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皇帝全传-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跑到后金,向努尔哈赤叩首行礼。努尔哈赤对林丹汗始终采取孤立、打击的策略。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林丹汗率兵攻打后金的姻盟科尔沁部,努尔哈赤立即出兵援助,打败了林丹汗的进攻。

努尔哈赤以抚为主的对蒙政策,为日后满族统一蒙古诸部奠定了基础。与蒙古交好成为清代的基本政策。

六、宁远兵败抑郁而死

辽西地区失陷后,明政府深感形势严重,又一次征调全国各地的军队会集山海关,全力固守,并将积极主张抗击后金的大学士孙承宗、兵部主事袁崇焕派往关外考察军务。

袁崇焕来到边关后果然不负深望,很有作为,他首先向孙承宗提出要固守山海关必须先守宁远的建议,要求重新修建宁远城。宁远(今辽兴城)地处辽西走廊中段,它依山傍海,形势险要,是由沈阳通往山海关的咽喉要塞。孙承宗采纳了袁崇焕的建议,加意修筑宁远。按照袁崇焕的设计,宁远城新建的城墙高3。2丈,底宽3丈,顶宽2。4丈,宁远遂成为关外的军事重镇,孙承宗又修缮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的城池,遣兵分守。一条以宁远和锦州为中心的防线迅速建成了,辽西的局势重新稳定下来。

努尔哈赤此时正忙于迁都,他探知孙承宗在辽西严阵以待,故一直没有贸然进攻。但不久明朝内部的党争再起,孙承宗尽管满腹韬略、守边有方,却因秉性忠直遭到魏忠贤一伙的忌恨和排挤。继任孙承宗的是魏忠贤的同党高第,他精于投机钻营,对打仗却是一窍不通。他对后金怕得要死,认为关外必不可守,只想躲在山海关内苟全性命。因此,他不顾袁崇焕等人的强烈反对,尽撤锦州等地的防务,将各城兵力强行调入山海关。孙承宗苦心经营的“宁锦防线”就这样被破坏了。只有袁崇焕坚决不撤,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在宁远做官,就要在这里死守,决不撤退!”

努尔哈赤迁都完成后一直在寻找征伐明朝的时机,得知明军更换主帅全线撤防的消息,他喜出望外,决定立即出兵。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亲率十余万八旗大军向辽西杀来。

一路上,后金军队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锦州、松山等大小城池,只剩下宁远这座孤城还由袁崇焕固守着。努尔哈赤认为,后金大军压境,宁远一座孤城已是唾手可取,便派人给袁崇焕送去招降信,用高官厚禄引诱他献城投降。袁崇焕毅然拒绝了后金的招降,全力准备迎战,与宁远共存亡。

当时,袁崇焕的兵马还不到3万,要战胜努尔哈赤的13万军队,谈何容易!他将城外的所有明兵调入城内,将武器兵力集中起来。又将城外的百姓动员进城,把城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粮食全部烧毁,使后金兵在宁远城外一无所获,袁崇焕用佩刀刺破手指,写下血书,表示要誓死守住宁远。宁远军民为他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全城同仇敌忾,决心同后金军队决一死战:将士们分别据守,老百姓也带着自备的武器登城防守,体弱的就帮助供应饮食,侦拿奸细。

努尔哈赤见袁崇焕誓死不降,亲自指挥千军万马齐攻宁远城。后金的战车、骑兵、步兵铺天盖地,向宁远压来。努尔哈赤采用战车同步骑结合的战术几乎是所向披靡,不知攻下过明军多少城堡,但是在宁远城下,他们的战术失效了。袁崇焕指挥城上的大炮待后金兵冲至城下时一齐开炮,随着一声声巨响,后金兵成片倒地,连专门对付明军火器的楯车也被炸得粉碎。强攻失败了,后金兵又躲在加了厚板遮蔽的战车下靠近城墙,想凿洞进城。宁远的城墙本来就修筑得特别厚实坚固,又加上天寒地冻,凿城的进度很慢,但这毕竟是对宁远的一大威胁。袁崇焕又采用了火烧的新法子,来对付凿城的后金兵。他命令将全城贡献的被褥一卷卷扔下城墙,后金兵不知其中厉害,蜂拥而上,你抢我夺。正在这时,明军投下的火把点燃了裹在被褥中的火药,刹时间烧成一片,不少凿城的后金兵葬身火海。

努尔哈赤指挥后金军队整整攻了三天三夜,部下死伤无数,他自己也负了伤,但宁远城依然固若金汤,巍然屹立。努尔哈赤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计可施。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带着残存的兵力撤回沈阳。

