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悠悠南北朝:纵横十六国-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料使者竟被秦军所俘,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变故却意外的成为大战的转机。苻融得到胡彬缺粮的消息,这位战前极力劝止苻坚,行事一向谨慎的亲王,却错误判断了形势,他派人火速到项城报告苻坚:“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
苻坚显然受了感染,喜出望外,生怕时间一长,晋军主力逃遁,便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轻骑兵,赶到寿阳督战。
(秦军此时两位主帅连犯错误,导致战局开始逆转,按理苻坚大军若齐集淮河两岸,准备充分,面对八万晋军应无失败的道理。苻坚唯恐晋军主力逃跑,还严令部下,谁敢走漏他到寿阳的消息就割谁舌头,以为靠着二十万苻融的前锋部队,已足以速战速决,生怕东晋晚一天灭亡,这更是荒谬之极。试问谢石等人若逃跑,又能逃往何处,逃到建康?但以苻坚“投鞭断流”的气势,也不可能解决不了东晋的“零头部队”。而苻坚抛弃大部队于后方的行为,无形之中缩小了双方军事力量上的差距,第一步就想错了。)
接着苻坚又误算一着,派了襄阳降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指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朱序这个人当初死守襄阳,本就是个对东晋忠心耿耿的人,来到晋军营中,将秦军的军事情况一一告知谢石,提出:“如果坐等秦军百万之众都到,难以与之抗衡;现在乘他们尚未集中,迅速进攻,若能击败其前锋,则秦军再无士气,胜负可定。”
朱序的消息确如雪中送炭,谢石等人在起初与秦军张蚝的接触战中不利,正打算打持久战,得知秦军情报后,诸将终于下定决心,预备一鼓作气,击败秦军先头部队。
十一月,谢玄派刘牢之的五千北府兵突袭洛涧,这支百胜之师以极快的速度渡过洛涧,把秦军打了个猝不及防,主将梁成被杀,败兵被晋军拦截归路,死伤惨重。谢石、谢玄水陆齐进,晋军开至淝水东岸,与寿阳的秦军隔水对峙。这时苻坚犯下第三个错误——情报收集不力,因为前锋战败,也不了解晋东路军的真实情况,由此对下一步如何行动犹豫起来。
然而秦军仍然占有利地位,两军隔淝水对峙,秦军驻于寿阳,晋军无法渡水,而不断从项城赶来的秦军大部的集结,久而久之对晋军十分不利。
谢玄派使者到苻坚营中,发出战书,说:“你孤军深入,但临水布阵,这是持久之计,而非速战之举。不如你往后稍移阵地,让晋兵可以渡过河来与你一决胜负,不好么?”
前秦将领都不主张把阵地移后,认为我众敌寡,不如固守,可立于不败之地,但苻坚却不认为久战对己有利,终于犯下最后的也是致命的错误。他满以为乘晋军渡河之际,用铁骑冲击,一定可以尽灭其军,而苻融也赞同这一方案(两位主帅再次一同犯错,真是天灭前秦!),于是同意晋使的请求,指挥全军撤退。
前秦士兵哪里知道主帅们的精心安排,撤退令一下,前军变后军,全面向北撤退,一发而不可止。朱序等人则不失时机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秦军败矣!”(苻坚若杀朱序,则无今日之劫,悔之晚矣!)秦军顿成溃退之势,什么阵势阵形,统统丢之脑后。
东晋的谢玄、谢琰、桓伊这时早就率军迅速渡过淝水,向一团糟的秦军发动总攻。主帅苻融回马还想整顿阵形,一不留神,连人带马给冲倒,于乱军之中被晋军斩杀。秦兵四散溃逃,自相践踏,尸体遍布山野。这一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几十万大军就此灰飞烟灭。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就以如此荒唐的如同小孩玩打仗游戏一般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苻坚的数十万大军何以一退兵成千古恨呢?