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犀利说民国-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历腊月辛亥年还有二十几天就要到了,往年这是商家们最佳的商机,可是今年的远东金融中心上海却很特别。大街上静悄悄的,再仔细一看,许多门面上贴着红纸条,上书四个大字:“此房招租”。

为什么大街上空荡荡的,鼠疫还远在东北啊?

为什么旺铺没有人租?

为什么偏偏是在生意最好的年底关门?

按惯例,年底一般不会退租房,因为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刻才刚刚到来,难道大家都不想赚钱?可是这世道,玩政治,上面没人;玩刺激,兜里没钱,除了老老实实赚钱还能干什么呢?

想要答案,得去找一个人,刘保昌。

刘保昌是谁?一个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男人,和武大郎是同行,卖烧饼的。他没有武大郎的幸运,找不到如花似玉的娇妻,家里只有黄脸婆;他却有着武大郎不曾有的幸福,家里红杏不会出墙。

一个卖烧饼的会对上海金融走向有发言权?不要急,听我慢慢道来。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刘保昌一直对这种生活很满意,好歹也在远东金融中心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窝,虽然很小很简陋,却很温馨。等把孩子熬大了就好,在上海的学堂读书,以后就在上海安家,成为地道的阿拉上海人,即使成不了富二代,也要摆脱烧饼二代的身份。

一次,小儿子喜滋滋地说:“爸爸,我要接过你手中的烧饼,以后就叫‘小刘烧饼’。”话音刚落,刘保昌一巴掌抡过去了:“没出息的东西,就知道卖烧饼。”儿子很纳闷,家里的烧饼又脆又香,大家都说好,为什么不让我做?

可现在刘保昌再做不下去了,准备关门大吉了,因为房租又涨了。半年时间,已翻了三番。

为什么要涨?因为租界里的洋行房租涨了,可刘保昌住的是华界,中国的地盘。不过房东给出了给力的理由:上海是开放的城市,根据国际惯例,它涨我也涨。

其实以前上海房租没这么贵的,一切都是因为那场战争,1900年和八国联军的战争。战争最让富人害怕,富人不仅怕丢命,更怕丢钱,战争前线京津地区政界、商界大佬纷纷携巨款来上海租界定居。人来多了,地价就上来了,房租自然也就跟上来了,租金从十元、二十元,一路飙涨到数百元。疯狂的租金远远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欠租、逃租、赖租层出不穷。

房东不答应了,告到了官府,判决下来了:无故欠租金三个月以上者,房东可申请将房屋封掉,限期还清欠租;如果到时不还,那就对不起了,所有财物拍卖抵租。

房客不答应了,都是小本经营,这么高的租金,我确实承受不起,也告上去了,官府的判决下来了:你们的情况我们表示理解同情,可房子是房东的,他们说了算,我们没有产权,说的不算数。

双方正在暗战,一个人来了,一位大人物,两江总督张人骏来上海视察。房客们抓住这个机会,推举代表向华东片最高领导诉苦:物价高我们可以忍受,天天青菜萝卜;房租高我们无法忍受,总不能叫我们住大街上,也有碍大都市的国际影响。

房租一直涨,我们很受伤;租金降一降,大家笑呵呵。

在总督大人的亲自过问下,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上海道台亲自抓此事,立即成立了减租事务所,邀集房东、房客在一起磋商解决。大家态度都比较好,可一涉及钱的问题就谈不拢了,房客就是要降,房东就是不降。

上海道台说话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互相让让,理解万岁。

退一步?到时没饭吃找谁,你的道台衙门宽敞得很,怎么没想到让出一部分作为福利保障房、廉租房?

