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荣宝斋-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洲,广东按察使……”

皇上还没来,广场上,众官员仨一群、俩一伙议论政事,还有人在活动着身子。

庄虎臣把公告栏上的内容全记下了,便匆匆穿过广扬,回到休息室。

休息室里,几位官员在喝水、聊天儿,庄虎臣向他们点头致意,然后在桌子上展开宣纸,根据刚才的记忆,把公告栏上的官员任免名录誊写下来。

接近晌午,庄虎臣的轿子在荣宝斋的门口停下,穿着一身官服的庄虎臣从轿子里下来,跟另一顶轿子里的人打着招呼:“陈大人,您慢走。”

陈大人从轿子里探出头来:“庄大人,回见。”

得子瞧着挺新鲜,他迎上去,恭恭敬敬地哈着腰:“庄大人,您回来啦。”

庄虎臣脚下没停:“叫庄掌柜的。”

得子跟在庄虎臣的屁股后面:“您现在是官儿了,穿着这身官服,我叫您庄掌柜的,多不合适啊!”

庄虎臣站住:“回到荣宝斋,我就是掌柜的,我喜欢听这称呼,说实话,我自个儿都没拿自个儿当个官儿。”说完,他径直去了后院。

得子站在前厅琢磨着:“怎么不是官儿啊,正经七品呢,那是闹着玩儿的么?”

庄虎臣换上了便服,手里拿着一个纸卷又进来了,得子又凑过去:“掌柜的,今儿个见着皇上了吗?”

庄虎臣“嗯”了一声,坐下。

得子沏上茶:“皇上离您有多远?”

“还远着呢。”

“您没往近了凑凑?”得子兴趣盎然,庄虎臣不耐烦了:“得了得了,别扯闲篇儿了,该干吗干吗去吧。”

得子不高兴地端起脸盆到门口撩水去了,庄虎臣坐在椅子上,展开手里的纸卷认真地琢磨起来。这个纸卷,就是他在紫禁城的公告栏上抄来的大清国最新的官员任免名录。

得子放下脸盆走过来:“掌柜的,刚才有位印书的师傅找过您。”

庄虎臣抬起头来:“人呢?”

“我让他直接到井院胡同二号去了,您不是说在那儿成立荣宝斋帖套作吗?”

庄虎臣站起身:“是啊,要想做出精品,不能指着印制作坊,还得自个儿来。得子,你盯着铺子,我过去一趟。”庄虎臣拿着那卷纸走了。

这些日子,张幼林比较收敛,没又捅出什么娄子来,铺子里的事也按部就班,张李氏难得心情放松,脸色也红润了许多。她正在客厅里和李妈闲说话,张幼林走进来:“妈,我得和您商量件事儿。”

张李氏笑眯眯地看着他:“说嘛,儿子,只要不是坏事儿,妈都答应。”

张幼林坐下:“我瞒着您和庄掌柜的说好了,我想在荣宝斋学徒。”

张李氏脸上的笑容立刻就消失了:“学徒?咱们这种人家,哪儿有让孩子去铺子里学徒的?你这不是瞎闹吗?幼林,听话,你给我老老实实读书,将来……”

“妈,实话跟您说吧,被您赶出去那阵儿……嗨,本来我就是想混碗饭吃,因为我不想让秋月姐养活我,后来,我发现铺子里还真有不少可学的,平时我没拿笔墨纸砚当回事儿,等在铺子里干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行儿的学问还挺深。”

张李氏犹豫着:“可是……你不去学徒,也能学这些知识啊。什么时候想学了,就把庄掌柜的请来问嘛。”

“妈,这样吧,我读书之余去铺子里帮忙,这总可以吧?”张幼林退了一步,张李氏心里掂量了一下,她知道,儿子想好了要去做的事,拦是拦不住的,只好叹了口气:“唉,你要实在想去,就去吧,只是别耽误了读书。”

“行,还有件事儿,我想去报考新式学堂。”