究其理由,我以为原因大致有三。前秦军战阵上的安排利于前进而不利于后退,二十多万步骑兵,前为步兵,装备和战斗力都较差,而数量较多,后为精锐骑兵,战斗力强大,但数量较少。在进攻时以步兵拖挎对手,再以骑兵冲击,可以一举获胜,然而这一撤退,前军后军掉了个个,步兵在后,导致混乱,装备精锐而数量少的骑兵反倒被自己的步兵搞乱,苻融死于乱军之中也不足为奇,此其一;苻坚的羽林郎,即近卫队,如前所说,均是富家子弟和所谓的武艺高强之人,根本应付不了战事中的意外情况,苻融早对这些人有过评价:“不闲军旅”,战阵一乱,这些人正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为二;而最要命的是,前秦军中士兵可以说是氐、羌、鲜卑、匈奴、汉,各色人种都有,各族之间就算忽略存在的矛盾,也难做到军令、将令的统一,主将苻融下令撤兵是战略上的考虑,而得到命令的士兵却不明真正的形势,结合朱序在中间穿插,一退即溃难以避免,这是第三个理由。
赤壁一场大战,导致三分鼎立以至于近400年的大分裂局面,而淝水一场大战,则直接引出了困惑中国200年之久的南北朝对峙,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也不可谓不深远。历史学家们附会的一堆秦人必败、晋人必胜的理由,我倒不以为然,若无以上所说的四大错误和三大理由,或者只要它们其中的几个没有发生,这场战役的结果就会逆转。苻坚采取的民族政策看似摧毁了他和他的帝国,但从某个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迈向新辉煌的历史进步。然而黄仁宇先生以数字化的论据指出当时中国分裂之必然,则依然可信。苻坚即或能成功,也只能是司马炎式的成功。中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尚待时日。然而当日战事的结果,却使得中华南北世界以最痛苦的状态度过这一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这些恐怕是古战争对今人最大的启示。
十五、“仁义”的叛徒
中国人常说一句话:“败军之将,何以言勇!”苻坚在混乱的溃退过程中身中流矢,单骑逃到淮北,收拾残卒时饥渴交加,其状况正是英雄末路,悲惨之极。
这时当地有人给苻坚提供吃喝,苻坚吃后连夸美食,下令赐他锦帛,那人坚决不受,说:“陛下舍弃安乐而蒙受苦难,此乃天意。我是陛下的子民,陛下是我的父母,岂有儿子赡养父母而乞求报答的么?”
苻坚深感羞惭,对夫人张氏说:“朕当初若用朝臣们的谏言,岂会有今日之败,现在还有何面目君临天下呢?”说罢潸然泪下,黯然离去。
(一代英雄苻坚在淝水遭遇挫败,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前半生的过于顺利和幸运,造就了他那种浪漫主义英雄的风格。当后半生一幕幕悲剧发生在他身上时,让人感受到现实对于浪漫一种最大的嘲讽。)
前秦各路军队的大溃退中,战时有意保存实力的慕容垂军队井井有条地从湖北撤出,东晋方面不知这支秦军实力,同时顾忌到慕容垂的威名,没有像东路军那样进行追逼,从而使得三万人马全军而退。
苻坚带着身边的千余骑兵前往投奔。慕容氏的宗族们一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劝慕容垂乘此良机干掉苻坚,兴复大燕。深知慕容垂不忘苻坚知遇之恩的世子慕容宝特意提醒他:“愿不以意气微恩忘社稷之重!”(这是在提醒慕容垂勿以小利而忘大义。)
在此关头慕容垂显出英雄本色,答道:“你说得没错。现在苻坚信任我才来投奔我,我怎能害他?如果天要他亡,图谋的机会何患不多?我现在护送苻坚,正可以获取天下人心。”
好兄弟慕容德接着说:“秦国强的时候吞并燕国,秦国式微当然就要图它;当年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进谏,被勾践所灭,这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有道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希望兄长别再犹豫!”
