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没有我们的世界-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他诚恳地希望他对更新世的大屠杀所做的解释能够成为一个教训,不让我们再次犯错,更不要犯毁灭性的错误。他的书也同样以此结尾。杀手绝不可能在另一个物种消失之前动起恻隐之心,可事情远比这复杂。这还因为我们有贪得无厌的本能,不知何时该住手,直到某天我们从未想过要伤害的生物因为失去了所依而被夺去了生命。我们没有必要开枪射杀,才能将燕雀从天空中消灭。一旦攫走它们的家园,断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它们就会自己坠落下来,走向死亡。




第六章 非洲悖论(1)




  起源

  幸运的是,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中,并非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都已灭绝。非洲整个大陆就是个博物馆,馆藏惊人。为什么它们会在我们消失之后遍布整个地球呢?它们能够取代我们在其它地方消灭了的动物吗,或者通过进化变得和那些逝去的生物一模一样?

  但是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人类来自非洲,那么为什么大象、长颈鹿、犀牛和河马也在那里呢?它们为什么没有被全部杀死,为什么没有和澳大利亚94%的大型动物(其中大部分是大型有袋动物),或者美洲古生物学家所悼念的物种一个下场呢?

  奥罗格塞里是路易斯·利基和玛丽·利基在1944年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工具制造点遗址。它是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个干燥的黄色盆地,距离内罗毕1145英里。盆地的大部分掩埋在硅藻土沉积物形成的白垩(我们的泳池过滤器和猫砂使用的就是这种材质)中,它们由淡水浮游生物的外骨骼化石组成。

  路易斯·利基和玛丽·利基发现,有个湖泊曾在史前时期多次注满奥罗格塞里的凹陷处,雨季就出现,旱季便消失。动物前来饮水,猎捕它们的工具制造者们也接踵而至。挖掘工作现在证实,在992000到493000年前,早期的人类便居住在湖边。直到2003年,原始人类的遗骸才被发现:史密森学会和肯尼亚国立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小颅骨。这或许来自直立人种,他们是我们最近的祖先。

  我们找到的是数以千计的石手斧和切割刀。最新型的工具用于投掷目的:一端是圆形的,另一端有孔眼或双面都能使用的利刃。奥杜威峡谷类似于南方古猿的原人碰击两块石头,使其中的一块变薄变尖锐,到这个时候,石手斧和切割刀都已借助一定技巧打成薄片,而且能够一块一块地进行复制。这里的每一个地层中都含有这些石制利器,这意味着人类在奥罗格塞里进行捕获和屠杀猎物的历史至少长达五十万年。

  从人类文明起源直至今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时间的百分之一,在这里,他们将植物连根拔起,向动物举起锋利的石器。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觉醒,这里肯定得有许多猎物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掠食者的需求。奥罗格塞里遗址中混杂着股骨、胫骨或骨髓,许多已被压碎。一头大象、一只河马和一群狒狒的大量遗骸周围发现了许多石器,这些石器的数量说明,整个原始人类部落依靠集体行动来捕杀猎物,然后进行肢解和分食。

  如果人类真的在短短一千年的时间里屠杀了美洲更新世时期那么多的大型动物,那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当然,非洲有更多的人口,而且存在时间也更长。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非洲为什么还有如此知名的大型野生动物群落呢?奥罗格塞里被打成薄片的玄武岩、黑曜石和石英岩石刃表明,在一百万年中,原始人类有能力割开大象和河马的厚皮。那么非洲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何没有灭绝呢?

