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析】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了如指掌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现实解说】掌握了大的原则,其余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

2。8(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解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当今人们去烧香拜佛,不是求财就是求色,丝毫没有诚意,所以神仙也不愿意帮你。如果再去烧香拜佛,最好默念“祝佛菩萨万寿无疆,永享香火”,这样,神仙们感到你的诚意,随便赏赐你一点什么运气,说不定就够三辈子用了。

【现实解说】如果空有仪式,而内心没有诚意的话,还不如没有仪式。搞那么多的竞赛,却不是为了彰显公平,还不如不搞。

2。9(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解析】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谦虚,孔子对于周礼的实践,基本上也就是婚丧这一块了,太庙这样的地方,不是他寻常可以去的,对这一块的知识,都是道听途说来的。因此,进了太庙,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要问,这不奇怪;另外,很多知道的也需要进一步印证,这也不足为奇。孔子认为,不懂的就要问,这就是周礼的体现。

这当然是孔子年轻的时候的事情,而且是第一次进太庙。在鲁国,大致士以上阶层才有资格进太庙,逢年过节之类才能去。

【现实解说】不懂就问,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2。10(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解析】这是孔子当官的那段时间的事情。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献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另一方面,孔子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现实解说】给上级送礼,确实就是献媚。

2。11(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解析】孔子认为,礼就是治国的万能良方。

【现实解说】统治者如果真心想治理好国家,怎么会做不到呢?

2。12(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解析】就如法治不仅是法律条文一样。孔子还在强调对于周礼要从精神上去执行,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东西。

【现实解说】缺乏内涵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就如比赛场上,难道就只是金牌的争夺?夺得金牌就是为国争光吗?以服用兴奋剂、改年龄、让球等等手段拿到的金牌,只不过是放大耻辱而已。

2。13(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析】上面的这个解释似乎是很统一的解释,并不是因为这个解释就很正确,而是因为大家都找不到正确的解释,所以一并蒙混过关。对于这一条,笔者也没有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因此只能勉强把公认的解释放在这里,希望后来者能够有更合理的解释。

【现实解说】略

2。14(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懂得礼,就会觉得很累(因为掌握不好尺度);只是谨慎而不懂得礼,就会畏缩拘谨(因为掌握不好分寸);只是勇猛而不懂得礼,打仗就会自乱阵脚(因为掌握不好进退);只是直率而不懂得礼,就会说话尖刻(因为掌握不好用词)。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解析】任何事情,任何美德,都需要规矩或者度,也就是礼。只有掌握了礼,才能让美德真正体现为美德。掌握了表象而忽视了本质,就会适得其反。

可是,如果根本就没有礼,或者没有恰当的礼给你去遵守,也是扯淡。孔子的这番话当然有道理或者说是真理,可是孔子想没想过,为什么大家不重视礼了?因为旧礼已经不适合新社会了。

可是作为统治者来说,旧礼不适合新社会不应该是不守礼的理由。祖宗制定了礼,该修改就修改,这样祖宗的工作才是没有白费。如果明明知道不适用了还不去改,那就等于彻底抛弃了祖宗的伟业。

孔子只强调遵从,忘记了修正;只强调恢复,忘记了变化。这就是孔子最大的问题。脚长大了,还要去穿旧鞋,怎么行?但是按照旧鞋的模式,根据脚的大小和穿旧鞋的体验,打造一双新鞋,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吗?

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最致命的问题是:礼在哪里?能够给大家去遵从的礼在哪里?没有。

【现实解说】当今的礼在哪里?为人之礼?为政之礼?如今写个信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怎么落款,除了“此致敬礼”和“祝你健康”之外,真不知道怎么写。

2。15(14。41)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喜好礼,那么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解析】国君以礼法来约束自己,老百姓也就会用礼法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上好礼,是礼法的“礼”,不是礼品的“礼”。

2。16(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基于利益的目的而去做的事情,多半会招致怨恨。”

【解析】孔子的意思,做事情应该基于礼,而不是无原则追逐利。对于统治者来说,与民争利是最大的罪恶。统治者应该做的是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公平的环境,让老百姓可以得利。百姓得利了,国家自然也就和谐了;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现实解说】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解析】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精神层面。

