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修入门-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色界已无淫欲,还有色身。《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
  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
  《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
  有色。”《涅磐经》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楞严经》云:“是
  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
  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地修行。

念念无生,不被境转(四月二十七日开示)
  有一件事要嘱咐各位的,近日各处来信问本寺是否传戒。大家知道的,我在这里是住茅棚,各位有缘,所以共住在一块儿。现在要响应政府号召,自给自食,若人多了,一时生产不及,粮食就买不到。各位向外通信,切不要说这里传戒,因为这里不能多住人。本寺的新戒曾要求我说戒,我看时节因缘,或在这里说方便戒是可以的,但不能招集诸方新戒,若人过多,食住都成问题。现在农事忙到了不得,幸而秧已插了,但还有很多事要忙的。天天要吃,若不预为计划,就没有得吃。老鼠都有隔年粮,我们也要有打算。
  时光迅速,又快到夏至了,夏至后日渐短,夜渐长,阳气收了。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勿被动转,静勿被静转。定是体,慧是用,真是静,俗是动,二谛圆融,与天地之气一般。修行办道,无非调停动静而已,动静如法,随心所安;动静不如法,被境所迁。
  欢乐苦日短,忧愁叹日长,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昔日有一禅和子在鼓山挂单,有一生癞病僧,别人看见都讨厌他,这禅和子年纪才二十多岁,很慈悲细心地招呼病僧。病僧好了,与禅和子一同起单,病僧曰:“我多谢你的照顾,病才医好,否则我早就死了。你和我一齐到我小庙去住住吧。”禅和子说:“我先朝五台,将来再到你小庙去。”禅和子朝完五台,回到鼓山,访那病僧,那病僧就在一金丝明亮的寺门边迎接他说:“等你很久了,这么迟到。”便倒一杯开水给他喝。禅和子说:“路上未吃饭呢。”病僧说:“请稍等一下,饭就送来。”病僧便去牵牛、犁田、播种、拔秧,插秧、薅草、割稻子、碾米、作饭。不知怎样搞的,顷刻间饭就弄好了。饭吃完之后,禅和子想告假去,病僧请留一宿。迨天明下山,则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已改朝换代过了很多年了。我们苦恼交煎,日子非常难过,他上山住一日夜,吃一顿饭下山,就改了朝代,过了很多年月。
  罗浮山沙门慧常,因采茶入山洞,见金字榜罗汉圣寺,居中三日而出,乃在茅山,人间五年矣。你看时间长短是不是唯心所造呢!
  只要你能定慧圆融,二谛融通,深入三昧,一念无生,则见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行住坐卧,不要心外见法,每天不被境转,任你暑去寒来,与我不相干。如如不动,念念无生,这就不被境转,修行就不错过时光了。→文·冇·人·冇·书·冇·屋←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四月二十八日开示)
  同参道友们来问话,不要客气,直道些好。本来诸方丛林问话的规矩,要恭恭敬敬,搭衣持具顶礼后,问讯长跪,才请开示的。这里是茅棚境界,不讲究这些。什么道理呢?我现在一天到晚在烦恼中过日,你们多礼,我就更麻烦了,随便随时.哪里都可以问。可以说禅和子在巷里牵牛,直来直去。譬如说点灯,用的是香油,就说是香油,是洋油就是洋油——你用功是念佛就谈念佛,是参禅就谈参禅;有哪样便说哪样,洒洒
  脱脱的好。若说我样样都不晓得,请你慈悲开示,这就是虚伪了。如
  德山隔江招手,他也知你的长短。
  本来法法都是了生死的,参禅、念佛、看经、礼拜,种种法门,对
  机而说,你是什么机,对你说什么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
  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中药分君臣佐使'配合妥当'吃了出一身
  大汗,病就好了。病好了,药就不要了。
  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凡夫心尽,当下是佛,不用向外驰求。向外驰求,即是外道。心外一无所得,自心是佛。凡夫心,就是执著心,生气,生欢喜,毁誉动心,贪色、贪财、穿好、吃好,偷懒、打无明、不上殿等习气毛病,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辞亲割爱,以参禅念佛等法门除此等凡心,以毒攻毒,病去药除。
  同参们请开示,常说妄想多,这不要紧,不参禅、不念佛,你还不知有妄想,因为用功回光返照,就知道有妄想。识得妄,你不要理会他,如如不动。若生心动念,就见鬼了。日久功深,水滴石穿,口诵心惟,自然归一。参禅可以悟道,念佛忘了我也能悟道。一念不生,直下承当,这里正好用功,希望各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烦恼即菩提(四月二十九日开示)
  讲起办道,诸佛菩萨只叫除习气,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圣贤的妙用,识得则烦恼是菩提,识不得则菩提成烦恼。烦恼与菩提,如反(翻)掌覆掌。这些话说是容易,行就为难。所以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虚云惭愧万分,习气深了,不能回头,不能放下,到这里住茅棚,本想“榔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的。常住的事不要我理,理了就是多管闲事。从前当过两天家,习气难除,至今放不下,事情看不过去的偏爱讲。
  当家说过,今早不出坡,我还叫出坡,有人说我这就是封建,是多管。这件事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多。当家说大众太辛苦了,休息一下是对的,但国家号召我们努力生产,我们借了政府几万斤米,怎能不响应号召努力生产呢?虽然要大家吃苦,这是有理由的我要开腔多嘴,是怕下半年买不到米。因为我们每人每日买米一斤半,现在木匠买米已节约减了三两,我看我们也快要减的。米少了又不增产就不够食。若今天休息,明天是初一又休息,后天若下雨,那就一连休息三天不出坡,岂不误了生产?有此原因,你们说我封建就封建,但我封建中有不封建,专制中有不专制,和有强权无公理的不同。现在春雨土松,若不趁此时候多辛苦一点,请问下半年吃什么呢?虽说辛苦,但我们比山下的老百姓已经好得多了,他们这几天帮我们插秧才有大米吃,每天光头淋雨,还不敢躲懒,一懒又怕我们不用他。所以这么苦,他们还要干,我们没他们这么苦,何以还说苦呢!

