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修入门-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闻此事,着二人前往看彼夫妻,见其裸体饿睡地上,因救护之,给以衣食,同诣佛所,见佛闻法,即证果位。
  他二人穷是穷极了,但能把布施难这一关打破,就获如此利益。可见难不难在乎一念,没有一定的。
  昔明代罗殿撰有《醒世诗》曰:“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这虽是浅白文章,似乎没有很深的道理,但全把我们业障鬼一生的行为描写出来,谁人能脱离这诗的窠臼,谁就是大解脱人。

业障有定数(七月十七日开示)
  就以我自己而言,一生感果苦得很。常生惭愧,怕错因果,还落因果。少年就想住茅棚,放下万缘,偷安度日,结果还是放不下,逃不掉因果。
  庚子年,随光绪皇帝到陕西,嫌市朝太烦,故第二次又上终南,到嘉五台结庐,改名隐迹,把茅庐弄好,以为可以安居不动了,但因果不由你,还是隐不住。只得如充军一样,远远地跑,跑到云南鸡足山。那里万里无云的境界,以为躲脱世事了,岂知又出头兴丛林。事情弄好了,还是站不住脚,又跑到大理府还宿债。地方弄好了,又跑到昆明。昆明弄好了,又跑到福建鼓山,革除弊习,结大冤仇,遭昧良者弄出杀人放火来反对。才把事情平息,以为从此可以放下、无事得安静了,讵料又跑到广东南华寺,干辛万苦把房子修好了。又撞到云门,恢复祖庭,还是还宿债。哪里想到会祸从天降,逼得我不跑也要跑。可见世上做人,业障是有定数的。进北京装乌龟就好了,又伸出头来,辅助和平会,发起中国佛教协会,把大领衣旧规矩保存下来。可已了愿,其时多次夜梦,举手拉木头、竖柱子,由于失觉照,妄想纷飞,在京留不住。又到上海、杭州、苏州办和平法会,后来到庐山避暑,还梦上梁修造。因听议将云居建为林场,不忍祖庭废灭,又来还宿债.才知屡梦上梁竖柱,受报有定。
直纯的私信,我是不管的。试想我们出家人,还是贪名贪利,人我是非,比俗人不如,好不惭愧。家丑扬出去,被人轻慢,这就可耻了。

  【修学篇 佛法基础】本篇为佛法基础,阐释了戒定慧三学。其重点在三归五戒,学人严持戒律,方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消除烦恼,佛果可期。

◎修学篇   佛法基础
  佛法大义………141
  归依三宝……143
  六凡四圣……145
  三归五戒……146
  十善十恶……151
  以戒为师……152
  戒是修行的途径……152
  戒律是佛法的根本……153
  一、戒法、戒体、戒行、戒相……153
  二、大小乘戒之同异……155
  三、三归五戒……156
  四、十戒、具戒、三聚戒……157
  戒律散论……160
  因果报应……166
  返妄归真,方可成佛……169
  佛法宗旨……171
  楞严旨趣……177
  念佛方法……179
  参禅与念佛……181
  禅宗与净土……184
  禅净不二… … …188
  参禅学教……189
  禅与般若……189
  法法平等,无有高下……190

佛法大义
  一
  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
  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
  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著;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二
今日人们闻着佛法两字,脑中便起奇特和神秘的幻想,至少亦以为是很深邃难解的一回事。其实,诸佛的道法皆是众生本分上的东西,就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亦是众生本来具足,并非从外边跑进来的,亦非诸佛祖师替我们加得微尘许的。大众只须遵守佛门的戒律,着实行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而久之,恶染渐渐捐除,身口意习气渐渐清净,智慧光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无师智、自然智皆能通利。所以《楞严经》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名三无漏学。无漏者,谓这三种学问,不使烦恼渗入,不漏落六道轮回。大众能体会斯意,三学等持,或时触着碰着,顿见自家本来面目,原来与诸佛祖师一样都是鼻直眼横,别无奇特。一册《佛遗教经》,不够两千字,公开流通,别无神秘;五戒十善,人人可晓,人人可行,别无深邃难解地方。看来佛法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释迦牟尼在雪山苦行六年,于夜见明星时,忽然觉悟,便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这是释迦示现成正觉时的真语实语。大众!迷为众生,觉即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在迷,妄想不停,如江流汹涌,动荡混浊,水的本明,不能映照;倘若息却妄想,心如澄潭止水,明净如镜,那么日月星辰,人物好丑,皆能鉴照。众生在迷,执著四相,执著我法,像穿袍衣人荆棘稠林,随处钩牵,不能走动。倘能将这执著成见,以智慧力,照破人、我、众生、寿者,任运随缘,不起爱憎,不落分别,历历孤明,如如不动,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所欲从心,一切妙用神通,亦是家常便饭。大众!总要信得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无奇特。要先持戒修行,踏实地步,立稳脚跟,自然入妙。若说一念顿超,上齐诸佛,不假修持,这话是为最上根人。老朽懡愣一生,岂不能嘴漉漉地胡哼高调,可是阳春白雪,起而和者,能有几人?老朽今天不是牵高就矮;若是个汉,也许会得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三学等持。说有次第,即非次第,是名次第,渐修顿证,一道齐平。

归依三宝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
  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们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
  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
  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曰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
  人生在世,无论士农工商,欲求不虚生浪死,作一有为人物,首要立志高尚。盖志高则趋向上,人格自高;志卑则趋向下,人格自卑。且死后神识升沉,亦由斯而判。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吾人立志,可不慎欤!
  旷观古往今来之人物,至高至上,无如佛者。佛为大觉王,圣中圣。首倡平等无我之旨,以解救一切众生痛苦为务,万德周圆,九界尊仰。然则立志,舍学佛,其谁与归?况众生皆有佛性,本与佛同,立志学佛,终当成佛。倘若不负己灵,必以佛为趋向。故归依佛为吾人第一当决定之志愿。但今末法,佛已过去,传佛心者唯法,奉佛传法者唯僧,故并称三宝。立志学佛,故必奉法奉僧,此三归依所由设。归者一心向往,依者顷刻不离,向往不离则我心即佛心,凡身即圣身,更何善不兴,何恶不去?增善灭恶,自然灾消福至。故知欲求世界和平,人人当以三归为本也。
  然三归属立志,有志当有行,行以念佛为最简便,而以持戒为根基。若口念弥陀,身行恶行,或心中散乱者,亦属徒然。故初步学佛,当受持五戒。进一步当受持菩萨戒。五戒者: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其义即儒家之五常。特以五常乃空洞名词,故于其中各择一简要事实,以为下手。仁以戒杀为始,义以戒盗为始,礼以戒邪淫为始,信以戒妄语为始,智以戒饮酒为始,根本既固,自可日进有功矣。菩萨者,精进求佛道,慈悲救众生,谓之菩萨。行持以四弘誓愿为目标,事事以损己利人为趋向,虽粉骨碎身,不退不悔。若一念生二乘心,或作损人利己念者,即为破戒。菩萨戒首重戒心,受持者不可不慎也。

六凡四圣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哪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
  然无始障深,久在迷途,备受辛酸,脱苦无由,当如之何!《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
  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
  现在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苦。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滓,拔苦与乐之妙法。

三归五戒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归依僧。又名归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即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