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次第花开-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到暮年,很脆弱也很关键,因为这时距离来世那样近。牛羊生下来几天就能自己走路,独立生活,而人不同,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十几年里全靠父母养育。等我们有能力在生活中独当一面的时候,父母亲大都垂垂老矣,有的竟自撒手而去。
我感激母亲,不仅因为她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而且她平安地活到现在,使我这个做儿子的有机会照顾她晚年的生活,让她衣食无忧,安心修行。
很多人却没有我这样幸运。曾有一位年轻的喇嘛与道友相约一起去印度学习佛法。两人手头所有钱财加起来不足一千元,于是他们决定走到印度去。临行前,这位喇嘛的母亲病倒了,他只好留在家乡等母亲康复后再出发。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四年。
十四年后,患病的母亲去世,他才踏上去印度金刚座的朝圣之旅。在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大菩提树下,他完成了十万个大礼拜。在他众多的祈愿中,有一个是请求佛菩萨保佑他在家乡的八十四岁的老父亲在他离家到印度学习的三年里,平安健康,好好活着看到他回家。
“在这古老而神圣的地方,我的心却时常惆怅;只因爹娘不在身旁,回吧回吧,回家乡。”
从另一个角度说,他又是幸运的,让我非常羡慕。藏族很多人都发愿有生之年能到印度金刚座去朝拜,但最终完成心愿的却不多。像他这样不仅亲眼见到金刚座、亲手触摸菩提树,而且还在曾经为佛陀遮阴蔽日的同一片树荫下圆满完成十万大礼拜的人,是真正有大福报的人!他已去世的母亲、尚在世的父亲、挥泪为他送行的全村人,以及所有随喜他、帮助过他的人,都将因他的善行而获得利益。
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佛教徒,我并不排斥其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如果条件允许,我愿意增加对它们的了解,但我四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和发生在我周围的人身上的故事,都让我确信: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妙法能带给人们今生的安乐和来世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生母摩耶夫人死后转生到忉利天,那里仙山云海,极尽美好,人寿长久,受用丰足。世间孝子希望父母享用的一切,那里无不具足。
释迦牟尼佛成道后,特意升到忉利天,为母亲和那里的天人演说解脱轮回的法门,因为天界再好终不离轮回,轮回即无明,无明便有痛苦。让母亲从此摆脱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她解脱轮回,这也是报答母恩最好的方式。
有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从一介凡夫通过修行而最终彻底觉悟的。也有些人认为他其实早已成佛,只是待到机缘成熟,在公元前六世纪降生人间,为众生示现如何通过系统而有效的修行获得觉悟,并帮助其他众生走向解脱。
我们持第二种观点,认为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供我们学习、模仿而进行的演示。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但仍然可以帮助父母、家人了解解脱之道,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对于大乘修行人,无论善缘恶缘,到眼跟前都是同证菩提的缘!
第四章 人人是我师
我相信我身边的很多喇嘛、居士、弟子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慈悲地示现人间,来帮助我完成我的修行和心愿。
那天清早睡醒,感觉窗外的晨光异常明亮,起来一看,果然是下雪了。
扎西持林今年冬天少雨雪,我还暗自惋惜。有一位弟子专程上山想拍一些雪景影像,谁知却一直连雪的影子也没见到。
聪达端着一盆烧好的木炭进来,准备把屋里隔夜的火盆暖上。他仿佛知道我心事一般,连连欢喜地说:“下雪了!”
聪达是个勤快人,眼里手里总是有活儿。不论多冷的天都是一大早就起身,院里院外地忙碌。这不天刚亮,他已经把劈好的柴火送到每间住了人的屋子门口。
聪达和我从小就认识。我在札熙寺学习时,他还只是个不到十岁的小不点儿,机灵可爱,每天夹在一群大孩子中间尖着小嗓子有模有样地唱经,下了课总是他第一个冲出去,迫不及待地玩耍。他不是那种老实听话的小孩,但很细心,似乎天生就懂得如何照顾别人。屋子里稍显凌乱的话,他若看见,就会情不自禁地在蹦蹦跳跳间给收拾干净了。有时我都怀疑他自己并没意识到是在归整房间,那不过是他游戏的一种方式而已。
我们十几岁同在根容堪布那里学习,后来又一起到了喇荣五明佛学院。很多年里,他一直是我真诚而慷慨的学友,在物质上帮助我,在学业上相互鼓励。我年长他几岁,又比较善于学习,他于是把我当成课外辅导员,闻思中遇到疑难总来问我,渐渐地我真成了他的老师。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在很多方面不是我教他,而是我该向他学。
每次回到扎西持林,看到这里井然有序且不断发展,我都由衷地感激帮助我料理各项事务的聪达、丹增尼玛和达森。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扎西持林不会是今天的模样。
聪达和丹增尼玛都是难得稀有的修行人,近十几年来,为了扎西持林他们几乎倾尽全力,我常暗自叹息,恐怕千头万绪的杂务耽误了他们修行。然而,他们用行动打消了我的顾虑。白天忙里忙外,没有大段时间修行,念珠却是从不离手,心咒念得绵绵密密,流水不断,晚上则经常是通宵达旦用功。丹增尼玛从2004年至今已经圆满念诵了一亿遍本尊心咒,前段日子,他高兴地对我说,希望能再念一亿遍。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念十万遍心咒。
他的精进鼓舞着周围的人,包括我。当我在修行中有所懈怠时,丹增尼玛都会是策励我发奋的榜样。
聪达和丹增尼玛告诉我,等扎西持林建设好了,他们就去闭关,把全部时间都用来修行。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修来的福报,能结识他们这样忠厚的好人,并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扎西持林养老院建成后,附近很多孤寡老人住进这里。聪达、丹增尼玛和达森堪布又添了一项工作: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每次聪达他们开车去县城,总要帮老人们买回许多东西,吃的用的一应俱全。达森堪布除了教育培养年轻喇嘛外,现在每天还为聚集在养老院的居士讲课,带领他们守八关斋戒、修五加行。有的老人已经七八十岁了,仍然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坚持磕大头、修加行,着实令人感动、钦佩!
