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皇帝全传-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高。所生产的布匹、铁器、船只等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大量的物资必须从明朝、朝鲜等地运进来。即汗位后的皇太极力图尽早扭转这种窘境,为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他大力提倡种植棉花,在后金境内四处推广纺纱织布,并经常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到了1633年,后金的纺织业技术已有很大提高,各种精细布匹都能够织造出来,已能满足后金境内的需求。在矿冶业方面,皇太极积极支持开矿冶炼,创办了不少冶炼场。冶炼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兵器生产。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开始,后金已能够成批生产极有威力的“红衣大炮”。“红衣大炮”在皇太极对明朝、朝鲜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在皇太极的积极倡导下,后金造船、陶瓷等业也有长足的进步。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比较兴旺的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大宗的人参、东珠、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明朝、朝鲜、蒙古通商,换取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在后金内部,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开设当铺,发行借贷,并允许粮食投放市场,但不许商人囤积居奇,进行商业投机。为了疏通后金的商业网络,皇太极非常注意整顿商业税收,严禁有关官员和利用职权之便,损公肥私,受贿漏税。镶蓝旗官员法都在掌管辽东城西关红、蓝桥的税收时,偷税12两银子,随即被皇太极革去了职务。

经过皇太极10多年的励精图治,后金逐渐摆脱了经济凋敝的阴影,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增强了国力,从而为进一步向外扩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外扩张作战不仅需要坚实的经济后盾,而且离不开强悍善战的军事队伍。皇太极积极扩编八旗,严饬军备,就是要保持雄厚的军事实力,确保对外战争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军事上取得的辉煌战绩,与他拥有一支八旗劲旅有密切关系。由精于骑射、作风顽强的满族人所组成的满族八旗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当时明朝方面有着这样一句话:“女真满万不可敌。”但满族人口不多,兵源有限,在战争中满族八旗不断减员,而对外战争仍是相当频繁,并且战争的规模也日趋扩大,如何才能保持和发展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以立足于不败之地呢?

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和被掠人口这个充裕的兵源。在满族八旗之外,他正式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就开始把归服的蒙古人编为蒙古牛录,隶属于满族八旗。随着蒙古族归附者日益增多,牛录数目也不断增加。到了皇太极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编旗活动。天聪七年,编成蒙古两旗,称为“右营”和“左营”。两年后察哈尔部被征服,皇太极又将原来的蒙古牛录加上内外喀喇沁蒙古的众多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编,正式成立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族八旗相同。

汉军八旗正式组建于天聪五年。皇太极下令在隶属于满族八旗的汉人壮丁中,每10人抽调1人入征,组成了1500人的汉人军队,队伍中的士兵多为炮手和枪手,娴于火器,这支队伍在满语中叫做“乌真超哈”(重兵)。汉军很受皇太极的重视。皇太极曾多次检阅过这支队伍,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汉军扩编为左、右翼两旗,后来又扩为四旗,到了崇德七年,汉军再次扩到八旗。八旗汉军由此成定制,旗制也与满族八旗相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与满族八旗有一点很大的不同是,满族八旗的旗主都是实行世袭制,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则由皇太极任命,不称职者可随时撤换。所有的满、蒙、汉八旗军队,都由皇太极直接指挥和调遣。

为了改变汉人心目中八旗军烧杀抢掠的形象,在每次出征前,皇太极总要详细申明军纪。比如不得杀害降民,不得离散降民父子、夫妇,不得奸淫妇女,不许践踏禾苗,不许酗酒等等。若士兵违犯了军纪,不仅本人受罚,领兵的将官也要受到牵连。每当战事结束后,皇太极都要进行认真的总结,让部下举报各种违纪行为,严肃处理。

在皇太极极力推行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重大阻碍,即他手中缺乏足够的权力。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出现了“八王共治”的局面。拥有极大权力的八旗旗主贝勒们操纵着国家决策机构——议政会议。军政大事都由集体定夺,汗不能违背旗主们的意愿独断专行。若汗平庸无能,旗主们还有权更换汗主。

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能长期容忍这种局面,所以从即汗位之日起,他就开始积极筹划,着力加强君主集权,削弱权贵们的势力。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九月,皇太极在八旗各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名,他们直接掌管旗中一切民政事务,可以和贝勒们一起参议国事。后来,皇太极又设立佐管大臣、调遣大臣各两名,协理旗中事务,分别重点负责刑法和出兵驻防。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旗主们独擅一切的局面,分散了他们手中的权力。