所以房租还是一个劲儿涨,房客还是一个劲儿告。

大人物谈的是理想,小人物谈的是生活。要生活就要行动,要行动就要趁早。

天刚蒙蒙亮,刘保昌雇了辆黄包车,车子上插了两面鲜红的小旗,一面写着“活命”;一面写着“减租”。手里还抱着一大沓传单,上面写着“减租有理,反对无效;不减租,就关门”。

人力车沿着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一圈又一圈地绕,车夫头都绕晕了,成果却不明显。街上的人都疑惑地望着刘保昌,这家伙,毛病啊。

第二天,刘保昌又来了,不过这一次他做了一点小小的调整,边发传单边吆喝:“来一来,看一看,瞧一瞧,免费的烧饼任您尝。”这一招果然见效,人群蜂拥而至,左手拿烧饼,右手拿传单,边吃烧饼边看。看完了,正好拿传单包烧饼。

第三天,刘保昌雇了两辆车,一车是传单,一车是烧饼,看来他要扩大业务了。可没走多久,就被缉拿了,“非法散布小传单,居心不良,扰乱公共秩序”,去号子里待着吧。

刘保昌的被抓终于点燃了房客们的怒火,1911年1月6日晚,房客代表们开会决定第二天所有商铺关门罢市,以示抗议。

1911年1月7日,南京路、浙江路等繁华地带所有商铺一律关门罢市。当然开始也有不愿关门的,可刚开个小缝,愤怒的石块如雨点般扔过来,不关不行啊。

金融中心不做生意,影响可不小啊。上海道台好说歹说,大家要做守法的好公民,“劝谕开导”后,刘保昌也很快释放了。

刘保昌刚被放出来,又出现在南京路了。这次没坐车,也没带烧饼,手里举了块白布,上写“政府已经答应减租,商铺快快开门”。街上的人纳闷啊,前两天你还嚷着关门,怎么现在又开门?看来是真有毛病啊;道台也纳闷了,谁答应减租的?满嘴胡言,毛病。官府对刘保昌的结论是,疑似精神病患者,不负担民事责任,而且下了一道告示:如果继续关门,房租照样涨,损失我不管,即使精神病人也照样抓。

商铺又开张了,刘保昌继续烙着烧饼,晚上大家都洗洗睡了。

这就结束了?为什么没有口号、没有泪水,没有爱国的满腔豪言?

你以为是在演戏啊,老百姓不会那么多,只知道过好日子,暂时过不上,那就忍忍吧。

1911年第一场金融冲击波就这样过去了。

【大山深处的恍惚哥】

1911年的第一枪响得很早,不过却鲜为人知。

都一百年了,那个打响第一枪的男人,你还默默地守在大山深处,毫不张扬,毫不贪功,别人将功劳写进教科书,你却将传奇埋在黄土中。

在湖北和四川的交界处、崇山峻岭间,有个不起眼的小城,不起眼的小城住了个很起眼的“奇人”——温朝钟。

为什么“奇”?

奇人之奇只是因为他喜欢看书,经史子集,禁书、不禁的书,值得看的经典、不值得看的地摊书,统统都看。家里的看完了,就找隔壁的借,隔壁的看完了,再找隔壁的隔壁……

温朝钟将书当做猎物。每当书贩子经过,他都会第一时间饿狼似的扑过去,眼里泛着绿光,一头扎到书堆里。用餐时间到了,和书贩子一道回家,免费招待伙食,当然书还是要还给书贩子的。

一个点滴时间都花在书本上爱学习的好孩子,有什么奇怪的?这只能说明当地人精神文化素质的增长远远跟不上温朝钟读书的速度。当地流行一句俗语:想找生孩子的男人,难;想找温朝钟没看过的书,难上加难。

奇人不仅读书,各方面都奇人一等,温朝钟十七岁那年就将新娘迎娶回家。

十七岁,那还是学生哥啊。可温朝钟书都读完了,他除了结婚生子还能干吗?

其实温朝钟醉翁之意不在酒,新娘是陪衬,新娘的父亲才是主角,因为他是首屈一指的藏书家。盖上我的盖头,带上你的书本,新娘和满箱的书来到了温家。当然,晚上没看书,直接进了洞房。

从此温朝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书为伍。看着看着,会心之处,拍桌子叫好。夫人吓了一跳,以为丈夫发“癫”了。劝他为了下一代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养好身子骨,自己正酝酿要个小宝宝呢。

温朝钟继续拍着桌子:“不读天下书,焉知天下理?”

