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呗刖哉谩�
⊙女作家项美丽和邵洵美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爱情,1946年,邵在美国见到项美丽,项的丈夫鲍克瑟对邵说:“邵先生,你的这位太太我代为保管了几年,现在应当奉还了。”邵笑着回答:“我还没有安排好,还得请你再保管下去!”
⊙刘纪文是国民党政权的南京市第一任市长,1928年,刘的夫人花25元买了一双丝袜,此事被新闻记者爆料后,胡汉民、吴稚晖等一帮元老竟然就此事在立法院会议上对刘市长提出弹劾。
⊙刘呐鸥年轻时长期出入于舞厅、咖啡馆、电影院之类的地方,有“舞王”之称。有人对刘说:“你和穆时英很相像,真是一对双子星。”刘回答:“我和穆时英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
⊙张资平宣布退出创造社,有人评论说:这是张资平“舍国为家”,“张资平是有了家主婆和几个小孩子,自然受着生活的束缚,不能跟着冯乃超、朱镜我、李初梨诸人去摇旗呐喊和开什么布尔什维克的秘密会议”。
⊙老舍在伦敦过得相当寂寞,他后来回忆说:“据我看,一个人即便承认英国人有许多好处,大概也不会因为这个而乐意与他们交朋友……尽管在伦敦或其他地方住上十年八载,也未必能交上一个朋友。”正是由于这种寂寞的逼迫,年近三十的老舍开始写起了小说。
⊙老舍和许地山在国内时就认识,在伦敦又遇上,走得更近了,有时候两人站在路边也能聊上三四小时。许讨厌英国,老舍回忆说:“他有时过火地厌恶外国人,因为要批判英国人,他甚至于连英国人有礼貌,守秩序,和什么喝汤不准出响声,都看成是愚蠢可笑的事。”
⊙曾今可为了卖自己新出版的小说《爱的三部曲》,诡称出版前,书稿曾被女友抢去,怒掷于法国公园水池中,幸亏打捞及时,这部作品才得以存活下来……消息一经记者放出,读者纷纷去抢购,短时期内连印三版。
⊙20世纪30年代,据传郭沫若的稿费标准达到了千字十五元;林语堂主编《论语》,每个月可得三百五十元,主编《人间世》,每月有五百元;张资平每天可以写一万字,按平均千字六元算,每月可收入一千八百元,外加出书的版税收入,每月可到三千元。
⊙诗人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苦恋八年而分手,戴很沮丧,穆时英安慰他说:“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不久,戴望舒就和穆家妹妹恋爱、结婚了。
⊙曾今可做刊物主编时,以喜欢发表女文艺青年的文章而闻名,所以经常有男文艺青年为了赚点稿费,就起一个娇滴滴的笔名去投稿。
⊙曾今可有一回宣称要退出文坛,在报上登了个启事,说“我将在英雄们的胜利笑声中悄悄地离开”。有人同样在报上登启事,嘲笑说:“惊悉曾词人决意要离开这文坛,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痛惜于我们文坛上这个不小的损失,我们曾词人不但道德高,人格也好,他对于我们的造谣诬蔑一概置之不理,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格和道德啊!”
⊙20世纪40年代,女作家苏青、张爱玲很火,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被拍成电影后,据说苏青从每张电影票中提成百分之五;张爱玲约稿多,价码极高,可达千字六万元!
⊙有人排了一个上海女作家财富榜,当时的排名是:首富苏青,第二名张宛青,然后是潘柳黛。
⊙苏青的父亲是上海一家银行的经理,家庭富裕,苏青小时候有家庭教师教她英语、音乐和舞蹈,一家人经常外出应酬、兜风、吃西餐。父母希望把女儿培养成未来的公使夫人,但像个野丫头跟下人们打成一片的苏青,显然让父母失望了,母亲叹息着说:“这孩子实在是没有当公使夫人的福分!”
