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绿皮火车-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我还在老罗的车上,就听见老罗接电话,对方说今天就录钢琴的那首歌,别的歌他们就不准备录了。老罗说,大家都排练了好几天了,怎么也该试一试。对方婉拒。老罗大怒,但还没有破口大骂,当一个粉丝是很不容易的。他曾经说,听到曾轶可的新唱片,就觉得像是有人把他的亲姑娘给毁了一样。并且扬言:如果有一天,有人这么毁你们,我也会挺身而出的。可是,亲姑娘酒后驾车,把你给撞了,你说你是砸车呢,还是打你姑娘一顿呢?投鼠忌器啊。

这时候,我们就反过来劝悲伤的老罗了。即使没有主唱,我们也会去录音棚,录一个高级的卡拉OK版。因为排练好几天,编曲、配器都很不易。作为一个音乐作品,大家也想把它保留下来。下午由台湾老板亲自调音,大家感觉特别舒服,录音一气呵成。录完后,老罗要求大家一起合个影,我说应该摆个空凳子,这是没来的主唱的位置,这样就更有趣了。

最后,按惯例,晚上大家吃了一个杀青饭。我们一起碰杯,感觉这件事没白做。在老罗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一腔血性,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于把自己置身于荒诞中,不怕丢失中年人最宝贵的面子的良好品德。事情结束后,老罗强行付给了每个人一份报酬,来送钱的老罗的助理金燕说:“你们要是不收,老罗就不许我回去上班。”

几个月后,天娱公司回心转意,又觉得那首钢琴版的《勇敢一点》很好,想要过去。关键的是,老罗并没有因那件事而记恨,他可以不高兴,但没有因此反过来就诋毁曾轶可,喜欢还是一样地喜欢,还买了一把Taylor(著名乐器品牌)的琴,我们建议他买Martin(著名乐器品牌),他说:“不,轶可用的就是Taylor。”

最后,盖棺定论,老罗,被你喜欢的人都比较有福,被你痛恨的人稍微有点倒霉。

只身打马过草原

2010年12月30日,我去南京参加民谣跨年演出。那晚,南京很冷,我没参加朋友的酒局,缩在宾馆里,早早地睡觉了。

然而,这样一个岁末的冬夜,有两个亲切的生命收拾好行囊,悄悄地掩好门上路远行了。2010年12月30日晚九点,诗人马雁在上海去世;2010年12月31日凌晨,作家史铁生在北京去世。

十七岁那年,我在收音机里听到史铁生的小说《车神》,是那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典型的配乐朗读,当时我把它录下来,经常听,快能背下来了。记得其中有一句,“假如你已经死了,你还有什么可怕”,这是很有大勇气的话。对于我那时的水平而言,史铁生的小说还有些先锋,可由于同为残疾人,仿佛走了后门,我能较容易地进入他的情境。接着,是《我与地坛》,那真是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好文。史铁生在某种角度上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纠结一个终极性问题,只不过他纠结的不是永生,而是残疾和死亡。再后来,他的文字越来越抽离,让我有些许高原缺氧般的眩晕。

直到前几年,读了徐晓女士的《半生为人》,让我撞见了又一个红尘中的史铁生摇着轮椅,急匆匆地穿越北京城,看望远方来的朋友。

那时,总想能见一下真人,给他弹唱我的歌,谈谈残疾人的尊严,还有像正常人一样的恋爱,甚至做点小坏事。我期待着那种自然而然的相逢,不是刻意的登门拜访。我还设想,我可以向他提议,我们俩的命运,交换两天,反正半斤八两谁也不吃亏,就是说,我足不出户,没日没夜地看两天世界杯或者NBA,他蒙上眼睛拄着盲杖坐上绿皮火车,去西藏喝顿青稞酒。