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端午节开示)
  今天端午节,本是世俗的节日,佛门不在这里执著。虚云以前也随顺世情,住近城市也有人送粽子,常住也随俗过节。现在云居山,没人送粽子来。粽子本来是给鬼吃的,我们何必要包粽子?包粽子费工夫,所以只煮糯米饭应节算了。人生世上,总宜流芳千古,切勿遗臭万年。国家所重的是忠义节烈,佛门弟子,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谁管他吉凶祸福?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
  这几天闹水灾,去年闹水灾也在这几天,今年水灾怕比去年更坏。我放不下,跑出山口看看,只见山下一片汪洋大海,田里青苗比去年损失更多,人民粮食不知如何,我们买粮也成问题,而且买粮的钱也没有,所以要大家刻苦渡过难关。这次没有米卖,幸蒙政府照顾,买到谷子。以前买米每人一斤半,现已减了四两,只能二十两米。以谷折米,要打七折八折,一百斤谷子,作七十斤米,要多买也不行。买谷比买米吃亏,买麦面一担二十几元,一担面粉等于两担米钱,更花得多了,但不买又不行。所以要和大家商量节约省吃,从此不吃干饭,只吃稀饭,买谷怕买不到,自己种的又未长成,先收些洋芋掺在粥内吃,洋芋每斤一角二分,价比米贵。好在洋芋是自己种的,不花本钱,拿它顶米渡过难关,我们要得过且过。

