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皇帝全传-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叔宝有太子陈胤,性格聪敏,爱好文学,颇肖乃父,然亦颇有过失。詹事袁宪痛世诤谏不听。沈皇后无宠,太子常使人入省母后。事为叔宝所闻,遂疑其心怀怨望,很不高兴。张、孔二贵妃又日夜谗构皇后太子,说他们往来秘密,恐有异图。孔范等人也推波助澜,遂使叔宝产生废太子立张贵妃子始安王陈深的念头。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五月,太子陈胤被废为吴兴王,立扬州刺史始安王陈深为太子。至是沈皇后亦成为眼中钉,肉中刺,叔宝急欲废之而立张贵妃为皇后,然其事尚未行,亡国之祸就已降临了。
三、亡国之君诗酒残生
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周被隋所代。隋因国力未厚,采取与陈通好政策,所以隋陈边境虽有小的摩擦,但基本上还是和好的。陈宣帝死后,隋朝遣使赴吊,国书中自称姓名,并有“顿首”字样。陈叔宝认为这是隋朝畏怯,不免因而生骄,答书词语多有不逊。隋主杨坚见书不悦,出示朝臣。群臣乃献策伐陈,后因营建新都与征伐突厥,征陈之事暂时搁置。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春天,陈叔宝一面派散骑常侍袁雅等出使隋朝,一面又令另一散骑常侍周罗眠率兵出屯峡口,侵隋峡州。隋主杨坚刚派散骑常侍程尚贤来通好于陈,忽闻陈已出兵峡口,勃然大怒,遂决计伐陈。
陈叔宝闻隋将大举伐江南,不免恐慌,忙派散骑常侍许善心赴隋修和。隋主杨坚不再理会,反遣使送陈玺书,历数叔宝二十过恶,并以晋王杨广负责征讨隋军事,以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大举伐陈。
这年十一月,杨素率军由三峡至流头滩,陈将军成昕守狼尾滩,不料被其夜袭,全军覆没,只有陈昕单身逃走。狼尾滩失守,隋军乘流西下,沿江镇戍相继奏告,却被施文庆、沈客卿扣住,不使陈叔宝闻知。这时陈叔宝正忙于明年元会,召南平王陈嶷与永嘉王陈彦入建康,并令沿江船舰尽从二王入都,致使江中竟无一艘战船。
陈叔宝这时尚不知军情紧急,反虑湘州刺史晋熙王陈叔文久据上流,大得人和,而欲以施文庆率2000精兵前往替代。施文庆非常欢喜,但又怕出朝后有人同陈叔宝说他坏话,故请叔宝许以沈客卿代己在朝执事。护军将军樊毅闻隋军逼近,对仆射袁宪说:“京口、采石都是军事要地,应各出5000精兵、配以200金翅舟沿江防御,以备不虞。”但无奈叔宝不听忠言,不但不增兵防御,不作战备,反而奏伎、纵酒、赋诗,依旧如故。
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正月,陈叔宝朝会群臣时大雾弥漫,吸入鼻中,辛酸不堪,昏睡至日中才醒。这一天,隋将贺若弼已引兵过江,韩擒虎亦渡过采石。第二天,采石守将徐子建派人急赴建康告变。陈叔宝闻报召集公卿商议了一天后颁诏说:“犬羊陵纵,侵窃郊畿,蜂虿有毒,宜时扫定。朕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诏以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大都督,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并为大监军,派南豫州刺史樊猛率舟师出白下,散骑常侍皋文奏率兵出镇南豫州。并重立赏格,僧、尼、道士,尽令服役。不久,隋将韩擒虎攻破南豫州,掳去樊猛妻子儿女,叔宝恐怕樊猛生有异心,即想以镇东大将军任忠代替樊猛职务,先派萧摩诃晓谕樊猛。樊猛不悦,其事遂罢。又有鲁广达之子世真在新蔡留守,与弟世雄所部同降韩擒虎,派人致书招降广达。广达正屯守建康,将来书呈奏,并自劾赴廷尉请罪。陈叔宝传敕抚慰,加赐黄金,仍使还营督军。
