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年往事-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俄道胜银行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清政府官方与外资合办的银行。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由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与法国霍丁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合资成立道胜银行,注册资本600万卢布,总行设在圣彼得堡。
同西方其它许多金融机构一样,道胜银行的成立也是为了争取与中国签定各种铁路建设合同,操纵和控制中国的铁路建设。1896年6月,沙俄派道胜银行董事长到北京,希望清廷政府参股该银行,以便在同其它银行竞争中取得优势。清廷政府也意识到完全由外资垄断我国的铁路建设,于己不利,因此同意此要求,出资500万两白银,合756万卢布,联合组成华俄道胜银行。
需说明的是在同一时期法国己取得了清政府的许可,在设计实施从越南河内至云南昆明的滇越铁路开发权。
最初,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设在外滩29号法兰西银行内,面积较小。1899年该行从爱顿特手中购进外滩15号地块,开始兴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1902年竣工。
据沙俄政府颁布的《华俄道胜银行条例》规定,银行有权代收中国各种税收;有权经营与地方及国库有关的业务;可以铸造中国政府许可的货币;代还中国政府所募公债利息;敷设中国境内铁道和电线等项工程。
直到清政府倒台前夕,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各地设分行和代理处10几处。凭借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大量发行纸币,代收税款,向旧中国政府提供政治贷款和铁路贷款等,至十月革命前已贷债款高达库平银1亿数千万两,由此获得巨额利息,资本增长极快。
1910年(宣统二年)华俄道胜银行与另一家俄法合资的银行——北方银行合并,改称俄亚银行。中文名称不变。十月革命后,总行被苏维埃政权收归国有,该行即以巴黎分行为总行,并继续在中国经营。1926年巴黎总行因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在华各地分行也随之倒闭,所发行巨额纸币皆成废纸。并欠下中国政府巨额公款。
1926年9月6日,在华分行也停业清理,上海的经营就此告终。同时,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为了控制和掌握中国的金融业,成立了中央银行。1928年11月1日,此楼就成了中央银行的所在地。
上海解放后,此大楼曾是上海民主党派集中办公地方,以后又有多家机构租用过。20世纪80年代上海航天局也进入办公。1991年,通过置换,上海外汇交易中心进驻此搂,成为第一家通过置换进入外滩的金融机构。
目前还能查找到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汉口的分行大楼,坐落在汉口俄租界江滩,该分行开设于1896年。在今沿江大道162号(在黎黄陂路的拐角处),是一幢造型简洁明快的古典建筑。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宣布全面停业,不久北伐军进占武汉三镇,此楼成为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大楼。现在为武汉蓝光电力公司使用,因宋庆龄曾住在二楼,在此楼建立了“宋庆龄纪念馆”,这一建筑并被列为武汉优秀历史建筑。
百年往事:话说鼻烟壶
说起鼻烟壶,就得先说鼻烟。这理应是先有鼻烟后有壶才是。据说鼻烟传入中国是明万历年间的事,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九年进京向皇上献之自呜钟和鼻烟等贡品。
明末清初时鼻烟这东西只有皇家才拥有,而老百姓则根本不知鼻烟为何物。这鼻烟发明据来自西方的传说是,一个意大利烟草贩子,收购了许多烟叶储藏起来,准备等烟价涨上去时再出手,没想到的是他穾然染病不起,竟然去世了。他死后数年,他储藏的烟叶才被人发现。这时烟叶已干碎成面了,闻起来这有点呛鼻子,后通过加工制出了出人意料的鼻烟。