每天天不亮,达森堪布便带着年轻喇嘛们开始供水、供灯、诵经。等一般人起床时,他们已经把早课做完了。
扎西持林的水源与经堂间颇有一段距离,小喇嘛需要来回汲水才能把每天要供的几百只水碗盛满。像现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取水是一件苦差,而小喇嘛每天都做得欢欢喜喜、尽心尽力。
以前他们起得还要早些,年轻人贪睡,达森堪布常常是披星戴月挨个敲开他们的房门,把他们从香甜的梦中唤醒。后来我建议大家早上多睡一会儿,有几个年纪小点儿的仍然需要堪布叫早。
我有时也去经堂和他们一起做早课。我的加入总会令他们兴奋不已。比起同龄人,他们要稳重、矜持得多,但长明灯的光影中那一张张纯净年轻的脸上掩盖不住的羞涩笑容,我能读懂。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在上师面前总是莫名兴奋,很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让上师欢喜,却又羞怯得手足无措,就只好笑了。
扎西持林这些年轻人大都出身贫寒,从小尝过生活的艰辛,也就格外珍惜如今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憧憬和梦想,他们的快乐、热情和对生活的知足感恩,都曾经在我年轻的心中充盈激荡过,我理解他们。
看见那一群朝气蓬勃的身影,我不由得钦佩和感动。是他们时时在提醒我,用勤奋和天真的热情去拥抱每一天,毫不吝惜地去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一切生命的感激。
小喇嘛真正的老师是达森堪布。但凡到过扎西持林的人,都会感叹这里的小喇嘛多么清净庄严。那一派细致温和、谦卑又贵重的气度皆来自达森堪布的熏陶教导。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达森堪布,这些年轻人会长成什么样。
炉膛里的树枝烧得噼啪作响,愈发衬出外面世界的寂静。雪花纷纷扬扬无声飘落。扎西持林的冬天本很少见到来访的汉族居士,严寒是个不小的考验。今年这里不仅来了汉族客人,而且他们修行起来比一般藏族人更精进、热情。
有两位虔诚的汉族居士发愿在农历新年第一天,用磕大头的方式向诸佛菩萨行法供养。他们的诚心一定感动了天人,到这一天,天界的鲜花撒下来了,落到人间化成漫山遍野晶莹的雪花。一片白茫茫中,我看见两个磕大头的身影,一前一后绕山而行,我的眼泪涌上来。论精进,我差他们太远。
说起做人的慷慨宽厚,很多弟子的表现也让我自叹弗如。有一位弟子出生在贫穷的农村家庭,六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怕孩子们受委屈,没有再娶,含辛茹苦独力抚养几个儿女。这位弟子是家里的老幺,母亲过早离世使他的内心比一般人更加忧伤和不安。少人疼爱的他就这样在孤独中慢慢长大,尝尽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
我刚认识他时,他三十几岁。凭第一印象,我以为他是享受荫下之福,从来一帆风顺,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从小失落母爱、经历如此坎坷的人会那样豁达厚道,待人一团欢喜热情。
有一次他不慎把手包遗失在外面,包里有几万元现金、刚办下来的美国签证和一些重要证件。第二天有人在路边捡到他的手包,现金没有了,其他物品还在。这位好心人便按包里名片上的电话找到他的朋友,而后找到他。他喜出望外,非赠送人家几万元不能表达他的谢意。
后来跟我提起这件事,他说捡到别人遗失的物品,即使不起贪心想据为己有,一般人也不会费那个精神几经辗转寻找失主。事不关己,置之不理,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当那位好心人找到他时,他特别感动。他也很感激第一个捡到包的人,虽然那人把钱拿走了,但证件等丝毫未动,说明他并不想存心害人。
这位弟子就是这样,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在念别人的好。也许从小没有得到过多少关爱,人家一点点好意他就珍惜、感激,念念不忘。
很多人喜欢放大别人的缺点、过失,总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有一些人,就像这位居士,善于放大别人的优点、恩德,仿佛他一辈子活在蜜罐里,甜美得连自己都感觉受之有愧,总想把幸福分出去。去年四川地震,他悄悄捐了很多钱,若不是我问,恐怕除了他自己谁也不会知道他的善举。
我相信我身边的很多喇嘛、居士、弟子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慈悲地示现人间,来帮助我完成我的修行和心愿。
第五部 生命的依怙
释迦牟尼佛说:“真正化解痛苦与危机的方法就是断除损害众生的恶业,行持自利利他的善业。作为佛弟子,不论能力大小,都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业,这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生。”