  因为在这儿,人类和大型动物一起得到了进化。美洲、澳洲、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地区的食草动物毫无防范,全然不知突然到来的人类有多么危险,与此不同的是,非洲的动物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也在不断调整。与掠食者相伴的动物懂得如何保持警惕之心,朝着避免被猎杀的方向不断进化。与众多饥饿的邻居为伴,非洲的动物已经学会如何群集而动,使掠食者难以孤立和捕获单只动物;它们还懂得,在其它同伴吃草的时候,总得有几只担当起侦察危险的职责。斑马的条纹会让狮子头晕目眩,在一片混乱中产生视觉错觉。斑马、牛羚和鸵鸟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组成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前者出色的听力、中者灵敏的嗅觉和后者锐利的视觉结合到了一起。

  当然,如果这种防御每次都能奏效,那么掠食者便会走向灭亡。这是一种平衡:短跑角逐中,猎豹能逮住瞪羚;长跑比赛中,猎豹则不是瞪羚的对手了。生存的诀窍在于:避免成为他人的盘中餐,以争取足够的时间繁殖后代;或者通过频繁繁殖来确保后代中的一些总能够存活下来。鉴于此,狮子等食肉动物能够捕获的总是些老弱病残。早期的人类也是那么做的;或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土狼一样,做着些更为简单的事情:打扫更熟练的猎手吃剩下来的腐肉。




第六章 非洲悖论(2)




  但是,当有些东西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现代人不断发育的大脑想出来一些发明创造,挑战着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比如说,紧密的动物群实际上增加了投掷手斧命中目标的概率。事实上,许多在奥罗格塞里遗址中发现的物种现已灭绝,包括有角的长颈鹿、大狒狒、长牙向下弯曲的大象,还有一种河马,它们的体形比起今天的河马来显得更为壮硕。然而,我们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人类把它们赶上了灭绝的道路。

  这毕竟是更新世的中期。这个时期中,冰川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了17次,全球气温忽上忽下,没有结冰的大地要么水深,要么火热。地壳在冰川重量的不断变化下时而收缩,时而松弛。东非大裂谷变宽,火山爆发,其中有座火山周期性的爆发将奥罗格塞里掩埋于灰烬之中。从事奥罗格塞里地层研究两年之后,史密森学会的考古学家里克·保茨发现:有些典型的植物和动物在气候和地质的剧变中坚强地存活下来。

  我们人类便是其中的一种。图尔卡纳湖是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边境上的一个裂谷湖泊。里克·保茨记录下大量祖先的遗骸,他意识到,每当气候和环境条件变得反复无常的时候,早期现代人的数量都会增加,最终取代了更早的原始人类。适应能力决定了谁最适合生存,一种生物的灭绝往往伴随另一种生物的进化。在非洲,大型动物和我们一样,幸运地进化出了各自更能适应环境的物种。

  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件幸事,因为要想勾勒出我们之前的世界——这是我们了解世界在我们离开后会如何变化的一个基础——非洲是我们最完整的、活生生的基因库,其中还包括某些物种的整个家族和捕获至其它地方的动物。有些动物确实是从其它地区迁徙而来的:在塞伦盖提国家公园,当北美人站在旅游吉普车敞开的遮阳篷顶中游览,巨大的斑马群让他们眼花缭乱,他们所看到的正是从亚洲和格陵兰-欧洲大陆桥迁居而来的美洲斑马的后代,不过现在,它们在自己的大陆上已经再也看不到了。(直到大灭绝之后12500年,哥伦布才再次引进马属动物;在此之前,美洲大陆上繁衍生息的马或许是长着条纹的。)

  如果非洲的动物通过进化学会了如何避开人类掠食者,这种平衡怎会因为人类的消失而遭到破坏呢?在一个没有我们的世界中,会不会有些大型动物已经十分适应于人类的存在,导致有些潜在的依赖或共生现象会随着人类的离去而消失呢?

  肯尼亚中部又高又冷的阿布岱尔沼泽让人类定居者望而却步,虽说人们肯定长途跋涉来过这里。这里是四条河流的发源地,分别朝着四个方向、沿着玄武岩悬崖和纵深的沟壑,给下面的非洲大地提供灌溉。古拉瀑布在将近一千英尺的山脉中蜿蜒,渐渐隐没于迷雾和树一般高大的蕨类植物中。

