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荣宝斋-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仁山狐疑起来:“那怎么到这穷乡僻壤,找你大爷看病来啦?”

“他到这儿的时候已经是个穷光蛋了,连药钱都交不起,为了报答我大爷的救命之恩,他把做假画儿的手艺教给了我家老二,就算抵了药钱,还甭说,老二还真迷上行了。”

“这下儿你大爷可发财了。”

赵宽信的嘴一撇:“发什么财呀,临到了,我大爷把那病人轰走了。”

“这干吗呀?”

“我大爷原本指望把行医的手艺传给老二,没成想,让那病人戗行了。”

“也不是仨儿子吗?”

“嗨,除了老二,那俩都是废物,老大净给人拿错药,老三呢,一给病人扎针,手就哆嗦。”

“嘿,瞧这哥俩,行医学不了,做假画儿就成啦?”

“当年那病人也没教他们,瞧着做假画能挣几个钱儿,都是后来跟老二学的。”

赵宽信凑近了王仁山,“当年那病人说过,老二做假画是个天才……”

说着话儿,俩人来到了赵广信家门口,赵宽信敲敲门,里面传出一个女人的声音:“谁呀?”

“二嫂,是我,开门吧。”

二嫂把大门打开,她警觉地打量着王仁山,赵宽信拍拍王仁山的肩膀:“这是我兄弟,我给二哥拉买卖来了。”

听到“拉买卖”仨字儿,二嫂僵硬的脸松弛下来,她让开了路:“他在东屋里忙着呢。

赵宽信带着王仁山来到东屋,只见赵广信正在聚精会神地临摹一幅旧画,他没有理会来人,继续屏住呼吸,把一块山石画完。

王仁山的眼睛四处巡视着,突然,他在墙上挂着的众多画作当中发现了蓝瑛的那幅《山水图》,他的心不觉一颤。

赵广信画完最后一笔,站起身来,赵宽信给他介绍:“老二,这是我认的兄弟,叫王仁山,放心!人可靠。”

赵广信招呼王仁山坐下,王仁山指着蓝瑛的《山水图》:“二哥,我能拿下来看看吗?”

赵广信过去把画从墙上取下来递给王仁山,王仁山仔细地看着,赵窕信凑上去:“兄弟,你瞧上这个啦?”

王仁山不动声色:“二哥,您这手艺不错啊。”

“嗨,我就爱瞎琢磨这个。”赵广信挺谦虚。

王仁山抬起头:“二哥,我不是您这行儿里的人,要是问得不是地方儿,你可别见怪。”

“不打紧的。”

王仁山用手轻轻地触摸着画:“这纸不会是当年的吧?”

“当年的东西上哪儿淘换去啊,原作用的是四川生宣。”

“有意思,您这做旧的手艺真是绝了,怎么做的?用的是什么呀?”

“这个容易。”赵广信从案子上抽出一张宣纸,“在上头刷一层白矾水,晾干了,再刷上一层隔夜的浓茶水。”

王仁山点头:“噢,这么一来,看上去就像旧的了。”他端详了一会儿,又问:“这笔法……您怎么处理?”

“这个有诀窍,蓝瑛的细条一波三折,跟使的笔有关,他使的是狼毫瘦型笔,后来我悟出来,这种笔含墨量少,下笔速度得快,不能拖泥带水,这样画出的线条才像蓝瑛本人的,苍苦有力。”赵广信指着画:“你瞧,还有明显的露锋用笔。”

“二哥,您真是把蓝瑛琢磨透了!”王仁山发出由衷的感叹。

“不是我琢磨透了,我那师傅,祖上和蓝瑛家有点关系,知道底儿。不瞒你说,我是专吃蓝瑛,要是仿别人的画儿,我可一点儿把握也没有。”

赵宽信瞥了赵广信一眼,嗔怪起来:“二哥,你把做假的招儿都说出去,不怕别人偷学了去?”

赵广信笑道:“哪儿那么容易啊!这么说吧,我就是全告诉你,你不是那块料,一辈子也仿不出来。”

王仁山附和着:“那倒是真的。”他又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问:“二哥,您见过原作吗?”

