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辛亥:摇晃的中国-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字。因此,实际上谘议局的选举,就是士绅自己的事情,连商人参与的都不多,除非商人自己原本就是读书人,或者像张謇和陆润庠这样的状元商人。士绅们互选互推,组成了谘议局。因此,士绅力量比较强大,士绅比较活跃的地方,选举就比较踊跃,也比较像样,反之,边远省份,选举就比较冷谈,像新疆,就干脆选不出来,只能缓办。
作为国家的准代议机构,资政院的议员,是由两部分人构成的,一共二百人,一半由各省谘议局推举,属于民选议员。一半由皇帝钦定,属于钦选议员。钦选议员中,宗室亲贵以及满汉蒙王公贵族四十八人,各部院的官员三十二人,学者和纳税大户各十人。由于新疆未办谘议局,所以该省应选的两名议员空缺,所以,钦定议员,也相应减少两人,一共一百九十六名议员。但由于资政院的总裁副总裁(议长副议长)和秘书长也是钦选,也议员享有表决权,所以,钦选者具有优势。
资政院的权限,跟谘议局类似,可以制定除宪法之外的法律,可以议决国家的财政预算审议财政决算,讨论税法和发行公债。如果军机处和其他国家机关不同意资政院的议决事项,可以提请复议,如果复议之后行政机关依然不同意,可以交皇帝裁决。资政院对于行政机关的作为,如有疑问和不满,可以让该机关来资政院解释。但是最终的分歧,还是得交皇帝最后裁决。
除了王公亲贵之外,无论在朝官员还是学者,大抵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士绅,所以,据台湾学者张朋园统计,谘议局的议员具有生员(秀才)以上功名者占将近九成,资政院议员有功名者的比列类似。而且其中十分之一强的人,受过新式教育,多数为留学生。因此,当时试行的代议制,实际上成立的是绅权机构,不是民权机构。不过,在当时整体上民众对于西方代议制极度陌生,完全不了解,对于投票甚至感到害怕的背景下,这种由士绅主导的立宪预备,无疑是合适的。毕竟,中国社会的特点,在文化和政治上,都是以士绅为代表的精英主导,有着长期的士绅自治的传统。民众虽然习惯于在皇权治下生活,但他们真正信任的,却是身边的士绅。他们已习惯于让士绅代表他们的发言,同时也让士绅主导文化和社会生活,不仅由士绅出头办公益,而且由士绅出面保护他们的安全。如果立宪意味着分权的话,那么朝廷也只能把权力分给士绅,无论如何分不到普通民众那里。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剖析一下传统乡村社会就会发现,中国的乡里社会,不仅存在着血缘伦理上的等差结构,人的发言权,也同样存在着等差结构。即使宗族议事,发言权的大小也是不均等的。小人物需要大人物来代表,即使代表不够充分,也只好如此。士绅由于文化上的绝对优势,所以,在整个社会没有发生根本性的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变革之前,在迈向民主之初,绅权代表制的出现,是必然的。有人比较过谘议局、资政院和民国时期两届国会的议员,发现还就数清末这种准议会的议员的素质最高。
『三、准议会的声音』
我们看到,无论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还不是议会。即使连日本那种二元君主制的议会也不如。因为,它们既不能选举行政机构人员,或者议会多数党组阁,同时也不能真正制定宪法。但是,它们也不是以往教科书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朝廷的咨询机构,橡皮图章。尽管谘议局和资政院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清朝的政坛上,却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出现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士绅集团在现代政党政治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很好地利用了这个平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改变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模式和走向。
