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冰人幽灵-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说,又把科幻讲得太复杂了。
科幻的功能是什么?在许多场合,我都发现不少科幻作者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要小。我恍然大悟,科幻的功能不过是美容驻颜。科幻其实本就这么简单。
(主者主页:诡异的边缘 //ghost。tougao。)
外篇 用最硬的科学,梳理最软的
用最硬的科学,梳理最软的小说
作者: …上传日期:2002…12…18
文/高云
无论是《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蜘蛛侠》呈现的苍劲的科技,还是儒勒&;#183;凡尔纳一百多年前天方夜谭般的幻想,都在为我们诠释科技+幻想是多么的饶有情趣。文学界把这种自由驰骋的文学体裁称之为科幻小说。一批人乐得其所,在这个“架空世界”里造梦。
很难得把在北京的科幻作家打捞齐了,他们总是散布在这座城市的或南或北,而一旦聚在一起相互映衬着就很养眼。就好像廖廓无极的宇宙,不敢说最夺目但一定是最璀璨的,竟是群星荟萃的银河。
不能如数家珍,只摘得了理性真挚的星河、清秀伤感的杨平、才情横溢却又诡异多端的韩松和像百灵鸟一样清脆婉转的凌晨。这几颗年轻的科幻海洋里的星,把在京城的新生代科幻作家群“搅和”亮了。
科幻圈里早有人立志用最硬的科学,梳理最软的小说,却已不是先前“要以救国救亡为先导”、“文以载道”、“科幻文学创作注重其科普功能和人类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掌握科学的利器为人类造福”等等那些老一代科幻作家固守的科幻理念了。他们要表达自身的感受,在文学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栖身一隅。
年轻的旅行
科幻小说不似纯文学有较强的传承性,我国科幻文学创作出现过断代,即除了六十岁以上的作家像童恩正、郑文光、叶永烈、金涛外,就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像吴岩这样的作家可以称为承上启下的作家了。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分分合合,科幻小说从一棵孱弱的小树,成长为在中国文学花园的角落里孤独而顽强地生长着的树林。他们至今还在回味西单丰盛胡同里的小屋,那曾是北京科幻迷的幻想的天堂。其中,汇集了后来发展成为新生代的一批科幻中坚,他们中有星河、杨鹏、苏学军、柳文杨、韩松、潘海天、凌晨、杨平、江渐离、裴晓庆……
年轻一代像待哺的婴儿拼命吮吸着西方文化。他们表达自己,表达文学。他们的心灵在科幻的时空中遨游,无比自由与酣畅。
星河弘扬工业文化,认为科学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更愿意关注科学负面的影响,从人本的立场烘托沙文主义的怪诞。他坚持经典的认识和完整的审美取向,他能对你侃侃而谈科幻史。还是许多科幻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还带着个人的理念到中学、大学讲堂为学子播撒科幻的种子。科幻圈永远少不了星河的身影,他总带给你科幻世界的那个“场”。
韩松则在鬼魅的“后现代”风中捕获诗意的灵感,他把人闭守在忧山境里,这种空间上的封闭就像是打开了通往无限的窗口。往往现实主义作家会很具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科幻则不同,任凭想像力信马由缰。韩松的精神世界,一如他的职业与爱好,是两个纬度,一个是现实的空间,一个是幻想的空间。“他在白天忙于……而在夜晚写着阴郁而诡异的故事。”美国《新闻周刊》这样评价他。
杨平在他音乐化了的“赛伯空间”(Cyberpunk,一种科幻流派)里尽述纯粹的美,“在我的构想中,赛伯空间纯净而美丽。比如绿色,是人类社会难以描述的纯粹的绿。现实世界是游离于人类意识之外的、无法控制的一个世界。而在我的赛伯空间里,完全是人造的,人很清楚里面的世界。在空间的背后有空间的操控者,他们只是这一空间的上帝。而其他人只能看到外在空间的表现,故事就此产生了。”
凌晨却始终在与猫的缠绵悱恻中追寻女性与科幻的高度。这个从小看科幻小说长大的女孩子是何等与众不同,当她在94年的冬天遇到引领她走入科幻创作世界的那群年轻人时,可以想见她的性灵会怎样欢畅。“我的心灵被科幻打开了一扇窗,我看到一个绚烂丰富的世界——无比广阔且无比深厚。它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从此将生命的1/2交到了科幻手中。”“这个世界不管怎么变,都有种距离感,虽然我们会碰壁,但是可能就是因为有距离我们才会很快乐。”
在这群年轻有活力的科幻创作者笔端,从超光速到靠近中子星,从纳米技术到能源革命,从人工制造黑洞到载人航天,处处流淌对科技的崇拜和对人性的思索。科学是“硬”的,而一旦插上幻想的翅膀,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乞能不令人周身“苏软”?人们不禁好奇,科幻小说作家的思索更像科学家还是文学家?他们离科学有多远?与文学呢?
