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次第花开-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希望能早点走,不要拖,不要让家里人受累。

人生虽然短暂,但她很高兴自己做到了戒律清净,所以面对死亡,她一点也不惊慌,她相信上师三宝一定会加持、引导她顺利往生净土。我很佩服嘎姆,小小年纪就能做到这样淡定。她对这个世间是真正一点也不眷恋的,尽管她从不抱怨,永远都和风细雨,一副心满意足、怡然自得的样子。自她入院到后来病情好转,先后换过三次病房。每一次,同室的病友都会被这位小小的出家人不同寻常的镇定柔和打动,继而对佛法生起信心。当时我想,疾病和死亡来临时,希望自己也能像嘎姆以及其他真正的修行人那样平静从容、无怨无悔。没想到,考验我的时刻很快就来了。

轮回中得人身犹如昙花一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一旦失去,想再得,千难万难。

很多人没来由地相信轮回是一件浪漫的事,想当然认为自己来生肯定还是做人,甚至还能回到今生今世的种种因缘中,继续一段段爱恨情仇的故事。这种想法实在有些一厢情愿。如果自己能决定,我想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死了,但事实不是这样。可见临到命终,一般人都做不得自己的主。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是。”

来生是否接着做人,要看这一生的行为。来生若要得人天福报,今生必须远离十恶业、行持十善业。要进一步得到暇满人身,则需守护清净戒律才能得到可用于修法的闲暇,必须大量累积布施等福善才能得到圆满,而且还要有清净的发愿。

检视一下我们平日的言行,不要说菩萨戒、密乘戒,就是基本的在家人的居士戒、出家人的别解脱戒等等,是否能圆满守持呢?想到这一点,就会知道再得闲暇的把握微乎其微。就算戒律清净,具备获得闲暇的因,而获得圆满的因——上供三宝、下济贫乞等善法,平日又能做到多少呢?即便有可能做到严守戒律、慷慨博施,是否还有清净发愿?也就是说,要发愿来生再得有助于修行和解脱的暇满人身,或者行持一切善法都不忘以菩提心来摄持自己的言行。唯有三方面因缘具足才能得到暇满人身。

如果不抓紧现在的机会,让宝贵的光阴空耗过去,那么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恐怕都不可能再拥有如此圆满的修行条件了。那样的话,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止息痛苦,获得解脱呢?

看过《喜乐的曼达拉》一书的人大概有印象:

1993年秋,我从喇荣五明佛学院去德格印经院请法本,途经家乡玉隆阔时,有一位老人把祖传的土地供养给我修建道场(即后来的扎西持林),当时与我同行的三个人纷纷发愿,待道场建成后,愿为我供应糌粑、当司机、当侍者。

发愿当侍者的德勒来自青海果洛,是我此前一年在果洛顿达寺讲课时认识的。他对法王如意宝信心巨大,我讲完课回五明佛学院,他也一道跟着来了。那时他曾无比欢喜地向我谈起他的学习计划,但是没想到,其后不到三年,他就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我曾看见许多像德勒一样的年轻人,对三宝充满信心,对修行满怀热情,然而死神却没有给他们留出多少修行的时间。

修行,永远不嫌太早。

当年,我与来自炉霍的日布多杰活佛同在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我们常常说,希望以后能一起去莲师修行的圣地青朴神山闭关。后来,因遵循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我四处弘法,忙忙碌碌间光阴荏苒,至今也没有机会得偿夙愿。恐怕这一辈子也很难有机会了。我最要好的朋友、我的师兄——日布多杰活佛虽然也没能按照自己最初的设想去青朴神山,但他却在五明佛学院后山持续闭关修行,到如今已经十几年了。这让我敬佩不已,也羡慕不已。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自去年11月以来,我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心绞痛加剧,夜不能寐。因忙于各种事务,无法分身,直到今年年初才去医院体检,结果堪忧。菩提洲网站公布这一消息后,各方佛子纷纷报名参加放生、供灯和金刚萨埵百字明共修。

为了表达对大家的感激,我在治疗间隙陆续完成此文,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自生病以来的一些体会和感受。因病痛困扰、体力不济,文章难免颠倒杂乱、词不达意。有不对的地方,我在此请求诸佛菩萨宽宥,各位读者体谅。啰嗦这么多,其中若还有一两句话能对各位佛子有所帮助,我也就不胜欣慰了。

以前我常告诫他人:“生病了亦不要懈怠修行,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观察体会痛苦、无常,修出离心、菩提心,把疾病转变成解脱的契机。”话虽如此说,若不是自己大病临头,的确很难体会人在病中不辍修行需要多么大的安忍和达观。尤其心脏病,猝不及防,突发之时而要安住,几乎不可能!我真心佩服那些乐观面对疾病、坚持带病修行的道友,感谢他们为我做出的榜样。同时,也愿一切众生都远离心脏病等突发疾病的困扰,在病痛的当下也能安住、修法。