鼻烟至今在市面上己失传,自近十年收藏热的兴起失落在民间的许多古玩杂项如沉下水底沙石再一次被搅了起来,1994年我在城南一古玩旧货集散地竞意外发现了鼻烟,铁皮擦漆外包装纸上印有缠头的印度人像,一只只有普通人的大手指盖大小,估计也就二、三克的份量。鼻烟呈棕褐色,推测可能是东印度公司的出品,取少量吸了一下,有股辛辣沉郁的香气,十分强烈地冲入鼻腔,令人连打喷嚏,过后头脑中有清凉的感觉。
据行家说品鼻烟,讲究羶、糊、酸、豆、苦。说是鼻烟细品有股羶味,跟羊肉的膻味又不一样;有股酸味,又不同于醋;还有股生豆子味和苦味,吸过之后回味无穷。这种说法弄得我有点“云山雾罩”的找不着北。
鼻烟一词的出现当是在雍正年间,之前多用译名。有叫克伦士那乎、有称布鲁灰陆。也有为了省事叫士那乎的。进口的鼻烟海运过来一箱有十三瓶,因此上被戏称为十三太保。进口时的鼻烟装在装中药的瓶中,瓶子比较大,大约到了乾隆年间,各种材料制成的小鼻烟壶才流行起来。而鼻烟壶这个叫法也是自乾隆时才有的。
乾隆朝以后涌现出了各种各样材料制成的鼻烟壶,归纳起来大至有以下几种:料器的、铜的、瓷的、玉的、玛瑙的、翡翠的、珊瑚的、琥珀的、碧玺的、水晶的、珍珠的,都很名贵。也有一般材质的像石头的、竹根的、木腰子的、漆制的、木变石的。材质虽普通如果工艺好也有收藏价值。
光绪年间,北方的蒙古王爷好一种能浮在水上面的玛瑙烟壶。玛瑙的比重很大,入手沉甸甸的,巧手工匠制成口小肚大,壶壁薄如纸的烟壶。往水里一扔,玛瑙鼻烟壶入水不沉立即漂上来。人称“水上漂”。还有一种玛瑙鼻烟壶,在壶壁中有一汪水,说是天然的,其实是玉器行的工匠,用手工掏空壶壁,然后灌水进去。你却根本找不到灌水的孔,工艺之高超令人叫绝。这二种壶在蒙古能卖出个天价。
清末民初时,讲究用三彩套料、五彩套料和内画。内画烟壶则讲究名家之作,像周乐山、马少宣的山水、人物和丁二仲、叶仲三的花鸟、人物作品。都是人们追捧的对象。需注意的是自咸丰、道光、直至嘉庆,这一时期内画上不题字、不落款,也没印迹。
据说在清代贝勒与人见面,双方会掏出烟壶,在烟碟上倒上鼻烟,相互敬烟,讲究会用名贵的翡翠烟碟,互相谦让:“贝勒爷您闻闻我这烟儿”。而且还要用“顾绣”烟壶囊套装,这烟壶也讲究成龙配套……
2004年我曾在城南报国寺偶遇一同仁堂款粉彩蓝料描龙瓷烟碟,釉润精工,后转赠一友人,至今想起心中还有一丝遗憾。
百年往事:北宋五大名窑
都梁新作《百年往事》中松鹤斋(荣宝斋)的前身松竹斋主要经营范围是书画用纸,以及各种扇面、装裱好的喜寿屏联等等;二是各种笔、墨、砚台、墨盒、水盂、印泥、镇尺、笔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订购书画篆刻家的商业作品,从中提成。再有就是瓷器文玩。
说到瓷器文玩,就不能不提宋代五大名窑。喜爱瓷器的玩家张嘴都能说出汝、官、哥、钧、定这五大名窑。我国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汝窑
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釉色青而润泽。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
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另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官汝窑存世大概只有二、三十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真品难得一见。倒是临汝窑偶有一现,我曾见过一天青釉葫芦执壶。釉色润泽,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泡疏朗,偶有缩釉现象,开片如冰裂。壶口沿重釉处能见淡褐色香灰胎痕迹。底部间距均等五个圆形小支钉痕露香灰胎。有别于传说中的芝麻钉痕。用手叩之发声喑哑。
官窑
大至在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定窑
定窑的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形制优美。
定窑产品的刻、划、印的花纹特点,与是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再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碗、盘等器物周边无釉的缺点。定瓷多见薄胎,以手叩之其声如磬。
哥窑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哥窑因此也算是最不靠谱的宋代名窑。
