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捶泶趟?鬃铀坪跤行┪扪砸远裕卮鸬孟嗟泵闱俊�
【现实解说】所谓无利不起早,四处奔波,当然是为了前途。至于为了伟大理想而颠沛流离的,不是没有,实在太少。
8。15(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析】仪在今天河南兰考境内,封人就是当地管理官员,仪属于鲁国。木铎就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封人真有远见啊,预见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事情,可惜学生们活不到那时候了。
不管怎样,这证明除了孔黑,还有孔蜜。
【现实解说】被埋没得越久,将来就越是会大放光芒。所以,对眼前的困难不要灰心丧气。
8。16(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对乐加以整理,雅乐和颂乐都放到了适当的位置。”
【解析】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整理诗,于是才有了《诗经》。回到鲁国之后,开始整理乐。为什么不在卫国整理?因为鲁国的乐是最全的也是最权威的。
【现实解说】其实不当官有不当官的好处,至少有时间整整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孔子真的在政治上得意了,哪里有时间修《诗经》写《春秋》?如今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往官场上努力,学术就荒芜了。
8。17(18。9)★★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解析】这些人都是鲁国的乐师,按周制,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师配乐,因此乐师用饭来命名。其实想想看,当个国君也挺没劲,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太师挚是鲁国的首席乐师,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要去楚国呢?原来,三桓瓜分鲁国之后,鲁国公室的地盘变得很小并且还不断被三桓侵吞,而是公子公孙们越来越多,地盘严重不足,吃公家粮的人则越来越多,财政支出入不敷出。于是,各种公务员队伍先后解散,国家歌舞团早已经被解散,因此祭祖的时候跳舞都凑不够人数。宫廷乐队最终也难以维持下去,终于让大家自谋出路去了。于是,上面的乐师们就只能出国去挣生活了。
【现实解说】经济不景,艺术人才就留不住。管仲说得好:仓廪实则知礼节。连饭都吃不饱,就只能另谋生活了。
8。18(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齐国权臣田常(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田常(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去跟三桓说,但三桓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解析】这一年是孔子七十二岁,修完了《周易》,已经有些间歇性老年痴呆的症状。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平时避之犹恐不及,怎么可能自己找这事情?以鲁国的军力,根本不是田常的对手,怎么可能讨伐人家?何况,那是人家齐国的事情,鲁国怎么可能粗暴干涉?稍微动动脑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鲁哀公也问了这个问题,说我们躲齐国还不及呢,自己主动送上门不等于送死?孔子当时回答:“怕他们什么?田常杀害了国君,齐国百姓只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们用鲁国的兵力,再加上齐国一半的老百姓,难道打不过他?”
所以,孔子做这样的事情,纯粹狗拿耗子,自找没趣,只能说是老年痴呆的后果。
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痴呆,固执偏隘。老年痴呆每个人都会有,程度不同而已。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有时候也勿施于人。
8。19(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一事无成了吧!”
【解析】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凤鸣岐山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到了尧的时候,洛水中出现神龟,背上是九宫图,它的出现,也同样象征着“圣王”出世。
河图洛书就是九宫八卦的出处,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人说这是传说或者迷信,恐怕未必。看似简单的图形,蕴含了无数的道理。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孔子倒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圣人,而是认为自己等不到圣人出世了。
【现实解说】岐山已经秃了,黄河已经黑了,洛水已经黄了,而且还动不动断流。所以,凤鸟肯定没有,龙马也没有,神龟也没有了。只有神马了,可是神马都是浮云。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第二次前往卫国的时候收的弟子。子夏家里比较穷,性格比较吝啬。同时子夏又很聪明,有傲气。因此,子夏与同一批的师兄弟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孔子喜欢子夏的聪明和有主见,对他格外关怀,而子夏在学问上也确实很有独特见解。
孔子修《诗经》《春秋》,都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死后也将这两部著作传给了子夏。种种迹象表明,《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后来被魏文侯请去魏国西河开校讲学,为魏国以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子夏在孔门中首屈一指。
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并不喜欢子夏,使得子夏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配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子夏的成就并不低于孔子。
9。1(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衬底让色彩很生动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对于君子来说,礼就是这个衬底吧?”孔子惊喜:“商,你启发了我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旧译:“礼后乎”被译为“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纯属臆断,恰好说反了。)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盼这个字的解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眼睛转动,另一种是眼睛黑白分明。不管怎样解说,在这里是表示美丽动人。巧笑则露齿,唇齿红白配;美目顾盼,眼珠眼球黑白配。因此,红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动,那是因为有白色为衬托。孔子说绘事后素,是说绘画要以白色为底(后者底也),子夏说礼后乎,是说以礼为底,在礼的基础上做事,就能让人赞赏。把礼比喻为白色的底,显示子夏读诗的境界已经不同寻常,因此孔子非常高兴。