热闹的纷争
上个世纪1995、1996年中国科幻处于一片好好先生的状况下,大家认为彼此应该互相扶持,罕有不同见地。后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来自东北的铁杆科幻迷姚海军自发攒了一个名为《星云》的刊物,至今不能知晓此刊物是否合法刊物。但从那以后,中国科幻小说界开始互相发表批评的文章,真正撕开了文人相轻的面纱。针对意识流、价值取向、写作风格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直到后来情形完全失控,已经不能被这些挑起事端的人所左右,变成了一方的支持者血腥论战另一方的支持者,至于最终争论的结果却不得知晓,因为已经耗散在亿万光年的太空……。对此杨平的解释是,一个系统复杂到一个程度,她总要出现一定的混乱,这很正常。另外,科幻界也需要这样的声音。现在各自的观点已经基本上摆出来了,所以没有必要针对同一个观点、对同一件事反复的争论。“我们希望很多人来写科幻小说,不怕竞争,需要的就是这种竞争的气氛,形成智力的碰撞,”凌晨说。
科学、文学、人
国外的科幻小说已相当成熟,中国的科幻小说却总也不入流。它的处境很微妙,它以文学的形式存在,本该高尚而正统的立于文学之林。但在中国却一直处于科学不爱,文学不收,边缘的混血儿的状态。科学文艺委员会将它归在科普作协旗下,但科普作协指出你不是文学吗?究其原因当然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好在目前大家的心态比较宽容,知道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阵地少,二是主创人员队伍太缺乏。
一度在新生代中雷打不动的观点,即他们认为科幻小说首先是文学。这个观点在现在的科幻小说作家中也有所颠覆。有人主张把科幻小说从文学中脱离开来,它应该是独立于文学之外的。“这群人只探讨科学对人本身的影响,而不去关注战争、政治、宗教等因素。他们表述的科技的场面宏大而长远,但作品人物都比较苍白。转化为影视后,现在由数字科学引发的科技革命使人们着迷于对视觉的强烈冲击,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思索,”星河如是说。
杨平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范畴,它要符合文学所有的要素。与现实题材或主流文学不同在于它对科学的关怀,它总是在思考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人类会如何表现。真正打动人心的,有些是科学本身的光芒,有些是在科学背景下人性所呈现的状态。
科幻小说不是科学发明的介绍,更多表现的是异化环境下人或非人的表现。像叶永烈的《腐蚀》,它暗示科学界一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现象。“环境可以跟人拉开距离,科学技术可以跟现实拉开距离。但是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本质和人是不可能跟现实拉开距离的,”凌晨以为,“我们感到现在科幻小说特别缺乏的是对社会、对人的观察。有些作品情节虽然精彩,但浮于表象,而好看的表象没有很好的内在是编不出来的。”
韩松认为,科幻小说的概念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肤浅、庸俗的概念。它应该更为先锋,因为它是最直接反映社会变化的最敏感的触角,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主流文学提供不了的东西。令韩松感兴趣的是,把科幻与魔幻结合,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感。“科幻文学这种形式特别开放,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理念,而主流文学已经走到头了,难道不是吗?爱情在重复,新奇事物却还在不断刺激人们的想像。”
我们的年轻科幻作家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至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老一代科幻作家要好于我们,他们对文字的运用熟练而轻盈。我们的西化句式、倒装句式太多。甚至不会写人,人物只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符号。可以说,老一代的人物更像人物。”杨平说。
更年轻的作者追求科幻文学独立的价值,但他们更倾向于科幻小说创作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韩松说,“我接触他们觉得很吃惊。他们应该是更开放的一代,而现在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显得更为实际。”
给孩子的启迪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探讨的早已有好几箩筐,那么,为何还不就此打住?但是,打不住,还有科幻盲。别走开,听凌晨说:
科幻小说不仅给人带来阅读欣赏,更带给人科学启迪、科学思考、科学方法。言情小说带给孩子更多的早恋心理,武侠小说带给孩子更多的恩怨仇杀心态,而即便是最灰暗的科幻小说,也能激发他的思考。比如说这个世界人类毁灭了,小孩子要想人类为什么会毁灭?污染、核战争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更热爱生活与和平?所以说科幻小说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体裁。它幻想,但不仅仅是****一种很浅薄的欲望的幻想。
同时,科学技术还是双刃剑,有科学精神的贯穿。像郑文光《飞向人马座》非常激发少年儿童向往太空、向往宇宙的情绪。当然不是说,科幻小说只属于青少年的范畴。
后记
在科幻小说圈,大家都知道姚海军,他们也力荐我同他聊聊。从《星云》到《科幻大王》到《科幻世界》,如果说年轻一代科幻小说家是一根根针,那么,姚海军则是连起他们的线。我在想,一个人不管他出于自身职业需要也好,还是纯粹个人爱好也罢,能这样见证着历史是件很幸福的事。于是,我拨通了《科幻世界》成都总部的电话……
