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唐精神-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理想,但志向、理想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以君子的心态去打造自己,不要私欲太强,从吕不韦为情所扰、李斯为富贵所扰,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范蠡

我们要说的第三个人物范蠡,恰恰弥补了这两个人的错误。范蠡几乎无可挑剔,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恰恰没有给范蠡立单独的传,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列进古代王朝宣传的楷模之中,诸葛亮、岳飞、关羽都被宣扬。这是因为范蠡不太符合古代君主对臣子的要求,过去君王都要求臣子要忠、要义无反顾,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后就离开了,过自己的好日子去了。在古代给范蠡的评价是一个谋略家。这只是看到范蠡的一面,没有看到他的全部,他是最值得挖掘的古代的智者,甚至可以说在某一方面是圣者。

指导范蠡一生从政、经商的思想是六个字:持赢、定清、节制。持赢就是使发展势头不断向前,劲可鼓不可衰不可泄,搞事业搞建设需要的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定清,范蠡在主张发展的同时又非常清醒,改正不安定不好的那一面,要拨乱反正,要纠正发展中的不足;节制,办事有节制,一步一个脚印。三者是互相关联的,讲发展、改正不足、脚踏实地。

范蠡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这个人有治国的愿望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从政不忘记主体人格,恰到好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时就观察寻找成功后的去路,他发现勾践这个人不怎么样,决定离开他,他给文种写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可以患难但不可以常乐,子何不去?”范蠡觉悟了决定走,他和勾践说要走的时候勾践很纳闷,说封你为上将军你还走,范蠡坚持走,勾践说你要走我就杀你家里人,范蠡让他看着办,后来勾践并没有杀范蠡的家里人,范蠡和家人一起离开越国。文种没走,后来被迫自杀。范蠡巧妙地在功成名就后保全了自身,成为古代在这方面的典型人物。他的那些话不断被后来遇到这个问题的人所引用,比如韩信,韩信被刘邦抓住软禁的时候,韩信也想走这条路,但他没有走得了,在软禁后被杀。范蠡的做法是不留恋功名富贵,不像李斯贪图像仓鼠一样永保荣华富贵。范蠡能官能民能上能下,离开越国到了齐国,在齐国带领全家人埋头苦干,几年就富了,后来又开始经商,19年中三掷千金。从政务农经商都行。范蠡是坦荡的君子,他不要钱,留下够用的,剩下的钱都分给穷困人和自己的好朋友。他两次拿出钱给别人,最后一次把钱给了儿孙,儿孙继承范蠡的事业也非常成功,成为巨富,《史记》注释“巨万之富”就是亿万。贪官有最富的,但劳动致富的是范蠡最富,凭借的是埋头苦干不搞欺诈。富了以后还给别人,好德善施,这种人生是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志向打造一个最美好的人生。

由于范蠡非常完美,人们想把更好的东西加在他身上,于是有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我在“百家讲坛”时最后讲的西施,播放时把最后录的西施放在第一集,叫做《西施之谜》,创了一个高收视率。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人们喜欢她,不断把她美化。有关西施的民间传说很多,说她和范蠡离开越国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喜欢他们在一起的良好的愿望,人们太喜欢这两个人了。但是可惜正史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很难说这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样的?我有这样一个解读,因为西施就是一个乡村美女,被越国选出来送到吴国当宫女,吴国灭亡后这些人就完成任务了,很可能西施后来就被杀掉了,根据勾践的性格西施应当是被杀掉了。

漫谈先秦历史人物(9)

离西施、勾践最近时代的墨子记载了这件事,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墨子的书里有一句话说“西施之沉因美也”,因为她的美貌被沉到水里去了,在当时一个女子被杀不算多大的事,所以《左传》、《史记》没有记载,可能有些人不相信有西施这个人,因为《史记》里没有记载,但是不写不等于没有,诸子如《墨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有记载。可能有一个本色的女孩西施,但故事情节不太复杂,所以正史中就没有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回想后越发感觉这个小孩太好了,现在西施的形象已经被放大,西施已经成为巾帼英雄了,大义凛然以国家利益为重,忍辱负重、英勇赴难,将她放大是因为她太值得同情了。现在又加上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在《史记》中有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史记》,我认为很可能范蠡暗恋西施,当范蠡离开越国到齐国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范蠡改名叫鸱夷子皮,意思是用牛皮马皮缝制的大皮囊。范蠡为何改这么怪的名字?范蠡离开越国的时候,先到太湖游荡了一圈,我分析他是找西施殉难的地方,但没有找到,他心里很悲哀。他太喜欢西施了,是勾践派范蠡去寻找美女,范蠡看到西施并一眼看中,范蠡看到西施时西施充其量十六七岁,而范蠡已经50多岁了,所以很难推断西施也一眼看中了范蠡。西施从进宫到被杀,范蠡都无法控制,他去太湖寻找西施遇难的地方但没有找到,西施被沉江时放在大皮囊里压上石头,所以范蠡改名表示怀念。8月28日在央视我就是这样说的,当时我在北京教育部开会,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个老师看后找我说同意我说的范蠡暗恋西施的观点,他是搞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他说他同意我的观点但我说的不到位。这个老师说范蠡改名是因为心里永远热恋西施,改名的意思是“你永远在我心中,我永远拥抱着你”,这就是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区别,我的表达和中文系的老师还是有区别,但我也如实说了。“暗恋说”起码到目前没有激烈的反对,大家可能感觉有点那意思,没有充足的理由把我驳倒。这是一个谜,反映的是咱们老百姓对美好结局的向往、对英雄的景仰,总爱让他们更美好。

