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政务,不是胡来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旧译。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的(行事)方式,来(为百姓)处理政务,不是可以的吗?而以轻慢草率的态度(或以只求简单、少找麻烦的态度)来简单随便的处理政务,不是太简单(太不负责任)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解析】要管理百姓,第一要懂得和尊重程序,第二要懂得专业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尽量简单地来做事。但是,为了追求简单而简单是不可取的,外行却要冒充内行,以为简单粗暴就是高效便民,这是绝对不行的。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师徒是正确的。
那么子桑伯究竟是哪一种,孔子师徒没说,我们自然也不知道。不过从孔子对他的态度看,恐怕是第一种。
《说苑》中有个故事,说到了子桑伯这个人。说是孔子去见子桑伯,子桑伯子连衣服也不穿,帽子也不戴,孔子的弟子不高兴,说:“夫子为什么去见这种人?”孔子说:“他心眼好,缺点礼仪,少点文采,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增加一点。”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门人也很不高兴地说:“为什么要见孔子?”子桑伯说:“他心眼好,就是礼仪文饰繁琐点,我想跟他谈谈,让他去掉一些。”
【现实解说】很多外行官员,却要推出新举措,结果是反而还不如从前,为什么?就是居简而行简。
12。12(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解析】古人祭祀天地,多要选用样貌高贵的牛,而这样的牛通常是专门饲养培育出来的。犁牛就是耕地的牛,也就是普通牛,是不能用祭祀用的。可是,犁牛生下来的小牛如果是红毛靓角,这样漂亮的牛也就可以用来祭祀了。这是孔子在勉励冉雍,说你虽然出身在一般家庭,可是自身素质后,不要担心自己的前途。总之吧,就是类似天生我材必有用之类,要他耐心等待机会,有能力总会有用武之地。
在孔子的学生中,冉雍的出仕是比较晚的,孔子担心他想不通,因此这样安慰他。
通常的解说,将第一句解说为“孔子评论仲弓说”,也就是说,孔子是在对别人说仲弓。这样的解释在字面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联系到下面的一句,就会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当面对仲弓说的。
【现实解说】孔老师的话其实就是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当今社会,虽然机会有时并不公平,但是毕竟社会开放度已经很高,出身并不决定一切,如果自己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每个人都会有机会的。因此,不要因为抱怨而自暴自弃,要相信“山川其舍诸?”
12。13(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做了季孙家的管家,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解析】首先要注意,这段话里用了“人其舍诸”,上一段话里用了“山川其舍诸”,这两句的共同特点是强烈反问,对同一个人两次这样强烈反问,在《论语》中是没有第二例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冉雍性格上不够强硬不够自信,孔子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他的自信。所以,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在上一段中认定孔子是在对冉雍面对面说话的原因。
再来说说这段话本身,“先有司”这样的话孔子绝不会对子路冉有子游们说的,因为他们的性格够强势,可是冉雍性格有点弱,孔子担心他到时候只会闷头干活,不敢或者不会去管理手下,因此特地强调这一点。那么,怎么得到下属们的拥护呢?孔子告诉他要赦小过。接着,自己的能力不足怎么办呢?孔子就说举贤才。说到举贤才,冉雍不自信的弱点就出来了,于是孔子强烈地反问他“人其舍诸”。
短短一段话,孔子的逻辑思维和谈话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真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
冉雍出任季孙家的管家应该是接替冉有,冉有因为什么卸任了季孙家的管家,历史上并没有交代。不过似乎冉雍在季孙家管家的位置上并没有干太长时间,就又把位置还给了冉有。看来,再好的老师,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都是很困难的。
【现实解说】如果一个管理者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那么就按照孔子所说的三点来做,只要坚持下去,就大有成功的希望。
高柴
12。14(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家高柴这孩子。”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解析】孔子的看法,高柴这个人比较笨,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让他去管理季孙家的大本营,他的能力根本达不到,最终是害了他。而子路不这么想,他很想提携好朋友高柴。最终,孔子发火了。从时间上看,这是子路担任季孙家家宰期间的事情,这时候高柴只有二十三岁,学识和能力都确实不够,因此孔子强烈反对。最终,子路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转而推荐冉有,结果是冉有做了这个职务。
高柴,字子羔,小孔子三十一岁。高柴矮小瘦弱,而且是齐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应该是最受欺负的。子路孔武有力并且侠肝义胆,因此没少保护高柴。两人因此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性格上两人也很互补,高柴虽然木讷,但是做事有原则,绝不胡来。子路做了季孙家的管家之后,第一个想到要帮的就是他。虽然这一次在孔子的极力阻止下,高柴没有能够得到这次机会。若干年后子路在卫国做官之后,还是想办法为高柴在卫国谋取了一个官职。
【现实解说】因为某些关系而升到了重要的位置者,实际上也就是“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把老百姓和国家当成了他们学习的工具,当成了他们的“学费”和“药渣”。
12。15(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乖僻,仲由鲁莽。
【解析】这是孔子在指出几个人的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说话的顺序,孔子是很讲究顺序的,那么为什么大徒弟子路放在了最后一位来说呢?