又过了几天,隋军已进据钟山,陈人大惊,降者相继。这时建康尚有10余万甲士,兵多将广,犹可与隋决一雌雄。然而陈叔宝素来怯懦,不懂军事,见危急情势,只知日夜啼哭,台中大小事尽委施文庆。文庆忌诸将有功,对叔宝说:“这些人平常就不听您的,当此危急之时,怎么可以相信呢?”于是诸将凡有启请,皆搁置不行。萧摩诃屡次入内请战,陈叔宝皆不允许。这日,叔宝召萧摩诃与任忠入内殿商议军事。任忠说:“兵法有言:‘客贵速战,主贵持重。’现在国家兵多粮足,还应固守台城,沿淮立栅,北军虽来,不与交战;但分兵阻截江路,不使其互通音信。再给我精兵一万,金翅舟300艘,下江径掩六合,且扬言欲往徐州,断他归路。北军前不得进,后不得归,必然自致惊乱。不击自去。待春水上涨,上江周罗睺等众必沿流赴援,表里夹攻,即可破敌。”这一计策虽好,然而叔宝却终不能从。过了一夜,叔宝又突然出殿说:“兵入相持,胜负未决,令人心烦,可呼萧郎出战。”任忠叩头,苦请坚守勿战。孔范在旁边插言说:“请让我带兵与北军决一死战,将来定能为陛下刻石于燕然。”叔宝旨召摩诃,说:“公可为我决一胜负。”摩诃戚然说道:“从来出兵打仗,无非为国为身;今天之事,兼为妻子儿女罢了。”叔宝即多出金帛给予诸军充作赏赐,派鲁广达居于白土岗,在诸军之南,依次有任忠、范毅、孔范,萧摩诃在最北。诸军南北绵延20里,首尾进退不能相知。
其时陈朝已摇摇欲坠,陈叔宝竟因见萧摩诃妻室年轻美貌,与之通奸。事为萧摩诃所知,遂无战意。惟鲁广达率军力战,打败隋贺若弼军,杀死200多人。陈军争抢人头,欲献于建康请功。隋军趁机复出,直冲孔范大营,范部溃走,陈军大乱,萧摩诃也被隋军俘虏。任忠急入台城,对陈叔宝报称败状,并说:“陛下保重,臣无所用力了。”叔宝大惊,拿出黄金,使任忠出外募人再战。任忠踌躇了一会,说:“陛下只有备舟楫,往就上流诸军,或许可以脱难。臣愿以死奉卫。”叔宝少觉安慰,即令任忠出外准备,自令宫人装束等待。谁知任忠见大势已去,竟自赴石子岗,投降韩擒虎,引隋军入朱雀门。陈军欲战,任忠挥手斥之说:“老夫尚降,诸君何必多事。”守城将士闻言一哄而走。城内文武百官也皆逃匿。只有袁宪在殿中,尚书令江总带几个人在省中。
贺若弼与鲁广达激战至晚,生俘广达,夜绕北掖门而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即呼令相见。叔宝惶惧异常,汗流浃背,两腿战栗,向若弼拜了两拜。若弼笑说:“小国之君,相当大国之卿,拜也属于常礼。入朝不失作归命侯,用不着这样害怕。”各处陈军尚与隋师力战,后晋王杨广命陈叔宝作书,诏谕各地,诸城守将大都闻风解甲。有部分不从者,不久亦被隋军扫平。
先前,陈叔宝曾派人使隋,特令使者画杨坚像带归。陈叔宝展图观看,大惊失色说:“我不想见此人!”现在做了俘虏,也无可奈何,于阳广门拜见隋主。杨坚先宣诏抚慰,又传敕责其君昏臣佞。叔宝惶恐伏地,不敢答置一词。后来听到杨坚发下赦书,竟高兴得舞蹈谢恩,叩拜再三。
过了几日,陈叔宝见隋朝优待有加,便屡次向监守官求一官号。杨坚闻此,脱口说道:“叔宝全无心肝!”又问监守叔宝平日做什么。监守回答:“日夜饮酒,少有醒时。”杨坚又问:“一天能饮多少呢?”监守答说:“与其子弟,一天约饮一石。”杨坚大惊说:“一石怎么能行,应让他节饮才好。”过了片刻,又说:“任他去吧,不然叫他如何度日!”
