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凌叔华、陈西滢是林徽因、徐志摩共同的朋友,徐曾把自己的日记和一些笔记存在凌那里。徐死后,林徽因为了得到徐过去的日记,跟凌叔华大闹了一场,最后通过胡适帮忙,才要了去。
⊙金岳霖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鸡,是云南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他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还到处搜集大梨、大石榴,和别的教师的小孩子比大小,输了就把梨和石榴送给小朋友,自己再去买,乐此不疲。
⊙在清华大学教授组织的一次逻辑学研究会上,有人提起哥德尔,金岳霖表示要买本书来看看。学生沈有鼎对金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金听了,“哦哦”两声,坦然说:“那就算了。”
⊙西南联大毕业答辩时,系主任金岳霖问王浩,为什么要学哲学,王回答:“我想解决人生问题。”金继续问:“那么你解决了没有?”王坦然地答:“还没有。”毕业后王被保送到哈佛大学,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又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
⊙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发生学潮,学生全体罢课,准备坐火车去南京请愿,校长杨振声、教员闻一多等都主张平息风潮,尽快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学生们便包围校长公馆,杨振声等仓皇潜逃,学生们又贴出标语: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
⊙闻一多当学生时在清华听过梁启超的课,闻回忆梁讲《公无渡河》时的情形:任公(梁启超的号)先生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梁思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评论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有一次,闻一多写了一封短简给陈梦家,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回信时便也不客气地称“一多吾兄”,闻一多大怒,把陈大训了一顿。
⊙1930年,杨振声筹办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和梁实秋加盟,分别主持国文系和外文系,杨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梁称之为“先尝后买”法,于是“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就留在了青岛大学。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注了一行字:闻一多与梁实秋。“哪一个是我?”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任你选择。”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尖锐地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蒋听不下去,就插话说:“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张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下次再开会,他接到会议通知和往返路费后,当即回一电报:“无政可议,路费退回。”从此再没有出席国民参政会。
⊙1945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派都有代表参加,学者中有傅斯年和张奚若。张本是国民党党员,他的代表名额是共产党提的,以无党派代表出席。国民党反对说:“张奚若是本党党员,不能由你们提。”张便发了个声明:我不是贵党党员!
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的圈子
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现代评论》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语丝》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过,林又说:事实上,只是鲁迅和陈西滢的敌对而已,“我们大家都是适之先生的好朋友”。
【小档案】
〔胡适〕
出生地:安徽绩溪
生卒年: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毕业学校:中国公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生有三十多个博士学位,但只有一个是考来的
身份一:北大教授、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北大校长
身份二:《新青年》同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身份三:国民政府国防参议会参议员、中国驻美大使
婚姻:与江冬秀的包办婚姻,与韦莲司、曹佩声的恋爱
主要成就:发起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以西学方法写出《中国哲学史大纲》
名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往前
〔梁实秋〕
出生地:北京
生卒年: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身份:理论批评家、作家、翻译家、大学教授
得意之作:独自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学创作
争议: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之恶谥
婚恋:有过两次婚姻,都很幸福
一生遗憾: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现在也有同感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与胡适等一起先后创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有“学术界的政治家”之称。
罗尔纲(1901~1997):广西贵县人,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胡适在中国公学时的学生,出版有回忆胡适的著作《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
殷海光(1919~1969):湖北黄冈人,哲学家、逻辑学家,西南联大毕业,师从金岳霖,后来去台湾,被认为是胡适自由主义的重要传人。著名学者李敖、陈鼓应等都是他的学生。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作家、学者。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留学哈佛,回国后在北大等任教,《语丝》撰稿人,“论语派”代表作家,后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历史文物研究专家。出身行伍,二十来岁开始文学创作,民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
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并称清华四大导师,1938年后长期任教于美国。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曾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等,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张季鸾(1888~1942),生于山东邹平,曾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为民国最著名的报人之一,长期主政《大公报》,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提议:“第一,我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第二,我们要求一个‘公开的政府’;第三,我们要求一种‘有计划的政治’”。当年9月,王宠惠即署理国务总理,罗文干和汤尔和任财政总长和教育总长,组成了“好人政府”,并存在了72天。