书读多了,说话都文绉绉的。不过和老婆交流完全可以口语化,有助于培养夫妻感情。

一天、两天;一年、二年。夫人有点不高兴了:“读书是件好事,我不反对。可是你要学以致用,变废为宝,用知识武装头脑,创造财富。”

温朝钟还在那儿摇头晃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夫人终于忍无可忍,大声怒吼:“把颜如玉拿开,我只想要黄金屋!”

女人的怒吼有时候真的很管用,温朝钟要寻找黄金屋去了,虽然他是一百个不乐意。可没办法,家里藏书结婚公证过,版权归夫人所有。要想继续看书,只能乖乖听话。

黄金屋在哪儿?在考场。读书人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找到一家老小的黄金屋。可考试要盘缠,藏书家岳父二话没说借给他。书都被你读空了,考试,我当然相信你。

果然一考就中,虽然只是秀才,在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也足以荣耀,贺客盈门。温朝钟却淡淡地说着文言文:“此君主牢笼术,何荣誉足云。”

既然能说这句话,温朝钟对功名也不在乎。当地惯例,考取功名要给县官塞个大红包,拜拜山头。县官红包等得好焦急,温朝钟却不理这一套。他很干脆,要钱没有,要功名,给你。

温朝钟又回到家乡,虽然没能带回黄金屋,但是实力已经证明给夫人看了。不过也不能光看书了,温朝钟开垦了几亩荒地,每天种田,每天吟唱:“摘了顶子,脱了牢笼,大鹏归山,焉知非福?”

田间地头,看着哪位农民伯伯在种田就逮着谁,滔滔不绝说开来,用文言文痛斥社会的黑暗,哀民生之多艰。

人家早走了,他还在那儿心潮澎湃,如泣如诉,如痴如醉。

看来除了奇,还有点怪。

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温朝钟就自号“恍惚道人”,还写了一段座右铭:“人谓不恍惚,乃终身在恍惚中,唯一切皆恍惚,乃有大不恍惚者存。余之好恍惚,犹恐未逮焉。”

从此,大山深处,冉冉升起了“恍惚哥”。

从此,温朝钟不再种田吟唱,他开始治病救人。

治病救人?这个也会?

当然,所有的知识都是书本里的,这么爱读书的人还不懂医?温朝钟家族世代行医,他幼年就深受熏陶,望闻问切,样样拿手。同时结合多年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甚至一些绝症也是手到病除。

从此温朝钟又有了一个绰号:温神仙,治病救人的神仙。

不过温朝钟不仅仅救人肉体,终极目标是救人心灵。他利用一切的看病机会,给病人灌输自己的“恍惚论”。病人本来头脑都不大好使,经他这一恍惚,不由自主恍惚地点点头。每当这时,温朝钟都兴奋得手舞足蹈,又用“恍惚论”征服了一颗沉睡的心灵。

时间久了,病人普遍摸出了一个规律:看病可以不给钱,但是必须要和温朝钟聊天;必须要边聊天边点头,恍惚地点头,最终露出恍惚的笑容。

还没完,温朝钟不仅救人的心灵,还要管人的穿着。

每次出外行医,他总要穿着厚厚的几层衣服。不是怕冷,是怕别人冷。只要看见没衣穿的穷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就主动将自己的衣服脱一件下来,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温朝钟爱脱衣服。

于是,动人的场景出现了,许多缺衣穷人都排着队在寒风中翘首企盼温朝钟的到来。温朝钟的衣服越脱越少,每次回家,自己只剩一件单衣,冻得唇紫脸青,直打哆嗦。

别人的病治好了,他却倒下了,不是病倒,是冻倒。

夫人看着心疼啊,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自从嫁过来我就知道你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要想救人,必先自救,身子骨要紧!”

