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琉球之谜-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拜孔子信关帝
前面讲到,琉球王都首里城有个久米村,久米村里还有两座庙,一座是孔子庙,一座是天后、关帝庙,都非常大,孔庙“堂三楹”中堂奉祀孔子,署以“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左右两龛各有一人立侍,手里分别拿着《易》、《书》、《诗》、《春秋》。天后、关帝庙也是三楹格局,中祀天后,西祀关帝。关帝是中国民间尊奉的保护神;天后也是保护神,不过责任偏重于海事方面。天后,或称天妃,俗名林默娘,宋朝福建莆田湄州人,相传以孝成神,佑护往来船舶,拯救海难,屡显灵圣。另外,在孔庙堂北,设有学校,这也是中国孔子庙和琉球最早的孔子庙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在中国,孔庙的最大作用之一是担负着兴学的重要职责,孔庙里一般都设有学堂、私塾;但修建在琉球的最早的孔子庙并没有此项功能,所以在孔庙外另建学校明纶堂,担负教学任务,谓之府学,是琉球最早创办的公立学校。学校教育以汉语为基础,会说话就教汉语,会写字就教以汉文,教科书有《四书》、《五经》、《小学》、《近思录》等,学生到了十岁称为“若秀才”,十五岁剃发,先拜谒孔子,再见国王,见了国王就可以改称“秀才”。
2。遵循三纲五常
程朱理学中的三纲五常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民间重孝义、重贞节、道不拾遗在古琉球成为风气。——在《琉球使录》中记载孝义有三:鹤寿、谢纳、毛鹤和毛龟;忠义:长田;忠节:马顺德、郑迥。关于列女的记载有七位:“真鹤、乙鹤、大里按司妻、丰姐、乙达吕、许氏、蔡氏”,可见,程朱理学对其影响之深。
琉球人安分守己受儒学影响,宅心仁义,特别好,连拿破仑都很佩服。为什么呢?1816年,英国有一艘船“莱拉号”在琉球遇险,结果被当地人给救了,琉球人在救了它之后,还把落在海里的东西都给捞上来,捞上来都送还给它,该船想感谢人家,人家也不要,后来这条船在返回欧洲途中,经过拿破仑流放的圣海伦那岛,那时叫圣赫勒拿岛,在那里看看拿破仑,有人向拿破仑讲到这段往事,拿破仑听到这件事大为震惊,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什么呀?琉球全国无武力,人民不知世上有战争。“社会以礼而治,各阶层各守其分,无盗窃,社会安静宁谧”;这么好的国家,真是世外天堂。再如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一艘运输船在琉球北部遇险,船上装有黄金、白银、酒、饮料等,但当时琉球人却没有丝毫占有的念头,而是热衷于帮助遇险人员抢救沉船物资,并为遇险船员供应生活必需品,尽量使他们过得舒适。当遇险人员欲报答琉球人的救助时,琉球人十分心诚且坚决地拒绝。琉球人唯一的希望是,一旦琉球的船只在英国遇险,希望英国人好好救助他们,并送他们回国就行。
琉球国王也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国王治国“以德不以剑”:“我们国家的人民在古时就专门地学习了孔孟之道,每个家庭都用它来教育自己的家人,规范家庭秩序。统治者以孔孟之道来教育他们的子民,并以之来作为施政方针。事实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定和平的国家,在这里人们感到安逸富足,这是因为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了。”
3。民间习俗
琉球人结婚也实行迎娶,鼓乐彩轿,小具酒宴,另外五月还有端阳赛龙舟、七月十五做盆祭、九月重阳登高饮酒等等。琉球人民也喜欢在房顶放置石狮子像,也喜欢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石敢当”,就是我们泰山石敢当,我们前一段不是刚做了泰山的节目吗?这个在琉球也有,至今日本冲绳久米岛具志川村还保存有雍正年间的“泰山石敢当”碑记。还有这个空手道,大家都知道空手道的前身就是琉球的“唐手”,而唐手是怎么来的呢?在唐手之前,琉球有一种武术叫作“那里手”或者“首里手”,是以琉球的王都命名的,后来融入中国的武术,主要是少林武术,形成了唐手,再后来又与日本武道融合形成了空手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琉球那时与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到处都有中国的印记。
第35节 中国特色的王宫——首里城
不仅如此,琉球国首都首里城,那是琉球国的政治中心,也一样处处都是中国特色。首里城始建于15世纪初,完成于16世纪中期,受紫禁城影响的痕迹随处可见。再加上中国“风水”(琉球读做“分斯”)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日本建筑及琉球本土文化的特点。首里城分内外城郭,巧妙地利用了首里山丘的自然地形,形成一座坐东朝西的长椭圆形城池。坐东朝西,是为了背风,因为台风大多自东向西而来。宫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紫禁城的九分之一。九为阳数之最大,表示其为中土大家庭的一分子。