现场还原一下,周游列国回到卫国期间(只有这期间这几位学生才能凑在一块),这一天轮到曾参和子张伺候孔子,而子路和高柴结伴而来向来老师请教,说话的时候就说到几个人的不足。按照辈分,孔子首先就说高柴,之后说曾参和子张,为什么曾参岁数小而在子张前面呢?因为曾参入学早。说完三个人,子路要求也说说自己。原本孔子不想说子路,因为子路的地位与其他人不同,可是子路提出来,孔子只好也说他。所以,就成了最后说子路。
高柴是齐国人,身材比较矮小,性格比较木讷;曾参比较迟钝,属于死读书;子张性格比较怪癖,不合群;子路不说了,太暴躁。
【现实解说】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足,才能因人施教。
宓子贱
12。16(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解析】孔子对宓子贱相当看好,评价也相当高。
根据记载,宓子贱曾经担任单父宰,在这期间,他任用了当地的贤能,因此不仅治理好了单父,而且自己过得很轻松。宓子贱做官往往拿来与孔蔑做官和巫马期做官相对比。宓子贱善于任用贤能,因此自己做官很轻松愉快,而巫马期做官都是亲力亲为,虽然政绩也不错,可是累得要死。
孔子的侄子孔蔑和宓子贱同时做官,一次孔子去看望他们。孔子问孔蔑:“自从当官以来,有什么得失啊?”孔蔑开始诉苦,一边说话一边掰指头:“叔啊,要说得到了什么,还真不知道。不过要说失去了什么,那至少有三样。第一呢,公务繁忙,没时间学习了;第二呢,工资太少,喝粥都不够,不能照顾亲戚们,因此亲戚们都疏远我了;第三呢,还是公务繁忙,没时间参加朋友们的婚礼葬礼之类,朋友们也疏远我了。唉,当官真不是人干的活。”
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宓子贱,宓子贱说:“失去的嘛,好像没有,得到的挺多,至少有三样。第一呢,当初读的书呢,现在都可以实践了,所以学问更明白了;第二呢,工资虽然不多,可是能够让亲戚们有口粥喝了,所以亲戚们更亲近了;第三呢,公事虽然繁忙,还是能抽出时间参加朋友们的活动,看望生病的人,所以朋友们更亲近了。”
同样的三件事,宓子贱和孔蔑的回答截然相反。孔子当面赞扬宓子贱,说了以上的这段话。
宓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现实解说】懂得用人,就不会太累;懂得向好的方面看,就不会抱怨。
宰我
12。17(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过错也不必再追究了。”
【解析】宰我,字子我,也叫宰予,鲁国人。
宰我在一开始是孔子比较喜欢的学生,人也很聪明,口才非常好,与子贡齐名。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通常喜欢随行的子路、子贡和冉有都已经不在身边,因此出门喜欢带上宰我。也正因为这样,鲁哀公才会有机会向宰我请教。这里,宰我回答得很直,把周朝这点见不得光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而这样的事情恰恰是鲁国国君的祖先周公制定的,因此算是很得罪人。孔子对宰我很不满意,认为他在卖弄,都过去的事情了,何必拿出来说?不过,鲁哀公似乎并没有生气。
说到周公的事情孔子就既往不咎了,可是他对商纣王的那点事情怎么就滔滔不绝呢?看人下菜碟,这一点毫无疑问。
既往不咎,这个成语出自这里。
宰我的口才不差于子贡,不过两人的口才所用的方式不太一样。子贡的口才主要用来交朋友做生意,因此朋友多生意大,也很讨老师喜欢;宰我的口才主要用来和人辩论,尽管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很多辩论都获得胜利,可是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老师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朋友不多。
