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毛泽东和他的顾问-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是侦察机、摩托车、骑兵等等,我们用的是民兵、游击小组、便衣侦察等等,但侦察的基本原则有一个是相同的,就是“周密的不间断的侦察”,在苏联要求如此,在我国敌后也是要求如此。又如协同动作,在苏联主要是海陆空军的协同与飞机、坦克、大炮及步兵的协同,而我们则只是正规军、游击队与民兵的协同,步兵火器与刺刀的协同。还有一个原则也是相同的,即要求在一个方向行动的各种武装力量的协同与在各个方向行动的一切武装力量的配合。在学习时就应分别这些共同的与不同的。应用苏联红军的基本原则来研究我们自己作战中所发生的问题,这种联系应结合我们自己的实践。在这种联系中不能丢掉日本,因为我们在同日本军队作战,当我们研究袭击驻止之敌时,不仅应从我们的经验出发,根据条令中进攻的基本原则来研究如何袭击,还必须同时研究敌人如何配置宿营或 防御,这就不得不研究日本的战术条令了。

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很高兴,认为郭化若的万言“意见书”很有价值,他给郭化若写信说“你的意见书,我已交红大罗(瑞卿)、周、莫、刘、杨五人阅看,阅后讨论请你参加”。还在信中说“军事需要你的地方是很多的”,意思是要他继续留军队工作,不同意他改行。这封信也使郭化若获得了殊荣,毛泽东还写道“请你(指郭化若)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先生)。”郭化若把这一切,看作是毛泽东对大办抗日学校的重视,对军事教育的重视,当然也是对他的信任,他只能更加关心军事教育事业,更加关心抗日战争前途。

二三、毛泽东发动群众学哲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挑起抗战重担的擎天柱。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却干扰全面抗战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这些错误的思想,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很大损失,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和解决抗战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中国的革命经验,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光辉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让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上解放出来,交给广大工农兵群众,成为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思想武器。

1。毛泽东说:我折本了

8月初,郭化若离开庆阳步校回到了延安,先去了抗大总校。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副主任胡耀邦热情地接待了他。

那时延安已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每天从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人络绎不绝。抗大第三期已经开学,仍不断有知识青年陆续人学。这期学员除了从西路军回来的原四方面军的红军干部外,大部分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党中央、毛主席对团结教育好知识青年非常重视,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和阎锡山等军阀也打起“抗日”的旗号,在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地办起了名目繁多的学校与训练班,用优厚待遇和封官许愿等办法吸引知只分子,与我党争 夺青年。胡耀邦说:“第二期收了一批知识青年,取得了一些教育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让学员掌握哲学武器。”

为了帮助学员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分析抗日战争形势,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毛主席自5月开始,每星期2、4上午来抗大讲授《辩证唯物论》,每次讲4个小时,下午还参加讨论,历时3个月,讲课110多个小时。毛主席讲课善于联系实际,结合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结合全国抗战的形势,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深人浅出。知识青年学员普遍反映,听了主席讲哲学,眼睛亮了,视野宽了,抗战决心大了,争取胜利的信心足了。参加第二期学习的知识青年609人,毕业时有427人入党,占总数70%。听了耀邦的介绍,郭化若受到很大的鼓舞。但也感到来延安迟了点,没有赶上听毛主席讲哲学课而十分惋惜。耀邦说:“毛主席讲哲学课,我们都做了记录,正在整理,准备请求印发作教材,你会看到的。”

离开了胡耀邦,郭化若便去看望毛主席。当时毛泽东住在延安城内一座石窑洞内。他正在研读《联共(布)党史》。见郭化若来了,热情地招呼他坐下,用犀利的目光打量一番后便说:“化若同志,你瘦多了。怎么搞的?”郭化若说不知什么原因,老一个劲地往下掉肉。主席说:“累的,累的,你们的工作很辛苦。”郭化若见主席办公桌上堆满了马列主义的书籍,拿起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翻了翻,见开头和其他空白处都有毛主席的墨笔小字旁批,内容多是谈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或教训。这些旁批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毛主席工作那么忙,在读书上这样下功夫,郭化若不由得赞叹起来。主席说:“不读书不行呀,人家不是说我狭隘经验论吗?再说抗日战争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没有理论武器不行。”郭化若说来延安迟了,没赶上听主席在抗大讲哲学课,主席说:“别提讲课了,最近我在陕北公学讲了一次,折本了。”郭化若不大理解,主席解释说:“你看,我花3天4夜时间准备讲课提纲,讲矛盾统一法则,哪知半天就讲完了,这不折本了吗?”说完两个人都笑了。郭化若临走时,主席说:“你要好好养病,把身体养好,如果学习哲学有什么体会,也来给我谈谈。”

