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情局档案-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情局使用的方法是,发现萨达姆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从中找到突破口。中情局审讯人员每次对萨达姆的审问都是从“无关紧要”的细节开始,比如哪天在哪里见了谁,家庭成员都有谁等。如果萨达姆开口回答这些问题了,审讯人员会慢慢的往事先设计好的方向上引,看他的反应,发现其恐惧、激动和回避的规律及原因。中情局信奉“身体决定思想”,即身体疲劳后头脑就会投降。但是,多日之后,中情局发现萨达姆的确是个人物。他对中情局的审讯专家采接受审判时的萨达姆1937年4月,萨达姆出生于伊拉克萨拉赫丁省提克里特的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他前往埃及开罗大学攻读法律。萨达姆20岁加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并很快成为该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79年,他出住伊拉克总统。1980年起,萨达姆领导了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引发海湾战争。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对伊发动战争。同年4月9日,美军占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政权垮台。2003年12月13日,萨达姆在提克里特附近被美军抓获。2004年7月1日,伊拉克特别法庭开始对萨达姆进行审判。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萨达姆因在1982年躲过杜贾尔村暗杀后,对当地村民采取报复行动,杀害了143人,犯有反人类罪,被判处绞刑。
取了彻底的“不合作”态度,避免与审问者的一切交流,什么话也不说。在审问中,萨达姆对任何问题总是一言不发,不是两眼盯着天花板,就是低头看着地面。有时候,审讯人员会故意问一些“不友好”和刺激性的问题,希望激起萨达姆内心的反感和仇恨,可是萨达姆就如同一个死人一样,毫不为所动。实在被审问人员逼急了,萨达姆就反复念叨“萨达姆,我是伊拉克总统……”极端的情况下,萨达姆还会选择用脑袋去撞墙,审问人员只好先把他安静下来,然后中断审讯。
直到萨达姆在2004年7月份被送到伊拉克特别法庭,中情局也没有问出他们最想要的问题:伊拉克到底有没有生化武器!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中情局在萨达姆身上所犯的一系列愚蠢错误已经被挽回了。可是,中情局却无法被挽回。
中情局档案 第15章 极品拉登
世界头号恐怖人物本·拉登从一登上历史的舞台,似乎就在考验中情局在反恐方面的能力。在中情局眼中,拉登是一个绝对考验他们的极品。中情局当年引以为傲的秘密行动在拉登面前无法施展,情报搜集虽然偶有成就,却被总统以各种理由推翻。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情局终于赢得了胜利,拉登被击毙。
优先课题
下面发生的事肯定会到来,只不过是早晚的区别而已。
1993年1月25日,克林顿上台还不到一个星期,中情局总部人口外的交通信号灯下,中情局60岁的官员史塔尔正在车里等着绿灯,在他的后面有很多车辆,里面坐的都是中情局工作人员。突然,史塔尔从倒车镜中看到一名青年下了车,和他一起下车的还有他手中的一支人47攻击型步枪。此青年一下车,就开始用步枪扫射。最先被他扫射到的是中情局秘密行动通信官达林,然后是中情局医生班内特,然后是史塔尔,最后是中情局工程师摩根。扫射完毕后,该青年又回到第一个目标达林身上,一枪轰掉了他的脑袋,然后扬长而去。整个过程只有30秒。这就是震动中情局的“中情局大门枪杀事件。”此次事件发生后,克林顿总统居然没有按照惯例来对中情局表示慰问,这使得中情局总部愤怒不已。但事情还没有完,一个月后,世贸中心地下停车场发生爆炸案,造成六人死亡,里面虽然没有中情局官员受伤,但中情局已经开始向恐怖主义开战。
这两件大事的发生,使得中情局最终把恐怖主义变成最优先考虑的课题。
1993年,卡西在中情局总部的人口处杀害了两名中情局雇员后逃之夭夭,美国随后对他发出了通缉令。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中情局虽然知道卡西就在阿富汗境内,但却无法捉到他。因为当时中情局在阿富汗没有任何人手。
为了尽快捉住卡西,中情局指示巴基斯坦分站招募一批阿富汗“雇佣兵”来执行追捕卡西的行动。于是巴基斯坦分站精心挑选了在上世纪80年代抗苏战争中和中情局有过合作的30多名阿富汗部族武装人员,在这些人的努力下,1997年5月末,一个巴鲁什人走进卡拉奇的美国领事馆,告诉一名工作人员他获得了有关卡西的情报。三个星期后,由中情局官员、巴基斯坦情报官员和联邦调查局官员组成的小组在巴基斯坦的一家宾馆中逮捕了卡西,将他押回美国受审。2002年11月14日,卡西被处决。当然,这个对付恐怖主义的特别小组针对的不仅仅是卡西,还有其他恐怖主义分子。不过,在将卡西捉住后,当他们要面临解散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进人了中情局的注意范围中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本·拉登。
