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教"建筑-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升到兜率净土,向大士顶礼请教。弥勒一一为他开示,还给他详细说大乘经义。他随听悟,把大乘经论基本上通达了,就正式开始宣讲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认为是他胡编自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够,发愿要让人家深信不疑,就再牛到兜率内院,力恳大士下界宣讲。弥勒为了开导众生,立即同意了。自此,每到黄昏过后天空黑下来时,只见天上大放光明,弥勒脚踏五彩莲华,冉冉而下。大士来到说法堂上,每夜开讲《十七地经》。连续讲了四个多月,没有中断,奇怪的是只有无着可以接近大士,其它人只能听到大士的声音,偶而也可见到一下大士慈容。晚上由大士开讲,白天则有无着再为大家解释不明白的地方,数月之后,终于使广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学说。
  无着大师以后又进一步修习「日光三摩地」,经刻苦地修学,终于得到了胜果。自此,凡过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达,凡所见所闻所阅的经典,悉能永记不忘。对当年释迦佛所说的《华严经》等诸部大乘经,尚有未彻底明了的,经弥勒在兜率内院一一再为他解说,使他完全了解,并能记忆受持。他在本国造了一个大讲堂,专门为众宣讲一切大乘经义。


第七十二章  世亲
  世亲(Vasubandhu约4或5世纪)
  中印度佛教哲学家。一译天宗。音译“婆薮槃豆”。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理论体系建立者之一。无著之弟。出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的布路沙城(意译丈夫城)。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小乘,在说一切有部出家,曾去迦湿弥罗国精研该部教理4年。后回布路沙城,作《俱舍论》,批语说一切有部的烦琐教义和在乘教义。据《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载:当世亲自北印度来到中印度阿陀国时,无著曾命弟子迎候,并止于户牖之外。夜分之后,无著诵《十地经》,世亲听后感到其法深妙,于是追随无著改信大乘,弘扬唯识论。他在《唯识二十论》和《唯识三十颂》中,充分阐明了他“识生似外境现”的思想,意即外境本来并不存在,由于识生起的作用,转变成为心的对象,如同病目见空华。他的这两部著作,集唯识思想的精华,也是唯识学说发展的高峰。
  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他把宇宙万有分为五大类,即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是说以心(精神现象)为主体,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种“识”,心所有法是指心的作用,包括五根、五境和意识的对境十一种现象;不相应行法是一种非精神、非物质的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它区别于前三种法,是假立的有为法,包括二十四种现象;无为法是不生不来的现象,湛然常住的理法,其中包括六种无为:虚空无为(认识真理犹如虚空的境界)、择灭无为(得到至善智慧的精神境界)、非择灭无为(通过神秘的直观得到真理的境界)、不动灭无为(通过深思静虑,不为苦乐所动的境界)、想受灭无为(灭断一切观念、感觉、以直观显现真理的境界),真如无为(得到真理的精神境界)。以上五位百法总括来说,就是心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则是前四位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无为法也以识为根本,但它是最真实、最圆满的最高真理。
  在《佛性论》中,他提出五性各别说,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三果。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
  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
  世亲学说的后继人,说法不一。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世亲同时)、难陀、净月、火辨(世亲同时)、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家;据西藏的记载,则为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等四大家。
  世亲菩萨,又作天亲。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生于释迦牟尼佛教灭后九百年(约公元四、五世纪之间),为北印度犍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城夏普拉(即今白夏瓦)人。
  其初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由于聪慧颖悟,博闻强识,成为一个典型的有部学人。
