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时明月汉时关-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投降,我就屠城。

雍齿这个人本来就不愿意归属刘季,原因可想而知,此人出生豪强,自然看不起像刘季这样的穷光蛋兼痞子懒汉。有骨子里这个因素在,等到魏国来招降雍齿立刻反骨。

沛公听闻雍齿以城降魏的消息大怒,举兵围攻丰邑城。无奈兵少,一时攻打不下。

此时的刘季已经48岁,不像项羽年少力壮,行军打仗本就是件辛苦活又被人背叛还吃了败仗,一时受不了就生病了,无奈之下只好退守沛县。

这段时间,又发生了秦嘉立景驹为楚王,驻军留县的事情。刘季病愈后,实在咽不下雍齿背叛之气,就决定去投奔秦嘉,主要是想打打秋风,问他借点兵去打丰邑。

这个决定对刘季日后有莫大影响。

有句话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刘季最终没有去投靠秦嘉,更没有问他借过兵,这中间一个偶遇改变了事态的发展。

他在投奔秦嘉的路途中,遇到了一个人。多年以后,他这么评价这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此人名叫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位分别是萧何和韩信。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亘古不变的帝王定律。高祖兴盛旺西都后,汉初三杰中总司令韩信被杀,后勤部长萧何刑囚,只有总参谋长张良不伤毫发。不得不服。

张良

张良,字子房。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

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多元。他既冲动彪悍,又隐忍谨慎。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一般人反秦,比如和张良极其相似的项梁——两者都是世家大族,两者都背负国仇家恨,两者都想反秦。项梁所做的是流亡在外、保存实力、等待时机。这几乎也是六国后裔所采取的通用模式。没办法,那么强大的秦国不是你说反就能反的,即便恨得牙痒也得强忍,忍字头上一把刀,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国古人的处事之道,不得不说多少是有些阿Q精神的。

什么隐忍,什么等待时机,这些理论放在张良身上却统统失效。这位行为模式很简单,恨你就宰了你。他很直接地选择了行刺秦始皇嬴政。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反将全部家财用以寻求勇士刺杀嬴政。

皇天不负复仇人,几经周折终于让他找得一个大力士。并耗巨资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请注意,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稀罕物,几乎就花完了张良所有的钞票。

在当时的秦朝有这么一种现象。秦军武器是青铜的,农具却是铁的。这看来是种怪现象,实则有它的原因。秦朝的时候已经能铸造出铁,但那时候的冶炼技术还不成熟。

不成熟可以解释成稳定性差和造价高。农具相比武器很显然要更容易打造,且比武器实用年限长得多。所以,才会出现最先进的铁器反而拿去耕田。而武器的特性决定,这种东西必须性能可靠稳定,制造成本低廉,还能大范围普及。在这些方面,只有青铜冶炼技术才能要求,所以,秦军的武器是青铜器。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能想象出张良制造出一百二十斤重铁锤武器大概要花多少钞票了吧。材料费加人工费,这是笔庞大的支出,难怪连亲弟弟死了都不能厚葬。

万事俱备,只等动手。和众多买凶杀人案不同,张良喜欢亲力亲为。在博浪沙这个地方他和大力士袭击了嬴政。无奈混乱中,百斤铁锤误中副车,嬴政侥幸逃脱。

刺杀失败后,嬴政下令全国大肆搜捕张良。张良只好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避起来。

张良的生年无载,但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来。这件事情发生时,他最多20出头。可谓血气方刚豪侠人物。

隐匿在下邳的日子里,张良闲暇时常在下邳桥上闲逛。

有一回,在桥上遇见一位老者,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特意把他的鞋子甩到桥下,然后用眼睛瞪着张良叫喊: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这位老人家的态度真是极度傲慢无礼。

张良有些惊讶,第一反应就是你欠扁啊。别忘记这位是连嬴政都敢宰的,这天下几乎就没什么他不敢的。

但转念一想,算了人年纪大了,还是不要计较。于是强忍住怒意,下桥去捡了鞋子来。

谁知道那位更过分了,脚一伸,大喊:给老子穿上吧!

大概是气糊涂了,张良反而不觉得如何火大。已经跑下去捡鞋了,就给你穿上又何妨。于是年轻的张良就跪着替他把鞋子穿上。老人家这才露出一丝笑容,离去了。

张良不可置信地看这位的背影,忍不住在想,我这是在做梦吧。怎么遇这样古怪的老头。

正想着,老人家又回来了,说,孺子可教,五天后黎明时分,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点点头,不觉跪下,恭敬回答说:遵命。

看着老人终于真的离去,张良的嘴角才浮现出一丝诡异的微笑。

哼!世外高人又如何,还不是被我三两下套牢。扔次鞋算什么,十次也捡!

五日后的拂晓,张良应时赴约。不想老人早等在那里,并对他迟到非常生气,跟老人家约会,居然迟到,太没有礼貌了,五天后早点来。

张良无奈,你又来!

