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佛教"建筑-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东汉至隋唐时期所建的塔,主要是楼阁式和密檐式两大类,建筑材料为木或砖。由于木结构塔经不住风雨侵蚀,又容易发生火灾,因而隋唐前的木塔已无一存,只能从壁画、石刻和文献中了解它的造形结构。现存最早的木塔为建于北宋前期(公元1000年)的敦煌慈氏塔和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应县释迦塔,慈氏塔小巧玲珑,空灵秀美,释迦塔敦厚浑朴、伟然挺立,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砖塔保存下来的较多,著名的楼阁式砖塔有唐代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和兴教寺玄奘塔等;密檐式砖塔最早和最有影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河南登封法王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等。到五代、两宋时,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又发展为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如上海龙华塔等),砖石楼阁式塔(如河北开元寺塔等),砖石密檐塔(如南京栖霞寺舍利塔等)。楼阁式塔,内部均有楼层可登,塔内有暗层,所以塔的实际层数往往多于外观楼层;密檐式塔则与此相反,它的檐层往往多于内部楼层,塔檐间无窗柱,实心的,不能登临的居多。楼阁式和密檐式塔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最深,是中国塔中最有代表性的,其后的不少支系(如亭阁式、华式等)都是由它们派生的。
  早期的塔均建得异常高大,如史书记载最高的木塔――洛阳永宁寺塔(今已不存),高达千尺,耗资巨万,百里以外都能望见。如此大兴土木建造佛塔,是中小寺庙及一般信众望尘莫及的,因此,一种将塔与中国亭阁建筑结合的亭阁式塔便应运而生了。这类塔的下部为一个木结构的圆形、方形或六边形亭子,上部加一小阁或带有相轮的刹。它省工省料,易于建造,故墓塔多采用这种形式。山东历城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山西五台佛光寺祖师塔寺,都是现存最具代表性的亭阁式塔。
  元代,覆钵式塔再度由尼泊尔传入中国,各地大量兴建,成为古塔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北京妙应寺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等,在这类塔中最为著名,明代以后,别的塔型已趋不振,覆钵式塔仍继续发展,瓶状塔形也由粗巨雄浑,¨。电子书 ZEi8。COm电子书 。电子书 。电子书¨转向纤瘦清丽。因藏塔系佛教建塔常采用这种形式,故被称为喇嘛塔、藏式塔。宋以后,随着华塔的兴起,这两种塔便逐步取代了亭阁式塔。
  所谓华塔,是因其外形似花而得名。它的塔身上半部装饰各种繁复的花式,有巨大的莲瓣、密布的佛龛、或塑制出各种佛、菩萨、天王力士及一些动物形像,如同一巨大花束。华塔与楼阁式塔同出一系,在宋、辽、金二百多年间最为兴盛。
  密宗兴起后,金刚宝座式塔于明代传到中国,它主要是供奉金刚界五部的主佛(五方佛),故塔其上列中央大、四隅小的五座塔,也象征须弥山五形,塔座上还布满了五方佛各自的座骑的浮雕。塔上增加了中国式琉璃瓦覃亭,塔身按中国传统雕刻斗拱、柱子、椽飞、瓦陇。金刚宝座塔今存实物仅10余处,为明清建筑,其中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山西五台圆照寺金刚宝座塔都较有名。
  过街式及门式塔,是寺塔建筑与中国古代城关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它建于街衢之上,下部修成门洞形式。可通车马的称门式,仅通行人的为过街式。这两种塔均始于元代。现存实例有北京居庸关过街式塔、河北承德普宁寺门式塔等。
  宝箧印经式塔是一种特殊塔形。传说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有个叫刘萨诃的从地下挖出一个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塔刹有五重相轮,四面有雕刻,里面藏有佛舍利。人们都认为这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由于此塔与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仿阿育王所造塔(形似宝箧,内藏印经)相似,以致后人对刘萨诃从地下挖出塔的记载也产生了怀疑。这种塔因其体积小,易运用和保存,所以流传亦快,宋以后还有新发展,如建于明代的开元寺宝箧印经式塔(高4。2米)即为一例。该塔至今仍为建筑学家所重视。
  塔受中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每类塔都有自己的演化过程。即使同一类塔,因建造时间、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不同,也会各有所异,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现在的塔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座塔。塔的分类,只是大略分为以上几种,实际上就样式而言,还有九顶式、阙式、圆筒式等,就结构而言,还有钟形塔、球形塔、经幢式塔和高台列式塔、级合式塔等。