  自从世亲出家以来,专志于小乘教义,加上无缘深入大乘佛教,于是提出「大乘非佛说」的主张,造论抨击大乘佛教。后受胞兄无着感化,方才悔悟过去的偏见,捐舍小乘,转学大乘。此后,世亲便不断悔责从前毁谤大乘的种种过失。一日,他对无着表示想割舌以示忏悔谢罪,无着则说:「毁谤大乘的过失,纵割千舌亦无补于事。惟有发心造论,弘扬大乘,始为最究竟的忏悔。」不久,无着以七十五岁高龄圆寂。世亲禀承遗命,竭立举扬大乘,致力于论典的撰述。
  世亲晚年所着《唯识三十论》一书,轰动印度唯识学界,成为印度唯识思想史上最脍炙人口的一部论典。此论虽仅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它所含摄的法义,却是「约千训于一字,含万教于一言」。故而此论成为当时及后世多唯识学者群起为之注释的一部论典。
  世亲不仅在小乘佛法上有辉煌卓越的成就,对于大乘佛法的弘扬,也有千古不朽的伟业,所造论着千余部,遂有「千部论主」的美称。而无着度化世亲回小向大的史事,更传为千百年来佛教史上的佳话。


第七十三章  觉音
  觉音(Buddhaghosa音译为佛陀瞿沙,亦意译为佛音)是上座部佛教最伟大的杰出论师,放射着无尽的光辉。他对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大寺派的教学和传承,可谓再创祖师。他的伟大事业,是领导完成了巴利三藏圣典的注释,现在南传所采用巴利圣典注释,大都是觉音及其弟子所作。他的著作有《清净道论》、《普悦》、《析疑》、《善吉祥光》、《破除疑障》、《显扬心义》、《满足希求》、《胜义光明》、《殊胜义》、《迷惑冰消》以及《五论释义》、《本生注》、《法句比喻》等。
  觉音生在北印度婆罗门族,长期住在佛陀伽那城。他精通吠陀及吠陀文学,他自信很有辩论把握,到处寻找对手。一日,觉音背诵瑜迦派哲学巴丹奢黎语典,被佛陀伽那城僧团领袖离婆多长老听到,觉得他颇有宿慧,想令他改信佛教。于是去更他讨论。通过细致的抉择,觉音为佛法的精义叹服,便求教于长老,离婆多长老趁机劝他出家。青年的觉音对佛法充满兴趣,为了深入学修佛法,决定出家学习三藏、了悟圣道。
  觉音出家后,依止离婆多长老修学,通达三藏。不久他就完成第一部著作《上智论》,其次早《法集论注》,是注释阿毗达摩藏之一的《法集论》。当离婆多长老知道他又著《保护经义解》时,劝告他说:“这里有自斯里兰卡带来的三藏,但没有各种注释和诸师的论著。而在斯国有各种注释,经过前后三次结,都确实根据佛说编成。后来有人译成僧伽罗语。你应该去那里修学,翻译那些注释为巴利语,对人有很大利益。
  大名王(409—431)在位时代,觉音论师到达斯里兰卡,住在大寺。
  佛灭度后数百年,佛经是靠记忆和口传。但佛经的主要部分,在佛灭后二百年中便已经编集完成。后来印度大乘佛教开始兴盛,提倡用梵文,巴利文佛经在印度已不流传,多数遗失。幸得上座部佛教早传入斯里兰卡,巴利三藏及注释等才能够完好保存流传下来。斯国的巴利三藏在数百年中,有些已被译为僧伽罗语,其间斯国僧人也有不少注释出现。但其间经过国难和部派分裂,经典保存难免没有毁坏和遗失。觉音论师住在大寺研读佛法期间,从僧护长老学习僧伽罗语,研究各种注释及诸师论著。并慎重庄严的向僧团提出:“我要求能自由的阅读所有典籍,并计划将圣典从僧伽罗语翻译成巴利文。”在顺利通过了僧团对其才能的考核后,觉音论师的要求得到了开许。
  觉音论师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写下最伟大的上座部经典《清净道论》。这如同一步佛教百科全书,内容分戒、定、慧三大纲目,引证很多佛教圣典以及论著。这部巨著,在上座部佛教体系中拥有极崇高的价值。
  大寺派僧人,对觉音论师的成就,非常赞叹、景仰和信任。于是由他领导在都城的伽蓝陀迦罗经楼,开始着手把全部佛典和注释从僧伽罗语翻译为巴利文。这是约在公元412年前后的事。在斯国佛教史上称为“第六次结集”,即“斯里兰卡第三次结集”。
  觉音论师完成他伟大的工作后,回到他的祖国印度礼拜圣菩提树。正如论师的出生一样,他的涅盘也有着不同的传说。至于他如何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日子,于何处涅盘?没有人确切的知道。
  在伟大的觉音论师之后,佛授和护法两位论师继承了觉音论师的事业,完成了觉音注释三藏未完成的部分。


第七十四章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天竺人,家世显赫,世代为相,其父鸠摩达多,倜傥不群,驰名遐迩。鸠摩炎天赋异禀且有高节,本应嗣继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辞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随后东度葱岭到龟兹国,龟兹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便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延请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徵。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