努尔哈赤大概始终没有搞清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袁崇焕指挥有方,固然是战胜后金的重要因素,而宁远百姓不堪后金的暴虐统治,在袁崇焕的号召下,一呼百应,毁家相从,与宁远守军结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更决定后金此次战败的命运。此前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努尔哈赤头脑发热,难以进行冷静的思考,他本想在宁远重演当年轻下辽沈的一幕,并未进行认真的准备,便大举进兵,终于在众志成城的明朝军民面前败下阵来。

宁远战败给努尔哈赤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为此努尔哈赤的心情一直忧郁不安,加上已近七旬高龄,又要连续多日征战,这些都严重损伤了他的身体健康。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终因痈疽突发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一、英姿少年行伍健儿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出生。清代官书上讲,太极音同台吉,蒙古人把王位继承人叫做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汉族人则把皇位继承人叫做皇太子,也同皇太极音相似。总之,皇太极是个十分显贵的名字。

皇太极的确是得到了父亲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是叶赫部酋长杨吉砮的女儿。杨吉砮当初见努尔哈赤英气非凡,觉得定成大器,便主动将自己的小女许配给他,美丽动人的叶赫纳喇氏是努尔哈赤的第六位妻子,待人宽厚,处事稳重,在努尔哈赤的妻、妾中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努尔哈赤家中有教育子女的专门教师,皇太极从小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教育。他天资聪慧,凡是接触过的事物过目不忘。在他长大成人投身行伍的时候,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少年时期的皇太极便主持家务。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财产,而且当时家事与国事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两者常相互混杂。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少年皇太极干得颇为出色。据史书记载,在他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皇太极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干得井然有序。

不过,皇太极并非命运的宠儿。12岁那年,他遭到了丧母的不幸。而政务缠身,不断征战的父亲此时又无法给予他太多的照顾和体贴。这祥,少年皇太极不得不早早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在生活的激流中自立图强。

明万历四十年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参加了对乌拉部的征伐。但努尔哈赤只是命令部下四处焚毁敌人粮草,却不发动进攻。血气方刚的皇太极急于陷阵冲锋。努尔哈赤耐心开导他说,在砍伐大树的时候,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地砍,才能逐步把树砍断。对付乌拉部这样的强敌,怎能试图一举将它歼灭?只有将其所属城郭一一攻取,最后才能灭亡它。经过对乌拉都连续不断的征伐削弱,到第二年,努尔哈赤终于灭掉了强大的乌拉部。努尔哈赤的教诲也深深地印在了皇太极的脑海。后来他在继承汗位后,仍遵循这个“伐树”的策略,对明朝长期征伐,从不断削弱它的旁枝开始,最后断其主干。皇太极出色的军事才干,就是在和父兄一起征战的戎马生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皇太极的长兄楮英,是一员疆场骁将。努尔哈赤晚年也曾有意培养他做为自己的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自己的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皇太极等人忍受不过,禀报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为愤怒,下令监禁了褚英,后来又因有人告他有篡位行为而将其处死。

褚英失势后,年轻的皇太极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断受到重用。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称汗后,在10多个儿子中,选定皇太极与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佐理国家政务。4个人按月轮流值班,国中一切机要事务都由他们负责处理。皇太极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积极参与政务、军事的谋划和决策。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开向明朝宣战,进兵攻打抚顺。皇太极巧献妙计,预先派军卒扮作贩马商人混进城内,然后大军凭借夜幕的掩护兵临城下,发炮为号,里应外合。结果一举拿下了抚顺。

在萨尔浒之战中,皇太极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而且献计献策指挥若定,已俨然是一位智勇双全、部置有方的战将了。

皇太极不仅在战场上骁勇非常,在处理政事时,更是头脑冷静,果断机敏,颇有全局观念。在努尔哈赤虑事不周之时,皇太极时常提出建议,把事情处置得更妥贴。后金与蒙古察哈尔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矛盾冲突。一次,努尔哈赤听说自己派往察哈尔的使者被杀了,心中很是恼火,也想杀掉察哈尔部的使者。皇太极及时向父亲建议:传闻未必可靠,不如派人去察哈尔部,约定时间双方同时放回使者。如果过期不放,再杀掉他们的使者也不迟。努尔哈赤采纳了皇太极的建议,但察哈尔部方面一直杳无音讯,约定的日期过去了也未见动静,努尔哈赤这才杀掉了察哈尔部使者。其实后金的使者并未被害,只是被拘禁,事后他又逃了回来。皇太极虑事周全,措置得体,政治上日趋成熟。当时朝鲜派往后金的使者回国后向其国王反映,皇太极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为勇敢且富于智谋的,是得到努尔哈赤偏爱的王子之一。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八月,68岁的努尔哈赤死了。经过诸兄弟子侄的共同协商,公推35岁的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推让再三后接受了众议,于九月一日登上了后金汗位,并决定从明年起改元天聪。