⊙苏青和周楞伽在报纸上“对骂”,周骂苏的《结婚十年》和《饮食男女》是“满纸风流寡妇、两颗樱桃,大胆老面皮,肉麻当有趣”,并爆料说苏州有书店贴出广告,把她的作品称为“科学的性史”。
⊙曹聚仁加入到“京派”、“海派”的战火圈中,大骂:“一成为文人,便无足观,天下乌鸦一般黑,固无间乎京派与海派也。”不料此论一出,便被人嘲笑为“乌鸦博士”,“生成了一张不吉利的嘴,和一副热火般的心肠”,文坛一有什么是非之事,他都要去插一嘴。
命中注定顽固地爱你:清朝遗老的圈子
辛亥革命后,中国复辟派分为三派。一是恭亲王溥伟等人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为了重组武装,溥伟还特意在青岛建了座道观,作为复辟分子来青岛的招待所。德国人又特批他在德人集中居住的会前街建造了很有气派的“恭王府”。而他的这座府邸就成了青岛遗老们“复辟”计划的办公室。另外一派是以张勋为代表。他们要将皇帝当做傀儡,以复辟为名,自揽大权。最后一派则是纸上谈兵派,只在理论和宣传上提出复辟。
【小档案】
〔溥伟〕
生卒年:1880年12月13日~1936年1月
出身:末代恭亲王,溥仪堂兄
民国后主要居住地:青岛、大连
身份:宗社党(一个意图复辟清朝的组织)成员
主要经历:发动满蒙独立运动,组织“勤王军”
名言:有我溥伟在,大清帝国就不会灭亡
〔郑孝胥〕
出生地:福建福州
生卒年:1860年5月2日~1938年
身份:政治家、书法家、“同光体”代表诗人
清朝职务: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民国后主要居住地:上海、长春
书法代表作:初版《辞源》的书名、“交通银行”题字
政治“代表作”:负责起草伪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伪满洲国成立时,任总督理大臣(即总理)兼文教部总长
〔梁鼎芬〕
出生地:广东番禺
生卒年:1859~1919
身份:晚清名臣、遗老、诗人、学者
名臣“代表作”:中法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六大可杀之罪”;张之洞创办近代教育的得力助手
遗老“代表作”:民国后曾任溥仪的老师,参加张勋复辟
诗人“代表作”:“岭南近代四大家”之一
学者“代表作”:广东广雅书院首任院长,并主讲于两湖书院、南京钟山书院
遗言: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世也
〔辜鸿铭〕
绰号:清末怪杰
出生地:马来西亚 祖籍:福建泉州
生卒年: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
毕业学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
身份:学者、翻译家、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忠实粉丝
传奇:据说精通数十种外国文字,民国后继续留一根长辫子
名言: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谕那些蛮夷之邦
张人骏(1847~1927):直隶人,晚清名臣张佩纶的侄子,清末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等,民国后避居上海做遗老。
樊樊山(1846~1931):即樊增祥,“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最高产的诗人。其父亲在湖南做武官时,被仅是举人的左宗棠大骂“王八蛋”,愤而发誓要把儿子们教育成进士。后来樊樊山果然中进士、做大官,并成为著名诗人。
铁良(1863~1938):满族镶白旗人,曾任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等,满族中的军事要员,军事力量堪与袁世凯分庭抗礼。民国后为宗社党核心成员,积极复辟。
※※※
