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修入门-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舍利弗,为罗喉罗说沙弥十戒法,号日“法同沙弥”,亦云“息慈”。故戒为入道之初门、转凡成圣之根本。
  二坛比丘戒,亦名具足戒,即世尊成道于十二年中,转四谛法轮,观有漏因缘事起,为诸比丘调练三业,制伏过非,所制二百五十戒法,一百八十四种羯磨,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及无量律仪者是也。〖Zei8。Com电子书下载:。 〗
  三坛菩萨戒者,即十种波罗提木叉,乃至四十八轻,及八万四千法门,饶益有情等,即菩萨三聚净戒是也。
  汝等欲受此三坛大戒,必须内起恭敬,外具威仪。即如你们得戒和尚,及诸上座师父,今日宏传戒法,广度众生,戒乃三界之宝筏,苦海之舟航,汝若不起恭敬之心,则戒法何能得受!视和尚阿阇黎,当如视佛。堂内开堂大师,苦口教诫,令汝等顿开茅塞,增益良多。诸引礼师,指示汝等规模,熟读毗尼。但愿众位受戒后,总为人天师范,皆做大善知识。
  你们众位,既厌俗舍家,又发增上善心,登山受戒,而戒乃利生之首,务道之玄机,诸善功德无不皆由戒而生。昔日世尊,为一大事因缘,从兜率下生,化现丈六金身,普度有情,敕命优波离尊者,宏传戒法。是故戒乃成佛之慧命,律乃修持之章本。故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广开八万四千法门,欲令众生入无余涅粲,离苦趣乐,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得证。
  汝等欲证无上菩提,当持净戒,受戒后,各人认真持戒修行。
  你们众位,发心出家,真可谓诚心向道之至矣。然而我等投佛出家者,何也?实因在俗尘劳滚滚,犹如奔马无缰,纵有出尘进道之想,安可能得!故我佛如来,慈念后世,预设化城,投归宝所。今我等辞亲割爱,剃发染衣,是故名为出家。律云:“出家一法,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智者大师以出家分为四种:一者,心出家身不出家,如维摩、庞老居士等。二者,身出家心不出家,谓虽入空门,不行佛事故。三者,身心俱不出家,善根未生故。四者,身心俱出家,善根蒂固。众位既入空门,必须受戒。若不受戒,怎能培成佛作祖之根本?何当比丘之名?为超俗之标范也。汝等初入律门,不知僧行义理,亦不知受戒轨范,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古人云:“炼金铸物而像生,原因范正;为人行己而有礼,皆为师严。”若不起殷重心,安能感发?增上戒必须明匠,以决愚情,去染成净,方堪受戒。众位既然发心受戒,要念头真切。
  戒是越苦海之舟航,庄严法身之璎珞。毫厘失念,三途苦因。所以昔有优波离尊者,持戒第一。时有五百释子,剃发为僧师,不轻不重,泯然除尽;佛命:“善来,比丘!”即成沙门。佛即传戒,为其说法云:“善来,比丘!”即得阿罗汉果。次授五释子。此五释子于未出家时,为五百释子之主,五百释子为其仆从。但五百先于五释子出家,故后出家者要礼先出家者,而五释子心有不甘,故言:“此五百是我家仆,何缘礼拜于彼!”佛言:“不尔,法无贵贱,先达为尊。”俯仰不已,制义为理。即时天地大动,诸天于上赞曰:“善哉,善哉!今日诸释子降伏贡高,此意难胜,故地为动。”所以优波离尊者,自从佛受戒后,未曾犯如毫厘之戒,故称为持律第一也。
  众位要学古人道德,当遵戒不违,行之不怠,谨慎而不狎侮,精严而不违犯。所以过去诸佛菩萨皆遵守戒律,无一声闻不严戒相,无一菩萨不修戒度,无一如来不严戒体,谓精严净戒,定慧发生,根本清净,动止安详。如是行持,方可成就无上菩提,庶不负出家之志矣。
  众位在堂,须要听师教诫,命行则行,命止则止,不得稍有违犯堂规,自始至终,如是遂行。众位受戒后,总为人天师范,皆作大善知识。
  本师释迦,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禅、为律、为教,一乘宏最上法门;日佛、日法、日僧,三事统难能荷担。宣扬十二部,出广长舌,垂苦口以叮咛;显化万千,端清净身,镇狂澜如砥柱。如语、真语、实语,劬劳曲化人心;正法、像法、末法,修行为持形也。故以梵天开渎,大地流转。
  稽我古祖,本优离尊者再来,步礼五台,感文殊菩萨授偈,嘱僧伽众。溯我昧祖,匡庐上人再现,代宏皇戒,阐毗尼以陈辅之,欢喜动天地,愿宣《梵网》,以范围景祚。金口推为持戒,立慧命之根基,原本又要在律心,立定光之根本。所以世尊金口,宣传一切等法,无非劝人持戒。众位受戒后,要认真持戒修行。
  三
  受戒一事,莫当等闲,所以戒乃成佛之根本,超凡入圣之正路。如今末法之时,人心懈怠。我佛释迦如来,在鹿苑说法之时,观见众生,剃发为僧者甚多,参古学道者甚少。恭喜众位,既已舍俗出家,又发增上善心,四海之人,一意登山乞戒,此是难得难发之缘,可谓宿植善根深厚,今日方能到此贤华律堂。
  此堂乃是圣贤堂口,在堂诸师,格外慈悲,望诸位总要留心,依师教诫,切莫情性骄傲,自讨委曲。岂不闻黄龙禅师云:“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故师严则弟子敬,今日之规训,后日之模范。