慕容垂长叹一声,说:“当年我遭太傅(慕容评)排挤,无所容身,逃到秦国,秦王以国士之礼待我,关切备至;后来我被王猛出卖,根本无力为自己辩白,唯独秦王相信我,待我之礼更厚,个中恩情怎能忘却?假如说秦国真是要灭亡了,我杀他的机会,还怕没有?关西之地,本来就不是咱们的,自然会有人扰乱,我现在的首要目的是平定关东。君子不乘人之危,不首先作乱,我暂且观望形势。”此时左右还有人要劝说,慕容垂一概不听,把三万军队全权交给了苻坚。
(慕容垂在周围一片杀苻坚的呼声之中依旧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杀和不杀,虽只在一念之间,其后果则大不同。慕容垂颇有野心,这在王猛的时候就已经能看出来了(唯独苻坚不信,所以慕容垂才说“秦主独能明之”),所以他这席话若有人理解成虚伪的托词,也算不上错。慕容垂事实上看到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杀掉苻坚,显然既不能成为稳取天下的前提,又可能使自己陷入独自面对北方群雄“共同声讨”的窘境当中。(后来的姚苌就略逊一筹,不懂这个道理,结果慕容垂果然就成了最“积极”的声讨者之一。)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在这里仿佛看到了一种真正的大侠之间的过招,慕容垂以这段慷慨之词开始了他的复国道路,走向他的人生顶峰,正是再合适不过。故而很有人把慕容垂算作苻坚、王猛之后北方称得上英雄的人,我们的题目既然是“论英雄”,当然得好好聊聊慕容垂的好戏,对这些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水木清华和未名空间上《参合陂·慕容垂》一文,写得甚好,本文也参考多处,英雄慕容垂的坎坷一生,在其中有详尽评述。)
慕容垂护送苻坚返回关中,半路上慕容农向慕容垂提出不要再去长安,在关东起事,此时正是时机,慕容垂点头称是。
大军走到渑池,慕容垂对苻坚说:“河北一带民心不安,听说王师失利,都蠢蠢欲动。我愿奉诏前去镇抚民众,顺路祭拜祖庙。”苻坚满口答应。
大臣权翼说:“现在的正理是召集名将,固守关中这一根本。怎可再让慕容垂回他老家!”
苻坚说:“你说的是对。但朕已答应了慕容垂,平民百姓尚不食言,何况我一国之君?若天意复兴他燕国,那也不是我的智力所能及的。”还派将军李蛮、闵亮等人带三千兵士护送慕容垂前往邺城。(苻坚和慕容垂的答话如出一辙,他们相互之间的这种信任和以恩报恩的行为,在如此乱世之中确显珍贵。)
苻坚又派遣石越、张蚝、毛当三位将军分别镇守邺城、并州和洛阳,防止关东之乱。权翼不甘心,派武艺高强的勇士在黄河渡桥附近埋伏刺杀慕容垂,慕容垂心生疑窦,和典军程同交换了衣服和马匹,自己从凉马台扎草筏渡河东去。权翼的伏兵出现,才发现中了金蝉脱壳之计,程同骑着慕容垂的快马,也逃脱了追杀。
慕容垂到达安阳,派人向镇守邺城的苻坚爱子长乐公苻丕递信。苻丕显然不像苻坚那么信任慕容垂,深恐慕容垂作乱,采纳了侍郎姜让的建议,把慕容垂安置在邺城西面,表面待如上宾,暗中严兵防卫。双方各怀心志,等待时机。
战后民心不稳的北方终于有人起兵造反:曾经归顺燕国,后来投降秦国的羌人丁零部的翟斌准备攻打苻晖镇守的洛阳。已退入长安的苻坚得到消息,修书一封让慕容垂出兵平叛。苻丕认为养虎在侧,终日恐变,不如让慕容垂远远地去和翟斌火并,我们在这里正好可以坐山观虎斗,他没有听从石越的劝阻,交给慕容垂两千老弱病残和一堆破旧兵器,又让广武将军苻飞龙率领一千氐兵做慕容垂的副手,暗中叮嘱他说:“慕容垂为三军之统,卿为谋垂之主。”要他看准时机,谋取慕容垂的性命。
慕容垂临走前还想在邺城祭拜一下祖庙,苻丕却不同意。慕容垂微服潜入,杀了拦驾的亭吏,放火扬长而去。
石越对苻丕说:“慕容垂当初不忠于燕国,如今又怎么会忠于我秦国?他杀吏烧亭,反意已现。现在去追杀他还来得及。”
苻丕摇头道:“淮南之败,多亏慕容垂扶持,我要杀他,自有机会。”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正当苻丕在邺城中坐等佳音的时候,刚刚出兵到安阳的慕容垂便得到将军闵亮、李毗的密告:苻丕和苻飞龙有密谋。
慕容垂这下大怒,对左右亲信说:“我这么对苻氏父子尽忠,他们却一门心思想害我父子,我就是想不反,都不行了!”