⊙张人骏是张爱玲的叔叔,袁世凯的盟弟兼亲家,一生以“忠于大清”自诩,在政治上几乎属于“顽固势力”的一方,对维新、洋务运动等都采取消极态度。任职两广总督期间维护西沙和南沙领土主权。1947年,民国内政部将位于南沙群岛西部的一个滩涂改掉原有旧名,重新命名为“人骏滩”,以纪念张人骏的功绩。
⊙辛亥革命后,中国复辟派分为三派。一是以恭亲王溥伟等人为代表的王公贵族。为了重组武装,溥伟还特意在青岛建了座道观,作为复辟分子来青岛的招待所。德国人又特批他在德人集中居住的会前街建造了很有气派的“恭王府”。而他的这座府邸就成了青岛遗老们“复辟”计划的办公室。另外一派是以张勋为代表。他们要将皇帝当做傀儡,以复辟为名,自揽大权。最后一派则是纸上谈兵派,只在理论和宣传上提出复辟。
⊙1924年,前清庆王奕劻的儿子载振搬到天津居住。这人富得冒油,喜欢赌博,曾在一夜之间输掉两所房子。有一次,他在买跑马场的彩票时跟人打赌,如果赢了,就把马场道修成柏油路面,结果真的中了彩。他果然遵守诺言,不仅用光了赢来的钱,还另外贴了一笔钱。
⊙1923年9月,日本地震。溥仪以赈灾之名向日本捐助,当时溥仪小朝廷的经济来源很困难,一时拿不出现款,溥仪就让人从宁寿宫库中提出48对古瓷瓶和2个珍珠手串,派人送到日本使馆。每个手串有108颗珍珠,有人估计起码价值30万元。据说这项个人名义的捐赠,超过了当时北洋政府赠款的数额。
⊙劳乃宣在青岛时和遗老们经常进行思想联络,他同逊清遗老吕海寰、陆润庠、赵尔巽、张人骏、周馥、王垿、刘廷琛之父刘云樵等人结成“十老会”,以文会友。并与在青岛的日本人鬼头玉汝等八人结成“八仙”,结为诗社,互相唱和。
⊙劳乃宣在青岛和德国人尉礼贤组织了一个尊孔文社。成员多为清朝遗老,也有少数的在青岛德华大学任教的德国教授、学者。这些人在一起交流东西方文化,因而也称“中西文社”,有时在饮酒之间论文谈道。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文社”开始时并不顺利。遗老们在上面讲,德国人费尽精神,也听不太懂;轮到德国人发表言论时,遗老们干脆回家睡大觉去了。
⊙前两江总督张人骏,也就是张爱玲的叔叔,在辛亥革命后跑到青岛居住。当时,寓居青岛的遗老遗少颇多,比如,前军机大臣吴郁生、前兵部尚书吕海寰、前北京大学堂监督刘廷琛等,当然还有前两江总督张人骏。他们这些同病相怜的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大家一起聚会玩乐,偶尔提到前朝往事,都要感慨一番。唯独张人骏不说话,起身就走。
⊙前清遗老金梁,在其著作《瓜圃述异》中,将吴佩孚、齐白石、赛金花三人称为“燕山三怪”。
⊙1914年,袁世凯聘请前清大臣赵尔巽担任清史馆馆长,但赵说他不愿当“大清的叛徒”。于是,袁世凯骗他说:“这是替大清朝歌功颂德的事情,不是民国的事情。”赵尔巽这才勉强答应,但他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为他死于清室的兄弟讨个说法。为了表明自己“只降汉不降曹”,他还写了一首自嘲歌:“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
⊙美国医生记载:载沣,相貌清秀,眼睛明亮,嘴唇坚毅,腰板笔挺,虽不及中等身材,却浑身透着高贵的气质。
⊙梁鼎芬做过溥仪的老师,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曾积极参与张勋复辟。早年,广雅书院想请梁做院长,有人说梁太年轻了,才二十八九岁。梁说:“这容易呀,想年轻些很难,想老一些容易。”于是选了个日子,开始留胡须,各界名流都来祝贺,称“贺胡会”。从此,一缕长须就成了梁的标志。
⊙民国后,梁鼎芬住在武昌,依旧留着大辫子。黎元洪和手下一班人就想捉弄梁,派了几个人去见梁,一个假装和梁说话,一个从后面掀开梁的帽子,再冲上一人揪着辫子就剪。剪完后,梁伏地大哭,有人建议他报案,请黎元洪都督做主捉拿凶手。