这段话,关键的一个字是“后”。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这时候他还在卫国。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各朝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所以,孔子决定修编《诗经》。于是,孔子要在学生中挑选助手,第一批学生中没有合适人选,第二批学生中只有颜回学业不错,可是颜回缺少独立见解。第三批学生中倒有几个不错的学生,不过思维最活跃最有见解的就是子夏了。所以,这段对话是师徒在讨论诗,子夏的见解让孔子振奋,决定以子夏为首席助手修编《诗经》。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也可以说成“推动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修编《诗经》了。”
其实,礼类似于法。子夏的学生中出了许多法家,正是基于子夏的理解。
【现实解说】如今吃饭,多半要讲几个段子助兴,这是有道理的。看看当年孔子和子夏的对话,首先从一首诗开始,然后讲到了绘画,然后引申到了周礼。所以,讲段子,是为了发挥想象,诱导思维,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为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多重大决策可能就是在段子里诞生的。
9。2(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析】孔子喜欢讲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君子是有理想的,而小人只为生计而钻营。
子夏家里比较穷,在小事上比较在乎,对小利看得比较重,不够大气。因此孔子这样告诫他,希望他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不足都看得很清楚,随时提醒他们。
【现实解说】管它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9。3(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解析】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这是孔子回鲁国之后,子夏曾经短期出仕做莒父宰。孔子给他的临行忠告都是针对子夏的性格弱点,因为子夏一向就是贪快贪小利。后来子夏不再为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弱点而被炒掉的。当然,子夏的个性孤傲,辞职的可能性最大。
欲速则不达被引用最多的一个案例是齐景公的故事。那一天齐景公在外地游玩,突然传来消息,国相晏婴病危。齐景公听到噩耗,心急如焚,下令立即去看望晏婴。由于心情太急切,齐景公嫌马车太慢,索性跳下车来跑。谁知道跳下来才发现还是马车快,于是又上车;过不多久又嫌马车慢,又跳下车……一路上就这么折腾,结果反而耗费了大量时间,最终也没有能够见上晏婴最后一面。
【现实解说】欲速则不达,不是说要慢,而是说不要违背规律来求快。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我们常说的。如今骗子横行,就是因为很多人贪图小便宜。
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欲速和见小利的毛病,企业没做好就想上市,贪图小便宜而坑害消费者,结果是永远做不大。
9。4(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贤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钻牛角尖,子夏则有些不够刻苦。”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钻牛角尖和不刻苦是一样的。”(旧译法:“师也过,商也不及。”译为“子张过分,子夏不足。”语焉不详,纯属蒙混过关。)
【解析】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出于这里。子张(颛孙师)学习很刻苦,比较迂,有些像颜回;子夏聪明些,时常讨巧,学习不够努力,小的地方不够认真。
子夏和子张是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最出色的,因此两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子贡常陪老师聊天,并且子贡和子夏都是卫国人,平时关系比较好。子贡问这个问题,其实最关心的还是孔子对子夏的评价。孔子当然知道子贡和子夏的关系,因此强调“过犹不及”。
从后来的成就看,子夏远远高于子张。
【现实解说】从物理学上来说,额定电压下效率最高,电压偏高或者偏低都会导致效率下降。学习过于刻苦,钻进去了,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眼界就会受限制;学习太不刻苦,那么对于事物的理解就会粗泛。因此,适度的才是最好的。
当年中国科大神童班的所谓神童们其实都是子张一类学习过于刻苦的孩子而已,过犹不及,他们没有一个成就了什么事业的,最终都成了泛泛之辈。
减肥节食也是这样,吃得太多了,减不了肥;可是吃得太少了,哪里还有力气减肥?恰当就好。
9。5(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全副身心,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解析】言而有信,这个成语出于这里。致其身,旧译为献出生命,其实不然,以子夏的性格,绝对不会。因此,也就是全副身心的意思了。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子夏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学习不等于死读书。读书的目的就是懂得道理,懂得道理却不一定要靠读书。有这样的想法,也就难怪孔子说他不够刻苦了。
孔子去世之后,在子贡的主持下,孔家私校继续教学活动。子夏此时回到学校担任老师,这是他对自己学生们的教导。这一席话,隐含着对子张的讽刺。
【现实解说】这话说得非常对,学历高不等于素质高,有学问不等于有修养。
9。6(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解析】这也就是子夏版的“温故而知新”,这也是子夏老师在讲学习方法。看得出来,子夏并不强调“温故”,强调知新。每天都学新知识,一个月温习一次就行了。
【现实解说】子夏的学习方法是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而其余人是死记硬背。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子夏这样的。
9。7(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志向坚定,以切己之事问人,就现实的问题进行思考,仁就在其中了。”(这段话,历来译法五花八门,而对近、切两字多半缺乏正确理解。)
【解析】这是子夏的学习模式,实用主义非常明显。博学而笃志,就是说志向要坚定,但是要广泛学习,不要局限于孔老师那点东西,不要局限于各种礼,但凡有用的,管它异端不异端,拿来学了再说。切问而近思,就是关心和研究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