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修入门-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
  望我同人,不论修持哪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禅宗与净土
  因客问参禅不及念佛: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乃至雁荡僧为秦氏子桧云云。
  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选圆通,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从多门中,肯定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指出“自余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对念佛三昧乃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永明禅师有《禅净四料简》,其文曰: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万修万人去;犹如戴角虎;铜床并铁柱;阴境忽现前,但得见弥陀,现世为人师,万劫与千生,瞥尔随他去。何愁不开悟。来生作佛祖。没个人依怙。
  近世修净土人,多数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误解的,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于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虚云对此,不能无言。 考寿祖生于宋代,是余杭王氏子,他是中国诸祖中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日“一生禅定”,二日“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阉,乃至七度。
  他是宗门下法眼禅师的第三代,著的书很多,如《心赋》和《心赋注》是讲明心见性的,《万善同归》是讲法法圆融的,《宗镜录》百卷,是弘阐拈花悟旨、融汇各宗理趣、摄归一心的。日本人分佛学为十三宗,中国人分为十宗。《宗镜录》以心为宗,以悟为则。所说虽有浅深,皆穷源澈底,微微细细地表出此心,辟邪辅正,使后人不致误入歧途。平生说许多话,未曾说过宗下不好。
  他既是从宗门悟入的,何以又弘扬净土呢?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他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净土。他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赞扬净土,寂后人人尊重,在净慈寺建塔纪念。
  《佛祖统纪》又说: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中国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所据是何典章呢?《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谁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这原是永明禅师的生曰,因为他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为弥陀诞辰。
  《四料简》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净土宗徒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单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万修万人去”;又参禅又念佛,“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是世间恶人。净土宗徒以此批评禅宗,至今闹不清。
  印光法师在今世佛法衰落时期,算是难得的善知识,信仰他的人很多。光绪廿年普陀后寺的化闻和尚往北京请藏经,印光法师在红螺山与之相遇,后随同化闻和尚到普陀,在普陀前寺讲《弥陀经》,当时法缘不顺,以后就不再讲经了。化闻和尚叫他在后寺看藏经,在此多年不出普陀山,专心念佛。光绪卅年狄楚青居士办报,时常和他互通音讯,请他到上海住鹤鸣庵下院太平寺,真达和尚护他的法。此后道风传播,集成来往书札等为《印光法师文钞》,专弘净土,是很好的;但有偏见——谁人向他问禅,就被他骂。他常以《四料简》来批评禅宗,屡说参禅之弊。又引证“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夫子;、又其次善曼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事。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辗转下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认为修行人后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时,“颍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世为尼,诵《法华》二十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误之;犹参禅人后身“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展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永明禅师就没有阿弥陀佛那样绀目澄清四大海了;元朝)善继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也“展转下劣”么?  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知正见,应当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我们现在谁能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
  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邪正,念佛也一样。禅之深浅,区别起来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  唯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呵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其时哪里来的禅和净呢?    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致全无奶性。学佛法的人,也如纯奶掺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掺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阄;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哪里会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功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但他也不是说光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去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

参禅学教
    参“禅”要下死力去参,才有“禅”;学“教”也要认真地学,才能通达“教”理。我每每看到有些参禅的人,高兴时,盘上腿参一下;不高兴时,又把它放下,像“打摆子”(疟疾)一样,忽冷忽热,时松时紧。像那样参“禅”,就算有所得,也不过得个树枝上的“蝉”。学“教”的人,也是这样,心血来潮时,鼓起精神,一天到晚在书本里面啃;懒劲一发作,就把经本扔在床上当枕头,有时置之高阁,让它生虫。紧时,连撒尿放屁都不管,恨不得马上悟入佛之知见;松的时候,像一根“油条”。像那样学“教”,即或学上十年八载,能说会道,也不过是学得像鸡子“叫”罢了。回目录
禅与般若
    仁者对般若禅定两度所会之理,全是依文解义,未得正解。若就教理而谈,虽三藏十二部经典,汗牛充栋,不出空有性相两宗之学。性宗谈空,相宗说有,岂非矛盾耶?实则谈空者,乃破众生之有见;说有者,乃破众生之空见。空有双离,方会真实。故龙树菩萨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大般若经》六百卷,无非明缘起性空之理。若不达缘起性空之义,而妄谈空,必落断见,甚为危险。吾人谈经,贵能因指见月,若执指为月,终不得月也。故禅宗贵在明心见性,心性若明,则三藏十二部皆是我心中流出,不  修假外求也。故昔人有偈云:“达摩东来一字无,全凭心地做功夫。若于  学纸上求佛法,笔尖蘸涸洞庭湖。”昔释尊夜睹明星悟后,叹曰:奇哉奇哉,  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  萎一切智无师智,自然现前。当知般若智光,众生本自具足,只是无始  础以来,为妄想之所覆盖,不能显现。若不能离妄想执著,任你谈空说有,无非情计执著,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也。盼仁者于此等处,细加体会。
  并盼多阅《楞严经》、《六祖坛经》,则对禅宗般若两义,当可更进一解。学佛贵在能依教笃实行持,若广求知解,而不实行,不得实益也。  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
    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龅(啮)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
    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
    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恶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
  为师作佛,理所当然。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
    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经》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禅净不二
    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功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
  就经常拿来作为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今天参禅人不了解赵州禅师前面说的几句机锋话,同时又不了解赵州后面说的几句话。参禅的人以赵州的话来谤念佛法门,真是冤枉了赵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赵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请老老实实地从十方诸佛之师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地念去罢。回目录

(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