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眩磺嵫哉揭印!ú磺嵫哉剑床淮蛭拮急钢獭K圃蘩钚觯邓ㄓ帽靡弧ㄏ尽ㄗ志鳎惶仄饺沾尤菡恚词沽僬螅不叵枭笊鳎ň舶猜恰!ㄓ炙担骸ǖ习采普剑涞镁髟凇ú磺峤磺嵬恕帧!ㄔ跬潮诩睬跋呤保_趟担骸ǚ灿朐粝喑秩站茫罱淅苏健1乱岳苏蕉妫嬖蚱#辉舴艘岳苏蕉蚯伞R晕抑5性糁桑詹幻庥惺芎χ蝗铡9视辔粼谟谐锨虢唬骸墒虏豢徽蹋豢煽潭廖薨才潘慵啤!ㄔ踉诮鹆昵跋呤保种龈浪担骸ㄗ芤浴ú怀龊纠苏健ㄎ遄治鳌!ㄔ档摹ɡ苏健ǎ甘じ翰环智榭鱿碌恼秸<椿蛴行∈ぃ蚪鲂〈欤苏蕉即囱现囟窆磷洳坏蚶苏蕉@В乙蚶苏蕉哉绞峦婧觥S肫淙绱耍蝗缂岫刂陀律硇那拷。分景貉铮徽娇墒ぁU饩蜕婕罢秸星笫さ目煊肼奈侍狻2焕苏剑蚣崾夭徽剑坪跏ぶ趼导省�
上,养足精力,看准时机,战而必胜,虽慢实快。否则,欲速反不达。曾国藩这个于稳慎中求进取的战略,可说是他的战略思想的核心。
正因为稳慎,曾国藩强调〃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速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蔽,此善于用气者也。〃这些例子说明:当两军对垒,善静者善养己之锐气,躁动者必将再衰三竭,虽未战而静者已先胜一筹。所以,曾国藩说:〃凡行兵,须积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左传》所称再衰三竭,必败的道理。〃在没有现代化武器,打仗只有刀矛,全靠体力,全凭勇气的情况下,曾国藩的〃静〃字法,无疑是有合理内核的。自然,曾国藩的〃静〃字法,并不是消极疲沓,被动挨打。他指出〃战阵之事,须半动半静,动者如水,静者如山〃。静时如山之屹立,不可动摇;动则如水之奔腾,不可遏止。
第5节:第一章 做人稳慎之绝(3)
正因为稳慎,曾国藩又提出了〃以主待客〃的原则。他说:〃兵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也。〃这里所说的打第一下打第二下,不是从战
争谁正义谁不正义的角度说的,而是指具体战役战斗中,谁先动手,何时动手的问题,即战役战斗何者为主、何者为客的问题。故他说:〃古之用兵者,于〃主客〃二字精审也。〃何谓主客?曾国藩罗列道;〃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守营垒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戳者为主。〃如何处理主与客?他说:〃凡出队有宜速者、宜迟者。宜速者,我去寻贼,先发制人者也;宜迟者,贼来寻我,以主待客者也。主气常静,,客气常动。客气先盛而后衰,主气先微而后壮。故善用兵者,最喜做主,不喜做客。他评论湘军将领说:〃近日诸名将,多礼堂好先去寻贼,李希庵好贼来寻我。休、祁、黟诸军但知先发制人一层,不知以主待客一层。〃以主待客,既可以逸待劳,养精以应敌,又可静以审势,乘机以破敌。所以,曾国藩认为,以主待客是致敌而不致于敌的最稳健的方略。〃凡扑人之墙,扑人之潦,扑者客也,应者主也。我若越濠而应之,则是反客为
主,所谓致于人者也。我不越濠,则我常为主,这就是所说的致人而不被人致。〃
曾国藩甚至把这套〃主客论〃进而推到了战略问题上。他批评江南大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对于〃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向荣、和春专注金陵一隅,而不顾对金陵上游的争夺,在江北,连与江浦、六合紧连的和州、无为一带也不去占领,安庆、庐州更不在他们的战争全局的投影之内。在江南,对与江南大营毗邻的皖南地区,未力加控制,以巩固大营的后方。这叫作全失内外之势。与此同时,向荣、和春又根据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闽、援皖、援江北,近者数百里,远者二三千里,援军四驰,转战不归〃,被太平军各个击破。如冯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营,几被全歼于小店;在六合、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余人全
部被歼于扬州,张国棵大败于浦口,周天培部全军覆灭。仅这两次战役,共损失〃兵勇一万数千名,精锐失之过半〃。这叫作全失主客之势。江南大营的内外、主客之势之
所以全失,曾国藩认为,这是因为向荣等〃不能从大处落墨,空处着笔也〃。
总之,曾国藩对待战争中的快慢问题,静动问主客问题, 这些都是以〃稳慎〃二字为出发点来立论的。这不但是他行军打仗的原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谨言慎行方是长久之道
曾国藩语录:做官之人,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故不能不自省、察人。
译文:做官的人,一身都在危险里边跋涉,就像在薄薄的冰面上行走一样,因此不能时刻进行自我反思与观察别人的反应。