马雁,我有幸于2009年的广州珠江诗歌会上见过。在吃饭的时候,有人提醒主办方马雁要吃清真餐。那时,热闹的核心是郑愁予,还有胡续东。马雁很沉默,你能感受到,在觥筹交错中,有个沉默的缺口。她上台读了一首诗,很突兀孤傲的文字。下来的时候,绿妖上去和她攀谈,结果还是没更多的话。后来,我们经常看她的博客,有一次,绿妖说马雁把书都卖了,要搬到一个小镇上去,我们还有些隐隐的担忧,总觉得有机会再见的,有机会说尽想说的话的,不会只是一面之缘。

马雁和史铁生,几乎是两个时空里的人。史铁生迎接死亡,犹如孩子穿上新衣服在节日里回家。而马雁,我总感觉她还没有终结,她死亡的关门声撞向遥远的山壁,那回声,需要很多年才能传回我们的耳朵。然而,他们在同一个夜晚牵出马匹,只身打马过草原,在死亡的第一个清晨,他们也许会在小憩中偶遇吧,他们会说起他们身后这个时代吗?

首如飞蓬

我的名字周云蓬的“蓬”是后改的。有一天,我在百度上搜索,发现沈阳有个二人转演员,叫做周云鹏,和我身份证上的名字一样。多亏改了,不然,人会认为我在北京唱最人文的民谣,回老家就兼职唱二人转。

沈阳是个文化贫瘠的重工业城市,可那里对中国歌坛贡献可不小呢。那英、李春波、毛宁、艾敬、羽·泉,含含糊糊地再加上本人。前辈们走的多是大公司包装,上电视出名,然后走穴赚钱的路,到我们这儿,时代变了。

那条康庄大道,仿佛是北京黄昏的三环,堵得死去活来。所以,我们只能步行钻小胡同,虽然慢了点,但一路上有平易近人的好风景。我们是靠互联网的传播发表新作品,像我,现在演出,还是靠豆瓣、微博的宣传,报名人数和实际到现场的人数差距不是很大。

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这些新民谣歌手就上路巡演了,当然是先南方后北方,要懂得天时地利嘛。赚钱了,就再过个年,没赚钱,就当免费旅行了。要是赔钱了,就索性当流浪了。最后这条,还能为泡妞提供一些谈资。

是否一首歌就要锦衣玉食地养活人一辈子?或者一张唱片不赚一百万就算赔钱?要是觉得人生还不够苦恼,那尽管这样设想吧。能弹琴唱歌,是上天对我最大的犒赏,脚能带你去很远的地方,歌声能承载你飞到云朵上。写一首好歌,那是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私人航天飞机。

我将要在《南方都市报》新开个专栏,“首如飞蓬”,头发好像螺旋桨,梦想着跑着跑着就能飞起来。我把从路上捡起的文字叮叮当当地扔进专栏储钱罐,这些思想文字的分币,将来也许能买点什么。

《南方都市报》一直是个先进媒体,我的好多朋友在此进进出出。期待我的文字配得上它的大名,对得起被砍伐的树木,对得起曾经纯洁的白纸。

大海在对我们说什么

2011年3月11日,我在绍兴。恰逢朋友刘2来演出,和以往略有不同,这次现场,无论是唱歌的,还是听歌的,都有点蔫。那时刻,日本正在山呼海啸,虽然隔得远,但灾难的气息还是能隐隐地飘过来,仿佛山那边下起了雨,你在这边也能嗅到空气里的潮湿味。

这世界怎么越来越像《2012》了?美国加利福尼亚铺满沙滩的死鱼、新西兰地震、日本海啸,地球好像对人类有了更多的敌意。繁衍众多的人类,在灾难面前,还是显得形单影只。。电子书下载就像陌生人突然在深夜敲我们的窗户,本来大家在房间里正钩心斗角着呢,这不速之客让我们后背发凉,暂时地,人类互相靠近了点,黑暗中的陌生人,让我们不得不心生惧意。

