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冰人幽灵-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章大尺度的审美依据——科幻小说中体现的科技美学
科幻小说中宏细节——“大尺度”意象(例如上述的BDO)的美感是在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没有科学技术作为工具,没有其填充背景制造空间,这一意象将不复存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并不是以其真实意义存在着,没有遵循其逻辑性或实证性等本性,而是充当着某种喻体,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出现。这里要重申德雷尼说过的一段话:“在科幻小说中,‘科学’——即表现科学论述的语言符号的句子——用于按字面意思解释其他句子的意义,以便用于小说前景的结构之中。当句子包含适当的技术论述的时候,句子便脱离了隐喻这一类修辞的陈词滥调,摒弃了多余的琐碎描写,成为不可能事物的可能形象。”也就是说,通过科学内容的存在,科幻的意象才能够显现出来。科学知识提供了一种表现方法,一种修辞手段,一个人类对自身状况的关照工具和尺度。这一点,可以从科技美学的角度来理解。
以下分别论述一下科技美学的根本态度和理解方式。
一、科技美学的根本态度
科技美学的根本态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科学中的美学态度,二是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以下分别简述。
1、 科学中的美学态度
科学中的美学态度主要有审美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审美主义的原则是,坚持自然界有完美和谐的秩序,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这秩序中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但推动科学发展而且是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其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他们倡导而且实践这种主张,描绘和谐和静止的宇宙图景。而形而上学主义主张,科学理论和艺术品一样是人借助于直觉和想象力进行自由创造的成果,是对自然的理想化表现,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代表人物是海森堡,开创支持这一主张理论的其实也就是量子力学的创始者们,他们的宇宙图景是不确定而且不可确定的。
它们之间有同有异。相同点是在对待经典科学方法的问题上,都体现出革命意识。牛顿说“我不杜撰假说”的时候,科学被认为是发现客观规律,支持二元对立的工具。而它们共同提出,直觉、发明、想象这些前理性的品格被赋予了科学活动,构成了对经典体系的挑战和颠覆。
不同点则在于对待科学真理的问题上,审美主义和形而上学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前者对自然有着宗教性的虔诚,相信其具有自在的和谐和完美。而后者则认为作为一种人的产物,科学并不描述真正的客观,而只是一种解释体系而已,这种思想直接来自于不确定性的发现。如果做一个比喻,可以说前者参与的是一个由理性作为规则控制的有确定答案的游戏,而后者则参与一个由非理性力量推动的无答案游戏。同样是填字谜,前者可以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找到答案,后者则必须自己在明天的报纸上写出答案。而这又直接导致了两者对宇宙图景的看法不同。
从精神层面考量,前者建构的是一个具有宗教感的和谐体系,追求的是人在宇宙中的意义和存在感,表达的是人对生存的追问和渴望。而后者则在本质上认为科学应该不断打破平衡,应该具有动态的结构,不断拓展,其提出的新意义将打破旧的秩序和意义。前者提倡静态,但是却不断打破旧秩序;后者力图打破,但是又自觉到这迫使人作出了牺牲。这恐怕就是双方各自的深层矛盾吧。
2、 美学中的科学主义
美学中的科学主义是另一种科技美学态度。其倡导的是一种以客观、数理抽象为主导的艺术原则,试图以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甚至颠覆艺术创作。主要是体现在绘画的印象派和立体派作品中,他们的中心不是题材而是技巧和几何学。
二、科技美学的理解方式
科技美学有几种理解方式,包括科技美的内涵、科技美的产生来源、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科技对象审美化的要素等。以下分别简述之。
1、 科技美的内涵
具有以下几个内涵要素,工具、艺术、语言。这三者是理解科技美的三个途径。