谘议局的运作效果存在着梯度的效应,江浙一带最好,其次是两湖,广东也不错,直隶虽然在北方,但由于袁世凯当年督直的时候就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所以直隶谘议局运作也不错。江浙一带,由于士绅权力一直比较大,地方官员早就习惯了遇事咨询士绅领袖的意见,现在只不过是把从前的幕后运作改到台前,所以,督抚和谘议局,大体合作不错。两湖由于士绅势力也比较大,所以,督抚尽管不情愿,双方总还不至于撕破脸皮。但如果赶上个不大晓事的督抚,也会有摩擦。总的来说,原来的帝制垂直行政架构,突然冒出一个谘议局来,从上到下,都有点不便。督抚与谘议局之间,单就能否平等行文这点小事,就闹个不休。各省谘议局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争取到跟督抚的公文往来能够大体平行。谘议局和督抚之间,争执最多的,是预算问题。督抚方面原来根本没有预算意识,现在要提交审议,当然处处扞格。此外,四川的谘议局跟督抚在四川铁路控制权上有摩擦,江西谘议局跟巡抚在统税改征银元上有摩擦,广东谘议局则在禁赌期限上有摩擦,云南的谘议局则在增加盐价上有摩擦。这些摩擦和争斗,互有胜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自打有了谘议局之后,官员的行为,总体上说,收敛了许多,从前所谓的督抚专权,在地方政治意义上,正在被削弱。谘议局的出现,对于中国政治而言,最大的热闹,是发动了三次立宪请愿,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声势高。各地谘议局为此组织了谘议局联合会,已经接近议会政党了。
如果说,地方上的政治,原本就有士绅参与的传统的话,那么,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可是从来没有这种传统。自明清以来,一直都是中央集权,极端的王权。尤其是清朝,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即使军机处,也无非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正因为如此,清廷对于资政院,在设计上,就力图使之无害化,钦选议员占多数,为的就是要资政院不给皇帝的中央决策制造麻烦。但是,这个如意算盘,从一开始就打错了。
事实上,即便是钦选议员,选上的大部分也是士绅出身,属于社会中有身份的精英。他们的出身和做派,决定了他们即使是皇帝钦选的,也不可能无原则地成为投票机器,更不可能毫无原则地按明明没有道理的官方意图说话。因为他们是中国的绅士,绅士有绅士的风度,即使是强权,也不可能轻易让他们逾出自己的本分,更何况,当时的皇权,远远没那么强势。毫无疑义,凡是民选议员执意要争的事情,按道理都是他们比较有理的。绅士讨论问题,明显有理的事情,说起来就理直气壮,反之,就话拙气短。所以,每逢资政院起争议的时候,钦选议员往往默不做声,有的,甚至“助纣为虐”,为民选议员帮腔说话。所以,钦选方面靠议长多出来的三票的微弱多数,根本不起作用。不仅议会辩论,民选议员占压倒优势,就是表决,官方也占不了便宜。显然,若要操纵议员,皇帝钦选部分还是太少,人员也过于精英化,如果他们把议会扩大到一千人,钦选八百,塞进大量只知表决方便操控的傻子,多少还有点戏。