在汗位初步稳固之后,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在贝勒大臣会议上宣布了一条重要决定:免去三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权力,改由诸贝勒们代理。以此为起点,三大贝勒的显赫地位不断受到摧抑。

三大贝勒的特权被削夺了,“八王共治”的局面也已经瓦解,皇太极可谓是大权在握。天聪九年,后金从蒙古苏泰太后手中得到了历代传国玉玺。君臣上下顿时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在群臣的一致推举下,皇太极于第二年的四月十一日正式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清。他由后金的天聪汗一举登上了“真龙天子”的宝座。

早在天聪五年,皇太极就仿照明朝制度,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由一名贝勒总掌部务,下面分设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此时,贝勒们与皇太极已由原来的平列关系转化为封建的君臣隶属关系,到了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皇太极又下令废除了贝勒主持部务的制度,将中央统治机构的权力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崇德元年,皇太极设立了监察机关——都察院。都察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质,其职责就是劝谏君王,弹劾臣下的不法行为。同年,皇太极还设立了蒙古衙门,专门负责处理对蒙古方面的事务。两年后蒙古衙门改称理藩院。后金的行政机构经过这一番比较大的改革,更有利于皇太极加强君主集权。

后金的行政机构经过完善之后,还需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官吏队伍。皇太极十分注意人才的选拔。他向臣子们说:“治理国家,人才是根本。你们做臣子的都应把荐贤当做一件大事。”

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执政期间,皇太极举行了多次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生员中拔取优秀人才,有时他还单独对汉族生员进行考核,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他都将他们从奴籍中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有才干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汉族知识分子被皇太极网罗到了各级行政机构中,维护着后金的统治秩序。

三、纵横驰骋决战决胜

作为开国立业的一代君王,皇太极在充满了血与火的沙场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后金仍没有摆脱四面受敌的局面。皇太极曾对当时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后金东邻朝鲜,北接蒙古,西面则是明朝。后金的扩张活动对明朝、蒙古和朝鲜都构成了直接危胁,使得它们对后金抱有很深的敌视情绪。在与后金相抗这一点上,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为摆脱险恶的处境,首先要确立对敌策略。经过反复权衡与思考,皇太极决定对主要敌人明朝采取议和的策略,先争取时间,再图大举;蒙古和朝鲜则是内顾之忧,必须先加以解决。

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明朝的忠实盟友。明朝方面打算利用朝鲜对后金实行牵制,明军毛文龙部就驻扎在朝鲜境内,得到朝鲜的物质资助,经常对后金出击骚扰。为了征服朝鲜,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一月,皇太极乘朝鲜发生内乱之机,派遣阿敏统率3万军队出征朝鲜。后金军队突袭义州,全歼了城中朝鲜守军。同时又分兵夜袭铁山,击败了驻扎在那里的明军,迫使其退往皮岛。接着又攻占了江华岛,俘获了朝鲜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朝鲜国王李倧走投无路,只得出城投降,与皇太极签订了城下之盟。盟约中规定,朝鲜向清称臣,成为清的属国,每年必须送纳大批贡品,并将国王的两个儿子送到沈阳作为人质。接着,皇太极又发兵攻取了皮岛,全歼驻岛明军。皇太极对朝鲜的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将朝鲜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在后金西北的是蒙古。当时,蒙古部落众多,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中,漠南蒙古地处明朝与后金之间,位置尤为重要,成为明与后金争夺的重点。明朝每年拿出大量钱财,羁縻漠南蒙古各部,要他们抵御后金。皇太极则采取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积极争取蒙古各部归属自己。对于归顺后金的各部首领,皇太极一律予以优厚的待遇。

漠南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是察哈尔部。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恃强自傲,依仗明朝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坚决与后金为敌。林丹汗对属下各部的统治也十分残暴,他到处出兵攻掠,滥施淫威,经常向各部索取各种财物,挑起争端。林丹汗的暴虐统治激起土默特等部联合起兵反抗,但结果损失惨重,不得不向后金求援。皇太极借此机会,召集漠南蒙古部落的一些代表在沈阳会盟宣誓,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察哈尔部。然后皇太极以盟主的身份征调科尔沁、喀喇沁、敖汉等部兵马,会同后金军队一起西征。联军在席尔哈、席伯图等地接连击败了察哈尔部军队,向西一直追击到阿尔泰山方才收兵。为了加强对归附于自己的蒙古各部的控制,皇太极在这次西征后向各部颁布了从征军令,严申军纪,强调对不服从约束的漠南蒙古各部要绳之以法。

