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救硕宰约旱亩魅硕鹘鸨ǖ囊淮未蟊硌荩淅戳ヂ鲋档米邢阜治觥�
朝鲜半岛自四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互相争斗,此消彼长。一直打到公元七世纪。公元594年,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朝贡。日本也于608年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册封关系。在这三国中,新罗和唐朝关系密切,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文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9、10月间,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日本人遂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7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8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9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5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公元663年3月,日本又增兵2。3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5、6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8月13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公元663年8月17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8月27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岂料首日水战一开,两军战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敌唐军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搏,日本的倭刀虽锋利,也难敌唐军的长矛勾枪。
《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朝鲜)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次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阵中,引三国时吴蜀联军火烧赤壁的战法,突然连连发射燃火的矢箭,敌方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顿然陷于火海。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皆投降,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5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1白村江之战的惨败,也促使日本退守本土,900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但是,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7白村江交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z此后,大唐帝国不仅没有惩罚日本人,反而以更加慷慨的姿态资助日本的发展。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四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小唐朝的中国人是日本人的师傅,而且长期在世界上处于最强者的位置。要证明自己的强者地位,就必须打败中国人。在日本人看来,只有击败中国唐朝,才能证明自己学成出师,也只有征服中国人,日本人的神国地位才能得到确认。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日本人都是把唐朝视为挑战的对象,中国被称为唐域,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说自唐朝衰亡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势趋于衰弱,日本就很少再派遣遣唐使过来朝贡了,日本人的强者意识使他们只认可强者的国度,对于弱势国家,他们基本没有兴趣。
网在白村江之战被打败后的日本人在此之后对唐朝更加恭顺,好像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不过,挑战大唐的意愿没有任何改变,此后的日本人,特别注意学习唐朝的军事。同样,对于邻国朝鲜,有文字记载的1000多年的日本历史,就是一部对朝鲜民族实施侵略、杀戮和凌辱的历史。
大和国大约兴起于公元3世纪末,在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的除北海道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但新兴的大和国在立国之初,就将征伐朝鲜作为自己的目标。公元4世纪中叶,大和国即开始策划进攻朝鲜,公元4世纪60年代,大和国终于攻入朝鲜半岛,征服了今朝鲜半岛庆尚南道地区,建立任那地方政权,并设立“日本府”对朝鲜人进行殖民统治,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被迫成为日本的朝贡国。
公元4世纪末,大和朝廷随着国势的增强,更加加紧了对朝鲜人的殖民掠夺。据高句丽好太王碑记载,倭(指大和国)于公元391年渡海击破百济、新罗,迫使其国人成为臣民。公元399年,倭寇大举进攻新罗,“倭军遍布新罗国境”,直到公元404年,倭军才被高句丽打败。
日本最早的史书就有关于早期日本人企图欺凌朝鲜的记载。早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日本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统治者神功皇后就以“毅然”侵略朝鲜而世世代代受到日本人的崇拜。
《新编日本王室史话》这样记载:神功皇后不仅“容貌秀丽”,而且“聪明睿智”。她的丈夫仲哀天皇死后,她为了稳定军心,决定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她一改仲哀天皇攻打熊袭(当时日本列岛上的一个叫狗奴国的地方),决定西向出征朝鲜半岛,公元232年,倭人围攻新罗都城金城。新罗王亲自率兵迎战,才将倭人打退。但是,神功皇后没有白来,倭人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图书,班师回国。
从此之后,每当日本人想要攻打朝鲜人的时候,总是要先把这位神功皇后的“功业”重新炫耀一番,以激励那些继承神功皇后“事业”的子孙们。此后,掠夺朝鲜人便成为了日本人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公元5世纪的时候,经常渡海侵掠朝鲜半岛的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任那”殖民政权,并以此为基地,大肆抢掠朝鲜人的财富。公元530年左右,日本人终于从朝鲜人那里获得了其梦寐以求的先进技术——百济国同意向其贡献五经博士、易博士、历博士、医博士、药剂师、乐工、僧侣等高级知识分子,对促进日本文化的进步,赶上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552年10月,百济国又向日本大和国贡献了一尊释迦牟尼的镏金佛像和若干经卷,从此佛教传入日本。
尽管朝鲜人源源不断地给日本人提供财富和技术,日本却并不满足,继续增兵扩大对朝鲜的占领,无奈技不如人,公元563年,日本人被新罗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日本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朝战争才算告一段落。公元571年,多次策划攻打新罗的钦明天皇一病不起,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攻占朝鲜半岛。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先占朝鲜。
16世纪末,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继续其统一日本列岛的事业。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深知各大领主如德川家康等对他的服从是不坚定的。而且在全国领地的重新分配中,丰臣秀吉所得的直辖领地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联合起来,他将处于劣势。
因此,丰臣秀吉希望打击这些大领主的势力。将大领主所积蓄起来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够消耗其实力的战争中去。于是,丰臣秀吉物色了朝鲜,作为制造这样一场战争的目标。
此外,丰臣秀吉还企图以陆军通过朝鲜,从而入侵明朝。
丰臣秀吉的这一企图,早已有之,早在征讨毛利的时候,丰臣秀吉就写信给织田信长说“臣必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9年,他致书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1592年4月(明万历二十年),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在釜山登陆,战争正式开始。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鲜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二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小西行长首先在釜山登陆成功后,加藤清正率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庆尚道的朝鲜水军则彻底被九鬼嘉隆所败,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舰,根本无法配合陆军阻止敌人登陆。结果小西行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莱城。然后整个先遣队按照计划分成三路:小西行长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在忠州同小西行长会师,进而直逼京城(汉城)。黑田长政则越过秋风岭北上,以策应友军。与此同时,日军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区。
同陆军的接连胜利相比,日本水军却是连连受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全罗道的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马娴熟,精通兵法,尤其善水战。4月20日,他就调动全道的水军赶往庆尚道去重新编组被击溃了的庆尚水军。5月7日,在玉埔海面突然袭击了停泊在这里的日军50艘舰艇,共击沉了26艘,其后在追击到永登浦时又破坏了5艘。紧接着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袭了日军的补给船队,又击沉13艘。结果使得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失败,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
而此时的日本陆军在占领京城后兵分两路:小西行长过开城向平安道进发,加藤清正攻打咸镜道,直抵中朝交界的会宁,这时朝廷宣祖已经逃到了义州。结果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陆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鲜半岛。要不是水军惨败,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线,恐怕朝鲜不等中国出兵就已经灭亡了。
此时的大明王朝尽管朝政腐败,但余威尚存。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遂决定援朝以巩固辽东和京师。于是明朝于1592年6月2日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先锋戴朝弃、史儒率部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李王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也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日方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59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岛大捷。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敌残余部队。
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与天朝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当冲入好像是空城的平壤时,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长部的伏击。日军的火枪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史儒当场身亡,其余兵将更是死伤惨重。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使本来对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丰臣秀吉不可一世,立即派岛津义弘增兵朝鲜,企图从陆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出乎丰臣秀吉意料,大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大规模援助朝鲜。李如松43000大军于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战宣布开始。
1月6日,明军包围平壤,次日总攻开始。小西行长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而李如松则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同时以火攻对抗。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也中弹而死。最后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长同样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小西行长连夜率残兵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从后面追杀,又歼灭600余人。一共消灭了1646名日军、生擒5名,明军伤亡为796人。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中联军要多。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联军。明兵部尚书还主张和谈,而另一方面丰臣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合,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还是决定和谈。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丰臣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交日本的和谈条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鉴于日军可能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8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海军的总司令官,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明、日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仍然处于僵局状态。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淞的水军,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4000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2700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