首里城是琉球的政治和权力中心,处处透着浓浓的中国气息。首里城以红漆为主,南北走向,正殿的穹形设计是典型的唐式大门,雕梁画栋,金龙盘旋,其布局是依照同时期明清的紫禁城作蓝本而建,俨然一副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其正殿是琉球王国最大的建筑物,有三层,宽29米,进深17米,高约16米,十一间七进,前面有五间一进的抱厦,重檐歇山顶中央为唐破风式。一层国王御座上方的牌匾为清朝康熙帝所赐,上书“中山世土”四字,更透出浓浓的中国气息。正殿的基石是用从中国进口的大青石建造的。王宫正殿一层“下库里”为国王日常理政之处;中央为国王御座。二层“大库里”,为禁止国王之外的男子入内的房间,在这里举行为琉球国以及王族祈福的仪式。中央是国王的寝室,设有宝座,右侧小间为王妃寝室。三层“小屋里部屋”,通风用。首里王宫的建筑上龙的形象为蟒(四爪,次于皇帝的五爪龙),与日本城池(代表建筑如江户城、大阪城、姬路城)不同,首里城在建筑外观和屋脊、柱头、石狮等建筑小品上带有浓厚的中国风格。
更为传奇的是,在王宫里还有一座“守礼门”,为中国牌楼式建筑,上挂一块广为世人称道的匾额——“守礼之邦”,意在说明琉球是重视礼仪、遵守礼节的礼仪之邦。守礼门两侧有一对从中国传入的招福、镇邪的石狮子,琉球称为“西萨”;“守礼门”三字是用汉字书写的,有道是进了“守礼门”,没有卑劣人。不仅匾额是汉字书写,而且琉球《历代宝案》全部收录明清时期琉球国与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往来的文书,明代琉球国给暹罗国、爪哇国、朝鲜国、满喇加国、苏门答剌国等国的咨文一律用汉字书写,使用中国纪年。
值得一提的是,首里城正殿方向向西。面向西的原因,一个是它的这个山势的原因,首里城是南北走向的,南北走向的山,风常年是东西向刮,这是第一个原因;wén rén shū wū第二个原因——琉球国王的御座面向西边,结果臣子们在他下面跪着的人面向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有那种宗教气氛对不对啊;第三,中国在琉球的西面。琉球国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部分,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首里城西向是古琉球臣属中国的象征。
第36节 儒家思想的教育浸润
明清五百余年,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明代琉球汉诗今已不存,清代琉球汉诗,自顺治年间开始,风行二百年。琉球汉诗的黄金时期正值中国的康乾盛世,一时诗人辈出,程顺则是其杰出代表。
根据程顺则《庙学纪略》的记述,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历程大致如下:
1。儒学传入琉球。琉球最早接受儒学的年代可以追溯到琉球人入明太学。1392年,琉球王子及陪臣子弟入太学。此后,孔子之教开始在琉球传播。
2。引进圣像的年代。琉球人虽然入明太学,开始接受儒学,但是,琉球人“未睹尼山(孔子)仪容”。明万历年间,紫金大夫蔡坚将从中国(明)请来的圣像祭祀于家中。
自此,孔子之颜(圣像)终于传入琉球。
3。修建圣庙。圣像虽然祭祀于家中,但是,由于“家祀近褻”,所以,紫金大夫金正春于1672年向琉球国王建议修建圣庙,圣庙于1674年竣工。
4。雕刻圣像和四配。1675年,雕刻圣像(孔子像),其左右陪祀四配(四圣,右为颜子、子思,左为曾子、孟子)。
5。实施孔子祭典。1675年,在春秋祭孔。关于祭祀的盛况,程顺则记述道“恍如登阙里之堂躬逢其盛”。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明为清所代,明清交替曾经使琉球与中国的交流一度中断。
6。册封使将清皇帝圣祖康熙所书“中山世土”匾额带往琉球。此后,琉球人入国子监学习得到恢复。1683年,清朝取代明政权后,清派翰林院检讨汪公(汪楫)、内阁中书舍人林公(林焻)为册封正使和副使到琉球。汪林二人将清皇御书“中山世土”四大字赐给尚贞王,并上奏清帝康熙许可琉球中山王陪臣子弟进国子监读书。由此而后,因明清朝交替而一度中断的琉球人进国子监读书之途径得到恢复,国子监监生学成回琉球后,给琉球人传授忠和礼。
7。琉球兴学的历程。琉球兴学最早的是从明招聘大学者教授子弟。有名的大学者如毛擎台、曾得鲁、张五官、杨明州等4位先生,对于他们,“至今国人能道之”;此后,从国子监学成而归者担任教学。任命“紫金大夫一员”、“司教”,在久米村孔子庙里每月“三六九日”教学生,“稽察”诸生“勤怠”并兼管“与中国往来典”。明万历年间由郑迵担任,此后蔡坚、金春、郑思善、周国俊、王明佐、蔡国器、蔡铎历任;讲解师、训诂师的职责及其任命者名单。讲师由精通文理者担当,始于郑弘良,而后由曾夔、郑明良、蔡应瑞、蔡肇功、程顺则、梁津、王可章、士纶、程顺性(程顺则之弟)、周新命继任。训诂由擅于文章者担当。
第37节 琉球派遣留学生在中国