  在这片大型动物的土地上,这里算得上是个大型植物群落的高山沼泽。除了些蔷薇木比较矮小,其余都高于林木线,两座13000英尺的山峰在赤道南面形成了裂谷的东墙,而植被则覆盖了两峰之间的山凹。这里没有树木,但巨大的石南属植物长到了六十英尺高,坠下了苔藓做成的帘幕。山梗莱织成的地被长成了八十英尺高的圆柱,即使是千里光(通常情况下不过是野草而已)也高达三十英尺高,顶端长出了卷心芽,生长在密密的草丛中。

  爬出裂谷的早期现代人的后代最终成为肯尼亚高地的基库尤人部落。难怪他们会认为这里便是“奈”(神灵)的住所。除了风吹过莎草和鹡鸰摆尾时发出的沙沙声,这里如圣地般静谧。两岸点缀着紫苑的小溪悄无声息得流过柔软的山丘草地,充沛的雨水使溪流看起来若似漂浮。大角斑羚是非洲最大的羚羊,它们高达七英尺,重达1500磅,螺旋的羊角足有一码长,数量正逐日减少。它们在这些严寒的高地寻找避难所。沼泽地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都太高了,但非洲水羚生活在这里,还有狮子——它们躲在蕨类植物林中的水源边,等待着伏击水羚的机会。




第六章 非洲悖论(3)




  大象时而出现,小象跟在身后。母象踏过紫色的苜蓿,踩碎高大的贯叶连翘灌木,寻觅她每日必需的400磅草料。阿布岱尔以东五十英里,穿过一个平坦的山谷,大象群就散布在肯尼亚山17000英尺高的山峰的雪线附近。比起它们的亲戚长毛猛犸,非洲象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通过它们的粪便,我们发现它们的踪迹从肯尼亚山或严寒的阿布岱尔一直往下延续到肯尼亚桑布罗沙漠,海拔落差达到两英里之多。今天,喧嚣的人类文明切断了三处之间的通道。生活在阿布岱尔、肯尼亚山和桑布罗沙漠的象群几十年来未曾彼此碰面。

  在沼泽下面,一千英尺长的竹林将阿布岱尔山地包围起来,这里是另一种靠条纹作掩护的濒危动物邦戈羚羊的避难所。密布的竹林阻挡了土狼和蟒蛇,螺旋盘角的邦戈羚羊唯一的天敌是阿布岱尔独有的一种动物:罕见的黑豹。阿布岱尔繁茂的雨林也是黑色薮猫和一种黑色的非洲金猫的家园。

  这是肯尼亚剩下的最为原始的区域之一,樟脑树、雪松、变叶木、藤本和兰科植物郁郁葱葱,12000磅的大象可以轻轻松松藏匿其中。最为濒危的非洲生物黑犀牛也在这里安身。1970年,肯尼亚的黑犀牛数量还有20000头,现在只剩下400头左右,其它遭偷猎而死——所谓的药学功效使它们的牛角在东方国家可以卖到每支25000美元;在也门,牛角被制成庆典仪式上用的匕首柄。阿布岱尔地区估测出的七十头便是剩下的野生黑犀牛的数量了。

  人类也在这里藏身。殖民时期,水资源丰富的阿布岱尔火山坡属于英国茶叶和咖啡的种植者,他们在种植园中养殖牛羊。农耕的基库尤人被迫成为小块耕地的佃农,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劳作。1953年,在阿布岱尔森林的掩护下,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基库尤人游击组织靠野生的无花果和英国人在阿布岱尔河流中养殖的棕色斑点鲑鱼为生,恐吓袭击白人地主——这就是历史上的矛矛党人起义。女皇从英国搬来了军队,轰炸了阿布岱尔和肯尼亚山。成千上万的肯尼亚人死于非命。阵亡的英国人只有100人,到了1963年,谈判签订的休战协定带来了多数决定原则,这就是后来的肯尼亚独立。

  如今,阿布岱尔成了个国家公园——这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后签订的并无什么约束力的协议。这里是稀有的巨型森林猪、最小的羚羊(长耳大野兔大小的岛羚)、金翼太阳鸟、银颊噪犀鸟、红冠蕉鹃和大蓝蕉鹃的避难港。黑白髯猴的容貌颇似佛教僧侣,它栖息于这片原始森林中。森林向下铺展,覆盖了整个阿巴德瑞斜坡……