“新式学堂和私塾先生授课有什么不同吗?”张李氏问道。说起新式学堂和私塾先生授课的区别,张幼林的话就多了:“新式学堂教的东西,比私塾先生讲的有意思多了,您瞧,都什么年月了,这私塾先生还是老一套经史子集的,多少年都没有变化。听说,人家新式学堂教各国史略、数理启蒙、翻译公文,还有天文测算、万国公法、地理金石……”

张李氏点点头:“那倒是好事儿啊,难怪继林也跟我商量,要去报考新式学堂呢,儿子啊,你去吧,妈同意。”她痛快地答应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大清国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皇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位于京城的东堂子胡同49号院内,这里原是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的宅邸,经过改建,东半部成为京师同文馆——也就是张幼林向往的那所新式学堂的校址,西半部开辟为各部院大臣与各国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的场所,也是官员们的办公处。

那天下午,总理衙门章京王雨轩正在埋首撰写给法国公使的一篇公文,衙役轻轻地走进来,呈给他一个装潢精美的册子:“大人,这是琉璃厂荣宝斋的人送来的。”

王雨轩抬起头来,显得很诧异:“我没跟荣宝斋订什么呀……”他接过了册子,瞟了一跟,就随手扔到了一边,继续撰写公文。

天色渐晚,衙役进来掌灯,王雨轩放下毛笔,攥了攥发麻的手,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收拾了一下东西,回家了。庄虎臣差人送来的册子,静静地躺在王雨轩的桌子上,被其他的文件盖住了一半儿。

几天以后,杨宪基因为一件公事来找王雨轩,他坐在王雨轩的对面:“王大人,这个案子涉及洋人,我们刑部不好独断,特意来跟您商量。”

王雨轩的手下意识地轻轻敲着桌子,面有难色:“这涉及洋人的事儿,不好办啊!杨大人,容我想想。”说罢,王雨轩装了一袋烟,用火石点着,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没有再理会杨宪基。

杨宪基等得无聊,顺手拿起王雨轩桌子上被文件盖住一半儿的册子翻看起来。

杨宪基看得津津有味,王雨轩有些好奇:“杨大人,您看什么呢?”杨宪基没抬头,挥了挥手里的册子:“你案子上的缙绅。”

“缙绅?我哪儿来的缙绅呀?”王雨轩莫名其妙,杨宪基只顾着低头看手里的缙绅,没有应答。王雨轩站起身来走过去,杨宪基把缙绅递给了他。缙绅的封面是黄底红字,印刷精美,右下角刻着一行小字:荣宝斋制。

“这是哪儿来的呀?”王雨轩思忖着,片刻,他一拍脑袋,“噢,想起来了,荣宝斋的人前天送来的。”

“能不能借我看两天?”

“行啊,”王雨轩抱缙绅还给了杨宪基,“这上面有什么新鲜玩意儿吗?”

“缙绅能有什么新鲜玩意儿,不过,这上面的官员名录可都是最新的,”杨宪基翻到其中一页,“您看,赵维刚,赵大人被免职;周武言,周大人顶替,这可都是乾清门外,五六天以前才张榜公布的呀。”

王雨轩凑上去:“嘿,还真是最新的。”

这时,一个笔贴式走进来:“王大人……”笔贴式看看杨宪基,欲言又止。杨宪基赶紧站起身来:“王大人,您忙着,要不然,这案子您先琢磨琢磨,我回去了,改日再来,这缙绅……”

“您先瞧去吧,别忘了,下回给我带过来。”

“一定!”

送走了杨宪基,王雨轩坐回到椅子上,自言自语:“一本过了时的缙绅,到了荣宝斋,可就旧貌换新颜了……”

杨宪基这些日子公务繁忙,脑子里的事情装得太多就不免丢三落四,他从王雨轩那儿借来的缙绅就不知放在了何处,衙门、家里都没有,明天还得还给人家呢,他想了想,又急匆匆地赶往了秋月的住处。

进到小院里来,杨宪基没说什么就开始翻箱倒柜,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秋月挺纳闷:“杨大人,您找什么?”

“看见我那本缙绅了吗?我记不清是否带回来了。”

秋月摇摇头:“没见到,您放在衙门里了吧?是不是有人拿错了?”