1910年资政院弹劾军机处案,非常典型。此案的起因是这样的,该年湖南巡抚杨文鼎开办地方公债,未交本省谘议局议决,擅自开始发行。湖南谘议局议长谭延辏Э挂槲扌В叨冒柑峤蛔收汉艘椤W匀唬收憾杂谡庋飨缘那秩ò讣砩虾艘樯献唷H欢⒌鞑榇税钢螅滴唇悔岩榫忠榫觯鼋鍪粲谑杪辗ⅰU庋拇恚蘼廴绾味既靡樵泵悄岩苑谝榛崂锍撤颂臁<肝灰樵敝械摹按笞臁保热缃盏睦追堋⒑系囊鬃谫纭⒙藿埽绷サ牧醮毫兀ㄗ詈笠蝗巫丛群蠓⒀裕堇砹φ岢∩险粕锥昭∫樵保卜追赘胶汀5牵绻收菏且榛幔撬杂Φ男姓梗Ω檬悄诟螅词瓜袢毡镜奶逯疲诟笠惨砸榛岣涸稹?墒堑笔泵挥心诟螅Σ皇悄诟螅鼋鍪腔实鄣拿厥榘嘧印6实郏ㄊ导噬鲜巧阏酰┦鞘率瞪系男姓啄裕墒钦飧鲂姓啄裕从质俏沼凶詈缶龆ㄈǖ墓以住W收荷献嘀螅⑷绱舜恚淙痪终呤蔷Γ词且曰实勖宕淼摹R樵泵钦饪谄什幌氯ィ拐床缓贸遄呕实邸K裕鸵哉裢婧鑫桑Φ阶收豪创鸶粗恃>σ幌蚴强谙翁煜艿模静挥枥聿恰W收焊挠勺晌闹饰剩Υ鸶矗挥心诟蟛拍芏砸榛岣涸稹U飧霭讣姑涣耍颇虾凸阄饔纸恿⑸狡鹧哺秩ㄊ录U庀旅坏瘸⒛贸龃硪饧收壕途鲆榈谰Α>σ患执罅耍易约赫獗呙焕恚辖敉仔鹩Χ晕ス娴难哺Ъ右源怼5且丫砹耍獗咦收翰灰啦蝗模致哿税肷危峋霾豢铣废馈J率瞪希吹笔辈宦撞焕嗟奶逯疲收河Ω檬敲挥械谰Φ娜ㄏ薜模蛭聪芊ù蟾伲实畚沼凶詈缶龆ㄈǎ鼋鍪腔实鄣拿厥榘嘧樱皇鞘裁村龈ǎ实凼遣荒艿赖摹V挥刑逯票淞耍闪⒃鹑文诟螅趴梢缘馈5牵收喝床还苷馓祝致郏淙桓霰鹎昭∫樵迸冒氡У匚⑺盗思妇浠埃腊敢谰梢远嗍ü献唷;实劢税复蚧乩矗樵泵窃俅慰姑阑实鄣闹熠筒环舷苷瘛S腥松踔了担绻实鄄淮鹩Γ纱嘟馍⒆收核懔恕W詈螅收壕尤灰廊灰砸话倭愣说亩嗍敝С旨绦谰ΑR榘附手螅阏踔缓昧糁胁环ⅰJ率瞪希庋囊榘福缇统隽俗收旱娜ㄏ蓿墒浅腥疵挥腥酥赋稣庖坏恪�
必须要一提的是,谘议局和资政院的声音,往往会经过报界的放大,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载沣这样的少年亲贵当家之后,虽然办事远不及西太后老练,但媒体的开放程度,却大了很多。不仅上海租界内外的报纸嚣张无比,连天津、北京也有了敢说话的报纸,革命党人居然能钻进北京,在朝廷鼻子下面办报,对朝政说三道四。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的议员们,都那么硬气的原因之一。
朝廷在议会吵吵闹闹,总是跟自己过不去的情况下,并没有放慢立宪的步伐,作为立宪准备的步骤,1911年5月,朝廷推出了责任内阁。可是,这个亲贵朝廷,一边立宪,一边却在收权,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皇族内阁,里面都是他们自己人。同时,还大张旗鼓地从地方收回路矿权。他们没有明白,士绅们主张立宪的本质是什么?无非是要跟他们分享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亲贵们对于立宪多少有一点制度迷信,以为只要立宪的形式在了,大清也就保住了。可是,这种收权立宪的做法,彻底伤了士绅们的心,所有立宪请愿的领袖们,都一致认为朝廷搞的是假立宪。这种时候,平时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就起作用了,果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一腔热血换来这么个结果,失望之极。以至于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在辛亥武昌起义一爆发,马上就跟造反者掺和到了一起。北京的资政院开会,愤怒地叫骂,嚷成一片。先是众声一起声讨邮传部,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不敢到院接受质询,派了代表,结果代表被骂得无地自容。接下来,皇族内阁被否决,新的责任内阁被选出(居然还有人投了黄兴一票)。资政院通过了关于立宪的十九条信条,交由皇帝认可颁布。明确提出,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宪法的制定、修改权在国会;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如果总理大臣不受议会信任,或者下台,或者解散议会举行大选;国会有批准订约之权,有制定审核预算权等等,还特别规定,皇族不得担任总理大臣,皇帝统帅军队,但对内使用必须经国会同意,皇室开支,由国会议决。按照这个信条,当初预备立宪时的二元君主制,已经完全变成了君主立宪体制。除了保留了一个皇帝之外,这个国家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代议制国家。实际上比立宪派立宪请愿的目标,还要进了一大步。资政院的决议,只有要求处死主张铁路国有的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没有被执行,因为列强不许,还派兵把他护送到了青岛。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皇室再怎么表态,都没有人关心了,一切都晚了。不久,大批议员就开溜了,回到家乡革命去也。什么都想抓在手里的满人亲贵,什么都丢了,丢得干干净净。中国第一个议会,就这样结束了。