  塔源于佛教,且至今仍与佛教密切关联,但由于中国化、民族化因素的影响,这种建筑式样也被其他宗教运用,如建于唐代后期的伊斯兰教广州怀圣寺光塔,建于清雍正年间的道教北京白云观恬淡守一真人塔等。塔在民间的运用就更为广泛,如封建时代为祈求本地方的文人能中试及第而建造的文风塔(遍及各地,数量较大),为消灾免难而修的风水塔,以及近现代的各类纪念塔等。这些塔,虽然修建目的各有所异,但客观上却点化了风景,保留了古代文明成果。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众在修建佛塔的同时,也为历朝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修建了无数的舍利墓塔,在有的寺院旁边,成组成群的高僧墓塔又组成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塔林,向我们述说着塔下圆寂之人当年的功德与业绩。在一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发展长河中,佛塔的建筑艺术形式又引发起了祖先们对于其他建筑种类的想象力,于是一座座与敬佛思想毫不相关的用于了望敌情的料敌塔、用于导航引渡的航标塔、用于镇压风水的文风塔便应运而生了。就连有些道士死后,也采用了佛教建塔埋葬的方式,在所建塔的形式上也往往与佛塔没有太多的区别。这些名目众多、用途广泛的古塔,充分说明了这种原本属于佛教的建筑形式,早已融入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把中国的大好河山装扮得更加秀丽与多姿。
  塔是五台山建筑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北魏至今,有砖塔、木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镀金塔、玉塔、琉璃塔、水晶塔,还有稀世珍宝经字塔、点缀了五台山的锦绣河山。形式上有密檐式、楼阁式、宝座式、亭阁式、组合式;图形上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六角形等;规模上大者高50余米,直刺苍穹;小者仅有5厘米,精细玲珑;性质上,又分为佛塔、墓塔两种。佛塔又可分为舍利塔、灵迹塔、功德塔、供奉塔等等。
  多姿多彩的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林中的一支奇葩,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


第五章  中国佛塔的发展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成道;十二边指十二因缘等等,而塔的奇数层在佛教中则表示清白与崇高,“七级浮屠”之说亦为常人所知。不管怎样,印度串堵波在与中国楼阁的结合过程中,前者已被后者大大地同化了。
  随着唐代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宗派的发展也达到鼎盛时期,例如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都是那个时候建造的,寺院殿宇房屋一直保存到今天,构件都非常完整。
  唐代建立的塔也是很多的,就其中楼阁式塔而言,更为突出,遗留到今天的也是不少。唐代楼阁式塔的分布,基本上都在陕北、嵩山、甘肃东部、河北等地其代表有慈恩寺大雁塔、兴教寺玄奘塔、荐福寺小雁塔、善导大师塔、法王寺塔、永泰寺塔、澄城塔、蒲城慧彻寺塔、崇寿寺塔等等。
  楼阁式塔平面都做正方形,最高达到13层,一般五层、七层,高度由20米至40米左右。唐代塔不做台基,也不做基座。塔身从基础砖砌到地面之上,这种塔全部都依照木结构来建造,塔身券门,墙面平而光,到檐部则用叠涩出檐,檐顶则用反叠涩式。在叠涩层中,还夹杂几层菱角牙子。檐下施斗棋,用普拍枋、大斗。凡是唐代塔,塔的内部都做木楼板,也就是说用大梁承木板,层层如此,然后用木梯上下。当发生大火或大地震时,木楼板常常会烧光,上下各层楼板易燃,这时便成为一个大型的砖筒,所以说,唐代塔内部结构称之为“空筒式结构”。
  柱额:各塔均在砖壁面隐出柱额,一般来看,都有阑额,也有普拍枋。阑额柱头中,普拍枋放在阑额上。
  斗拱:各塔都有斗栱,做法都不同。在大雁塔与香积寺塔上,都有斗而没有拱,玄奘塔为一斗三升(把头绞项造),唐代朗公塔用双抄偷心华栱。砖塔上的斗拱比较简单。
  平座栏杆:试观唐代楼阁式大塔,既无平座,也没有栏杆,但是唐代砖造小型塔都做出勾片栏杆,而且都有平座。
  门窗:在唐代楼阁式塔身上,全部做券门,善导大师塔在门侧隐出假窗。
  塔刹:唐代楼阁式塔,没有金属刹。在南诏时代的塔、渤海国灵光塔,其塔刹都做金属刹,但在中原的唐代砖塔没有金属刹。
  雕刻:唐代砖造楼阁式塔极其朴素,唯在个别的塔的塔身上雕出唐代殿阁、宝相花等,如小雁塔塔楣石上雕宝相花与飞天等。
  总的来看,唐代楼阁式塔是从中国固有的楼阁发展变化而产生的,特别是将“翠屠婆”的形象安置在塔刹上,其上端再安设相轮、伞盖等。唐代楼阁式塔从平面到塔身,基本为方形,后改成六角形或者是八角形,但用木结构绝对做不出圆形塔,这是由建筑用材本身决定的,但是八角形基本接近圆形。


第六章  中国佛塔类型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成为了古代信仰佛教的各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形体比较高大的,在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眺览远方,而塔身的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相一致的。在有的塔外还有意制作出仿木结构的门窗与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第一层以上各层之间的距离则特别短,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塔身的内部一般是空筒式的,不能登临眺览。有的密檐式塔在制作时就是实心的。既使在塔内设有楼梯可以攀登,而内部实际的楼层数也要远远少于外表所表现出的塔檐层数。富丽的仿木构建筑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层。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所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5、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