“拿错了倒好,就怕是拿走了不还回来,我可怎么向王大人交待呀!”杨宪基发起愁来。

“别着急。”秋月也帮着找,俩人边找边聊。

“要说拿它当宝贝,也就是我们这些个做官的,别人要它,还真没多大用处。”

“官儿的为什么拿它当宝贝呢?”

“这缙绅的用处妙不可言,就拿我来说,调到京城的时间不长,除了以前的故旧,别的人,上上下下都不大熟悉,不熟悉就不好办事儿啊,这官场上,你不知道谁跟谁是什么关系,哪句话说不对付,就把人得罪了。”

“那,缙绅能告诉您话该怎么说吗?”秋月觉得挺荒谬。

“缙绅虽不能告诉我话该怎么说,可是从荣宝斋出的那本缙绅上,谁和谁是老乡,谁做过谁的上级,谁在这个位子上没待多长时间就调任了,还有,某个职位,最新任命的是谁……总之,有关现任官员的各种详细材料,上面可是应有尽有,你想,这做官儿的,不但想着官儿要继续做下去,还得想方设法寻找升迁的机会,手里有这样一本缙绅,多方便啊。”

秋月停止了翻找:“您肯定没带回来,恐怕是在衙门里丢的。”

“唉!”杨宪基垂头丧气,长叹一声,秋月捂住嘴笑出声来:“大人这点事就难住啦?您刚才说是荣宝斋出的,再到荣宝斋买一本不就得了?”杨宪基听罢,眼睛一亮,他一拍大腿:“秋月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荣宝斋里人来人往,显得比以前兴旺了许多,一进门的显着位置还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用工整的隶书写着:本店隆重推出——最新缙绅。

几位官员进了铺子,直奔卖缙绅的柜台,张幼林恭恭敬敬地给每位官员都递上一本。

杨宪基踱进大门,一眼就看见了牌子,他没急着过去,先在铺子里转了转,等张幼林应酬完了,这才走过去。

“杨大人,您也买缙绅?”张幼林见着杨宪基挺亲热。

“幼林啊,你还在当伙计?听秋月说,你已经回家了嘛。”

“跟我妈说好了,我一边读书一边学徒,早着呢,还有三年才能出师呢。”

这时,又有几位穿着官服的官员走进来,杨宪基和他们点头打招呼:“哟,您几位都来啦?”

其中一位徐大人问道:“杨大人,您也消息灵通啊,是来买缙绅的?”

杨宪基随口附和着:“真是好东西啊,管大事儿了。”

魏大人有些不以为然:“这玩意儿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以前别的铺子里也有,荣宝斋的缙绅一出来就不一样了,先是卖价儿不一样,好嘛,价儿高得离谱儿,比别的铺子里的缙绅贵好几倍……”

“嫌贵你可以不买嘛,或者到别的铺子里去买便宜的。”徐大人半开着玩笑。

杨宪基却认真地说:“贵是贵了些,可这东西管用啊,你们看看,这都是最新消息,要这么比,我看琉璃厂哪家铺子也比不上荣宝斋,人家还真是消息灵通。”

张幼林递给杨宪基一本,杨宪基马上翻看起来,刚看了两页就欣喜地抬起头来:“嘿!又变啦?”

“您这是最新的了!各位放心,我们荣宝斋的缙绅随时会更换,永远是最新的。”

张幼林看着杨宪基,灵机一动,“打个比方,要是今天下午杨大人接到升职的任书,您瞧着,明天早晨,新的缙绅就出来了,杨大人的新官职是什么,哪位官员顶了杨大人的缺,谁又继任了这位官员的原职,那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

对张幼林嘴上的功夫,杨宪基那次就领教过了,虽说张幼林把他逼得无言应对,但杨宪基还是打心眼儿里喜欢秋月这个聪明、率真的弟弟,他笑眯眯地看着张幼林:“嗬,幼林啊,你可越来越像个商人了,这主意是你想的吗?”