9月间,郭化若在中央党校学习,读到了总政宣传部印发的毛主席在抗大讲授哲学的记录稿,他爱不释手,反复研读。这个稿子一开头就讲哲中唯心论与唯物论的两军对战,分析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和它们发生与发展的根源;接着讲辩证唯物论,指出辩证唯物论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强调对于指导革命运动的干部人员,尤属必修的科目;指出辩证唯物论继承了过去文化之科学的遗产,同时又给此种遗产以革命的改造,形成了一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正确、最革命和最完备的哲学科学。

在这一章里毛主席详细地分别阐述了:唯物论、运动论(发展论)、时空论、意识论、反映论、真理论和实践论,接着讲唯物辩证法。可惜讲义稿打印出的只有“矛盾统一的法 则”一节,后面就没有了。

在唯物论辩证法一章开头列举了:质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以及辩证法诸范畴,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根据与条件,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必然与自由,链与环,等等。他说:这些范畴有些是形而上学和唯心论研究过的,有些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揭去过去形而上学和唯心论的外衣,成为革命的科学方法论中重要成分,同上述根本范畴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系统。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审定《毛泽东选集》时,只整理了唯物论中的《实践论》和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对立法则”,改称“矛盾论”。《实践论》和讲课时的记录稿,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动,只在一些数字上、举例上、解说上,做些文字的修改。《矛盾论》则比原来讲课记录稿,有较大的修改,主要删去的是第二节中:“形式论理的同一律与辩证法的矛盾律”,其中包括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解释和批判;还有一些不很重要的举例和解释也被删去。但主要思想,段落安排则完全按讲课的内容保留下来。增加的地方,主要是在“矛盾的特殊性”一节中,做了较多较深刻的阐述。对“主要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则有增加的,也有删削了的。经过修改,不但保全了原稿的精神面貌,而且在内容上、逻辑上,都大有发展和提高。光彩倍增,令人景仰。《实践论》发展了“反映论”,《矛盾论》提出了“辩证法的宇宙观”,并且系统地精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照列宁的说法,这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论》中许多精辟的论述,许多哲学命题,可说是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新发展。特别是“矛盾特殊性”更应看作创造性的发展,它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极其重大的贡献(既然各国革命各有自己特殊情况,就不应照搬硬套外国的经验,而应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没有一门科学能像新哲学这样,既能解释个人的一切,也能解释世界的一切,又能解释中国革命的一切。郭化若读了《记录稿》后,获益匪浅,他去找毛主席谈了自己的体会,毛泽东高兴地说:“像你这样读,这样理解,我就不折本了。”

2。郭化若问毛泽东:给你搞个钟来好吗?

洛川会议后,全国抗日救国运动迅猛发展,继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斗争后,经国共两党谈判,湘、赣、闽、浙、鄂、豫、皖等省边界14个 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毛泽东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一早机要科给他送来许多电报文件,主席通看一下摘要,对急需答复的,立即拟写批复,如果要答复的文件多,就一直工作下去,连早饭也不吃。那时从全国各地来延安访问的名流学者天天都有,毛泽东都一一接待,亲切恳谈,时间多安排在夜间,一谈就是到深夜,有时通宵,客人舍不得告别,毛泽东也畅谈不倦。然而毛泽东就是在这样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的情况下,仍坚持挤时间读书。初冬的一天早上,郭化若爬山回来,太阳刚照到毛泽东窑洞前。见毛泽东已坐在太阳下看书,郭化若便走过去说:“主席,您起得真早。”

“我还没睡哩。”毛泽东说。

听了毛泽东的回答,郭化若半晌说不上话来,深为毛泽东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所感动,便说,“主席,给你搞个钟来好吗?”

