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禅修入门-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所以要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不相违背。不要口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嗔痴慢,这种空谈,决无利益。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若说得天花乱坠,所做男盗女娼,不如不说。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行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
  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
  世上说法的人多如牛毛,但行佛法的,不知是哪个?禅师、法师,什么人都有一些典章注解,如《心经》《金刚经》、《八识规矩颂》,乃至《楞严经》等,其中有些人只是要鼻孔,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 动作行为,有内行外行之分。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这样对自己有受用,并且以身做到,可以教化人。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幽栖寺北岩石室住静,修行好,有百鸟衔花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视此山气象,知有异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人曰:“此间有道人否?”僧曰:“出家儿哪个不是道人!”祖曰:“阿哪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悚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本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缺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心时,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牛头未见四祖时,百鸟衔花供养,见四祖后百鸟不来,这是什么道理呢?佛法不可思议境界,天人散花无路,鬼神寻迹无门,有则生死未了,但无又不是,枯木岩前睡觉,一不如法,功夫便白费了。我们就不如古人,想天人送供,天人不管你,因为我们没有行持。真有行持的人,十字街头,酒肆淫坊,都是办道处所。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如明镜照万象,不迎不拒,就与道相应;著心迷境,心外见法就不对。
  我自己也惭愧,还是摩头不得尾,谁都会说的话,说出来有何用处?佛祖经论,你注我注,注到不要注了。讲经说法,天天登报,但看他一眼,是一身狐骚气,令人退心招堕。所以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要以身作则吗?我也惭愧。

老实修行(闰三月三十日开示)
  这几天我没有进堂讲话,请各位原谅。我不是躲懒偷安,因为身体不好,又没有行到究竟,只拿古人的话和大众互相警策而已。我这几天不讲话,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有病,大家都知道我体力不支,众人会下讲话,不提起气来,怕大家听不见,提起气来,又很辛苦,所以不能来讲;第二是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你我有缘,共聚一堂,
  但人命无常,朝存夕亡,石火电光,能保多久?空口讲白话,对于了
  篇脱生死有何用处?纵然有说,无非是先圣前贤的典章;我记性不好,
  讲不完全,就算讲得完全,光说也不行,也无益处,出言吐语,自己
  要口诵心惟,要听的人如渴思饮,这样则说者听者都有受用。我业障重,
  一样都做不到。古德是过来人,我没有到古德地位,讲了打闲岔'不如不讲了。现当末法时代,谁能如古德那样,在一举一动、一棒一喝处,披肝见胆、转凡成圣?
  我十九岁出家,到今百多岁,空过一生。少时不知死活,东飘西荡,学道悠悠忽忽,未曾脚踏实地,生死到来就苦了。沩山文说:“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悼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年轻修行不勇猛,不死心、不放心,在名利烦恼是非里打滚,听经、坐香、朝山、拜舍利,自己骗自己。那时年轻,不知好歹,一天跑百几里,一顿吃几个人的饭,忘其所以,所以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而今才悔“早不预修”,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成,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也苦,这就是“年晚多诸过咎”。修行未曾脚踏实地,临命终时,随业流转,如鸡蛋壳破了小鸡飞出来,就是“壳穿雀飞,识心随业”。作得主者,能转一切物,则四大皆空,否则识心随业,如人负债一样,他叫你“快还老子的钱”!那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才晓得痛苦。但悔之已晚,举眼所见,牛头马面,不是刀山,便是剑树,哪里有你说话处!