岳父也劝了:“一衣之衣难遮天下身,一口之食难糊天下口。”不愧是藏书家出身,这文言文说的,既对偶又押韵,还有极丰富的内涵。

岳父的话终于唤醒了温朝钟久已恍惚的心灵。自己衣服再多,再怎么脱,哪怕脱光了,还是温暖不了所有排着队的穷人。

为什么会这样?温朝钟陷入了深深的恍惚之中。岳父怕他老是恍惚想不开,劝他到外面走走看看,开阔开阔眼界。正巧这年四川省开办“通省师范学校”,温朝钟想报考这所新式学校,试试自己的实力。

那就出发吧。

等等,温朝钟没盘缠。老办法,找岳父借。

温朝钟不愧是天才,卷子交上去了,考官很满意。不过越看越奇怪,答卷不用正楷却用狂草写;再看姓名,温而厉。琢磨了大半天,既然温柔,为何又要严厉,到底对谁温柔,对谁严厉?都是难解的谜啊,列在第二等。

其实考官是个细心的好人,如果列在第一等,就要上交省里评阅,卷子有太多不和谐的字眼,惹出麻烦可不好。

感谢这位不知名的考官,他挽救了不久的传奇,留下了日后的第一枪。

第二等也不错,大家给温朝钟祝贺。他叹了一口气:“一生未售屠龙计,万里又思汗马功。”很不满意。

不满意就回去吧,可是盘缠花完了,怎么办?

听说附近涪陵的县官是个科举中人,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好结交文士。写封信表扬表扬他,顺便要个红包。

温朝钟将这么多年的感慨、郁闷主要是恍惚一股脑抒发出来,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最后写道:“瞩李瞻韩,今日犹扬眉于盈尺;平欧振亚,何时可吐气于大千?”将自己比做李太白,还要“平欧振亚”,大手笔、大气魄。

小地方的县官没见过世面,立马就给恍惚住了,更给镇住了。太有才了,好不容易有个人表扬我,还是李太白第二。他亲自到旅店拜访,亲身实践三部曲。

第一步,送书,原创的梨花体,公费出版,限量典藏签名本。

第二步,送盘缠,往返路费外加慰问金。

第三步,包船,亲自派人护送到家。

除了书,温朝钟都接受了,因为他鄙视公费出书,就如同鄙视公款吃喝一样。

县官又没说,他怎么知道是公费?

不用说都知道,听说过有自费出书的领导吗?

回到家乡后,温朝钟终于明白了,世间不平事不是靠脱衣服能解决的,也不是在家里恍惚就能明白的。书看得再多,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自己要闯出去,到广阔的天空,大有可为。

从此之后,家乡再也看不到温朝钟的身影了,他有空就往外面跑。

温朝钟广游川黔湘鄂,观名山大川,访草泽豪杰;从新军学造炸弹、兵器,又从武师学剑术,每天三更闻鸡起舞,舞完后总是要向院中的枣树连砍三剑。

岳父赞道:“人若有志,泰山可移!”

【疯狂的子弹】

眼界开阔了,道理明白了,身体强健了。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占山头,找兄弟。

不管干什么首先要宣传,温朝钟在家乡成立了“风俗改良会”,他找准一切机会,在人多的地方进行宣传。

什么场合人多,情绪又激动?

办喜事和办丧事的地方。

于是温朝钟每天必做的一项运动就是竖起耳朵,听鞭炮声,哪儿有鞭炮他就以博尔特的速度第一时间冲向那儿。

逢到办喜事时,温朝钟就说一些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天底下将来没有压迫,大家都有衣服穿,不用我脱衣服。说到兴奋处,温朝钟咧嘴大笑,他笑大家也笑。本来就是喜事,又有好的盼头,这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办丧事时,温朝钟就和大伙儿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怎么成批成批地杀内地的老百姓。说到动情处,号啕大哭,他哭大家也哭。亲人刚去世,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