范蠡用自己的实践用言和行走了一个完满的人生,吕不韦、李斯由于自己的私欲而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启示,反思自己反思今天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做一个君子做一个正直的人,如何走好我们的人生路。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1)

刘扬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生于四川安岳县。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主要是民国初年的“鸳鸯蝴蝶派及旧派通俗文学”,近年来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代表作:《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陆游名篇赏析》等。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

◆ 刘扬体

2005年10月和2007年6月《百家讲坛》播出我讲的“经典爱情”之后,我收到不少观众的来信,他们欢迎这样的讲课。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写的是“爱情这个题目为什么让一个老先生来讲呢?老先生讲就不如年轻人讲有味道”。我看了以后就笑了,不是嘲笑,我是会心地笑,因为我对自己的年龄、自己的白发、自己的白眉毛也不满意,这是上帝美容的结果。在我想来,电视本来就应该是青春、活力、有朝气的,我认为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在电视的荧幕上出现。爱情作为生命的一面旗帜,本来就应当飘扬在青年人的领地上,在爱情的问题上最积极最有发言权的是青年人。

那为什么答应在《百家讲坛》讲爱情这个题目,我主要考虑两点:第一个原因是我相信有良知的观众不愿意看到现在有些否认审美价值、否认爱情价值,甚至听任生命衰落等言论畅行无阻,有良知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存在。第二个原因是爱情的意义确实非常重大。一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国对爱情没有同一的定义,但是在一些共同点上是大家都承认的,那就是爱与生命同在、与人性同在、与希望同在,爱就是产生爱、感受爱的一种能力,爱就是审美,美他人也美自己。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审美活动是人类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阶梯。离开这个阶梯,恐怕很难谈到人能够完善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所意识到的美感价值。因为爱情不仅包括单方面的生命对生命、个体对个体的关系,也包含着对社会的关系,包含着很多关于人类价值和人伦美的定位。这就是我答应在《百家讲坛》讲爱情这个题目的原因。

我毕竟是老年人,老年人的爱情多数经过岁月的沉淀,色彩已经起了变化,内心的青春火焰已经熄灭,意味着爱情已经走向衰亡。但也有例外,也有依然对爱情保留真诚的美好记忆,爱情之光还闪耀在他们心底的人。如果我不客气地讲呢,自己马马虎虎属于这一类,所以愿意讲这类题目。但我需要声明的是,我不是研究爱情和两性的专家,这方面没有多少学问,我研究和接触比较多的是文学作品对爱情的描写,从我所阅读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古人是怎么样用美的眼睛来歌颂爱情的。我要给自己打气,我讲这个题目有一个便利,就是我可以借鉴古人的审美眼光审美经验,也可以借鉴自己的见闻,这方面的印象、经验,直接、间接的可能比青年人多一些,对帮助大家理解经典作品可能有好处。这是我的一点开场白,下面转入正题。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2)

如果要探寻爱情的意义,就是刚才讲的本质上实际上是围绕两个问题,这是互为表里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爱情是不是存在,爱情能否持久,世上有没有真爱?第二个问题是爱情有没有境界,爱情的本质是让人趋向优美还是让人趋向丑陋,是让人趋向高尚还是让人趋向卑劣,是让人生命更加完善还是与之完全相反?这两个问题只要想清楚了,对爱情的本质就搞清楚了。

