加利亚由于准备不足,表面上宣布中立,跟协约国进行谈判,实际上与同盟国保持密切联系。1915年6月起,保加利亚和同盟国在索菲亚谈判,德国人力促两个老冤家——土耳其与保加利亚言归于好。德国外交官许诺将马其顿、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外加土耳其的一些边境地区划给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终于加入了同盟国阵营。
在保加利亚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站到俄国人的对立面,与世仇土耳其结为盟友。1915年10月14日,保加利亚正式对协约国宣战。
见风使舵的意大利
意大利原是德奥的同盟国,也号称是列强之一,拥有同法国不相上下的人力。但是,意大利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大量贫民背井离乡,逃往国外谋生,因此有“穷光蛋帝国主义”之称。
即便如此,意大利也和其他列强一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