在中情局1996年关于拉登的情报里,只是知道此人是个特别有钱的阿拉伯富商,并且是个虔诚的穆斯林。1979年,苏联人侵阿富汗,拉登离开沙特阿拉伯辗转进人兴都库什山脉,参加了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自此后,世界人民经常听到的“圣战”开始了。
当时的抵抗苏联运动的大多数领导人对拉登的印象极为深刻。他是个特别大方的人,常常给人金钱和衣服,并且吃住都与反抗军战士在一起,一点都没有富商的习惯和架子。
在阿富汗抵抗苏联军队的侵略中,拉登不但赢得了声誉,还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1988年,抵抗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拉登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一名为“阿尔一伊达”(阿拉伯语“基地”之意)的大本营,专门训练“圣战者”。
乌萨马·本·拉登
拉登家族的商业帝国是由拉登的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这个目不识丁的也门人来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市闯荡。凭借自己精明的商业头脑和与沙特王室的良好关系,拉登的祖父慢慢成为吉达最大的建筑商。1968年,拉登祖父坠机身亡,建筑公司由拉登父亲继承。拉登的父亲年轻时在英国留过学,凭借这一背景,他逐步将家族的生意扩展到全球,并和美国政界交往甚密。1988年,拉登父亲同样区飞机失事遇难。此后,拉登的大哥接管了集团生意。2000年时,拉登家族是沙特最有势力的家族之一,总资产估计达50亿美元。拉登祖父辈一直与宗教极端主义分子有联系。20世纪70年代,拉登的哥哥与不少宗教狂热分子交情不错,并且为他们提供了诸多物质帮助。
名虔诚的穆斯林称,“基地”的目标就是“统一所有的穆斯林。”而建立伊斯兰教国家在此时的形势下只能依靠暴力,因此,“基地”要推翻几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来是“腐败无能”的穆斯林政府,最要紧的就是驱逐这些国家的西方势力。
事实上,中情局在此时就与拉登多有接触,因为美国希望阿富汗战争能把苏联拖垮,所以极力支持反苏联的军队。拉登当时得到了中情局的大力支持。中情局的一些在阿富汗的官员还称拉登为英雄,而拉登后来所施展的一系列阴谋诡计与暴力手段,有很多都是从中情局那里学来的。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拉登回到沙特阿拉伯。1990年8月,伊拉克人侵科威特,沙特担心自己会成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答应让美国军队驻扎本国。拉登大为愤怒,向沙特阿拉伯国防部长建议,靠本国的实力就能击败伊拉克。当国防部长问他靠什么的时候,他很严肃地说:“我们用信仰来打败他们。”沙特政府嗤之以鼻。拉登极为恼火,他发表声明说,沙特王族允许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的基地,对穆斯林来说是一种犯罪行为。拉登频频向广大教徒发出号召,使用暴力手段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将沙特王室推翻。1994年4月,拉登被沙特取消了国籍。这让拉登最终孤注一掷,凭着其家族在建筑业中所积累下来的数十亿美元的家财,开始了他的活动。只要哪一地区的穆斯林陷入困境,他就会帮着招兵买马,甚至带兵征战。由于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屡屡想在穆斯林世界站稳脚跟,这俨然与拉登“统一”穆斯林世界的愿望背道而驰,所以,拉登最终把打击目标专注地放在了美国人身上。1996年1月,中情局成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反恐小组,全力对付拉登在苏丹的工作站。
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本·拉登在哪里?他的巢穴在哪里?支持他的后勤管道和途径在哪里?他们是怎么相互联系的?他的支持者和盟友是谁?谁在赞助他们?”该部门的代号是“人”,拉登是它通俗的叫法。几年后,这个部门的人数可能翻了至少几十倍。中情局的这个小组刚成立,就隐约觉得拉登会向美国的海外目标发动攻击,因为他们有可靠情报,拉登正大力资助北非的恐怖组织,于是,中情局通过政府向苏丹政府施压,迫使他们驱逐拉登。拉登被迫于该年的5月份辗转返回到他的成名地阿富汗。在阿富汗巩固了他的基地后,很快就让他庞大的国际网络投入工作。
完成他们的计划:活捉拉登。
9·11前的追捕行动
1998年2月,拉登突然宣布,他是奉真主之命执行杀美国人的任务的他的这份声明让中情局大为震动,巴勒斯坦工作站站长施罗恩制订了一个计划,打算趁拉登到阿富汗南部大城坎大哈时将其绑架。这一计划立即得到中情局局长特尼特的赞同,要求“拉登处”协同特别行动小组执行计划。1998年5月20日,特别行动小组与“拉登处”展开了为期四天的最后正式演练。
按照计划,特别行动小组将目标锁定在一个距离坎大哈机场仅五公里之遥的塔尔纳克农庄。绑架成功后,行动小组再把拉登藏在事先寻找到的一个隐蔽的洞穴中,一个月后,再由美军特种部队派飞机将其秘密接走。拉登此时的确就在塔尔纳克农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还明目张胆地使用卫星电话,于是,他的行踪自然就非常好确定了。
特别行动小组从2月份开始就对农庄周围的地形进行了勘察,中情局则借助卫星绘制出了农庄的地图。根据计划,有大约30名武装人员参加此次绑架行动,他们分两个小组行动。