半月诵戒.说到行到(五月十五日开示)
  丛林布萨,一个月内黑月白月两回,《梵网经》、《四分戒本》,每月本来都要诵两次,今只半月诵《梵网经》,半月诵《四分戒本》,已省略了。梵语布萨,华言净住、善宿,又日长养。谓每月集众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也。
  佛观一切众生苦恼轮回,背觉合尘,习气除不了,故方便制戒,使众生断除习气,背尘合觉。律所说的戒律,梵语称毗奈耶,华言日灭,或日律,新译日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日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恶行,故云调伏。戒律条文多少,怕你忘记,所以每月都要诵两次。
  菩萨戒是体,比丘戒是用,内外一如,则身心自在。诵戒不是过口文章,要说到行到。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稍一仿佛就犯了戒。持戒这事,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诵戒,诵完要记得,口诵心惟,遇境逢缘,就不犯戒,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
  初发心的格外要慎重,很多人年老还靠不住,果能一生直到进化身窑,那时都不犯律仪,才算是个清静比丘。戒律虽有大小性遮之分,皆要丝毫不犯,持戒清净如满月,实不容易,不可不小心。
  未曾受戒的,别人诵戒不能往听,只能诵戒前在斋堂听和尚嘱咐,不要忘记出家根本。论到出家,表相不难,不比过去要剃发,现在很多俗人都是光头的,出家只穿上大领衣就名僧人,但谁是真的僧人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务望各自精进。

以戒为师.谨慎守护(五月十六日开示)
  昨夜说的黑月白月诵两重戒法,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将涅磐时,阿难尊者问佛,未来比丘以何为师?佛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则能解脱。以波罗提木叉为师,即以戒为师也。
  戒条既多,怕会忘记,故黑月白月都要诵戒,以便记持不犯。曾受某戒,许诵某戒,听某戒;未曾受过的戒,不许诵,不许听。未受而诵而听就不合法,故诵戒法师在诵菩萨戒前问曰:“未受菩萨戒者出否?”维那答曰:“此中无有未受菩萨戒者。”诵比丘戒也要这样问。
  佛门弟子共有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这是男女之受具足戒者;三、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习学六法故;四、沙弥,五、沙弥尼,这是男女之受十戒者;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此是男女之受五戒者。沙弥不许听诵比丘戒,怕沙弥见比丘犯戒而生我慢贡高,轻视比丘。故诵戒之前,沙弥进斋堂,顶礼长跪,上座抚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沙弥答曰:“依教奉行。”上座又说:“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沙弥一拜起,问讯出堂。沙弥出堂之后,才开始诵戒。
  受了佛戒,当下即得清净戒体,即得解脱,即入佛位,位同大觉,是真佛子。受佛戒,是难得稀有之事,所以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僧祗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口渴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自渴死,不得见佛。”答曰:“我宁伤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和这位持戒比丘比较一下,我们是一天到晚乌烟瘴气,和猪八戒一般,哪里像佛的弟子呢?佛制比丘喝水,要用滤水囊,把水滤过才喝。中国现在谁用滤水囊呢?佛又方便,喝水时只许用肉眼观水,不许用天眼观水,因为用天眼观,则水中虫多,皆喝不得,勉强喝了又犯戒故也。所以不管你看见水有虫无虫,照《毗尼日用》规定,凡饮水都要持偈念咒。偈曰:“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咒曰:“嗡缚悉波罗摩尼莎诃。”
  “时光易度”者,一日十二时辰,昼六时,夜六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四刻,一刻十五分钟,一分六十秒,时间是刹那刹那地过,刹那刹那地催人老。你们沙弥,自出娘胎至今,转眼就二三十岁,你看时光是不是易过?
  “道业难成”,初出家的道心都好,日子久了,就懈怠起来。所以说:“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西天;出家三年,问佛要钱!”既道心不长,道业就难成了,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呢!
  所以最后就嘱咐你们说:“汝等各净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勤者精进不后退,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分昼夜,行住坐卧,朝于斯,夕于斯,磨炼身心,清净三业。经者,径也,即了生脱死之路径;律者,戒律,即五戒、十戒、比丘、菩萨等戒也;论者,佛大弟子发扬经律之妙义的著作。汝等沙弥,既发心为道,就要勤学经律论,勿空过日。

平常心与长远心(五月十七日开示)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
  我们说古人的空话,说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见得他是道呢?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了。何故呢?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向外驰求,背觉合尘,朝朝暮暮,随境迁流,背道而驰,摸不着自己的脸孔。
  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修心人能心无造作,无安排,无改变,无花言巧语等,这就是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直心是道场的意思。六祖谓智隍禅师曰:“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