又五日后,鸡才打鸣,张良就去赴约,无奈老人又早到,依旧一番训斥再约五日后。

张良叹气,我早就知你是世外高人了,就不知你还要考验多久!

再五日后,张良半夜赴约,老人终于晚到。这回老人家开心了,年轻人,这样才对啊。

接着,终于来到张良期盼已久的环节。老人拿出一部书,说:“此乃‘帝师’速成秘籍。你仔细研读十年后必能发迹。小伙子,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世外高人就是高人,老人家说完就闪人。从此杳如黄鹤不见踪影。至于十三年后之约也成遥遥。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而张良得到的这本书则是《太公兵法》。

《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六韬》,传闻为周朝姜尚(姜太公)所作,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今本《六韬》共分六卷。分为: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

武韬——讲用兵的韬略;

龙韬——论军事组织;

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

豹韬——论战术;

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由此六韬囊括大观看,学成此书可为帝师,此言非虚啊。

张良得此奇书日夜诵读研习,这一读又是好多年。

直到十年后,陈胜造反了,张良也立刻响应号召,聚集了一百多名青年。他深知自己势单力孤,必须找人依附,于是也将目光瞄准了秦嘉,打算奔赴留县前去投奔,在路上他邂逅了刘季。

这一年,张良40岁左右。此时的张良一洗年少时的冲动彪悍,昔日锐气锋芒已经化作智者谋者深沉内敛。几乎是第一眼,张良就看出刘季颇不简单,此人相貌奇特(很怪),气度不凡(很痞)。

人和人的相遇有时候说起来真是很神奇。

在张良惊叹刘季相貌的时候。对面的刘季也在打量着他。

这家伙怎么长得像个娘们!这就是刘季对张良的第一印象。刘季这个人,素来讨厌官吏看不起儒生,他觉得儒生又酸又腐,满口礼义却又经常背信弃义。这种看法没有什么原因可谈,几乎是性格中的定式。

面前的张良符合刘季讨厌的一切外貌典范。张良文弱书生,且貌似女子妇人,长相相当柔弱。

可怪就怪在,初见这么一个本该极度厌恶的人,刘季的心中却丝毫不觉得讨厌。相反,他对张良比较感兴趣。两人对视片刻,既然不讨厌那就攀谈攀谈吧。搭讪这样的事对刘季那是驾轻就熟,交谈之下双方对彼此的情况都有了个大致的了解。

“兄弟,你这是要去哪里?”寒暄完毕,张良先问。

“哦,去找秦嘉,打算借兵报仇。”刘季回答。

“哦……”张良陷入沉思,原来对方和自己想的一样。但这里是有区别的,张良响应造反却只得一百多人,而看看对面刘季身后的烟尘滚滚,人数粗略估计不下五千。这个规模的部队,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了,只要运用得当,滚大雪球并非难事。

思量片刻,张良很快拿定主意说:“有点唐突了,但我有个建议,不知道你听不听?”

“哦,”一听这话,刘邦的态度立刻恭敬了不少,站直身体,道,“请讲!”

“求人不如求自己。公拥兵数千余,可先取一城驻军,招兵买马以图后计。”

“好主意,那该怎么办呢?”言下之意,取哪座城。

“近在咫尺,公请看此城!”张良遥指身后下邳城。

“好主意,完全同意。”

刘季当即同意了张良的建议。非常的快,这个过程几乎无悬念可讲。

刘季这个人,有个口头禅“汝之奈何?”意思就是“该怎么办?”很显然,这是个习惯让别人帮着拿主意的人,他性格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听取得相当彻底。不得不说,这种性格很强。

“汝之奈何”这句话在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中,会被刘季时常挂在嘴边,每一次有麻烦都是凭着这句话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实,成为汉高祖以后的刘邦真应该亲自书写这四个大字,以为家训传承后代子孙。

五千人马拿下下邳并不难,刘季军轻易攻占下邳。而张良也从这战的观察中萌生了一个想法:你或许就是我要投靠的人,刘季!

拿下下邳后,刘季就任命张良为厩将。此后,张良跟随在刘季身边,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刘季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大凡收买人心古人最常用的一招就是知遇之恩。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某个古代文人,极度落魄极度委靡的那种,忽然有一天,有人拍着他冷落的肩膀说:兄弟请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你会成功的!于是乎这个死了一半的落魄者就会忽然振奋起来,风风火火去打拼,前后反差好比打了兴奋剂。日后,这个落魄书生真的发达了,他则会含着眼泪,将那个偶然兴起拍了他肩膀下的仁兄引为知己。而后,士为知己者死,终此一生。

这招对古代文人们几乎万试万灵。按张良的贵族出生来看,本不该好这口万灵丹。无奈张良行刺失败后,隐匿下邳多年锐气已消十之三四。之后爆得《太公兵法》,学成帝王术后蓄势待发欲寻个好买家。遗憾的是十余年来,为出售帝王之术他先是价高者得,而后明码标价,最后降价甩卖,结果却一直无人问津,卖不出去啊,唉!