宰我常常向孔子提出很刁钻的问题,有时候让孔子很尴尬。对于非常好面子的孔子来说,这实在是一件很窝火的事情。譬如有一次孔子说到黄帝活了三百岁,宰我就提出质疑,结果孔子哼哧了半天才强词夺理蒙混过去。所以有宰我在,孔子说话就很小心。从这个角度说,宰我其实对孔子的帮助很大,迫使孔子在学术上更加严谨。汉代以后,宰我成为孔子学生中的反面典型,因为他破坏师道尊严。近代,宰我重新得到评价,成为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上级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的典型。
相比较,宰我比孔子更直率,因此也更容易得罪人。
而孔子就比宰我要圆滑,周公是他竭力鼓吹的偶像和圣人,为圣人讳,孔子不愿意揭周公的短;同时,孔子也不愿意得罪国君。如果这个问题鲁哀公不是问宰我而是问孔子,孔子会怎么说?是撒谎还是说不知道?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不知道。
为圣人讳以及不得罪人,特别是不得罪当权者,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为此甚至不惜造假。中国历史上很多虚假的记载,就都是故意造出来的。当然,孔子修《春秋》是尊重历史的,可是他的思维方法让他的徒子徒孙们可以肆意地篡改历史。包括孔子本人的历史以及《论语》,都被大量地篡改了。
【现实解说】有知识不等于会做人,说话要讲究对象,要有分寸。
12。18(5。10)★★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早上睡懒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解析】跟随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同学们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可是宰我与冉有和子贡的关系都不太好,因此两人也不肯帮他,宰我只能在孔子的学校当老师,看不到前途,难免有些怨言和颓废。孔子本来就喜欢子贡和冉有,再加上宰我太直率,因此孔子对宰我也越来越不满,渐渐地批评起他来也不留一点情面。
宰我在老师这里待得很没劲,老师不待见,同学不帮忙,所以没课的时候干脆睡大觉。孔子看见,当然是更加不满,话说出来也很难听。
孔子的话其实不仅仅是针对宰我睡懒觉,而是认为宰我是烂泥扶不上墙,这辈子没戏了。
旦寝也作昼寝,就是白天睡大觉,两种说法没有本质区别。
【现实解说】如果老板已经认为你是朽木不可雕,说明你应该走了,而且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给他看。否则,就证明你真是朽木不可雕。
12。19(5。10)★★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解析】孔子的意思是,宰我能说会道,可是做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
这个时候,孔子对于宰我的厌恶已经毫不掩饰了。其实宰我做错了什么呢?睡懒觉?说话得罪人?还有什么?似乎历史记载中没有说。所以我们猜测,宰我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不给老师面子,有的时候还跟老师作对。孔子从内心里讨厌他,所以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
孔子对宰我的态度很糟糕,直接引发了宰我的对抗心理。
【现实解说】某老板开会,先做热情洋溢的讲话,之后说:“大家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随便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嘛。”众人不语,一人忍不住提了两条意见,老板做高兴状。不久,提意见者被炒掉。从此,再也没有人提意见。结论:无论老板显得多么宽容,不要说老板的不对。
12。20(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