  同参们!老的比我小,年轻的又都是身壮力健,赶紧努力勤修,打叠前程,到我今天这样衰老,要想修行就来不及了。
  我口讲白话,说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意味。少年时候,曾在宁波七塔寺讲《法华经》,南北东西,四山五岳,终南、金山、焦山、云南、西藏、缅甸、暹罗、印度,到处乱跑,闹得不休息。那时年轻,可以强作主宰,好争闲气,及今思之,都不是的。
  同参道友们!参禅要参死话头。古人说:“老实修行,接引当前秀”,老实修行,就是参死话头,抱定一句“念佛是谁”作为根据,勿弄巧妙,巧妙抵不住无常。心坚不变就是老实,一念未生前是话头,一念已生后是话尾。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就流转生死;如果看见父母未生以前,寸丝不挂,万里晴空,不挂片云,才是做功夫时。
  善用心的人禅净不二,参禅是话头,念佛也是话头。只要生死心切,老实修行,抱住一个死话头,至死不放,今生不了,来生再干。“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赵州老人说:“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高峰妙祖住死关;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赵州八十犹行脚,来云居参膺祖。赵州比膺祖大两辈,是老前辈了,他没有我相,不耻下问,几十年抱住一个死话头不改。
  莲池大师入京师,同行的二十多人,诣遍融禅师参礼请益。融教以“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既出,少年者笑曰:“吾以为有异闻,乌用此泛语为!”大师不然,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渠纵讷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以遮门户?而不如此者,其所言是其所实践,举自行以教人,这是救命丹。”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

不起心动念即降伏其心(四月初三日开示)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
  降伏其心。
  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
  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
  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
  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曰:“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
  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小涅粲,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爱染不息,杂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做饺、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四月初五日开示)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理者是理性,即人人本心、本来平等之性。天台宗的六即,是圆教菩萨的行位。一理即,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闻说一实菩提之道,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三观行即,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五分证即,始断一分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此后九住乃至等觉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无明,分见法性。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品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即妙觉也。
  理即虽说众生是佛,佛性人人具足,但不是一步可即。古德几十年劳苦修行,于理虽已顿悟,还要渐除习气,因清净本性染了习气就不是佛,习气去了就是佛。既然理即佛了,我们与佛有何分别呢!自己每天想想,佛是一个人,我也是一个人,何以他那么尊贵、人人敬仰,我们则业识茫茫、作不得主?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怎能使人相信呢?
  我们与佛不同,其中差别,就是我们一天所作所为,都是为自己,佛就不是这样。《金光明经》上说:“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此塔,菩提树神白佛言:何因缘故,礼拜此塔?佛言:善天女!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
  “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日摩诃罗陀,时有三子,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赢损,命将欲绝。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即自放身,卧饿虎前,而以干竹,刺头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余骨。尔时大王摩诃罗陀,及其妃后,悲号涕泣,悉皆脱身服御璎珞,与诸大众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处,起七宝塔,是名礼塔往昔因缘。”
  你看这是佛的行为和我们不同之处,舍身饲虎,不知有我,我相即除,怎能不成佛呢!我惭愧得很,跑了几十年,还未痛切加鞭,放不下。不讲别的,只看二六时中,遇境逢缘,看打得开打不开。少时在外挂单,不以为然,至今才知错过了。在教下听经,听到讲得好的就生欢喜,愿跟他学;听讲小座,讲得不如法的就看不起人,生贡高心,这就是习气毛病。在坐香门头混节令,和尚上堂说法,班首小参,秉拂讲开示,好的天天望他讲,不好的不愿听,自己心里就生障碍。其实他讲得好,我又学不到、行不到,他好与不好,与我何干?讲人长短的习气难除。上客堂里闲舂壳子,说哪里过冬,哪里过夏,哪里茶饭如何如何,哪里的僧值如何如何,维那、和尚如何如何,说这些无聊话,讲修行就是假的了。
  名利两字的关口也难过。常州天宁寺一年发两次犒劳钱,平常普佛,每堂每人钱赇(做法事的酬金)十二文,他扣下二文,只发十文;拜《大悲忏》每堂每人六十文,他扣下十文,只发五十文。七月期头,正月期头,凡常住的人,一律平等发犒劳钱,就有人说多说少的,这是利关过不得。一到八月十五日大请职,别人请在前头,请不到我或请小了,也放不下,这是名关过不得。既说修行,还有这些名利,修的是什么行呢?事要渐除,就是要除掉这些事,遇着境界,放不下的也要放下,眉毛一动,就犯了祖师规矩。
  听善知识说过了,就勿失觉照,凡事要向道上会。道就是理,理者心也;心是什么?心就是佛。佛者,不增不减,不青不黄,不长不短。如《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