⊙梁鼎芬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光绪皇帝陵墓(崇陵)的监工。1913年,民国政府拿不出尾款,梁鼎芬只好亲自出马。他先是派人到北京订购了二三百只陶瓷酒瓶运回西陵。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时,他带着十几个人到崇陵宝城之上,将每个酒瓶都装满洁白的雪,然后塞好瓶口,封上红纸笺,上书“崇陵雪水”。这些瓶子被他运回北京的住所,他写了一份公启,说明崇陵应栽树的理由。然后把北京城里的前清官员富绅的家庭住址打听清楚,之后,他就带着那份公启,领着人,用人力车载着雪水瓶,按照道路的远近和预定拜访人的先后次序,一一拜访。对方如果把钱给了,梁鼎芬就千恩万谢;对方如果敷衍,梁鼎芬就脸色突变,破口大骂。
⊙梁鼎芬与章太炎评当世之维新人物,梁曰:“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唯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章太炎对曰:“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
⊙辛亥革命后,郑孝胥跑到上海找了一栋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凡是诗文信件题识,仍用宣统甲子,从来不用民国年号。他的朋友做了民国的官一旦被他知道,就会遭到他狂暴的谩骂:“群盗如毛国若狂,佳人作贼亦寻常。”
⊙郑孝胥自恃学贯中西,尤其是在书法上,傲视天下。他的字可谓一字千金。当时中国“交通银行”四个字,就是以四千两银子从他手中索取的。1915年刊印的初版《辞源》的书名“辞源”两个字,他即收润笔费五百两雪花银。为商务印书馆题写馆名,只五个字,即索银每字两千两。尽管已经写好了,可是由于商务印书馆要求其在题款时,应注明题于“民国某某年”,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大清遗臣,他当场将墨宝付之一炬,一万两白银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民国成立之后,郑孝胥依然长辫在头,房中插着黄龙小旗。袁世凯、黎元洪曾先后请他出任教育、交通总长,但郑孝胥均以“不事二主”为由拒绝。一心复辟的郑孝胥的这些举动赢得了溥仪老师陈宝琛、庄士敦等保皇派的好感。他们以郑孝胥“有骨气,道德文章、才干魄力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人”为理由,将他推荐给了溥仪,成为溥仪后半生最亲近的大臣。
⊙郑孝胥在给溥仪讲《资治通鉴》时,话题忽然转到了溥仪未来的“帝国”上,他说:“帝国的版图,将超越圣祖仁(康熙)皇帝一朝的规模,那时京都将有三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一在帕米尔高原之上……”
⊙郑孝胥在上海时生活拮据,据上海名医陈存仁回忆,郑的书房桌面玻璃下压着八个字:亲友求书,概照润例。陈请郑题写一个书签,一块钱,郑推销似的说:“你不如多写一些,我今天可以当场交卷。”
⊙九一八事变后,郑孝胥以在“东北建立帝国”为前提,与伪满洲国主要策划者土肥原贤二达成协议,之后诱使溥仪来到东北。来到东北后,溥仪放不下皇帝的架子,不愿屈任“满蒙共和国总统”。郑孝胥为此多方周旋,并向日本人保证,只要让他出任未来的内阁魁首,“皇上的事由我包办,无所不可”。得到日本人的肯定答复后,郑孝胥威胁溥仪说:“日本人说得出做得出,眼前这个亏不能吃。何况日本原是好意,让皇上当上元首,就和做皇帝一样。臣伺候皇上这些年,还不是为了今天。若是一定不肯,臣只有收拾铺盖回家!”
⊙郑孝胥谈富国强兵之计,说:“极简单,两字妙诀,‘借款’而已。”闻者不解,郑私语曰,“我国借了外国人的款子,外国人穷了,我们便富了!”
⊙段祺瑞组内阁,电招郑孝胥任交通部部长,郑孝胥回电:“家有小事,不能前去。”
⊙德国亨利亲王曾到青岛邀请徐世昌等一批遗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