做事,谨慎是良药,常言所说的〃防患于未然〃,对于做任何事情,尤其是做领导的,鲁莽行事是大忌,万事小心为好。俗话说:三人成虎。一言不慎就会招来祸端。与其以后招来麻烦,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谨慎从事,谨言慎行。英国有一家惠勤公司在一次商业谈判中,由于谈判人员一时大意将一重要的商业秘密泄露出去,几乎导致该公司破产,这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走向仕途的人要有一二贤者且居高位之人引之向上,仕途就会通达起来、但群众基础也很重要。虽然在只对上负责的中国古代社会,群众基础不起决定作用,但僚属的评价也事关一个人的前程。尤其是人言可畏,不可不省。
曾国藩涉世很深,观人极广,谨慎异常。他曾经这样说:
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颐指气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当格外谨慎。
第6节:第一章 做人稳慎之绝(4)
由于他的处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为人,自然很多同乡会去找他商量,一旦找他,也都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危急,自然会有几分棘手。曾国藩遵守的是祖父的做法;〃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这是一种很智慧、很圆融、也不失体面的做法。他希望家人都这么做,但有一条是不得违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干预公事。
早在道光年间,他就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事。如果闯人衙门,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一方面也使曾国藩蒙受羞侮;一方面会使地方长官难堪,一方面也会被地方长官所鄙薄。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千万不可与他人寻衅争讼,以免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
曾国藩深知历史上许多高官败在身边人手上,所以当他的叔父打着他父亲和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并讲了一番此乃败家误国的道理。最初,他的
叔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这时还是曾国藩的父亲搬出〃祖训〃来,曾国藩的叔父才收敛起来。
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权势更大了,曾国藩也更加谨慎。他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写道:
〃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多说一句话为妙。大凡人官运极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和百应。然而闲言碎语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我阅历极深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曾国藩是一个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他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闲言和怨谤,他和曾国荃同领一个军队,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曾国藩尤其谨慎。他对弟弟说,我出任地方官,如果仅带一个亲弟弟在身边,那么好事未必是九弟之功,坏事必专指九弟之过;不可不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呢?曾国藩写了一副对联与弟弟共勉:
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
为勤王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
居官以谨慎为怀,不能不说是曾国藩免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锋芒不可太露
曾国藩语录:机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修炼涵养,勿为不学无术之辈。
译文:对于一个人而言,机会虽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的修身养性的涵养,千万不要做不学无术的那种人。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人说,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深谙藏锋的道理,何尝不是这样呢?
