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说论语-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句话都是骗人的谎言。其实,孔老师也就是一个民工学校的老师,有点愤青情结的老师,让学生们有点崇拜的老师。如果活在当下,肯定当不上官,也混不到一级教授,只能偶尔写写时评发个微博什么的,最多跟女研究生搞点小暧昧。
7。6(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抄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攻击别人的短处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解析】子贡觉得自己的学识不比孔子差,而孔子总是讽刺自己,因此决定主动出击,为难孔子,让孔子知道自己比他还强。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交锋,是师徒矛盾达到顶峰时的一次交锋,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子贡率先发难,提出这个问题。孔子发现了子贡来者不善,于是所回答的都是他眼中子贡的缺点,讽刺子贡喜欢揭别人的短,作为学生却不尊重老师,说话鲁莽不懂得礼法,固执而又不肯认错。子贡于是反唇相讥,讽刺孔子抄袭古人,讽刺孔子总是什么都懂的样子,讽刺孔子总是拿学生的不足说事。
在《说苑》里记载了另外一则故事,非常有趣。一天,子贡来问孔子“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知觉”,孔子当时就知道来者不善,想了想,这样回答:“我要是说人死了还有知觉,就怕孝顺子孙葬我的时候过分隆重;要是我说没有知觉呢,又怕不肖子孙把我扔到乱葬岗喂狗。所以,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你。你如果真想知道,等你死了之后,自己慢慢去体会吧。”(《说苑》。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这次交锋,子贡碰了一鼻子灰。
俗话说:不打不成交情。在子贡和孔老师的言语交锋中,子贡逐步地发现老师的学问很深,自己这样的口才,在老师的面前讨不到便宜。而孔子对于子贡从讨厌到依赖,一旦子贡不来找事了,孔子反而觉得少点什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孔子对子贡也渐渐开始喜欢,因为这个家伙确实很有才。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厌恶的事情或者习惯,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要了解别人厌恶什么,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这些习惯。
7。7(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解析】这句话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是一个意思,但是语气完全不同,用词完全不同,从讽刺挖苦变成了谆谆教导,为什么呢?
子贡在入学一年以后,对孔子的评价已经改变了很多,渐渐地觉得这个老头还真有两把刷子,人品也不错,说不定跟他真能学点什么。所以,子贡对老师的态度逐渐尊重起来,有的时候也能认真学习了。而孔子对子贡的变化看在眼里,尽管子贡还有很多缺点,可是人很聪明,口才很好,本质也很善良,还是个可造之材。所以,孔子渐渐地有些喜欢他了。到了这个时候,孔子对子贡也就不是一味讽刺了,而是诚恳地指出他的缺点,偶尔会“逗他玩”。所以,同样的意思,现在的表达就温和善意得多了。
孔子第一次去卫国待了两年,之后回到鲁国住了一年,子贡随孔子回到鲁国,并且随孔子去看了鲁定公为邾隐公举行的欢迎仪式,根据俩人的举止,断定鲁定公活不长了。没有多久,鲁定公果然重病身亡。子贡以为自己神机妙算,得意地四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孔子赶紧让人去制止子贡,免得惹祸上身。孔子说:“这个家伙不幸而言中了,证明他就是个多嘴的人。”(《左传》。仲尼曰:“此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这件事情说明子贡很聪明,同时喜欢卖弄炫耀的性格还没有改变。而孔子尽管很讨厌他这样的性格,语气上还是温和了许多。
不幸而言中,这句常用语,就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整天重复着同样的话,满嘴都是道理,却根本不做实事,这样的人是应该受到鄙视的。
7。8(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坦诚地劝告,恰当地表达,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解析】这个时候,子贡已经很谦虚了,主动来向老师求教。孔子的话也很诚恳,告诉子贡什么都要适可而止,不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那样会失去朋友。孔子的说法,又是针对子贡的弱点,子贡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如果别人不同意,他就喋喋不休,说个不停,时间久了,就让人烦了。
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要充分考虑到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处境等等因素,即便是好朋友,也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对方。有的时候你是善意,但是对方感觉不到;你的方法好,但是对方领略不到。反而你说多了,对方会怀疑你有什么企图。所以,即便是朋友,也要掌握好分寸。
国家之间同样如此,强国大国先进国家总想把自己的文化和模式移植到落后国家,又是太急迫太强势,常常受到抵制,受到怀疑。
【现实解说】这是交朋友的道理,朋友之间说话其实也要有分寸,很多朋友之间分裂并不是因为什么利益关系,而是一方想强加自己的想法给另一方。当双方的社会地位、财富等等不太相近的时候,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
7。9(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解析】和老师的关系缓和了,子贡觉得自己表现不错,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来问老师怎么看自己。孔子说他是瑚琏,瑚琏是祭祀用的玉器,很贵重。子贡见老师把自己比喻成瑚琏,以为老师很看重自己,非常得意。可是,子贡得意得太早了,孔子的表扬可不是那么轻易得到的。
所以,表扬不能讨,讨来的表扬往往是酸溜溜的,要么就干脆是讽刺。
【现实解说】不要讨表扬,讨表扬多数情况相当于讨骂。当然,比讨表扬更糟糕的是自己赞扬自己,自己歌颂自己,自己肯定自己,自己说别人缺了自己就不行。
7。10(2。12)★★★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解析】这句话是紧接着上句的,刚说完子贡是器,紧接着就说君子不器。既是拿子贡开玩笑,也是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多掌握几门知识。