天聪六年,皇太极再次调集归附的蒙古各部兵马同八旗军一道大举西征。他在昭乌达(今昭乌达盟)会集蒙古各部首领,对他们出兵的表现做了总结。然后挥师向西疾进。林丹汗因部属纷纷叛离,力量削弱,自觉抵挡不住皇太极的兵锋,便率领部众再次向西奔逃,一直渡过了黄河,向西藏方向逃去。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天花而死,部众纷纷逃散。皇太极闻讯后立即派多尔衮率兵前去招抚林丹汗的残部。第二年,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领部众归顺了后金。从此,漠南蒙古完全被皇太极所控制,明朝在蒙古一线受到了严重威胁。

黑龙江地区是女真人的故乡。努尔哈赤在世之日,后金已经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地区,但黑龙江中、上游地区仍在其控制范围之外。皇太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不断向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他继续推行努尔哈赤招抚与军事征服相结合的策略,但不偏重于武力。他指示北征的将领要对当地的民众讲明:我们的祖先都是一家人,这在典籍上记载得明明白白。要用同宗同语的观念感化当地民众,与他们同甘共苦,笼络人心。在他的招抚政策下,众多的部落纷纷归附了皇太极,向皇太极纳贡称臣。到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被纳入了清的版图。皇太极将当地被征服的民众都编入了旗籍,设官员管理当地事务,征收赋税。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自己后方和侧翼的异己力量,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砍伐明朝这棵大树了。

1628年,明天启帝死,崇桢皇帝上台。这时皇太极已完全征服朝鲜,蒙古的大部也已归服,因此,他认为进攻明王朝的时机来到,立即率领大军绕过了明军防御坚强的宁锦防线,取道蒙古南下。大军从喜峰口越过了长城,攻陷了遵化等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崇祯皇帝慌了手脚,急令袁崇焕率领边军回援。袁军与皇太极在北京城下展开了激战,互有伤亡。皇太极在激战中施展反间计,让手下人给一个被俘的太监透露风声说,袁崇焕与皇太极订有密约,要共成大事。然后又故意放跑了这个太监。多疑的崇祯帝得到报告,心中顿生猜忌,袁崇焕被下狱问罪,第二年竟被凌迟处死。皇太极不费举手之劳,就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一个劲敌。接着,他又率军击溃了满桂等人率领的明朝各路兵马,接连攻克了永平、遵化、迁安、滦州等城。随征的将领们纷纷要求皇太极一举攻下北京城,皇太极表示,北京城是可以集中力量攻下来的,但明朝国力尚未倾颓,灭亡明朝不能做一朝一夕的打算。不如加紧整顿军队,等待时机。他安排了永平、迁安等四城的防守,然后率军返回了沈阳。

为逐步消耗明王朝,最终取而代之,皇太极自此一面假意求和,一面不断向明进攻。从1634到1638年,皇太极又先后4次出兵进入明朝内地。由于明朝统治的腐败,后金兵在历次征战中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比如在崇德元年,阿济格率军入塞,大小52战全部告捷,攻陷城池60余处,劫得人口、牲畜共18万。崇德三年,多尔衮和岳托等人又率领清军打进了明朝内地,在内地转战了半年之久,接连拿下了70余处城池,俘虏人畜46万有余,皇太极反复进兵征伐,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给内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比如在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后金兵在保定城大加杀戮,城中的房屋几乎被焚烧一空,街道上尸首狼藉,甚至连水井中也填满了尸体。崇德四年,济南又遭到了清军的洗劫,许多无辜百姓都死在了清军的屠刀之下,城内外留下的尸体达13万具之多,景象悲惨至极。虽然皇太极曾多次申明军纪,但他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掠夺损毁明朝的财物人口,最终达到彻底灭亡明王朝的目的。

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前后,后金政权的肌体已经变得强健起来,来自朝鲜、蒙古的威胁也被解除。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皇太极因势利导,最终抛弃了对明朝议和的幌子,转为力主征伐。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反过去谦恭的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占有的。天道的变化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哪能有帝王的后代长久充当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酝酿已久的双方决战——松锦大战在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宁远大捷后又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则分布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对锦州起着拱卫作用。崇德四年,下定决心的皇太极首先对松山发动了强攻,但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清军攻势受挫,松山依然为明军所控制。第二年,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率军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皇太极进而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在城外挖掘深壕,将锦州城团团围困起来。1641年,由明将指挥的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慑于清军的军威投降了皇太极,困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这时,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领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是一个富于作战经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