  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不久,鸠摩罗什的母亲想要出家,但丈夫不允许,后来又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弗沙提婆。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是苦本,就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炎坚持不答应,于是她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她的丈夫,只好忍痛答应。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坚决不吃任何食物,于是即刻命人剃除头发,方才进食。隔天,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
  由于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的妹妹,因此全国人民都特别供养他们母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深怕丰厚的利养,影响修行的道业,所以带著儿子走避他国。此时,鸠摩罗什的年纪才九岁,他随著母亲渡过辛头河到□宾国,遇见了名德法师盘头达多(即□宾王的堂弟),鸠摩罗什依止他学《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共四百万言。盘头达多每每称赞鸠摩罗什的神慧俊才,□宾国王听到了赞誉,即延请鸠摩罗什进宫,同时召集许多外道论师一同问难鸠摩罗什,结果外道全被折服。因此,□宾国王更加敬重鸠摩罗什,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
  当鸠摩罗什十二岁时,母亲又携带他返回龟兹国。鸠摩罗什的高名远播,有许多国家争相延聘他,但鸠摩罗什都丝毫不动心。当时,罗什的母亲带领著他到月氏北山,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非常惊异地告诉罗什的母亲:「应当常守护这位小沙弥,假如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无数众生。」
  不久,他们母子到达沙勒国,小小年纪的鸠摩罗什,竟然轻而易举地把佛钵放在头顶上。此刻,他心中暗自忖道:「佛钵的形体非常大,为什么这么轻呢?」才有这种念头,马上感到佛钵的重量太大,力气不够,不觉失手,佛钵立即掉下来。他的母亲问什么缘故,他回答:「孩儿的心有分别执著,所以佛钵有轻重的差别。」
  鸠摩罗什跟随著母亲,在各地参学和弘化,不仅在佛法方面更上层楼,而且名满天下。
  龟兹王还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鸠摩罗什母子回国教化。龟兹国原属小乘的教法,鸠摩罗什广开大乘法筵,听闻者莫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此时,鸠摩罗什正值二十岁,于是在王宫受戒,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不久,鸠摩罗什的母亲决心到天竺修行。她辞别龟兹王说:「你的国运不久就会衰微了。」她只身前往天竺,勇猛精进,证得阿那含三果。
  当她要到天竺时,曾经对鸠摩罗什说:「大乘方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中国),全得仰赖你的力量。但是这件宏伟的事,对你而言,却没有丝毫的利益,要怎么办呢?」
  鸠摩罗什回答说:「大乘菩萨之道,要利益别人而忘却自己。假如我能够使佛陀的教化流传,使迷蒙的众生醒悟,虽然我会受到火炉汤镬的苦楚,我也没有丝毫的怨恨。」


第七十五章  真谛
  印度大乘佛教空宗一系的经典,经鸠摩罗什的译介,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稍后译介印度瑜伽行派(有宗)一系经典的,以真谛为主要的一家(南北朝时另有译介这一系经典的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等四家,楞伽宗的兴起就源于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楞伽经》,地论学派的兴起源于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地经论》)。
  真谛(499—569),梵音译波罗末陀,亦名亲依,梵音译波罗陀,是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他气度清肃爽拔,少年时就博访名师,学通内外,尤其能融通佛理,在国内很有名气。他又遍游诸国以弘道,后南下泛海到过扶南(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533—545),遣使送扶南国来使返国,并顺便在该国寻访高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等经,扶南国就请真谛来华。真谛携梵本经论二百四十夹,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达南海(广州),时年近五十岁,然后又经过两年的跋涉,于太清二年(548)到达建康,受到梁武帝的热情接待,安排在宝云殿供养。真谛想在此译经,“欲传翻经教”(《拘那罗陀传》,《续高僧传》卷一)。但不久侯景之乱暴发,梁武帝被困死,真谛顿时失去了支持者,便浪迹各地,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先是东行,到过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富阳县令陆元哲还请他到私宅译过经,但不久就因乱而中止。侯景一度称帝,于大宝三年(552)请真谛回建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