“是我们庄掌柜的主意。”

杨宪基点点头:“不错,我再来一本。”张幼林又拿出一本递给了杨宪基,杨宪基和那几位官员点点头,付了银子,心满意足地走了。

庄虎臣从紫禁城回来,他在荣宝斋后院的北屋把身上的官服脱下来,换上一身便装就去了前厅。

几位官员还在卖缙绅的柜台前流连,庄虎臣走到他们面前:“各位大人,还满意吗?”

徐大人连连点头:“满意,满意!这别的铺子里的缙绅靠不住,怕都是道听途说来的,您这个是正经真东西。”另一位大人也附和着:“庄大人在乾清门外亲手抄来的,能有假吗?”

庄虎臣喜笑颜开:“各位大人满意就好,满意就好!”

“庄大人,以后,我们可就经常光顾您这荣宝斋了。”徐大人透着近乎,庄虎臣求之不得:“欢迎常来,我这缙绅,随时更新,保证不耽误各位大人使。”

几位官员要走了,庄虎臣、张幼林把他们送到大门口,庄虎臣抱拳:“各位还需要什么,我随时让伙计送到府上。”

徐大人羡慕地指着庄虎臣:“瞧您,多方便,到了铺子里就把官服换了。”

“要不然,您也到后院儿……”

“那敢情好,今儿个就不必了,没带着可换的衣裳。”徐大人和官员们上了各自的轿子。

目送着几顶轿子远去,庄虎臣问张幼林:“幼林啊,听见那位大人的话了吗?你有什么想法?”

“师傅,咱们得给这些官员布置个歇脚喝茶的地方。”

“为什么呀?”

张幼林微微一笑:“师傅,您心里怕是早有打算了,这是故意考我,那我就说了,这些官员从衙门里办完公事,想顺便逛逛琉璃厂,可穿着官服不太方便,回家挨完便装再来又不值当,荣宝斋给他们提供个既能换便装又能歇脚喝茶的地方,以后三六部衙门的官员会越来越多。”

庄虎臣不动声色:“咱们搭着时间陪他们,搭着银子为他们提供歇脚喝茶的地方,又不收费用,这不是赔本儿赚吆喝吗?”

“这就是人气,这种聚拢人气的机会可不是每个店家都有的,有了人气还怕没有生意?况且这都是些什么人?大清国的骨头架子呀!”张幼林忽闪着一双灵气四射的眼睛侃侃而谈。

庄虎臣欣慰地笑了,他爱怜地摸摸张幼林的脑袋:“幼林啊,你小子算上道儿喽!”

荣宝斋后院的东屋很快就腾了出来,布置停当。墙上新糊了干净的白色墙纸,安好了一排挂衣裳的钩子,屏风放在了墙角,桌椅板凳贴着墙边码放整齐,窗户也换上了新的高丽纸。

荣宝斋来来往往的客人比以前更多了,铺子里人手不够,庄虎臣又新招了两个学徒——张喜儿和宋栓,生意日渐红火。

两位官员在门口下了轿子,得子赶紧迎出去:“赵大人、李大人,二位来啦?里面请。”得子直接把他们送到了后院。

赵大人和李大人在东屋里将官服脱下,换好随身携带的便装,说笑着走出来,进了荣宝斋的前厅。庄虎臣刚送走一拨客人,转过身来还没来得及打招呼,赵大人迎上去,拱拱手:“庄掌柜的,您想的就是周到,这有个换衣裳的地方儿,下了朝,逛琉厂可就方便多了。”

庄虎臣笑盈盈地还着礼:“别着急,您二位慢慢逛。”

赵大人和李大人没在荣宝斋停留,直接出了铺子。得子有些失望:“白在这儿换衣裳啊?敢情到别的铺子买东西去了。”

庄虎臣笑道:“得子,你怎么这么不明白啊,他们把朝服搁在了咱这儿,不是还得回来吗!”

得子恍然大悟:“噢,掌柜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来年招生的时候,张幼林和张继林双双考取了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大清国在洋务运动中,为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而创办的一所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校,于1861年初由咸丰皇帝批准,与总理衙门同时设立。同文馆开馆之初,只是一所纯粹的语言学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为朝廷培养了众多的外交人才,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一起成为北东大学的前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