  ……直到人们拉起一圈电线围栏。现在,200公里长、600伏特高压的镀锌电线把肯尼亚最大的蓄水区包围起来。电网埋在地下的部分有三英尺,地面以上的部分高达七英尺,电热柱把狒狒、黑长尾猴和长着环纹尾巴的麝猫香隔离在外面。带电的拱门能够让车辆顺利通行,但车辆般大小的大象却无法穿越晃晃悠悠的电线。

  这是一道将人和动物分隔开来的围栏。围栏的两边有着非洲最为肥沃的土壤,上面是热带雨林,下面种植着玉米、大豆、韭葱、甘蓝、烟草和茶叶。多年以来,围栏两侧都遭到入侵者的袭击。夜晚,大象、犀牛和猴子潜入其中,将庄稼连根拔起。基库尤人的数量在增长,他们悄悄进入海拔更高的山上,把三百年树龄的雪松和针叶树砍倒。到了2000年,阿布岱尔的三分之一被夷为平地。为了让树木保持原位,让足够的水份通过树叶的蒸腾作用循环到阿布岱尔河中,让水流经内罗毕这样饥渴的城市,让水力发电的涡轮保持转动,让裂谷湖泊不消失,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

  因此就有了世界上最长的带电路障。不过在那个时候,阿布岱尔国家公园还有其它水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肯尼亚超过以色列成为欧洲最大的扦插花卉的供应商,甚至超过咖啡成为它主要的出口收入,于是阿布岱尔国家公园的周围建起了一条新的排水沟,玫瑰和康乃馨就种植在这里。不过即使爱花之人不复存在,这笔芳香的财富依然会继续繁殖下去。




第六章 非洲悖论(4)




  和人类一样,花中三分之二是水份。所以,一家典型的花卉出口商每年运到欧洲的水量等于一个两万人的城镇的用水需求。在干旱的时节,有生产指标的花卉工厂把虹吸管插入纳瓦沙湖——这里位于阿布岱尔的下游,两岸长满了纸莎草,是淡水鸟和河马的栖息地。除了湖水,他们还吸走了整整一个世代的鱼卵。注入湖泊的却是些化学物质,有了它们,玫瑰花在运往巴黎的途中才不会凋谢。

  但是纳瓦沙湖看起来并不太漂亮。消耗溶解氧的水葫芦在花房沥滤出来的磷肥和硝酯钯的营养中长得铺天盖地。水葫芦是南美洲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盆栽引入到非洲。随着湖面水位的下降,水葫芦长到了岸上,占据了纸莎草的生存空间。河马的腐尸揭开了美丽花卉的秘密:DDT12和狄氏剂(毒性是DDT的四十倍)——这些在一些国家的市场上被严禁使用的杀虫剂使肯尼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玫瑰出口国。人类、甚至是动物和玫瑰都消失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狄氏剂中含有的相当稳定的人造分子将依然存在。

  没有什么围栏能限制阿布岱尔的动物,即使是600伏特的带电围栏也不例外。它们要么大量繁殖,破除障碍,要么就随着基因库的衰退而消亡,直到某个病毒将整个种群吞噬。但是如果第一个灭绝的是人类,那么带电的围栏也就不再能够发挥作用了。狒狒和大象会在附近基库尤人的耕地上享受谷物和蔬菜的饕餮大餐。只有咖啡还有存活的一线希望;野生动物对咖啡因不会太有兴趣,埃塞俄比亚来的咖啡种十分适应肯尼亚中部的火山灰,已经完全本土化了。

  风会撕裂花房的聚乙烯覆膜,聚合物分子在赤道紫外线的照射下变得十分脆弱。紫外线和花卉产业最常用的熏蒸剂——溴化甲烷是臭氧层最大的杀手。适应了化学养料的玫瑰和康乃馨无法再存活,不过水葫芦将会笑到最后。阿布岱尔森林将潮水般涌入毫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