现在的《科幻世界》杂志已经20多年了,它从一个大家都不关注、都不看好的刊物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发行量达40万份的国家级刊物。但是说到目前我国科幻界的现状,姚海军又显得忧心忡忡,“我们要把科幻做成一项产业,不光是杂志、还要有图书、影视、玩具等系列产品的推广。就需要投资者有更高更专业的眼光,了解科幻、发掘科幻。还有赖于我国的相应出版政策的放开。我希望在我国能有一个丰腴的土壤,始终滋润本土作者成长。出版界也要多了解科幻,筛去伪科幻,把握住精品。”
如何?是不是吃汤圆的时候,打开时空隧道的盒子,想去看一看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了?
外篇 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
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盲群落
作者:小寒 …上传日期:2002…12…10
一度是中国社会风向标的中国文学如今已不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至少,不再能反映一个极其重大的现实,即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由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来推动和主导的。实际上,自诩为灵魂工程师的中国作家群对科学越来越隔膜,也正是中国文学近年来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在香港和台湾,许多搞文学的人都在学习生物学。”前来北京出席北师大“科幻与后现代”研讨会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建元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以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但人们却难以看到中国内地形成了这种氛围。有人说,中国的文学界,正逐步取代法学界成为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作家中英杰承认,中国存在“文化跛足”。他说,就目前作家这个群体而言,除了少数科技外来户,如夏衍、丁西林、叶楠、张弦、蒋子龙、程树臻、毕淑敏等外,“多数人的科学素养确实比较差。文学疏远甚至糟蹋科学。”
近年来,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迭出,当一些最令人震惊、最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时,我们那些最强调终极关怀的主流文学家们似乎都销声匿迹了。从载人航天到基因科学,从纳米技术到能源革命,从环境改造到大脑认识,从相对论到自组织现象,在这些深刻重塑人类面貌的领域,我们看到了文学家的缺席。
偶尔,也有少数人站出来,说一些让科学界感到啼笑皆非的话。以位知名作家是这么理解克隆的:“克隆技术……似乎比制造******容易。”并以毒品作喻。又说,像希特勒那样的人,就可以复制恶人,或者创造忠心的“品种”。中国科学报批评说,作家完全不懂科学ABC,作家为这项生物工程技术进展选择的类比对象,竟是毒品和原子武器,真让人悲哀!
总之,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中国主流作家们的知识面正越来越狭窄,关注面也越来越小。我们已经不再奢望能读到21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北师大中文系副主任王泉根教授感叹,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有几个盲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科学重视不够。他呼吁:“作为文学,既要张扬人文,又要张扬科学!”
“物”的缺席
文学是人学,这是多少年来大学中文系的教义,但专家也指出,文学在探讨社会和心灵问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物质世界、对自然界和技术本身的关注。
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些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创造的“物理自然”。但这些在中国文学家的笔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星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尔尼诺,等等,中国的主流作家似乎觉得这些都与人类生活无关。
而科学技术本身,也作为“物”融入了现代生活。王建元说,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你不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他认为,当你呼吸的每一个空气分子都有可能来自空调,当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经过技术修饰,在这个时代,文学家怎么还能把“物”排斥到视野之外呢?
然而,这一切在中国的文学家看来,仿佛都远在天边。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清宫秘史上面,结果搞得满世界都是纪晓岚与和坤。
倒是国外作家却对科技和自然命题有着广泛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流行小说,直接以此为主题。如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它很难分清是现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