第一个行动小组将在凌晨穿越沙漠地区秘密向农庄逼近,用无声手枪干掉警卫。然后对拉登和他妻子睡觉的房间发动突袭,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他。最后,他们将拉登带到农庄的正门,在那里,第二个小组已经准备好两辆汽车,他们把拉登塞进汽车,开到距离50公里的隐蔽山洞中,计划就告成功。
一直到5月20日之前,中情局官员对“拉登处”制订的绑架拉登计划进行了数次修改。最后,白宫反恐协调员里查德克拉克来到中情局总部,和中情局负责反恐事务的官员奥康奈尔讨论了这项计划,包括费用和风险。费用不多,但风险却有。自信的中情局认为风险可能会造成无辜平民的伤亡。
坎大哈
阿富汗第二大城市,位于该国南部勒齐斯坦沙漠东北端海拔1000米的绿洲上。是阿富汗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普什图族聚居的中心城市。
坎大哈建城于公元前4世纪,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波斯和印度诸王朝争夺的军事重镇。1747年,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在此称王,建立阿富汗王国,以坎大哈为首都。虽然阿富汗的首都很快便迁往喀布尔,但是坎大哈作为阿富汗南部地区中心的地位自此一直未被动摇。
1995年,塔利班便是从坎大哈突然崛起,几平一统阿富汗。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也是出身坎大哈的部族首领家庭。
因为卫星拍照和地面侦察表明,在农庄生活着数十名妇女和儿童,如果出现失误,就很可能殃及无辜。但这种风险对多年以来中情局的行事作风而言,简直不值一提。可在6月初,特尼特局长最终取消了这一计划。中情局的解释是,如果真的发生意外,会使美国在阿拉伯世界成为“屠夫”的代名词。该行动被取消两个月后,1998年8月7日,拉登命人同时对美国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使馆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自杀式袭击,共造成224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这两起爆炸只相隔4分钟。事后,“拉登处”的一名情报官冲着特尼特大喊大叫:“你要对这些死者负责,那时你完全有机会能够抓到他,但是你却没有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采取行动。”特尼特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可当他决定实施那项计划的时候,拉登已经离开了塔尔纳克农庄。
此后,“拉登处”再也没有找到好机会对拉登下手。几年后,一位退休的“拉登处”特工朔伊尔这样说道:“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干掉他(拉登),尤其是在1998年到1999年之间。这样的机会至少有8到10次。中情局向上面报告了掌握的情况,并提出抓住他或从空中对他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行性报告,但没有一次得到批准。决策者担心,美国一旦采取行动,将会被指控为搞暗杀。这样做一是代价太大;二是会得罪欧洲人;三是会引起穆斯林的愤怒。这些机会都出现在克林顿时代。”
正如朔伊尔所说,9·11之前,中情局有太多的机会使拉登无法活生生地看到9·11惨案。朔伊尔回忆说:“1998年12月,我们得到情报,拉登某晚在阿富汗坎大哈城的一所房子里过夜。我们非常准确地掌握了这个地点,并再次提出用导弹或飞机从空中干掉他。但这一方案又被否定了,原因是那座房子的隔壁是清真寺。决策者担心会炸毁那座清真寺,从而引起伊斯兰世界的愤怒。”朔伊尔说:“如果那时干掉了拉登,就不至于(在9·11事件中)丧失3000条美国人的命。”
三个月后,1999年3月,又有一次机会摆到了中情局面前。“拉登处”得到情报,拉登正在阿富汗南部沙漠中的一个狩猎营里和某中东国家的几名王子一起享乐。“拉登处”提议用导弹把整个营地夷为平地,但是遭到了拒绝。白宫最担心的是,导弹会同时伤及那些王子,由此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会使美国在穆斯林国家陷人更大的危机中去。
到了小布什时代,中情局对拉登似乎已经没有了从前的敏锐感觉了。2000年10月12日,美国“科尔”号驱逐舰在也门的亚丁佰遭到一艘满载炸药的小型橡皮艇的自杀式攻击。中情局黯然神伤。也就是从那以后,拉登变得似乎谨慎到出奇的地步,行动十分诡秘,有时候一天要换上三个地方,“拉登处”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情报,都无法得知拉登到底在哪里。
9·11之后,拉登更成了神奇的影子,他完全进人地下秘密活动状态,想发现他已非常困难了。另外,美国发动的对萨达姆的战争实际上帮了拉登“美国是伊斯兰的敌人”的宣传,“伊拉克战争,使一些穆斯林更相信拉登,认为美国确实是一个殖民主义大国。”。
这一切对美国都不利,而拉登在9,11后更是给中情局出了一个难题。
朔伊尔是个性格直爽的情报官,因而与上司之间不断出现分歧和麻烦。1999年,他离开了拉登处。“我想我可能太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我一直强调,我们在追捕这个目标时没有投入足够的力量,不够放手,不愿意冒风险。”他说,离开了这个岗位,他如释重负。不过,“9·11事件”发生后,他又被请回了拉登处担住特别顾问。
克林顿时期的中情局秘密行动处二号人物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