“这画儿的原作,是我师傅家传的。”

“还在吗?”

“早没了,师傅临死前把它烧了,是我亲手点的火。”

听到这话,王仁山心里踏实了。赵宽信显得很心疼:“干吗毁了呢?”

“唉,师傅是大户儿人家儿出来的,值钱的东西就剩这一件了,舍不得卖,临死跟他一块儿去了。”

“可惜了,二哥,我见过一幅和这个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王仁山依旧是不动声色。

“那应该是……”

赵广倍的话刚说到一半,他的女人端着茶盘撩开门帘进来:“先生,您喝碗热茶。”

王仁山接过茶碗,道了谢,对赵广信:“您接着说。”

“要是和这个几乎是一模一样,那就应该是他拿走的那幅。”

“他是谁?”

赵广信刚要回答,女人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赵广信不做声了。

王仁山不便再追问下去,他转了话题:“这幅我能要吗?”

赵广信点头:“可以,不过还差道工序。”

“您这道工序得用多少天?”王仁山皱起了眉头。

“你等着,一会儿就完。”赵广信接过王仁山手里的画,出门来到院子里。

他把放在墙角的一个铁架子往外挪了挪,将画搁在铁架子上,又拿起旁边的一个粗瓷盆,里面放了些柴火,点燃,放到铁架子底下。

王仁山站在院子里,仔细地看着。不一会儿,赵广信灭了柴火,把画拿起来。

果然,画面上出现了自然老化的效果,这就和在荣宝斋的那幅相差无几了。

付过银子,王仁山带着画日夜兼程赶回了荣宝斋。

已经将近午夜,张喜儿还在荣宝斋后院的北屋里整理账簿。这回要不是仁山,铺子的损失就大了,他这个掌柜的是不能再干下去了,与其等着东家辞退,不如自个儿主动辞职,他要连夜清理好账目,明天一早就去找东家。突然,张喜儿隐约听到了由远而近的马蹄声。

一匹快马风驰电掣,在荣宝斋的门前停下,一名少校军官跳下马来,急速地敲响了荣宝斋的大门。

新来的学徒赵三龙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打开门:“先生,您找谁?”

“我找庄掌柜的。”

“庄掌柜的?”赵三龙一时愣住了,他满脸狐疑地打量着来人,“庄掌柜的已经过世了,我们现在的掌柜姓张。”

“你说什么?庄掌柜的过世了?”军官也是一愣。

张喜儿赶过来:“长官,您有什么事儿?”

“你是……张喜儿?”

“您是……呦,三郎?怎么是您呀?”张喜儿大吃一惊。他隐约记得以前听庄虎臣念叨过,三郎卷走了额尔庆尼的大部分家产和他的七姨太逃跑了,如今,怎么鸟枪换炮又杀回来了?

三郎带着七姨太逃到了奉天省的辽沈道,突然之间从奴才变成了爷,腰包里有了可供挥霍的大笔银圆,枕边长伴如花似玉的女人,三郎自然是找不着北了,他吆三喝四的尽情享乐了一番,可没过多久,他就自动放弃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哪怕是倒找钱,三郎也死活不过了——这还得从七姨太的死说起。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三郎陪着七姨太听戏回来,半路上电闪雷鸣,倾盆的暴雨一股脑地砸下来,俩人慌忙跳下敞篷马车,奔向路边的一棵老槐树下去避雨,七姨太跑在前边,先于三郎两步到了树下,就在一瞬间,一个响雷在她头顶上炸开了,三郎永远也忘不了那让他一辈子都心惊胆战的场面:浑身湿漉漉的七姨太突然被雷电照亮,一团耀眼的火光闪过之后,如花似玉的七姨太就变成了一堆黑黢黢的焦炭……