中国和日本曾经仇深似海,这使得我们很难对邻居的遭难恰当地表态。你过于悲痛,民族主义愤青要骂;你冷淡旁观,人道主义者要骂。就算是面对灾难,是否也容许人有不同的声音?在日本国内,海啸后,很多反核组织出来抗议政府盲目发展核电站。日本政府只是强调不夸大灾难,也不隐瞒,让流言无所藏身。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眼泪和感动,他们反过来呼吁媒体,不要为了抓新闻而向受难者的伤口上撒盐。这次地震,也让我们看到日本房子有多结实,在剧烈晃动后屹立不倒,没有造成更大伤亡。

日本的很多公共场所和每个家庭都有急救包,包里有橡胶指垫的棉手套、应急食品、清水、蜡烛及火柴、保温雨衣、可以扯成绳子的强力尼龙包。比较高级的还有收音机、哨子、药品、存折、保温毯、手机和充电器、不需要火和电只要有水就可以加热的速食食品等。

总之,大海站起来了,它在向人类说话,当初它小声地说过,我们不在乎,现在它站起来了,它说的不只是日语,也有英语,当然也少不了汉语: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大陆就会失去一角/这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无论谁死了/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一个人可以很优美地批判揭露社会的阴暗吗?不是摧城拔寨式的玉石俱焚。柴静说:“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1997年,我在长沙混迹于湖南大学旁的堕落一条街。晚上,常常收听电台的一档节目。主持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声音柔和温暖,并且风格简洁,不像大多午夜主持人那样抒情泛滥。

然后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十几年后,她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冒了出来,她成了央视的著名记者,且主持了众多话题尖锐的栏目。后来,在老罗的饭局上,我见到了她的真身。聊了几句,她就追问我为啥应老罗邀请给曾轶可录音,是出于音乐上的认可,还是友情。真是职业记者,就像练武成癖的高手,行立坐卧都在拆招。

她身上有种亲和力,让你愿意掏心窝子,恨不得把老家藏银元的地方也画个图纸交给她。她采访过山东那个用电击治疗网瘾的杨教授,采访过被网上盛传为圣徒卢安克的德国乡村教育家。善也罢,恶也罢,她还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使得善者不流于煽情,恶者仍保有其人性。

她采访卢安克时,坐在广西某村庄的山坡上,聊了四个小时,卢安克光着脚,因为在当地买不到特大号的袜子,他们中间点了一盆炭火。那种交流,也是彼此的升华,就像令狐冲遇到了任我行,两个人在问答中水涨船高,偶尔静默,真理浮现,水落石出。

2010年,我为了推广自己的新书,在北京单向街书店作讲座,邀请了柴静和老罗做嘉宾。那真是喧宾夺主啊,书店拥挤得像在哄抢免费的大房子。主要是因为两个嘉宾太强大了。

果然,其中有好多现场的人是冲着柴姑娘去的,并且提了标枪匕首一样的问题。下面摘录几个。

提问:柴老师,我想问您对感情有什么打算。

柴静:这个问题,太诡异了。我就讲一个(此处删除若干字)。

提问:柴老师出于什么诡异的原因认识了老罗、冯唐等一些流氓?有没有不适感?

柴静:其实也不奇怪,哪个女生喜欢肉头肉脑的好学生啊,都喜欢小流氓。罗永浩办了牛博网,我们就是在那里认识的。牛博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你们可以上牛博网看看。

提问:柴老师,你有没有离开中央电视台的想法?