  凡初入僧伽,未经淘汰者,性情哪得销镕,动止必乖绳墨。所以金非锻炼,终是顽矿;玉必琢磨,方成良器。佛法如大海,渐入渐深。众位既进堂,习受戒法,必要熟读《毗尼》。戒法多学一分,自有一分受用。月窑禅师云:“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学得一句一偈,记在八识田中,永为成佛种子。今日以为持戒把柄,未来拨转形来,现在受生。”经云:“人身难得今已得,戒法难闻今已闻。”莫要自托愚迷,安心鲁钝,混过光阴,不肯习学。世儒尚然,轻尺璧而贵寸阴,况我辈出家人,岂可懈怠乎!古德云:“学不负人,人负于学。”何也?盖学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民。圆法师云:“古人不远千里求师,参方知识,今生不学,来生转愚痴。”若是于受戒堂中,一期空过,持犯茫然,受戒无益,可惜堂堂僧相,辜负自己发心登山,抑且辜负堂中诸师教诫。
  众位要拖起眉毛,精进熟读《毗尼》。受戒后,要认真持戒修行。 四
  众位既然发心受戒,必须要信得极点。若是浅浮之信,纵受戒亦不得戒。须具决定信,乃至失命因缘,终不毁犯佛戒。如昔波罗脂(奈)国,有二比丘,同往舍卫国问讯世尊,中途渴乏无水。前到一水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见水有虫不饮。其饮者即问曰:“汝何不饮?”彼对曰:“如来制戒日,‘不得饮水中有虫之水’。”饮者劝之曰:“长老且饮,勿令渴死,不得见佛。”彼答曰:“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被渴死,感生忉利天上,天生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方得见佛。佛知而故问:“汝从何而来,为有伴否?”比丘以上事白佛。佛言:“汝痴!汝须见我,犹不见我,毁我佛戒故。彼死比丘已先见我。”此可谓守戒一分,自有一分受用者是也。是故佛言:“若佛离数千里,忆念我戒者,是常见我,必得道果;若不念我戒者,虽在我左右,犹不见我,终不得道。”
  今众位发心受戒,须具决定信而求之,切不可外徒虚名,内无真实。众位要谨慎珍重;受戒后,要认真持戒修行。
  五
  众位既已出家,归受三宝,而又发心求戒,诚为真佛弟子。
  所言三宝者,即佛、法、僧是也。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即省察之意,谓体灵觉,照了诸法,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双照双忘,即我人本具之佛宝也。法者,梵语达摩,此云法,即执持之义,谓法性寂灭,无染污故,而恒沙行德,皆可执持,即我人本具法宝也。僧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即平等之意,谓物我平等,性相不二,事理融通,
  修和合无诤,即我人本具之僧宝也。戒者,梵语尸罗,此云戒,即调伏之意,
  学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体本无作,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种子,
  佛即我人本具之性戒也。
  而三宝之体性,与夫无作戒体,人人本具,各各不无,只缘业识蒙
  础昧'而不显露’舍生受生'覆蔽真常。若非我佛之遗言、历代祖师操持、师长指授,真为能返忘为,发明大道。今者众位既然发心受戒,必须要认真操持,守之弗失,辗转教化,为人天师范,作大善知识。
  六
  夫戒者,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戒,乃无上菩提之根本,过去诸佛因之成道,现在菩萨依之度生,未来行人由之解脱,诚为万善之玄机,众生之依怙,但有志于道者,未有不从而入也。故世尊灭度,以律藏嘱优波离尊者而传之。仪范首结集于西乾,法律宏传于东震。三学流通,六和建立。唐道宣律师,于终南山大兴律学,遂称南山宗焉。
  今汝众位,既能远离尘俗,不辞烦恼,跋山涉水而来,求受戒法,真可谓具大丈夫之志。受戒后,当认真持戒,认真修行。
  七
  夫戒法者,能超凡秽鄙流,可入圣贤宝位。三无漏学,戒为初学;五分法身,戒分为首;诚涅磐之正因,菩提之真乘。故世尊灭度示众曰:“我灭度后,汝等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是众等大师,如我住世,无异此也。”
  今汝众位,既入道门,求受戒法,应当熟读《毗尼》,专精律学,晓了开遮持犯,明白成坏两缘,方不负双林最后之遗嘱也。尔等受戒后,认真持戒修行。

因果报应
  在座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云:“倘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人们缺乏道德,做种种罪恶,酿成干戈水火饥馑的浩劫。若要转移天心,消弭灾祸,应从转移人心做起,应从人类道德做起,人人能履行五戒十善,正心修身,仁爱信义,才可转移天心。若人只管做恶事,不肯回头,怎能化除戾气?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是由迷得觉,导人归于至善的不二法门。
  我们对于因果报应,要相信是事实而非虚假的,如果人人能够相信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么悖理犯法的行为,当然是不敢再做了。释迦牟尼佛抱救世之心,弃舍王位,修尽苦行,以救度世间。诸君明白因果,欲免将来受苦,应该在这时候多造善因。我们今日所受种种的苦难,皆是前生所种下的恶因所感。所以,我们今后应种善因,将来自然得善果。
  《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没有性别和地方的界限,而达到人类的真自由真平等了。经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在义译即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无彼此你我之分,但这必须由自心做起,自心若果具足贪嗔痴,不能摒一切恶,修一切善,人相我相,如铁围山,何能达到极乐,进于大同?这点最关紧要,请大家参详牢记。