梁启超先生说曾国藩〃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当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又说:〃吾乎生短于才,爱者或以德器相许,实则虽曾任艰巨,自问仅一愚人,幸不以私智诡谲凿其愚,尚可告后昆耳。〃
难道他真是一个钝拙愚柔短才的人吗?实在说起来,这又不尽然了。曾国藩一生大智若愚才智超群实是百年难遇的将帅之才,何以他反自称无才呢?这不过是他的一种谦德。因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近乎小人了。这完全都是勉人为学的意思。他在家信中对子弟的贤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家教的话。何以又这样重视天命天才呢?好像是他的一种矛盾思想,其实不然,这正是中庸相反相成的道理。所谓〃天定胜人,人定胜天〃,〃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倘不明乎此,则读曾国藩的书籍,直如隔靴搔痒,处处都觉得矛盾了。譬如他自称愚柔,而致九弟书云:〃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弟能夺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这能说他没有大才吗?他的祖父告诉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了。〃可见曾国藩只是在不做上做工夫,颇有大智若愚之意。
第7节:第一章 做人稳慎之绝(5)
不但才与学相济的道理是如此,志气方面,屈伸行藏,也是一样的。曾国藩在初入北京会试的时候,就抱有澄清天下之志。如乙未岁暮杂感诗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
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
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铲不平!
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
万事拼同骄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
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
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在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志向来,一个25岁的青年,就有气吞云梦,铲平君山,何日斫蚊屠鲸的豪情,可见,曾国藩不仅才高八斗,更重要的是他能将才气内敛,这才是他真正高明之处。
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曾国藩的〃藏锋〃表现在他与君与僚屑的共同处事上,这种藏锋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来自一种儒释道文化的综合。
一般谈曾国藩的思想往往只谈他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研究过的人,曾国藩对道家文化也情有所钟,尤其是在他晚年。他终身都喜读《老子》,对受道家文化影响很深的苏轼钦佩不已,而且周敦颐和朱熹也是儒道兼通的人物。在政治上、为人上,曾国藩是一个儒家;在军事上,在养生上,曾国藩又是一个道家。
曾国藩认为,人单有志不行,还要修炼自己,蓄势而发。此间最重要的是戒傲气、少言实干。他在写给九弟的信中说:自古以来讲凶德致败的道理大约有两条,一是长傲,二是多言。丹朱不肖,曰傲、曰嚣讼,就是多言。历代公卿,败家丧命,也多是因为这两条。
我一生非常固执,很高傲,虽不多言,但笔下却近乎嚣讼。安静下来自我反省,我所以处处不顺,其根源也是这两条。温弟性格与我相似,而说话更为尖刻。凡是傲气凌人,不一定是用言语表现,也有以神气凌人的,也有以面色凌人的。温弟神气有英发之姿,而面色时有蛮狠之象,最容易厉气凌人。心中不能有事,有事必然表现出来,从门第来说,我的声望大减,恐怕要使于弟受连累,从才识来说,近来军中锻炼出来的人才很多,弟等也没什么过人之处,这些都不可依仗。只应该抑制自己,讲忠信,讲礼义,这样可以弥补过失,整顿风气。否则大家都讨厌你,鄙视你。沅弟处世躬谨,很是稳妥。温弟却是谈笑讥讽,既要强克老手,就不免带有旧习气。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听说在县城时,经常随意嘲讽,应迅速改正。我在军中多年,怎么会没有一点可取呢?就是因为〃傲〃字,百无一成。所以我谆谆教导各位兄弟引以为戒。
曾国藩藏锋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擞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藏锋的〃龙蛇伸屈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之道。实际上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伸为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会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地。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分很高,但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挨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毒吗?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从古至今,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之人,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反之,谦虚内敛,等待时机,蓄势而发之人,往往取得大成功。
第8节:第一章 做人稳慎之绝(6)
不越雷池一步
曾国藩: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
大凡人在初创崛起之时,不可无勇,不可以求平、求隐,而在成功得势的时候才可以求淡、求平、求退。这也是人生进退的一种成功哲学。
在曾氏兄弟满门封侯,大功告成之日,本该是静思谦退,保泰持盈的时候,而这时,偏偏有些人在势盛之时,头脑发热,让欲望的火焰障住了双眼,总想再越雷池一步。当时风行一时的〃劝进〃浪潮,着实给曾国藩出了一道难题。
有一则笔记是曾国藩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