工具,还意味着其中包含的劳动过程,也就是人类运用工具的活动。劳动和工具都可以被看作是技术的外延,通过这两者技术得以实现。可以说,通过提出科技美的概念,劳动和工具相对于技术被疏离、异化的情况得以打破,两者可以与技术结合起来,为人打开新的审美纬度,将技术的意义体现在活动之中,肯定了人活动的正当性。
艺术,本就是与技术合一的观念,所谓技艺,就是在说技术中必然存在着艺术,这是将技术的操控和应用者放入活动之中的必然结果。当对整个过程的统一和审美价值做出肯定后,艺术就会自然地出现在其中。在这一问题上,涉及到复制和创造的矛盾,前者是现代技术的特点,而也就成为了现代艺术的特点,在这种新的创造中,意识形态更加明显地代替了过去仪式行为的位置,而将艺术创作变成了一种政治的活动,更重要的不是创作的内容,而是其复制能力和复制方式决定了其价值。
语言,是科技在整个人类活动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技术正是依靠一种对世界的命名,不断占有而改造了世界。世界构造的过程也就是语言对世界命名的过程。而科技美的提出则不但遏制了技术,同时对语言的既成提出了质疑,审美这一具有直接体验性的活动对语言/技术的形式化趋向进行了颠覆,使其不断陌生化,迫使其不断变化,从而避免了对人的控制和异化。
2、 科技美的产生来源
科技美的产生来源上文略有所述,这里只简要列出。主要来源于进化中的环境影响和社会经验中的个体体验。以及处于繁殖扩张本能而产生的复制/创造冲动。
3、 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差异
科学与艺术的美感主要区别在于其世界观的不同。前者反对自由意志,坚持确定性原则,尽管形而上学主义提出了科学的解释性质,但是仍然拒绝科学家自我意志和情感的自由表达。而艺术的美感主要来自于其具有中心意义的自由原则。虽然两者都有简单、对称、和谐的判断标准,但是其差异在于,前者的形式美原则是单向度的,只包括简单、对称、和谐,而后者则在这之后寻求变异、对立和冲突。艺术的对称性是以变化和差异为基础的,体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守恒。举个例子,根据美学原则建造的传世建筑,其特点却无不体现在细微的不同和差异上。这种在规则上的巧妙变动才是艺术的根本所在。
科学和艺术都从新角度揭示世界,但是科学简化现实,而艺术则强化现实,前者是一个抽象过程,后者则是一个具相过程。做个比喻,就是科学在世界中追求唯一的太阳,而艺术从一个太阳中展现丰富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两者不但目的不同,所面对的对象亦不同。
4、 科技对象的审美化
科技对象审美化是产生科技美感的过程。这要求****三个主要条件:从感官、感性上完善之,赋予其内在于感性的意义,达成与世界的协调一致。其对象首先要部分地否定自身,脱离自身的环境,而同时要保持其实践的性质,也就是说,需要一个适合的背景,在活动中达成目的,以此“喷气机高傲地说出它征服的空间,就像陆地桥说出它跨越的山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唤起的感情主要是崇高而不是美。另一方面,这也需要特定的审美主体,也就是人,具有特定的位置和能力,比如风帆对于船上的水手与岸上的行人来说,其呈现出的美决不会是等价的。
结语:
经过查找多种资料,总算是写完了这篇文章。笔者初始的意图是从大尺度意象的形式和例证出发,从文本中寻找其自身的逻辑和意义,然后在科幻史中查找类似的作品,结合前人的论述揭示其中科技美学起作用的机制。但是现在看来,这一企图并没有成功,不但没能作出合格的分析,而且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仅仅是生硬地套搬了一些段落,拿来充数,深感惭愧。在此一并感谢互联网上所有原作者,本文的所有来源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感谢互联网这项神话般的科学技术。
自责之后,有一点要说。就笔者所查阅到的资料来看,似乎这种意象所造成的“惊异感”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和研究,至少没有与科技美学联系起来,而私以为如果不能发掘现象背后的审美机制,只是从个体的精神层面加以分析的话,难免流于形式,因此还希望有饱学之士对此问题发表意见,笔者拙文便是抛砖引玉了。
注:
'1&;gt;刘慈欣:《从大海中见一滴水》.pkusf。/readart。php?class=&;amp;an=20050116002648
'2&;gt;刘慈欣既是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软件工程师,曾经设计过一个名为“电子诗人”的软件,可以机械地将一些字词联系起来,从而作出一首“诗”。——编者注
外篇 …… 《雨季》
雨 季
『那司』
雨季已经来临了一个多月,并似乎打算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
那司将横在他眼前的那些蛇一样细长的叶子拨到一旁,向着前方望去。路已经被新长出来的苦蕨遮蔽了,丛林里浮动着牛奶一般浓稠的水雾,他在雾里穿行,乌黑的树影逐一从那些厚重的毡幕后面显现出来。