他在河内一带停步不前,借口给的兵太少,招募了近万兵卒。苻晖那边着急,催慕容垂进兵。慕容垂对苻飞龙说:“现在我们离贼寇不远,应当在夜间行军,出其不意。”缺心眼的苻飞龙居然还点头称是。
慕容垂在行军时让慕容宝带兵在前,自己和小儿子慕容隆在后压阵,把氐兵按五人编组,夹杂在鲜卑兵中间。半夜击鼓为约,前后夹击苻飞龙和他的氐兵,苻飞龙这样的人哪里是慕容氏的对手,只能乖乖地把一千只脑袋献上。
苻飞龙既死,慕容垂自然成了归山之虎。慕容氏统治关东二十多年,这一带鲜卑人遍地都是,翟斌那里早有鲜卑贵族慕容凤等人投靠。慕容凤与秦兵交战中身先士卒,斩杀前秦大将毛当,深得翟斌赏识。慕容凤向翟斌建议共推慕容垂为盟主,翟斌虽自有打算,但对老东家慕容氏的确是忌惮有加,派人游说慕容垂,而慕容垂那边正因为苻晖得知他已杀苻飞龙的消息,被拒绝进入洛阳城,两支军队于是在洛阳城外会师,慕容垂到这时候真正树起了叛秦大旗,前秦帝国开始瓦解。
(有一点很让人不解,苻丕对付慕容垂那的确是才智不及,但以苻坚的能力,按理说还不至于看不出慕容垂的心思,那他为何“一错再错”地放纵慕容垂,使得他终成大器呢?若根据我们前面对于苻坚这个人物的分析来看,苻坚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糊涂。他这个人的信则是生要生得清爽,死也得死得悲壮。他在绝望之际说出“愧对天下”的话绝非随意,他既然已感觉到乱世不可避免,就得显出一个失败者应有的气概,慕容垂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当然是王猛),他在无形中将一切便利提供给慕容垂,就是要告诉大家,我苻坚就是败也是败在牛人之手,决不有辱斯名。——一代大侠风范!)
十六、狼子野心
丁零一族二十年前的首领翟鼠,曾在那场北方大乱中投靠了南下攻魏的前燕,而二十年后他们的首领又选择了重投旧主这条路。翟斌与慕容垂一相会,就劝他称帝,慕容垂认为慕容此时虽仍在苻坚手下(苻坚败后,劝慕容垂不成的慕容德曾在荥阳力劝退兵到此的慕容杀苻坚起事,慕容不从,跟随苻坚回到了关中),但仍然算燕国的皇帝,皇帝的位子应该留给他。
前秦建元二十年元月,慕容垂带着鲜卑和丁零的联合部队从洛阳附近东撤,在收编了投奔他的荥阳太守馀蔚的扶馀军队和附近的几支胡人军队后,终于在荥阳城安顿下来。慕容德、翟斌、馀蔚等人执意要慕容垂称帝(说起来慕容垂在前燕前秦时的确收买了不少人心)。
慕容垂便依照当年晋元帝的故事,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这是“燕”这个国号第二次出现在十六国历史中。慕容垂当时不过是把这个燕国当作前燕的延续,而以后的发展却导致他本人成为这个国家的开国之君,他的国家被后人称为后燕,其命运也与前燕惊人相似,则是令他万万想不到的。
这个时候还留在邺城中的慕容农、慕容楷、慕容绍等人已得到慕容垂的密告,慕容绍秘密出城,在城外的蒲池盗取了苻丕的大量好马,静候慕容农等人。
慕容农带着城内的鲜卑人乘着天黑,在苻丕不知觉中溜出城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