1905年,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江苏的学生们编了一首欢迎立宪歌,有歌词道:“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期待和平改革,和平过渡,上下无苦。可是,立宪在君主,毁了立宪也在君主。毁了立宪,君主也就没了。
【临时政府:摇出民国政府的摇篮】
懂点历史的都知道,辛亥革命成立的临时政府,是起义各省的代表会议组织的。孙中山这个临时大总统,也是这个代表会议选出来的。中国历史上,也许总是由少数的人,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帝制变共和,地覆天翻,居然也是如此。当年各省代表会议的几十位代表,就敲定了中国共和政体的框架,也催生了一个民国的国父。
不过,说起来,这个一向被视为民意代表,而且后来转化成临时参议员的代表会议的代表们,其实很难说代表了民意。一些人是各省都督派来的,还有些则不是,因为像河南、直隶、奉天这些省份,还没有独立,也派出了代表。有些代表说不清到底代表哪一省的,比如章炳麟、蔡元培、顾忠琛、赵竹君等人,还有宋教仁也指定一个代表参加,但是按规矩,宋教仁只是一个代表而已。福建代表林长民到会之后,由于跟林森之间的恩怨,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小瘪三打了一枪,虽没伤到,也给逼得退出。即使正经由各省都督派出的代表,也不过是都督个人的旨意,并没有经过推举,遑论选举了。但总的来说,这些代表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有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林森这样有名的革命党人,也有像雷奋、林长民、汤尔和、吴景濂这样著名的立宪派人物,双方是一群要建立西方代议制的新人物。各省独立的时候,江山是打下来的,谁有实力谁做都督,但要筹建一个中央政府,大家还是得玩一回投票。就这样,1911年11月12日(阴历辛亥年的九月二十二日),江苏和浙江都督府代表,通电各省,要他们派代表到上海,商讨组织中央临时政府的问题。随后,移到汉口,南京克复,会议再移南京。
推选临时中央政府的事,可谓一波三折。在武汉战事胶着之际,黄兴和宋教仁等都在武汉,各省代表一分为二,部分留在上海,部分移师汉口开会。由于湖北代表的动议,说是英国领事居中调停,南北双方停战,希望黎元洪能代表独立各省,方好说话。因此,会议推举黎元洪为大都督,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但是,革命党人担心这样大权旁落,加上武汉这边战事失利,而江浙一带捷报频传,于是留在上海的代表重新推举,把中央军政府变成大元帅制。推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本来嘛,一个原本跟革命毫无关系的人,被起义的士兵们用枪逼着成了都督,转个身,居然变成革命后的中央政府的大都督,怎么可能让这些老革命党人服气。但是,谁叫武昌起义的时候,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呢?运气实在太好的黎元洪,阴差阳错做了都督。虽然从开始不说话的黎菩萨,被逼成了不干也得干的黎都督,但位置已经占了。等到革命党领袖黄兴来的时候,也只好接受黎元洪的任命,屈尊做了前线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