钧窑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从实物上看钧窑器,,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下气泡如滚沸之水,气泡层层叠叠,俗称所谓“吐沫釉” 釉面肥润,造型凝重。尤其钧紫,发色宛若流霞,变幻无方。底部露胎,呈芝麻酱色。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品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领袖地位。
百年往事:佛像漫谈
都梁新作《百年往事》中杨宪基遭遇变法失贩后退隐枫林寺中,在寺中面对佛像、《金刚经》和秋月相赠的诗帕,内心激战不已,最后终于斩断前尘将手帕付之一炬。在此佛的力量战胜了尘世的情缘。这一情景令我们重审佛教对现世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而佛教雕塑不是一般的雕塑。它是偶像的制作而不是自由创作,因此它有教义需要上的一些规定。如在佛造像时,要求根据《法界次第》、《涅槃经》、《智度论》、《无量寿经》等佛典的规定来制作。这些佛教典籍中列出了32大人之相《法界次第》、《大乘义章》又据此定出80种随形好。这些硬性规定,在佛教中被称作“仪规”。
仪规从形象、内容、尺寸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详细的交待,像佛的手印、衣饰、坐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以上这些在佛像制作中都是不能打折扣的。
然后自佛陀于西汉末年东渡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中国国情从印度而来的佛教形象被改造并赋以新的含义。像菩萨、罗汉、飞大等就这一改良后的结果。菩萨崇拜是中国佛教的独特现象。与菩萨崇拜相伴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菩萨的女性化。而菩萨崇拜和女性化的典型例子是观音。观音兴起于北齐,到唐代达到顶峰。作为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形象,在我国诞生出了各种各样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鱼篮观音、卧莲观音、杨柳观音、送子观音等等。这种美女和慈母的复合型女神是在我国儒教文化背景影响下的特殊产物。她以东方之水土融合了西方宗教,并以感人的形象深入到千家万户。
我国佛造像中最具特色的除了女性观音,就是男性罗汉。罗汉是小乘教中修行的最高境界,功行圆满即得阿罗汉果。罗汉一进入中国,就改穿汉式僧衣,这又将他们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连在一起。塑写罗汉之风一开,就不可收拾,从16罗汉到18罗汉再到500罗汉。因罗汉众多,己无法将他们置于佛的身边,只好专门另壁一室,于是这一中国特有的形式“罗汉堂”就出现了。500多汉子聚在一处,自是热闹非凡。500多罗汉佛典中无严格规定,这就给佛造像创作的随意性打开了大门。在历代罗汉造像中,可以看出这么个趋势,即年代久远的形象上还有些诡异,能看出是从异域而来,而越是到后来,罗汉就越向普通人靠拢,到最后罗汉堂成了展现各种民俗观念的集结地。罗汉们表现出市俗百态的生命力。这一现象有北京香山罗汉堂、昆明笻竹寺罗汉堂为证。
从这一角度看《百年往事》中的杨宪基并未真正斩断前尘,只是无法面对现实,在心理上依赖佛教来抵御官场政治上的失之意,也算是另一种“移情”吧。
从历代佛造像变近中可以看出,佛教造像艺术自西汉末年自印度东传后移植到中国,就不断地被中华民族本体文化改良与创新,至宋代,佛教造像愈益表现出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
这些世俗化的造像艺术使我们能够拨开佛教空寂虚无的幻像,还佛教以人类自身宗教历史的真实面貌。
百年往事:晚清人物翁同龢
都梁新作《百年往事》中再现了我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清光绪年间的戊戍变法。而变法中不可缺少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翁同龢。翁同龢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学者、诗人。他的书法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其我们试图尝试地探究一下翁同龢书法的形成。
翁同龢(公元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瓶生、韵斋等,晚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举进士,赐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