观望的日子里,张良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将太公兵法中的谋略说给刘季听,结果出人意料:刘季居然很感兴趣。张良激动忐忑地尝试献计献策,刘季竟然全部采纳了!苍天啊!皇天不负有心人,张良感动莫名,大喊:沛公,你是天使啊!上帝终于派你来搭救我了!

“不要太激动。兄弟请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刘季说出了经典台词,温情脉脉。

张良没有再说什么。什么都不用说了。

我确定了,你就是我要投靠跟随的人,刘季!我对你也有信心!万灵丹的作用发挥了!

就因为这番际遇曲折刘季投奔秦嘉的打算搁浅了,而事后也证明张良的建议是正确的。他很快收到秦嘉被项梁打假兵败身死的消息。庆幸自己从善如流的同时,立刻带了百把人去找项梁。当然目的还是去打秋风,对刘季而言征讨叛徒雍齿,清理门户的信念是坚定的。项梁很大方地给了刘邦五千兵马,附加十员将领。此时加上外援,刘季的军队已壮大到两万人。轻易夺回丰邑后,叛徒雍齿带残兵逃去魏国。而后许多年,反骨的雍齿最终又反骨过来,并在刘季变身成汉高祖刘邦后,纳爵封侯。

清理门户后,刘季立刻收到项梁在薛县会盟选举反秦盟主的消息。就立刻前往薛县,以报借助之恩。

第十章 薛县会盟

薛县会盟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说白了一句话,领头羊陈胜死了。众反秦军需要一个新的领头的。一盘散沙素来不能成事。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是以项梁一发英雄帖,天下群雄纷纷来至薛县。

这里需要补充个历史问题。

自陈胜建国张楚,到楚将项梁起兵,天下群雄对楚这块金字招牌为何会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这个问题必须追溯战国晚年秦楚战争的历史。战国末年,楚国军事力量虽已衰弱,但在关东六国中还是比较强大的。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役后,六国之中与秦同大而足以抵抗秦国的,只有楚国。于是由楚设“合纵击秦”,其他几国从那时候就以楚马首是瞻。秦灭楚,经过较长久的艰苦战争。楚虽被灭,余威犹在,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无论是先前的陈胜,还是此刻广发英雄帖主持大会的项梁,各路诸侯都愿意响应。

会盟开始后,主办人项梁就说:请大家畅所欲言。等了半天也没人开口,项梁又说,那就先总结以往失败教训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这时候,有个七旬老翁站了起来。

此人名范增,安徽桐城人。

老人家虽年过七十,但精神矍铄,毫无一般老朽的龙钟之态。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这个名气可不是贤名,只因他比较怪。他一不爱当官二不爱发财,平时就喜欢待在家里琢磨奇计。奇计的范围比较广,一般说来必包括兵法、政治、权谋、阴阳术数这几样。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普通人会玩能玩的了,这位还要“琢磨”。琢磨不同于学习,更不同于研究。真要形象说明,那应该有点像解九连环那种感觉。正过来翻反过来转,一个事物在脑子盘旋多少遍,九曲十八弯地来回折腾。看看这位的独特爱好,可想而知,这样的人一定非同寻常,不是极智慧就是极痴愚。很显然,范增属于前者。

项梁对此人早有耳闻,听说会议他也出席了就一直在私下注意着。这时候看到老人家头一个发言,赶紧拱手施礼。

对方也不客气,受了礼开始侃侃而谈,他是这么说的:“陈胜失败那是理所当然的,他起事后,老朽我早就料到这个结局。”

项梁听后颇惊,追问:请老先生细说。

“当年秦灭六国,六国中楚最无罪。嬴政诡计诱骗楚怀王入秦,而后将其囚禁至死。到现在提起这事楚人还又怨又怜。也正因如此,楚国南公曾说过‘楚虽三日,亡秦必楚’。天下事,名正才能言顺。想那陈胜起义,方占领陈县就自立为王,全然不顾楚国王室后代、大义之名。老朽由此断定其势一定不能久长。

“如今将军江东起事,楚国将领枝附影从若百川归海,其由无他。只因将军项氏世代楚将,将军起事必拥立楚国后裔之故。楚国百姓亦心之所向,将军才可起事日短却气吞虹。将军想成就伟业,当务之急必先拥立楚王后裔。”

这番话听得项梁心中暗暗吃惊,此人确实不凡。目光深远,事态分析得精辟入里。他心中想定,对老人深深施礼。同时拉过项羽道,小子快拜见老先生!

项羽也刚刚回过神来,连忙施礼,遂尊称范增“亚父”。

当天会议暂停,项梁当晚就派人去寻访楚国王室后裔。只不过,楚灭国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