第一章 回忆上师
教我认识无常的上师们,现在大都与我无常相隔,我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他们的音容笑貌。
最近一段日子,我一边调理身体一边重温、整理自己收藏的法王如意宝讲课的录音。很多都是年代久远的磁带,有的已经二十多年了。
录音机里传来法王如意宝的声音,他的慈悲、博学、幽默、自在,他的一切,像一股活泼的温泉水充盈、温暖着我的心。
依止法王如意宝二十多个春秋,一幕幕往事如在眼前。我是那么渴望亲近法王如意宝,但是每一次真正到他老人家跟前,我却紧张得手足无措,连头也不敢抬。我常想,如果我当年不是那么拘谨,也许能在更多世出世间的问题上得到法王如意宝的指教。不过,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真诚的恭敬心使我得到了法王如意宝全部的加持,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加持。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就够了。
今天早晨我听到的录音是1988年12月25日法王如意宝朝拜桑耶寺,触景生情忆起前世而唱出的一段歌:
美丽的邬金刹土,空行环绕的坛城中央,
端坐着我的上师,
我生生世世心之所向。
此刻铜色吉祥山上有福的众生,
正听您唱美妙的解脱之歌啊,
无福的我却只能留在这末法世界
独自悲伤。
当年就在这桑耶寺的二楼,
您开金口传授通向解脱的法门。
您的弟子降魔金刚何等英武荣光,
全不似我这风烛残年的狼狈模样。
慈悲的莲师啊,
您必不忍心舍弃我吧,
没有您我还有谁可指望?
现在的桑耶已换了格局,
而我依然记得您当时法座的位置。
在这曾留下您笑容的地方,
我的回忆充满忧伤。
齐聚于此的君臣弟子,
及如繁星的持明大众,
唯有智慧佛母和我降魔金刚
最在您的心尖上。
唉!
谁曾想我会沦落至此,
求您眷顾莫离莫弃
我这无福无能的儿郎。
众生无边誓愿度,
是我曾在您面前许下的诺言。
再苦再难我也不会退缩,
请您原谅我刚才的抱怨。
从今往后,
我将披上文殊勇士的铠甲,
弘法利生,
圆满莲师您的心愿。
有缘众生皆往您的刹土,
共受莲师不共法门的无上甘露。
求您加持我奋勇向前。
这首短歌,法王如意宝是带着泪唱完的,中间几处哽咽,泣不成声,录音机里只听见旁边弟子的欷殻�
我的双眼不知何时也被泪水模糊了。法王如意宝每当讲起自己的上师,回忆与上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这样动情。我们这些弟子,没有一次不跟着他老人家哭的。
在法王如意宝为救度有情而慈悲应化的无数次转世中,他示现了各种不同形象。对此,他很少宣说,只有提到上师功德时,他才偶尔透露自己前世的情况。
法王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具有不共的信心。虽然两位圣者生活的年代没有重叠,他们的前世却有着亲近的因缘。众所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1997年,法王如意宝到桂林治病,回忆起自己前世曾为善财童子,遵从文殊菩萨的教诲,参拜了一百一十几位善知识,其中就来到安乐源即现在的桂林参拜过,而当时拜见善知识的地点正是这次治病的临时住所所在地。后来,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时,法王的前世大悲铠甲又曾与文殊菩萨化现的智慧铠甲一同前往拜见无著菩萨。
法王如意宝转生为格萨尔王的大臣丹增叶吾布美时,他的父亲丹玛正是麦彭仁波切的前世。丹玛是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之一萨绕哈的转世,是格萨尔王最得力的助手,声名地位仅次于格萨尔王本人。〖Zei8。Com电子书下载:。 〗
通过法王如意宝的回忆,我们知道:每一段清净无染的师徒传承都源于殊胜无比的累世因缘。
法王如意宝在我们面前提到最多的是他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他常说在江玛佛学院依止托嘎如意宝的六年,即从18岁到24岁,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托嘎如意宝圆寂后,他不得不返回家乡色达,从此对上师无尽的思念便一直陪伴他忙碌的传法生涯。
如今,我的上师们也都逐渐离我而去了,我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他们的音容笑貌。
我的第一位上师是才旺晋美堪布,我的名字便是他给取的。小时候我很调皮,成天不着家在外玩耍,不断给家里人制造麻烦。四里八乡的都知道我有多“能耐”。可是有那么一天我突然不想再“野”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