明清两代琉球国陆续派遣来华学习的官生有20余次,80余人。根据琉球派遣来华学生的身份,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洪武五年至明成化十八年(1482),派遣官生10次25人,来华者多为王族和高官子弟;第二阶段,从明成化十八年至清嘉庆七年(1802),派遣官生10次40人,来华者为世居久米村闽人后裔;第三阶段从清嘉庆七年至清同治八年(1869),派遣官生4次16人。久米村人和王族高官居住的首里村人各占一半。这些数据表明,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琉球来华留学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琉球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以备朝贡和应受封典的需要;二是为了发展本地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的需要。不过这留学生也不是随随便便来,随随便便学的,也得面试,当然那时候不用笔试,面试主要是了解这些人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还有要学的专业,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你看这个待遇是相当高的,就是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人家一过来就读研究生;我们知道读研究生也有个公费自费,那时候也一样,这些留学生也分个公费自费的。公费的是到北京、南京的国子监,最高学府,他们叫做“唐监生”,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由朝廷来支付,明太祖朱元璋就说:“远方慕中国礼仪,故遣子弟入学,必足于衣食,然后乐学。”就是说我得先让他们吃饱喝足,然后才能安心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就规定一切费用全由朝廷承担了,当然这些人大多也是些贵族子弟。另外,朝廷不但承担他们的费用,负责把他们培养成才,教会他们文化和技艺,还鼓励他们回去建设家乡,《明太宗实录》就记载:“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中国真是礼仪之邦,他们回去还能得到皇帝的赏赐,那真是荣归故里,真是好啊。再一种就是自费的了,这些人是在福州学习,在福州的琉球馆里,人数也比较多,大多数也是久米村里的人,他们学习儒学、天文、地理、气象、音乐和绘画,还有农业生产技术等。比如说,番薯就是由这些人在中国学会了栽培技术然后回到琉球种植推广的,甘蔗也是。另外,还有学医的,清康熙二十七年,琉球有个叫魏士哲的留学生就拜师学习兔唇缝合手术,拜的师傅是人家祖传的手艺,这个技术在人家家族里有规定,不是传男不传女,这倒没什么,因为琉球留学生也有女的,人家是“此药方一世一传,虽亲友不敢传之。”就是一代只能传一个人,这是祖训,可是在魏士哲真诚的打动下,中国这位老医生还是传了给他,这魏士哲学会后回到琉球也成为了一代名医。还有学绘画的,学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他们在琉球也成为了著名的画师;学音乐的,学习中华歌乐、琵琶、三弦、杂戏等等,也都成为了音乐家;还有学习中国诗歌的,我们下面专门讲琉球的诗歌和音乐,深受中国影响。除了这些,主要是学习儒学经典。
琉球来华官生所学的课程与国子监所设的大致相同,大多是儒家经典。学习内容由浅及深,先学《小学》以启蒙,次学《近思录》,再正式学习主要课程《四书》、《五经》,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礼》、《春秋》以及律令、书、数、御制大浩、性理、习字等科目。每日琉球官生须“早起、沐浴、正衣冠。到讲堂听讲《小学》数条;《小学》完毕,讲《近思录》。饭后讲经数条,监帖。灯下,讲四六、古文各一篇,诗一首,次日背诵。”“听讲之后,各归本位肄习”,然后“逢三日,作诗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论序等类一篇。”除了这些课业要求,琉球来华官生与中国学生一样必须参加月考、季考和岁考,考试内容规定要考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或五言律诗一首。清代国子监的教习还注重对琉球来华官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在入学教育之际,就要求学生端正入学目的,不能“以取利禄为急务”,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读书要循序渐进,去故求新,专精之至,要辨正伪,“有本原,有次序,有纲领,有要法。”在学行俱优的教习们认真教学下,大部分琉球官生勤学好问,认真刻苦,尊师亲友,不少人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学的郑孝德牢记教习潘相的教诲,“昼夜刻厉,孜孜问学不怠”,手抄《四书》、《五经》,儒先语,一衷于子朱子,尤玩味《小学》、《近思录》等书,对经书钻研至深,而且写得一手好诗文。同治七年(1868)琉球官生林世功师从教习徐干,在汉诗创作上天分颇高,其诗“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在学期间,他与林世忠等人合集教习徐干辑评的《琉球诗课》,时人公认为国子监琉球官生习作的上品,徐干点评:“清丽绵芊”,“气魄沈雄”,“格律高浑气象峥嵘”,常被作为试帖诗的样本。另出版的课余诗作《琉球诗录》,更是被誉为琉球汉诗的精品。
这些琉球来华官生学成归国后,都受到琉球国王的重用。有的聘为国师,为国王世子、世孙讲经论典;有的升任官员,治国安民;有的充当贡使、通事,促进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他们充分发挥经邦济世之才,为琉球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