三郎本来不大相信因果报应之类的说法,可七姨太就是一个明证,而且她的阴魂不散,整夜缠着三郎做噩梦,搞得三郎惶惶不可终日,连上吊的心都有了。卷走主子的家产是七姨太的主意,他是胁从,这不,七姨太先遭了报应,下面就该轮到……可也不能等死不是?三郎左思右想,反正都是个死,不如干脆来点儿刺激的,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尚未花掉的银圆寄回老家孝敬年迈的父母,自个儿上山投奔在辽沈道一带大名鼎鼎的匪首杜老五,入他的绺子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按照当地的民风,当土匪不算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当地还有这样的谚语:男人不当胡子算不得好汉。不但无业游民上山为匪,很多士绅富户也都通匪,否则自家难保,更有桀骜者为土匪通风报信、打掩护,一起坐地分赃。匪首杜老五得知原紫禁城内务府总管的贴身侍卫前来投奔,不禁喜出望外。在他看来,三郎就是皇上身边的人,杜老五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身价抬高了许多,遂把三郎留在了身边。杜老五虽然是个粗人,但他志向高远,占山为王并不是他的终极目的。

一天,杜老五手下四梁八柱①中的一位弟兄从保定探家回来,这位弟兄与当时任北洋警卫军第一旅旅长的冯玉祥是远房亲戚,无意中说起冯玉祥要率部到陕西一带追剿白朗匪帮,杜老五认为机会来了,他率领着一千人马浩浩荡荡地离开老巢,经过长途跋涉,在陕西灵宝投奔了冯玉祥,并为冯玉祥此次剿匪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杜老五随冯玉祥转战南北,屡建战功,不久前,经冯玉祥斡旋,杜老五即将出任北京城防警备司令,此时,三郎已经是杜老五的少校副官了。

①四梁八柱:指中国古代以八根柱子和四个柁为主体的一种传统的建筑结构;在东北土匪黑话中指匪首之下的骨干分子。

三郎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我们司令急着要送礼,听说荣宝斋卖名人字画,特意让我先进京找庄掌柜的联系。”

“您请进来吧。”

张喜儿把三郎让进后院东屋,听罢他的要求,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但嘴上还是应承下来:“三先生,您是老熟人了,我们尽量按照您的要求办。”

第二天,张喜儿来到张家,张幼林好言安慰了一番,做出了一个让张喜儿深感意外的安排:他还继续当掌柜,提拔王仁山当二掌柜的,在大事上,两个人商量着来。张喜儿的眼圈立刻就红了:“可是,差点儿出了大漏子,我这心里头……”

张幼林把他的话截住:“倒腾古玩、字画儿,哪儿有不走眼的?再说了,连贝子爷都走了眼,怎么能怨你呢?”

张喜儿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滚落下来:“东家,您的宽宏大量我张喜儿心领了,不过,我还是那句话,我有多大能耐,我自个儿心里清楚,您什么时候找到合适的人,我立马儿就让位,可我不愿意离开荣宝斋,您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给您看库房都行。”

“瞧瞧,又扯远了吧?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张幼林递过手帕,“李默云的底细打听清楚了吗?”

张喜儿接过来擦了擦眼泪:“还没有,他在琉璃厂不常露面儿,只和几个人有联系,听说和陈福庆的关系不错,为这个我还请陈福庆吃过一顿饭,可陈福庆在饭桌上净打哈哈,实话是一句都没有。”

张幼林思忖着:“我总觉得,这画儿像是人家给咱下的套儿。”

张喜儿一惊:“您的意思是……贝子爷也跟着一块儿蒙咱们?”

张幼林摇头:“不至于,这个做假画儿的人的确是个高手,也难怪贝子爷看走眼,我是觉得,荣宝斋周围有一群人在盯着我们,这些人藏在暗处,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我们简直是防不胜防啊。”

“是啊,我连睡觉都睁着一只眼。”张喜儿感叹着。

回到铺子,张喜儿在荣宝斋门口遇见了《京报》的社长邵飘萍,他手里拿着一篇新闻稿,正对身边的年轻记者交待:“这几个地方改一下就可以发稿了,你先回去,我在荣宝斋买点东西。”

张喜儿迎上去:“邵先生,您刚忙完吧?”