雨水窸窸窣窣地落着,偶尔从某个方位传来一声鸟的鸣叫。那司站住了——这确实是来时的那棵树,又粗又长的须状藤蔓从几十丈高的地方垂荡下来,树干上附着厚达几寸的青苔和色彩鲜艳的菌类,在树洞和枝杈的凹陷处点缀着一丛丛灰白,蓝的和紫黑的兰花。
他停下脚步,坐在大树突起于地表的根基旁休息片刻,一只树蛙从他旁边蹦跳着逃开。
他的双腿沾满了泥,掺杂着苦蕨的汁液和低等爬虫破碎的躯体,湿嗒嗒地往下淌着水。于是他拽下一大把灰绿色的苦蕨叶子来蹭掉腿上的泥,努力让饱受辛苦的腿舒服一些。
雨声稍微稀疏了一些,那司站起来,从一个树洞里小心地揪下几棵开得正旺的兰花。攥在手里继续向前走。如果好运气继续跟随他的话,他将在天黑之前走出丛林。
『小屋』
傍晚提前来临了,更糟的是,雨点变得密集起来。那司在泥泞的小路上一步三滑,雨水沿着不同的道路从他的头发里成股流下。当他最终触碰到吱呀作响的门板时,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耗尽了****的力气。
恩嘉坐在桌子旁边等他。小屋里仍旧是安静的,温暖而干燥的,桔黄色的火苗在灯盏里幽幽浮动。他在进门的同时也携带进雨水的气息和苦蕨清冽的草汁味道。
他忙着抖落身上的水,但是脸上的专注神情远远超出实际需要。温和舒适的气氛下隐藏着某些东西,微妙地存在于两个人周围的空间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些天,但是他总感到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它。
恩嘉一言不发,只是端上盛着热汤的瓦盆,然后忙着清理掉陶罐里萎蔫成一团的枝蔓,换上新的兰花。
热汤和食物蒸腾起来的气息冲淡了僵持不自然的感觉,那司用木勺在汤盆里搅来搅去,还故意发出很响的啜吸声。他又累又饿,所以其他想法可以先放一放。但是他隐隐约约地感到,事情最迟会在明天有一个结果,虽然决定权不在他。
夜里,门窗在风雨敲打下吱吱作响。那司先是在风雨声中辗转反侧了一阵,但精疲力竭的感觉很快抓住了他,将他拖入沉沉的睡梦中。
『恩嘉』
清晨,雨似乎稍微停住了。
那司站在门口向四处张望,看到了恩嘉的背影,她低着头,赤足站在不远处的树丛里。他一直走到她后面,她才回过头望着他,随手把一缕被露水浸湿的额发掠到耳后。
她的目光清明动人,无袖短褂包裹下的身体温暖而干爽,进入雨季之后,恩嘉就像一枚吸饱了水分的籽实,变得丰盈水嫩,而那司自己却逐渐虚软,苍白,手掌上的皮肤被雨水浸泡得皱皱巴巴。
她的双眸沉静如水,却仿佛穿越了他,望向更远处的一个虚无的所在,开口说道:
“今天我跟你一起去。”
那司沉默着,即不表示惊奇也不反对,恩嘉已经作了决定,就是这样。他反而感到身体里面某一根经脉慢慢地松弛下来。
于是他们一起回到屋里做些准备。那司把包裹挽到肩上,向雾气弥漫的的丛林深处走去,恩嘉紧跟在他后面,两人仍是一言不发,只听见远远近近的鸟鸣交错着一声接一声。
『雨林』
雨声又逐渐响起了,伴随着那些喜爱潮湿的低等植物疯狂生长的声音,新的苦蕨和羊齿苋取代了昨天的,灰暗的叶片开开合合,一寸一寸地向上长,直达膝盖以上。那司每迈出一步都会踩倒一些挺立的植株,但它们几乎立刻就开始缓缓地竖起来。恩嘉不得不紧跟着他,尽可能踩进他的脚印里以节省体力,在她身后,又是一片茂盛的仿佛从未有人涉足过的林地。
走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们会找一棵树停下来稍作休息,各自清理腿脚上的泥浆,也吃些冰冷的馅饼以补充体力。同时,那司必须仔细把他们驻足过的树的外形记在心里。做记号是没有用的,那些苔藓、地衣、以及像蛇一样攀爬在树干上的藤蔓会迅速遮盖他们留下的任何记号。
周围的景色在逐渐发生改变。他们穿过一片竹林,所有的竹子都高达数十丈,从叶子到竹竿都是泛着白的灰绿,仿佛被雨水漂洗得褪了色。在他们周围全都是着了魔一样向上窜的竹笋,不时有脱落的笋衣在空中翻转着,哑暗地落到不知积了多厚的落叶层上,里面蓄满了水。他们不仅要努力使自己不陷在落叶里,还要提防突然从脚下刺出的新笋。
接着他们进入一片更加奇异的树丛里。岩石间、树枝上、草柯里,到处缠挂着长长短短,色彩斑斓的长带。恩嘉本能地屏住呼吸,尽管她也明白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只是蛇蜕而已。丛林中的蛇在雨季前聚集到这里褪下皮,之后就藏匿得无影无踪,它们留下的恶臭在雨季来临后的半个月里就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只留下这些质地坚韧又不怕水浸泡的蜕皮在空中相互拍击,发出空空落落的响声。
那司注意着身后的脚步,他能感觉到恩嘉已经及其疲惫了,尽管她一声不吭,但是喘气声愈加粗重。
“我们已经走了有一多半路。”
那司回过头说道,这是今天早上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他的声音在雾气里显得沉闷、低缓。
恩嘉抿紧削薄的嘴唇,然后点点头。
『沼地里的花』
临近中午的时候,随着禽鸟的鸣叫逐渐远离,他们进入了一片氤氲弥漫的沼泽。这是一片从这大陆创始之初就已存在的,潮湿而寂静的魔潭。谷地里开满血红色的野百合,低洼处积着一片又一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