  印度国“佛陀”二字,译即“觉者”。觉的意义包含有三点,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善、恶、苦、乐,概由因果演化而来。如果能够自己明明白白,彻悟这些道理,便能了却四相,即成觉者。觉他即一切宇宙万有之生物,无论是胎卵湿化,蜗飞蠕动,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觉,故日众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爱,本着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转教他人,去拯拔这苦海沉迷的众生。我们如果体会《楞严经》所说:“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对人深心敬爱,尤其对一般鳏寡孤独无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怜爱的情意,布施济恤而使觉之,这样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觉行圆满者,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圆满。佛灭度后遗留下的经律论三藏,皆是我们的宝筏,所有一切规戒,都应切实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时候,那便叫做觉行圆满。所以,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迷与觉即是众生与佛所由区别的界限,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佛。
  谈到因果,还有一段公案可资证明。当释迦佛前世身的时候,罗阅城中有一捕鱼村,村中有一大池,天值大旱,池水将被晒干,所有池中的鱼类先后被村民取食,最后剩下一头大鱼,也被其烹杀,只有一位八岁的小童不食鱼肉,只坐视嬉笑。其后,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信仰佛法,娶释种女,生下太子名叫琉璃。当波斯匿王驾崩以后,传位于太子,号琉璃王,他亲率大兵攻取释种的迦毗罗阅城,把那城的居民悉数屠戮。当时释迦佛头痛了三日,众弟子都求释迦佛慈悲,设法将他们施救,他不肯答应。目犍连再三恳求,亦不允许。后来,目犍连以钵装摄遗民藏起,但当放下来时,都变成了一些血水而已。佛弟子不知其原因,便向释迦佛叩问,佛为说及过去罗阅城中大旱,和那处捕鱼村的人民烹杀鱼类分吃其肉的一段公案。现在的琉璃王便是前身的大鱼转世,而现在被杀的迦毗罗阅城人民,即是当时的烹鱼食肉之人,而释迦佛的本身即是那个坐视嬉笑不肯食鱼的小童了。因有了这段因果,故成定业,所以没法转移。释迦佛彻明前因,解其杀报,故把这公案晓谕弟子,切戒造因。愿云禅师有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诸君试把这段故事思索之后,复诵这一偈语,便可彻悟战祸的原因,而共相警惕修省了。《|WRsHu。CoM》
  现在我们要改造世界,趋进大同,一切须凭我们这颗心做起。在学生方面,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忘救世,救世首要救心,救心即是纠正自己思想的谬误,要笃信因果律的道理,勿入歧途;更由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实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与我佛所示的慈悲吻合,空四相修十善等含义,都很相同。如果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能够笃信因果,实践八德十戒,那么,强凌弱,众暴寡,及种种争杀造业的祸事,便不会酿成,而真和平、真平等、真大同的极乐世界,也可促其实现而再没有五浊恶世,和一切苦恼的滋生了。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圆满,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变,住即不动,真即不假,此不变不动不假、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业,无量痛苦。众生因迷常住真心故,起惑作业,纷纷扰扰,此纷扰中即有无量痛苦在。
  如《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嗔痴及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引起流转受报,致有众生相续,世间相续(轮回)。推此轮回之因,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如能觉悟,返妄归真,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何以有贪嗔痴,即能起杀盗淫种种恶业!
  人各净心,世安民乐。如一家庭父母养有子女数人,父母对之必加爱护,有爱即有贪,贪其所爱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