⊙傅斯年字孟真,傅去世后,胡适给傅夫人写信说:“他(傅)的学业比我深厚,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三十年如一日。我们见面时,也常‘抬杠子’,也常辩论,但若有人攻击我,孟真一定挺身出来替我辩护。他常说:‘你们不配骂适之先生!’意思是说,只有他自己配骂我。”
⊙罗尔纲曾经跟随胡适作历史研究,在胡家吃住多年,有人问罗:“胡适最尊重的朋友是谁?”罗迟疑着回答:“可能是丁文江吧?因为他叫丁文江为大哥。”又问胡适最看重的学生是谁,罗立刻应声而答:“傅斯年。”
⊙蒋廷黻问丁文江:“这些军人搞政治会产生什么好结果?”丁摇摇头,说:“廷黻,你不懂军人。我可以告诉你,如果他们中任何一个有你那样的教育程度,他们一定可以,而且绝对可以比你对国家有贡献。”
⊙丁文江,人称“一个结论家”,意思是说他遇事总有自己的结论,一旦形成结论就很难改变。丁文江从小不爱吃海鲜,所以一生不吃鱼翅、鲍鱼之类;绝对不信中医,一次在贵州考察,丁和随从都病倒了,本地只有中医、没有西医,丁就打电报到贵州请西医,宁愿死也不接受中医的治疗。
⊙1929年,胡适发表《人权与约法》《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等文章,得罪了国民政府当局,被迫辞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在家蜗居,极少和朋友来往。后来胡适离开上海去北京时,也没人来送行,只有中国公学派来的一名学生代表,照了一张相后匆匆离去。下车时也没有来接站的人,让人温暖的是,学生傅斯年早已在家备好丰盛的大餐,为老师接风。
⊙江泽涵是中国拓朴学的开创者,30年代在北大数学系做系主任。江是胡适的小舅子,左派学生们反感胡适,就连带着反感胡适的这位小舅子,动不动就罢他的课。
⊙1919年7月底起,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有一天,胡适见到蒋,蒋说:“北京的教育界像一个好女子,那些反对我们的,是要强奸我们,那些帮助我们的,是要和奸我们。”胡适纠正说:“梦麟你错了,北京教育界是一个妓女,有钱就好说话,无钱免开尊口。”
⊙有一次,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胡适的书房里翻出了胡的日记,几个人正偷看得得意之际,胡适上了楼,笑着说:“你们怎可偷看我的日记?”随后很严肃地说了一句,“我生平不治资产,这一部日记将是我留给我的儿子们唯一的遗赠,当然是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发表。”
⊙胡适经常为人证婚。有一次婚宴上,主人一桌只给备了一壶酒,一圈下来酒就喝完了,胡适让服务员添酒,服务员说,新娘是节酒会的会员,不让客人多喝酒。胡适听了,从身上掏出一块钱交给服务员,说:“不关新郎新娘的事,这是我们几个朋友今天高兴,要再喝几杯,赶快拿酒来。”
⊙一次徐志摩拿了一本厚厚的图文并茂的德国“色情书”来,给大家传阅,胡适忽作惊人之语:这种东西都一览无遗,不够趣味,“我看过一张画,不记得是谁的手笔,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上一双男鞋,一双红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还算有一点含蓄”。听得大家心里一惊,原来胡夫子也有这等爱好啊!
⊙殷海光在西南联大上学时,有一次骂胡适:“胡适这个人一点哲学都不懂!”几十年后,殷却接了胡适的“班”,成为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
⊙一次在胡适家里集会,徐志摩一进门就从袖里掏出一件东西给别人看,原来是一具小小的木制的棺材,长约四五寸,红漆烁然。打开棺盖,里面装有香烟数十支,徐拿出烟来一一递给大家抽。
⊙国难当头,胡适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驻美大使,当天胡在日记中写道:“二十一年的独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为国家牺牲了。”
⊙1919年,林语堂带着新婚妻子去美国留学,由于积蓄不多,最穷的时候甚至一罐麦片过一星期。林曾经两次打电报给国内的胡适,请胡适向北大借钱寄过去,每次一千元。后来林留学回来,去见校长蒋梦麟,为两千元的事向蒋道谢,蒋很吃惊,问:“什么两千块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
⊙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现代评论》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语丝》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过,林又说:事实上,只是鲁迅和陈西滢的敌对而已,“我们大家都是适之先生的好朋友”。
⊙林语堂中学时以第二名毕业,上教会大学时也是第二名毕业,林总结说:“我相信如果我肯在功课上努力一点,便不难得到冠军,不过我不干……我一生都不愿居第一。”
⊙林语堂自称“无书不读”,又对一切事物皆极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鸡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
⊙林语堂出生在教会家庭,又是在教会大学上的大学,古学问功底不是很好。刚进清华做老师时,觉得自己中文太差,靠研读《红楼梦》来学习北京话,并经常跑琉璃厂旧书摊,第一次知道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
⊙奉系入主北京后,林语堂离开北大南下,参加了武汉革命政府,任外交部长陈友仁的秘书。不过只做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林表示:我是个食草动物,而不是肉食动物,善于治己,而不善于治人,所以必须弃政治而去。
⊙林语堂提倡幽默,人称“幽默大师”,但林自认为不是第一流的幽默家,只是在一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人而已。有一个著名的笑话,版权就是林语堂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20世纪20年代后期,王云五在一个小规模的公民书局编公民丛书,立志要打倒全国最大的出版机关商务印书馆。不过王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1930年,由胡适推荐,王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总经理,把商务带上了鼎盛时期。
⊙胡适经常要接见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胡把他们都安排在星期天的上午接见,称之为“做礼拜”。
⊙胡适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任职时,制订了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物色了五个人,来共同翻译: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梁实秋。但其他几人试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太难,都放弃了,只有梁实秋坚持了下来,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
⊙梁实秋主编《新月》时,一连就“人权”问题发表了多篇胡适的文章,引起很多力量的干涉,有时杂志一出刊,便被“奉旨没收焚毁”。某期,梁又编发了胡适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消息传出去后,中国公学秘书长亲自找过来,让梁撤回该稿,一向性格温和的梁,却断然回绝:“除非是胡先生自己要求撤回,我碍难照办。”于是照发不误。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中国小说史,学生很少,只有六七个人听,沈讲课字斟句酌,语速很慢,一堂课讲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沈从文的祖父曾经做过清朝贵州提督,父亲是军官,民国后曾竞选湖南省议员,刺杀袁世凯不成,被迫隐姓埋名逃亡西北。
⊙据传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校长胡适曾从中撮合,罗尔纲辩驳说:“我和张兆和同班,还同选过一门只有七个人选的《说文》,却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