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包括为我治病的医生、护士和照顾、陪同我的各位弟子。我的病情报告刚出来,有一位弟子当即就发愿今生放生三亿条生命。后来,通过网站报名共修,不少人发愿今生放生一亿条生命,有人发愿供灯几十万盏,也有人发愿念一千万遍百字明。一位叫香巴措的小朋友,才几岁,听到我生病的消息后,发愿念一百万遍百字明,而且家境并不富裕的她还发愿从现在开始放生,希望这辈子能放到一千万条生命。有的弟子跟我说,今年春节将是他有生以来过得最有意义、最快乐的一个春节,因为从除夕到初五,每天他都会去放生。

我真心随喜大家放生、供灯、持咒的功德。

我无德无能,病不足惜。请大家不要把修持善法的功德仅仅回向给我,而应回向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希阿荣博

藏历铁虎年十二月三十日

2010年2月13日

恰逢殊胜的释迦牟尼佛节日

第二章 安乐

什么是执著?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2008年7月底,上师旧病复发。治疗过程中,上师就痛苦与安乐的关系作了如下的开示。

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

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著就会安乐。”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什么是执著?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当弟子再次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时,我便反问道:“你现在感觉如何?”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文】你试着去观察自己【“人】的情绪变化,会【“书】发现情绪就像天空【“屋】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天空还是经常出现浮云,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便安乐。

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肚子饿了吃东西就会快乐;上了一天班疲惫不堪,回家的地铁上意外地坐到一个座位,你会快乐;那颗蛀牙困扰了你好几天,医生把它拔除的那一刻,你很快乐;闷热的夏夜里一丝凉风、烈日下路旁的一片树荫,会令你快乐;甚至最平常的呼吸也会给你带来快乐……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了,鼻塞流涕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两天后,当我们突然发现鼻子通畅、可以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简直高兴坏了:原来能用鼻子顺畅地呼吸是如此快乐的一件事!

看得出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可实际上,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造成的误解。

关于破除我执的方法,《中观》和《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我就不重复了。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每天早晨你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你吗?可是生物课上老师告诉你,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也就是说一直在变化,组成你身体的细胞不断在死亡、再生。也许你觉得一定范围内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维持一个“度”,你就还是你,正如水在冰点和沸点之间无论怎么变化仍然是水一样。可是,拿出你三岁时的照片看看,你还会坚持认为在自己身上存在这么一个“度”吗?阔别几十年的亲友见面往往感叹:简直变得认不出了!而之所以还知道是“你”,因为“你”不是孤立的,在你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还能找到昔日的痕迹。这种联系、这种相对身份,便是他人识别我们以及我们识别自己的依据。世界上没有凭空来去的人。

了解到这种相对性,我们就会意识到,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我们不仅误解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对自己的内心也知之甚少。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拿最具伤害性的负面情感——愤怒来说,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扑火,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

一切都会过去,包括具伤害性的负面情绪。

在你妒火中烧、大发雷霆、愁苦不堪、惊慌失措、满腹委屈的时候,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会好起来的。

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

前面我们讲到自己与外界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这种自他的相通性为我们训练菩提心提供了机会。

我们追求幸福快乐,不想受伤害,我们被人误解会感到委屈,我们希望受关注,被体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扩展开来,芸芸众生都有这些相同的希冀渴望。

熙熙攘攘的街头,迎面走来的男人、女人、穷人、富人、你喜欢的人、你不喜欢的人,他们都和你一样希望幸福安乐,虽然他们追求幸福的手段也许很笨拙。这样的想法使我们很自然地生起同情、宽容之心。

安住在负面情绪中,而不是压制它,也能帮助我们培养菩提心。

焦躁、愤怒、嫉妒、恐惧、烦闷、疾病等等都让我们痛苦,这时我们想:还有很多众生和我一样在受苦!为了他们,为了自己,我一定要学会摆脱痛苦的方法。

寂天菩萨说:我们生起菩提心,就像是乞丐在垃圾堆里找到稀世珍宝。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满足我们所有的希求。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或是溺爱放纵,或是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

很多人的问题都在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财富、受用,好了还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

佛经中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痴心不改硬要在这个缺憾的世界里追求完美,会有结果吗?永无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追求生活的富足安逸而苦恼或者忙得忘记去生活的,大有人在。辛苦操劳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不快乐,而一生却已经过去了。

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法王如意宝曾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舍弃今生,但也不要太贪心。”世间人追求的富贵同时也是负累。

从前华智仁波切隐姓埋名,在化缘的途中为一名亡者做超度。当亡者往生的瑞相全部出现后,家属高兴地供养给衣衫褴褛的华智仁波切三匹马以表示感谢。华智仁波切说:“我不需要任何供养。有了三匹马就会有三匹马的烦恼。”

有人说藏族人生活条件那样艰苦,虔诚地信仰佛教并没有让他们的社会更发达,生活更富足。可是在藏族人心里,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

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平等安乐的方法。龙树菩萨曾经发愿:来世一不投生到富贵人家,二不投生到过于贫穷的人家,最好是投生到有吃有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