柴静:没有。为什么要离开呢?就像周云蓬唱歌,我做电视,我们这代人都是做梯子的,就干好我们的事。下一代如果干得没我们好,就别干了。

再后来,我有幸跟柴老师闯荡了几天江湖,饱尝了跟名人在一起的幸福滋味。她出现的场合,气氛总会有些不同寻常,周围突然地安静下来,或者紧张起来。尤其碰到一些官员,生怕有啥问题被曝光,躲之唯恐不及。

我们去公园里采录鸟叫,公园领导认出了她,慌忙挡驾,说公园里面维修。我们说看鸟不看人,人家说,鸟也维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每个报刊和电视台都有个柴静,让官员们诚惶诚恐,如履薄冰,那社会就进步了。

上善若水,水最柔弱。中国的弱女子常让我们这些男人羞愧。远有秋瑾,近有林昭、张志新,关键时刻,她们化身为全民族的母亲姐妹挡在前面,惨烈地牺牲。当然此刻并没有血腥,可大家仍应多爱护身边敢于担当的女子们,不要像戏台上懦弱的北宋,靠着女将去征战沙场。她们本来可以对镜贴花黄的。

鲍勃·迪伦们

2011年,鲍勃·迪伦(Bob Dylan)真来了。喊了多少年了,盼着他老人家保重身体,硬硬朗朗的,能在有生之年来中国一次,没想到,在这个兔年的春天,终于守候到了这只民谣老白兔。

在中国,鲍勃·迪伦的符号意义远远大于他音乐的传播。其实,他的歌,我能记住旋律的,不超过五首。他被他的传奇裹挟着顺流而下,尽管几十年前他就拒绝当时代的代言人,可是,只要人群需要,你怎么想微不足道。所以,当我们谈论迪伦的时候,可以从没有听过他的任何歌曲,好比我们绘声绘色地讲外星人的故事。这个民谣外星人坐在自己半个世纪的光环里眺望汹涌的人群,一定很孤独。其实他是电影《教父》里的老头子科利昂,他的坏有几分浪漫,他的反叛掺杂着温情和絮絮叨叨。他衰老地坐在果园里,不如后来者那么狠,那么酷。人类也进化得比先辈们更实用,更邪恶。

每个民族都呼唤着自己的迪伦,用亲切的母语歌唱人们对自由平等有尊严的生活的渴望。

哪里有贫困、不公、屈辱,哪里就会生长出悲伤或者倔强的民谣。俄罗斯有弗拉基米尔·维索斯基(Vladimir Vysotsky),法国有艾迪特·皮雅芙(Edith Piaf),智利有“歌魂”比奥莱塔·帕拉(Violeta Parra)。

中国最不缺这样的土壤了,将要长成迪伦的有两个人,崔健和罗大佑。他们在时代大转弯的涡流里化而为鸟,一飞冲天,崔健的《一无所有》、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承载了大规模的集体潜意识,就像令狐冲体内的陌生气流,除非一吐为快,否则当事者会自我引爆。老崔或者罗大佑也在试图作别的尝试,不愿意总被群体意愿附体。这是所有鲍勃·迪伦们的共同困惑,关键是谁也无法指认哪里才是自我的边界,并且,他们心很软,不会先锋到把时代远远地甩开。比起迪伦,他们只差那么一层火候,最后的登顶,不靠才华、运气和身体,靠的是上天赐予的那一点挫败、颓丧和静默,犹如郭靖在华山论剑前开始短暂地怀疑人生。

祝愿老崔和大佑成功,到那时海峡两岸,一边一个鲍勃·迪伦,谁也别争,谁也别抢。

大时空中的小人性

阅读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三体》,犹如当初看金庸,上瘾。这是我读到的最好的中国科幻小说。写童话的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是真的,就写不好。我感觉,刘慈欣相信自己的理论,相信那不是单纯的幻想,而更是科学的预言。小说的起点是中国的“文革”,终点是太阳系画一样地毁灭,人类最后的亚当、夏娃逃往宇宙深处。微观上,从质子说到宇宙坍塌,时间上,更是跨越了两千万年。

阅读中,因为要吃饭、睡觉,必须从书里出来,于是现实显得太憋闷,好像被关进了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赶快回到小说中,顿觉天地高远,时间浩荡,心胸为之畅快。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冬眠进行时间旅行,每到人类的关键时刻,苏醒,做点挽救或者破坏的事情,然后再睡,一直到时间尽头。

空间上,作者想象了多维空间的可能,最后的毁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