邵飘萍转过身来:“张掌柜,我今天是特意过来,上回您给我推荐的那种毛笔,非常好用,这次我要带五十支,送给报社的同事。”

“您请进吧。”

进了铺子,张喜儿招呼邵飘萍坐下,倒上茶,然后从一个大笔筒里抓出一把毛笔,“哗啦”一声放在柜台的玻璃板上,用手掌一捻,只见所有的毛笔都向一个方向滚动……

邵飘萍笑道:“荣宝斋的笔果然是名不虚传,别小看‘滚笔’这两下子,若不是每枝笔的笔管都又直又圆,断不会出现这种效果。实话对您说,为寻好笔,我跑遍了京城所有的南纸店,这么说吧,几乎没有让我满意的,唯独荣宝斋的笔,我挑不出毛病来。”

“邵先生,您过奖了,就冲您这句话,我们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赵三龙捆着毛笔,张喜儿在邵飘萍身旁坐下:“我这儿还有新印出来的仿古器物诗笺,您不来两沓儿?”

“我先看看。”

云生拿来诗笺,邵飘萍翻看着,此时,一个身穿西装、腆着肚子、满脸横肉的中年胖子走进来,他身后还跟着一个侍从。

云生迎上去:“先生,您用点儿什么?”

侍从抢上一步介绍:“这位是国会议员张乃光先生。”

云生抱拳:“幸会,幸会。”

张乃光瞥了一眼邵飘萍,粗声大嗓地嚷嚷着:“听说荣宝斋卖名人字画儿,把值钱的都给我拿出来。”

“您这边请。”

张乃光随云生走到悬挂著名人字画的西墙边,他粗暴地用手扒拉墙上的字画儿,云生站在旁边皱皱眉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个,这个,这几张,我都要了。”

云生诧异地看着张乃光,小心翼翼地说道:“先生,这不成啊。”

张乃光的眼睛一瞪:“怎么不成?”

云生指着溥心畲的一幅青绿山水:“这个已经有主儿了。”

“有主儿的怎么还挂在这儿?”张乃光显然很不满。

“刚裱完,还没干透呢。”

张乃光看了一会儿,又转回来:“嘿!我还就瞧上这张了,溥——心——嗯?这字儿我怎么没见过?你说,多少钱吧?”

王仁山从铺子后门进来,他紧走几步来到张乃光面前,赔着笑脸:“这位先生,您给多少钱也不能卖,您瞧瞧,这儿题着款儿呢。”

“题款儿怎么了?换上我的名儿不就得了?”

王仁山很为难:“那哪儿成啊,这个……我跟客人没法儿交待呀。”

“客人?什么狗屁客人?小子,你知道我是谁吗?”张乃光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您……”王仁山灵机一动,依旧赔着笑脸,“您是位爷。”

张乃光的脸紧绷着:“这么说吧,我到这儿来买画儿是看得起你们荣宝斋,别不识抬举,老子就是不给钱,今天这画儿也照拿,你信不信?”,王仁山点头哈腰:“那是,我信,我信……”

铺子里的气氛紧张起来,邵飘萍站起身,缓步走过来,他不紧不慢地说道:“您是张乃光先生吧?我正要到府上拜访呢,没想到在这儿碰上了。”邵飘萍伸出手去和张乃光握手。

张乃光显得很尴尬:“你是……”

“《京报》社长邵飘萍。”

张乃光的侍从赶紧趴在他的耳边耳语了两句,张乃光恍然大悟:“噢,邵大记者,久仰,久仰。”

—:文—“您什么时候有时间呵?”

—:人—“我这些日子忙得很,过一段儿再说吧。”张乃光推辞着。

—:书—“忙得很还有闲心逛琉璃厂?”

—:屋—“哪儿是逛啊,方方面面的都得送礼,我是奔着荣宝斋的名人字画儿,直来直去。”张乃光想赶紧脱身,他四处张望着,“掌柜的呢?”

张喜儿走上前:“我就是。”

张乃光指着刚才选好的几幅:“这几张,都给我包上。”

“快!手脚麻利点儿。”张乃光的侍从在旁边催促着。

王仁山指着溥心畲的那幅:“您看,这张就免了吧?”

张乃光翻了翻眼睛,碍着邵飘萍的面子不便发作,但又不甘心,于是甩出两句话:“过些日子我还来,你们呢,多预备点儿活人画的,别净弄死人的充数,送人晦气!”

在场的人都听得目瞪口呆,张乃光毫不理会,他对邵飘萍拱拱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