第一个问题对大多数人说来好像不成问题,但是现在由于外来思潮的影响,由于消费主义思潮和泛滥化信息的冲击,一些自以为非常现代派的人就曾否定爱情的持久性,认为爱情是不可能持久的,继而否认有真爱情存在,再进一步否认有爱情存在。在他们看来,异性之间不存在由衷的爱慕,而只存在相互的利用和交换。我不赞成这种说法,这种看法背后其实是商品代替的观点和市场万能论,市场不可能万能,他们却鼓吹人的一切包括情欲情感都是商品,一切秩序都要服从规则,把人当成商品,爱情自然成了商品。这种观念在否认爱情的存在,接受这种思想鼓吹的人对事物存在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对事物存在的深度也表示怀疑,对一切秩序包括社会、生活、家庭的秩序的合理性、规则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对一切社会生活和伦理首先有关的责任心表示怀疑,在他们眼里,婚外情、一夜情、包二奶、第三者、换妻、换情人等荒唐的事情成了时髦,一些婚姻、爱情因此被边缘化了,而在这些问题上我不愿意看到青年人过早地失去爱情,不愿意听任爱情的价值被诋毁,也不愿意看到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不妨在加强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来一些憧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有非常优秀的东西,适当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有好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真爱的存在,可以心醉神迷地听见非常富于美感价值的对爱情深情的赞美。《诗经》中第一篇,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读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很多人都读过,甚至有些人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这首诗为何能够流传这么多年?好在哪里?我想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在中国诗歌史上占着非常显著的位置,中国的文人尤其是过去的文人没有读过这一篇的几乎没有,我们现在的很多中学生、大学生也都读过。

第二,这一篇受到过孔子的称赞,孔子说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关雎》所表露的情感乐观但不放荡、情思绵绵但不低沉哀伤。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关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关雎》是两千多年前两性心灵对话之初开出的绚丽的花朵,有人说它是性启蒙之作又是爱情启蒙之作。

第四,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把两性之间微妙复杂的感情,即我们所说的爱情的本质特征几乎都触及到并都表现出来了,如果你仔细读就会感觉到:

1。它写出了爱情缘于两性相悦,缘于异性之间的吸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小伙子看见雎鸠在沙滩上成双成对地行走,再回过头看见在河里采摘的美丽的姑娘,一下子心生好感,甚至有了求偶的愿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爱情本来就基于两性相悦,包含着原始的等待升华的性爱、欲望在里面,我们用不着回避,这种欲望是等待升华。这让我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扉页上的题词,前几句是“哪个青年不擅衷情,哪个少女不擅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品味经典……探寻爱情的意义和境界(3)

2。《关雎》写出了最真实最热烈的感情,爱情最怕的就是作假,搀假怎么能相爱呢?《关雎》表现出来的爱情是非常热烈的,这种感情是非常真挚的,所以才会唱“我看见她了,我日日夜夜都在想”。

3。这首诗还表现出了对爱情不光是表现对异性的爱慕,不光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还表现对爱情执着的追求。两千多年前社会条件不一样,不可能打电话写情书买鲜花,也不可能买房子买汽车买钻石,但写出了对对方的思念非常强烈,每天日日想夜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强调想念非常深非常强。需要讲的就是我们说爱不是单方面的赞美,在感情的取值上应当是同等的,虽然只是在用诗歌的形式初露心底,但透露了对爱情相互的理解,爱她就想娶她,娶她就想和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关雎》的最后两章就讲的是我要“钟鼓迎之”,这首诗可能读完之后只记得“君子好逑”。它是直到现在流传两千多年还被我们认为是经典作品中最早的情歌,而且在中国的文化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原因是它不但用诗歌的形式肯定了爱情,而且还触及到爱情本质上的很多非常优美的东西,就是刚才所讲的:爱是出自内心的,缘于异性的相悦,一定是真实的、热烈的,一定是执着的,一定是真诚的。爱她就想娶她,娶后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爱的方方面面这首诗都讲到了,孔子也被这首诗征服了,所以他说每次读到《关雎》最后一章时韵好听极了,《诗经》不是写出来的首先是唱出来的,结合歌调唱出来非常美,孔子都被征服了。这首诗肯定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它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情歌之一,虽然实际生活里面的情歌不会比它晚,但编进诗集流传下来得到公认具有示范作用的就是《关雎》。今天讲爱情,从最早的经典作品《诗经》讲起。

再举一首《诗经》的诗,这首诗用现在的白话来讲就是:翠绿的青草遍地长,圆圆的露珠草叶上摇晃,有个美丽的好姑娘滴黑黑的眼珠好漂亮,不期而遇在缘分好,她和我所想的一个样。翠绿的青草遍地长,圆圆的露珠草叶上摇晃,有个美丽的好姑娘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