【现实解说】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浪费。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解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这让人想起“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孔子对国君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孔子家境也不宽裕,因此节俭一些是可以赞成的。不过跪拜的事情,反正没有成本,那就还是坚持原有的做法。

【现实解说】这类事情,随大流也没什么不好。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2。19(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解析】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这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鲁国,子贡跟随而来。子贡是富二代,其实并不看重一头羊,可是听到孔子上面的两句话之后,以为孔子确实很不看重仪式了,于是建议取消那头羊。谁知道孔子的节俭只适用于自己,羊又不是自己出,因而反对去掉那头羊。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礼的形式上,孔子对自己的标准是可以灵活变化,对别人的标准就是必须严格遵照。帽子是要自己买或者自己做的,因而可以用便宜的;可是羊是国君出的,因而不能省略。

【现实解说】羊拿来给老百姓吃掉,比什么都好。

2。20(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徼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解析】礼和乐虽然在学科上是分开的,可是乐更多的时候作为礼的体现形式。要掌握礼,就必须掌握乐。孔子如此总结乐,是不是正确,谁也不知道,说不定鲁太师听得哭笑不得。

传说孔子在鲁国和卫国都学过乐,以孔子的性格,应该在乐的理论和欣赏水平上有一定造诣,可是具体弹奏水平,就已经不可考了。

【现实解说】纯技术的东西,就不说了。

2。21(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解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应该是后来回顾的时候所发出的评论。

【现实解说】可惜没人听过。

2。22(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译文】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国君对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解析】这就是关于称谓的问题,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纯技术问题会被记载下来?大致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混乱。

【现实解说】称谓问题看小实大,因为时时会用到。如今我们的称谓问题已经史无前例地严重,譬如见到一个年轻妇女,怎么称谓她?同志?小姐?美女?女士?什么都不那么合适。再譬如,给长辈写封信,怎样称谓?怎样落款?有几个人知道?

2。23(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竈(同“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讨好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解析】奥,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灶,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王孙贾的意思,是县官不如现管,奥神不管什么事,不用理他,而灶神管着吃饭,因此不能得罪他。孔子告诉他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奥神尽管什么都不管,可是越是什么都不管,就越是不能得罪,因为越是这样的无所事事的神,就越是通天。得罪了奥神,就等于得罪了天,讨好灶神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这样说,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只看见切身的利益,不要因为上天或者祖先看上去跟自己没有什么联系,就轻视他们。

【现实解说】奥神灶神都不能得罪啊,神越来越多,都快拜不过来了。

第三部分 子路

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卞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的出身通常说是野人,看上去确实是野人。用现代话说,就是个没身份并且没身份证的流浪汉,甚至连名字都未必有。子路姓什么?姓仲?恐怕不是,仲是老二的意思,由才是名。可是子路还叫季路,季就是排行老小的意思。说来说去,子路姓什么不知道,连自己是老几都不清楚。出身卑微,这样形容子路应该是准确的。

出身卑微的子路很聪明,而且有点死心眼,喜欢一条道走到黑。还好,他误打误撞看热闹来到了正在招生的孔子私校,孔子正愁招不到人,也不讲究什么生源质量了,流浪汉也没关系,一通忽悠把子路忽悠进了自己的学校。至于收没收学费,还真不好说。

子路很好学,也很上进,对贵族生活也充满了向往。可是基础不好,孔子常常嘲笑他。但是子路的优点太多了,譬如很忠诚,很能吃苦,很直率而且很勇敢,孔子跟他在一起就感觉踏实安全。因此,后来子路成了孔子身边最信任的学生,他们互相关心,成了一种师生加朋友加亲人的关系。某种程度,子路就是孔子的李逵。可是子路比李逵要强很多,因为他好学上进。

由于子路忠诚勇猛,自从子路入学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羞辱孔子,周围的小流氓们也不敢再来骚扰,所以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对于孔子的学说,子路是坚信不疑的,甚至比孔子本人还要坚信不疑。在这一点上,只有颜回能够和子路相比。但是,子路更直率,面子思想不重,敢于大胆去追求名利。

天真、直率,有时候鲁莽,这就是子路,一个讨人喜欢的历史人物。

从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