二、安抚民众加强集权

皇太极登位时,形势并不乐观。连年的对外战争、繁重的兵役负担,使得国内的下层民众人心厌战,怨言四起。后金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也不稳定,充满勾心斗角的矛盾斗争。尤其严重的是,后金国内的满、汉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艰难创业,为后金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晚年在取得辉煌军事胜利的同时,也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在向辽沈地区推进的过程中,他坚持“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他对于敢于抗拒的汉人一律格杀勿论,对于俘获的大量汉人则分给满族官兵做阿哈(奴隶)。奴隶们被强迫在主人的庄园和家庭中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动,连年苦累不堪。虽然后来努尔哈赤在建国后实行了“计丁授田”“编庄授田”等封建化措施,使民族矛盾缓和了一些,但仍不彻底。悲惨的生活迫使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他们举行暴动,暗杀女真人,使得女真统治者恐慌不安,岁无宁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出门不得单人行走,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否则要罚银。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关系的紧张程度。

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皇太极继位后大胆地冲破祖宗法度和传统习惯的约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中实行全面改革和调整。

皇太极首先着手解决尖锐的民族矛盾问题。他一上台就强调,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安抚民众,并且有针对性地把安民的重点放在安抚汉人上。他上台不久就改女真族为满州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接着又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两者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辽沈地区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奴隶制庄园——拖克索。身处卑贱地位的农奴们经常受到主人的欺凌侵扰,备受煎熬。皇太极对庄园中农奴的人数进行了裁减,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余的汉人则从庄园移居出去,编为民户。这样就使大批汉人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他又下令解放农奴,使他们成为独立生产的个体农民。这对后金的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又正式颁布了《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以通过告发主人的罪行获得自由。以往,因不堪忍受民族歧视和压迫,汉人纷纷逃亡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努尔哈赤对逃跑的汉人实行了严厉的惩治措施。不管是逃跑被逮还是谋划逃跑而被逮的,一律都要处死。皇太极变换了策略,他规定:以前有私逃的,或是与明朝暗中来往的,一概不予追究。今后只将在逃而被捕获的人处死;虽然想逃,但未采取行动的,即便被人揭发出来也不论罪。皇太极的新规定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后来,皇太极又进一步放宽了“逃人法”,允许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但逃到明朝统治地区便不许再返回来。

另外他还改变努尔哈赤时期对待汉族知识分子及汉官的政策,对他们量才录用,对范文程、鲍承先、宁完我、高鸿中等富有政治经验和统治才能的人更是授与高官。对汉族自动归降的降将有的不惜封王,这大大扩充了其统治基础,也稳定了辽东汉族人心。

皇太极登极后,把发展农业放在了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惯于征战掠夺、轻视务农的做法,皇太极多次训诫他们应改变观念,要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不要只看重绸缎锦帛之类。他说绸缎锦帛都是些粉饰之物,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有多少妨害。他一再重申“我们出兵征伐,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作为立国的根本。并非只为了贪图财利。使生活充裕的途径,全在于抓紧农业生产。”汉官曾批评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大兴土木,百姓深受困扰,皇太极吸取了此中教训,特别注意珍惜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的生产时间。皇太极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对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关心入微。他多次强调在安排农作物种植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在地势低下、土性潮湿的地方应种植水稻、高粱;在地势较高、土性干燥的地方可广种杂粮。并且应该抓紧农时,及时播种、耕耘,以保证较好的收获。否则,一旦遇到虫、涝等自然灾害,就会措手不及。

从保护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皇太极制订了一系列法令。他宣布对大牲畜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滥杀牛、马、骡、驴,禁止牲畜践踏农田,牲畜闯入农田损坏了庄稼,必须追罚牲畜主人的银两,并由牲畜主人赔偿损坏的庄稼。为了加强护农法令的贯彻,皇太极以身作则,亲为表率。每当他行军出猎的时候,即便是在严寒时节,他也总是吩咐把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野外,从不肯轻易闯入屯堡,惟恐惊扰了百姓。

皇太极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再有是后金的农业生产较快地摆脱了不景气局面,粮食生产逐渐达到了可以自给的程度。到1639年时,后金一年在酿酒方面的用粮就达数10万石之多。

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前,后金的手工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规模有限,水平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