至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陈叔宝病死于隋都洛阳,时年52岁。隋朝皇帝杨广因宠爱其妹宣华夫人,追赠为长城县公,又据叔宝生前行为,追谥曰“炀”。因“炀”字后为杨广本人占用,故史称陈叔宝为陈后主或长城公。
第三十二卷 北朝(北魏)
第一百六十二章 道武帝拓跋珪
一、立志复国改代为魏
据说,拓跋珪出生时,体重就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很早就会讲话,因而甚得祖父代王什翼犍的喜爱。他6岁时,什翼犍即因部落内乱被害身亡,代国也被分为二部,由刘库仁和刘卫辰分别统领。拓跋珪与母亲归属于刘库仁部。这时的拓跋珪,虽年龄尚小,又寄人篱下,但已显露出卓尔不群的风姿。
拓跋珪母子在库仁部安居几年后,刘库仁被燕将慕容文等杀害,刘库仁的儿子刘显自立为主,并密谋杀害拓跋珪。拓跋珪事前已得密报,便与母亲贺氏商定计谋,夜备筵宴,请刘显入饮,将刘显灌得酩酊大醉。拓跋珪趁机与几个旧臣轻骑逃至贺兰部,投奔舅舅贺讷。贺讷见拓跋珪少年老成,智识不凡,又惊又喜,对他大力扶持,希望他能再兴家国,光复故土。
拓跋珪在贺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远近趋附。诸部大人共同向贺讷请求,愿意推举拓跋珪为主。贺讷自然赞成。拓跋珪便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拓跋珪登位之后,命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统部众。又命汉人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长孙嵩的弟弟长孙道生等侍从左右,作为智囊参谋。于是,灭亡10余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又得以重兴。拓跋珪嫌牛川地处偏远,难以有大作为,即位不久,就将都城迁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占有了河套以东的广大草原地区。同年四月,改代为魏,自称为魏王。时年仅16岁。
新兴的北魏政权四周强邻虎伺,南边有独孤部,北边有贺兰部,东边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还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拓跋珪利用后燕和西燕的矛盾,与后燕结好,牵制西燕的侵犯;其后又与西燕联盟,遏制了后燕的扩张,从而保持了南部的安全。与此同时,他致力于内部的经营,试图稳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内乱还是在他登位不久便发生了。拓跋珪的叔父、什翼犍的小儿子窟咄为了争位,与刘显部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引起诸部大骚动。拓跋珪因恐内难未绝,暗算难防,不得已再逾阴山,往依贺兰部,又派人向燕求援。拓跋珪与拓跋窟咄分别是在后燕和西燕支持下进入河套以东草原地区的。这一地区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是战马的主要供应地。因此,为了自身的利益,后燕国主慕容垂马上派儿子率兵救援。但在拓跋珪向后燕求援的同时,窟咄也已联络了贺兰部帅贺染干夹击拓跋珪。这时拓跋部前有窟咄,后有染干,两面受敌,形势十分危急,部众也都惊恐万分,失去斗志,连北部大人叔孙普洛都逃往铁弗部避难去了。年轻的拓跋珪临危不乱,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险境,避开染干,他急行军数百里,到达桑干河支流上游地区,一面等待有利时机,一面又派人与慕容垂之子取得联系,相约夹击窟咄。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十月,拓跋珪与慕容垂之子两军会合,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大败窟咄。窟咄带领残兵败将西逃,依附于匈奴铁弗部,后来被铁弗部杀死。
高柳战役的胜利使拓跋族转危为安,拓跋部落联盟得到巩固和发展,王权也得到强化。第二年,拓跋珪又乘胜出击,打败了占据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的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和刘卫辰两个部落。占领了从五原到固阳塞一带(黄河河套)的产粮地区。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征服了占据阴山北麓的贺兰部。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又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这样,在5年中,拓跋珪消灭了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草原上几支最强的对手,势力日盛。随后,拓跋珪又兼并库莫奚、高车、纥突邻等弱小部落,不仅得到了大量的土地,而且俘虏了大批人口,获得了数以十万、百万计的马、牛、羊等牲畜,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实力。