“不,不要钟好! ”毛泽东非常干脆地回答,“有了钟就不自由了,没有钟,自由,什么时候工作做完,就什么时候睡觉。”

“如果有人约你谈话呢?”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我叫秘书到时间喊我。”

有一天傍晚,郭化若随同三四个老同志来看毛泽东,正好毛泽东工作告一段落站起来休息,便和大家闲谈。天黑了,毛泽东叫搞饭吃,大家也没有推辞。延安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也和大家一样,就是吃几两肉也有严格限制,不许多买,更不许给他炖鸡吃。因此有客人来,只好多炒两个鸡蛋,再加一点延安仅有的红萝卜之类的蔬菜。大家在等着开饭,毛泽东风趣地问:“人为什么每天要吃三顿饭?吃一顿饭不行吗?我就常常一天只吃一餐。”大家不知如何回答好。一会儿,饭开出来了,四个菜、一个汤、一大锅米饭,客人们自然而然地交换了一下眼色,都不大言语地吃着饭,有的吃两碗,有的吃一碗半。大家看看菜,都不大好意思下筷。毛泽东则保佩而谈,古今中外,无所不至。当前情况和将来工作也都谈到。毛泽东看看大家都吃完饭放下筷子,便问:“都吃饱了吗?”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吃饱了。”毛泽东说:“还有许多菜哩!菜里有营养。”他这才大口地吃起饭来,把盘里的剩菜吃光。其实他每餐规定的菜,已被大家吃去了一半还多。毛泽东和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从井冈山时期同吃红米南瓜起,就一直是这样的。但主席工作学习耗费的精力比一般战士不知要大多少倍。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起就酷爱读书。他曾给郭化若讲过,学生时期喜欢读介绍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和著名战役的书,读研究农民战争的胜败得失的书,他读过记载历代战争中争夺战略要地的《读史方舆记要》、诸子百家中各种政治、哲学著作。十月革命以后,他开始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并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进行思考。他的领悟力、记忆力和批判吸收能力,都比一般人强。在建党初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的马列主义水平,他的政治活动能力,在党内是很杰出的。陈毅在“七大”前,同毛泽东交谈过井冈山斗争问题。谈后找到郭化若,告诉他谈话的大略内容。他说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了 一个体系,好比砌房子,已经有了栋梁、墙壁、屋顶、楼板、楼梯、门窗等等,而后来则是粉刷、油漆、装饰、布置家具、室内摆设,使之更加完美。历史的实际正像陈毅所说的那样,当时毛泽东已牢牢掌握马列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如强调阶级分析、社会调查;重视贫雇农在革命中的作用;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明确指出红军战争时期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特点等。他和朱德都一再强调,我们只有这一点点本钱,不能丝毫大意,打不赢就走。毛泽东又善于具体分析具体的矛盾,多谋善断,善于在客观条件许可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上井冈山时,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只不过千人。毛、朱会师树起红4军大旗时,合起来不过3千余人。转人运动战初期,红军主力也不过3万余人。面对数十倍于我的敌人,经过艰难惊险,几经曲折的奋战,终于取得长征的胜利。毛泽东对战争的领导,对战役的设计和组织,总是出敌意外,真可谓妙计祌兵。

尽管如此,毛泽东并不自满,到了延安,更加刻苦钻研马恩列斯著作。他在延安一次小型座谈会上说:“李达同志给我寄了一本《社会学大纲》,我已经看了十遍,我写信请他再寄十本来,让你们也可以看看。”接着他又说:“李达还寄来一本《经济学大纲》,我现在已读了三遍半,也准备读它十遍。”后来延安译成中文的马列主义的书逐渐多了起来,毛泽东在百忙中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对革命负责的态度,联系革命实际,认真地研究阅读。他自己说较多地读列宁的著作,这大概是要在列宁著作中找到关于帝国主义的时代无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对民主革命和由此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使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郭化若回忆说,毛泽东在理论上多方面发展马列主义的成就,是和他学习中联系实际、刻苦钻研、深入研究分不开的。人们多说中国革命经过长期的艰苦曲折的过程,依我看同全世界各国革命的历程比较,中国革命还算是顺利的。当然这种“顺利”,与毛泽东精通马列主义、运用马列主义于革命实践是不无联系的。

3。毛泽东对郭化若说:很好,我要请客

1938年11月,党中央、毛泽东转移到杨家岭办公。有一天郭化若去向毛泽东请教几个哲学问题,毛泽东说:“你去问艾思奇吧,他是专家。”停了停又说:“我想找几个人开哲学座谈会,你算一个,再找几个,到我这里来,每星期座谈一个晚上。”郭化若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但他当时并没有理解毛泽东开座谈会的意图。

此后一段时间,每星期三晚上,便有七八个人在毛泽东的办公室,围着一支蜡烛,漫谈马列主义哲学。会由毛泽东主持,每次事先指定一个报告人,准备好发言提纲,首先发言,然后大家发表意见。毛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