看上去,孔子还在讽刺子贡,其实是拿他找乐,充满善意。孔子为什么不直说子贡还需要学习,而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呢?首先是孔子觉得子贡很可爱,忍不住开个玩笑;其次,孔子认为子贡还是很骄傲,因此应该适度打击他一下。
同样的方式,孔子也在子路身上用过,孔子的幽默感可见一斑。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可以说发人深省。
【现实解说】人有专才有通才,所以君子可器可不器,现实来看,还是专才比较好一些,所以,老夫子的这句话没什么现实意义。
7。11(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合群。”
【解析】君子与众人都友善,但是坚持原则,不会比附于人;小人则因为利益而纠结在一起,对众人则疏远。
这句话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相近,看上去更严厉,实际上则更正式,应当是孔子当面对子贡的劝诫,话虽重,可是很诚恳。
【现实解说】小人结党,所以君子斗不过小人。
7。12(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研究歪门邪道的东西,那就是在害自己啊。”
【解析】这句话的解释历来无法统一,“攻”被理解为专攻和攻击两种意思。在后一种意思中,这句话又是被理解为截然相反的两种意思,一种是:“攻击见解不同的异端,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另一种是:“攻击见解不同的异端,那是最有害的。”不同的解释,反应孔子对于其他学派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这句话不可能解释成“攻击异端”,首先这个时候还没有异端,没有人跳出来以自己的学说对抗儒学,攻击谁啊?其次,孔子有学生攻击异端吗?没有。所以,这句话还是用来劝诫子贡的。卫国处于几个大国之间,卫国人民因此占了一个地利的优势。同时,卫国人是商周贵族的混血后代,具有经商的天分并且非常聪明。因此,卫国人经商成风。子贡的家族就是商人,子贡的理想就是当一个大富商,对于孔子的儒家学说没什么兴趣,整天研究的就是怎么经商赚钱,跟同学们说的也都是这类东西。而孔子认为经商不是正道,属于异端。所以,孔子劝子贡多学习周礼,少研究他的商道,于是说了这句话。
【现实解说】现代社会更多地需要包容,动辄指责别人是歪门邪道,是无法进步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7。13(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解析】这是在教子贡怎样在同学中赢得尊重,树立形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孔子的这番话又是针对子贡的问题,子贡喜欢在那些没什么见识的同学面前卖弄自己,显得轻浮而肤浅,结果就是真正有城府的同学瞧不起他。这番话对子贡的影响很大,于是幡然悔过,与冉有这样高层次的同学成了至交。但是直到孔子去世,孔子依然在说子贡的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始终不愿意介入政治,因此与各国的权贵们刻意保持距离。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秘诀。而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说法,是虚荣的和没有远见的。
【现实解说】孔子的话是对的,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这样才会进步。在国际事务中也是这样的,要跟比自己先进的国家在一起,国家才会进步。如果自己的朋友都是主流社会抛弃的,那自己也就会被主流社会抛弃。
7。14(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和你都不如他。”
【解析】孔子非常欣赏颜回的学习态度,并且颜回比自己更加坚定和专一。因此,孔子认为就是自己也不如颜回。孔子认为自己不如颜回,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过。
子贡一开始也瞧不起颜回,认为他就是个书呆子。不过时间久了,发现了颜回的优点,于是开始认同颜回,佩服颜回。在学习上,自认为确实无法与颜回相比。在品德上,也认为颜回没有瑕疵。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离开楚国到了陈国,恰逢吴国侵略陈国,陈国坚壁清野,孔子师徒很几天找不到吃的。子贡好不容易换了一点粮食回来,孔子让颜回去煮饭。过了一阵子贡去看,却发现颜回在偷吃饭。子贡很气愤,回来向孔子告发。
“赐啊,我对颜回观察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虽然你这么说,我还是不怀疑他,我觉得一定有原因。这样,你不要再说了,我来问问他。”孔子想了想说,出乎子贡的意料。
于是,孔子就让其他弟子把颜回叫来了。
“回啊,前几天我梦见先人了,难道是先人在启示和保佑我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把它进献给先人。”孔子没有直接问,而是撒了个谎说要祭祀先人,从侧面来套颜回。
“老师,这饭已经不能拿来祭祖了。”颜回回答。
“为什么?”孔子和子贡都有点惊讶。
“是这样的,刚才煮饭的时候,有烟灰掉进了饭里。不管它吧,饭就脏了;扔掉吧,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把弄脏了的饭吃掉了。等会分饭的时候,就从我的那份里扣掉。”颜回解释,神态自然。
如果一份饭先被吃掉了一点的话,就不能拿来祭祀祖先了。
“你说得对啊,要换了是我,我也会把脏了的饭吃掉的。”孔子说,笑了,让颜回继续去煮饭。
等到颜回走开了,孔子才对子贡说:“我对颜回的信任,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子贡感到惭愧,脸色憋得通红。
【现实解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啊,子贡后来的进步就在于他逐渐认识了自己不足,看到了别人的优点。
7。15(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解析】子贡很好强,决心跟颜回比一比,在取得一些进步后,就觉得自己不比颜回差了,结果被孔子泼了一盆冷水。不过,孔子还是及时表扬了他。
为什么说子贡在和颜回比呢?因为贫而无谄就是指颜回,富而无骄则是指自己。孔子当然一眼看出来子贡的意思,于是说人家颜回不仅仅是贫而无谄,人家已经到了贫而乐的境界了,你富而无骄还不够,还要富而好礼才行了。子贡也没有沮丧,卖弄了几句诗,孔子趁机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进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和琢磨着两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就是说要不断地改善,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子贡说这句话,就是说老师说得对,我还要不断进步。
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骄傲情绪要及时遏制,但是对学生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就像孔子和子贡,真是一对好师徒。
【现实解说】人生永无止境,达到一个目标之后,又会有更高的目标。
7。16(5。12)
子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