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灭了西燕,占有了今山西中部与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华北地区能与后燕争强斗胜的就只剩下了北魏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后燕统治者,满以为可以像灭西燕一样一举而消灭北魏。于是,便在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由太子慕容宝统帅精骑8万,直趋河套,进攻北魏。这时的拓跋部还过着游牧生活,听到慕容宝来攻,拓跋珪徙部落畜产远避到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慕容宝军至五原,却找不到拓跋珪军队的主力。这时传来慕容垂病死的谣言,后燕军心动荡。慕容宝急于回去继承帝位,于是下令撤兵。拓跋珪趁此机会率精骑渡河急进至参合陂,连夜包围了燕军的营寨。燕军毫无准备,又急于东归,士无斗志,在拓跋珪大军的突然袭击下全军覆没,除慕容宝单骑逃脱外,燕军的四五万人几乎全部被就地坑杀,粮货兵械也全部落入拓跋珪的手中。这一仗的结果,改变了北魏和后燕的力量对比。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慕容垂亲率大军前来报仇,直扑云中,拓跋珪依然避其锋头,率众北退阴山,保存实力。慕容垂虽然一度攻下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却始终找不到与拓跋珪决战的机会,最后因病重不得不引兵而还,后死于途中。从此,后燕在军事方面的颓势再也未能挽回。这时的拓跋珪年方25岁。在慕容垂死后不久,拓跋珪遂挟其优越的骑兵,长驱进入中原。
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七月,拓跋珪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八月,又乘慕容垂新死、后燕内部混乱之机,亲率大军四十余万进攻后燕。九月,魏军攻下后燕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十月,率军出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县附近)。北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后燕守宰或弃城逃跑,或望风而降,只有邺城与信都及燕都中山三城闭城固守,拓跋珪亲自督兵围攻中山,数日不下。拓跋珪自思急攻则伤士卒,缓攻则费粮糈,于是便派兵先平信都、邺城,然后还取中山。慕容宝仍凭城顽拒,双方在中山城僵持了近1年,到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九月,中山城内粮尽,拓跋珪又令抚军大将军拓跋遵袭取中山周围,割取禾稻,致中山饥荒更甚。很快,中山城破陷落,后燕灭亡。
拓跋珪平中山之后,又分兵掠地,将黄河中下游的后燕故地全部占领。慕容族的残余势力只得远避,一支由慕容宝率领,退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建立了北燕政权,另一支以慕容德为首,在滑台(今河南滑县附近)建立了南燕政权。这样,拓跋珪自公元386年即代王位,到公元379年平中山灭后燕,在短短的10年中,将北魏发展成北方一个最强大的政权。
二、倾心汉化致力封建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在做好了各项准备后,迁都平城,即皇帝位。他采纳汉族士人崔宏的建议,宣称黄帝最小的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是拓跋部的祖先,因此自称为黄帝的后裔。拓跋珪十分向往汉族的文明,因而在他建设平城时,仿照长安、洛阳、邺城等中原各大名城设计蓝图。他多次召见负责监造的大臣,亲自询问营建的各个具体项目。最后建成的平城,使用了数百万根木料,有12座城门,在城内及近郊有宽敞的宫殿、幽静的鱼池和美丽的亭台,都被冠以富丽堂皇的名称,如紫极殿、云母堂、金华室等等。
拓跋珪复国之时,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都已走上封建化和汉化的道路。拓跋部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追随中原各族,向汉族学习。经历过灭国之苦的拓跋珪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的。于是,他便采取了许多措施,促使拓跋部的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