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拿破仑时代-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时,德意志帝国还处在从各个方面建立和巩固帝国基础的阶段。为了
不让强邻法国在西方再起,“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外交以削弱法国为核心,
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俾斯麦布下了一盘外交棋局,
即联合奥地利,拉拢俄国,挑起英俄争端,同时离间英法,以全力孤立和打
击法国。俾斯麦深知,1871 年虽然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取胜,但法兰克福和约
决不可能完全摧垮法国。事实如此,70 年代法国已迅速恢复,1873 年法国提
前向德国交付了50 亿金法郎的赔款。9 月,最后一个德国士兵撤离法国的领
土,从而结束了法国6 省区的被占领状态。法国从1873 年5 月开始,政权又
回到了保守的君主主义者手中,麦克马洪元帅接替了梯也尔,当上法兰西共
和国总统,并做出卧薪尝胆的姿态。俾斯麦明白,这意味着法国有可能同神
圣同盟时期的路易十八一样,受到沙皇和其他专制君主、以及敌视新教德国
的耶稣教团的支持。这样,他想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举措就很可能难以奏效。
同时,法国人也摩拳擦掌,战争的屈辱,使法国人中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高
涨。法国战后很快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重建军队,不久议会又通过改组军
队的议案,把每个团队步兵营数从3 个扩增至4 个。法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锐,法德关系也势同水火。
俾斯麦搞了一套回旋战术,领导着新兴的德国周旋于欧洲列强之间。俾
斯麦外交棋盘的核心是“三皇同盟”,他全力维护“三皇同盟”,①同时又适
当照顾英国利益,借英国力量来维持大陆均势,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在
1875—1878 年的东方危机①中,俾斯麦鼓动俄国挑起战争,同时又在柏林会
议上扮演“仲裁人”角色,压制俄国的过分要求。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是因得
到了俾斯麦通过外交官拉多维茨传达的“德国力图有裨于俄国政策并倾向在
重大问题上附合俄国的意见”这一讯息,又获得俾斯麦准予德国银行借予俄
① 三皇同盟:这是俾斯麦所策划的拉拢俄、奥匈,孤立法国的外交核心。1872 年9 月,德皇威廉一世、
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三皇及其外长会晤于柏林,达成成立三皇同盟谅解。
1873 年5 月,德俄先定立军事协定,4 月,俄皇与奥匈帝国定立正式条约,10 月德皇也在条约上签字。该
条约规定,三皇在发生争执时,有义务进行协商;遇到来自第三方面的攻击威胁时。有义务采取共同方针。
① 1875—1878 年:“东方危机”,1875 年夏天,巴尔于半岛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爆发反土尔其素丹
的民族起义,俄奥共同进行干涉,英国宣布反对干涉土尔其,支持奥斯曼土尔其政府持强硬态度。1877 年
4 月24 日爆发了俄土战争,1878 年6—7月,英俄奥法意德和土尔其、巴尔干各国代表召开柏林会议以解
决问题。
国1 亿卢布以应军需的承诺,才敢于在1877 年4 月对土尔其正式宣战的。俄
军取得节节胜利之后,俾斯麦却转而支持英奥立场,胁迫俄国作出让步,签
订《柏林协定》。“东方危机”中俄国并没有能通过这次所谓的“援助斯拉
夫兄弟”战争进入巴尔干地区,仅仅从土尔其取得亚洲的阿尔达罕、喀尔斯
和巴统地区;反倒是英奥达到预期目的,英国得到了塞浦路斯岛,奥匈帝国
则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占领和治理权。
柏林会后,俄国因俾斯麦落井下石,翻覆云雨,对俾斯麦政策发动激烈
指责,德俄关系骤然紧张。俾斯麦又转而采取了新一轮的步骤,以巩固他的
反法中心阵地。他暂不理会亚历山大二世不断施加的压力,反与和俄国矛盾
已深的奥地利结盟,说服安特拉西签立了针对俄国及其盟友的“德奥军事同
盟条约”。回到柏林,俾斯麦又向各方隐瞒条约的真实内容,在回答俄使的
询问时,他把维也纳之行说成是警告奥地利不要对俄抱任何敌对情绪。与此
同时,俾斯麦又做出了要和英国谈判的姿态,指使驻英大使明斯特会晤英首
相比康斯费尔德,就关于在德俄冲突时“英国将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进行
磋商。德奥同盟以及柏林——伦敦往来频繁的消息迅速传到克里姆林宫,亚
历山大二世神经格外紧张,不得不指派主张德俄亲善的沙布罗夫从内定的驻
君士坦丁堡大使改任驻柏林大使,并要求他:“通过与德缔结协议,为俄国
取得必要的支持。”这样,俾斯麦以迂回外交的方式纵横掸阖,迫使俄国又
乖乖回到了三皇同盟的轨道。
待沙布罗夫见得俾斯麦,以沙皇的名义向德国的宰相声明,俄国今后的
政策仅仅是防御性的,除了执行柏林条约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之后,俾斯麦
眼见成功在即,立即通知明斯特,结束了同英国的谈判。1881 年6 月,三皇
协定续约,德奥俄三国又恢复同盟关系,在东方危机和柏林会议上一度失衡
的大陆政策,又重新回归原先俾斯麦的既定轨道。1884 年3 月,三国在柏林
举行会议,决定三皇协定又续定三年。通过俾斯麦,欧洲各国都见识了德国
人的外交手腕。
新闻报业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发达了,舆论、报纸不断地向人们传达各
种各样的信息。政府的各项政策通过报纸的评论而为人们所熟知。阿登纳正
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对外交政策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思考,他认为俾斯麦的
外交政策“聪明而有远见”。实际上,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欧洲,谁不佩
服俾斯麦的外交呢!
父亲是政府职员,因而常常把一些政治问题带回家里同几个儿子讨论。
在外交上,一家人几乎一致对德国的纵横稗阖予以肯定,但俾斯麦的内政问
题却常是家里争论的焦点。老康纳德十分尊敬俾斯麦,几乎对宰相所有政策
表示理解和维护,但年轻的儿子们则不然,阿登纳虽然年少,却常常振振有
词,尤其在对俾斯麦《反社会主义非常法》①问题上,父子之间经常意见相左,
争论不休。从1881 年开始,社会民主党在议会的选举中不断获胜,1881 年
取得12 个议席,1884 年又得24 席,工人领袖辛格尔以及倍倍尔、威廉·李
卜克内西等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阿登纳和他的哥哥们认为社会民主党力量
的壮大恰与俾斯麦对工人运动的无情镇压有关,同时,他们也向父亲指出这
项法令有违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精神。阿登纳清楚记得在圣诞节时流传着许多
① 反社会主义非常法(sozialistengesetz),是1878 年俾斯麦制定颁布的一项反工人运动的法令,1890 年废
除。
照片,照片上印着来比锡社会主义者在他们自己家里圣诞树下被捕的场面,
阿登纳认为这是残忍而野蛮的行为。这种看法左右了他的思想,并随着时间
的流逝日渐加深。至死他都对《非常法》深表遗憾,认为是俾斯麦一生中两
大错误之一。
阿登纳认为俾斯麦的另一错误是在70 年代为打击天主教徒和中央党而
发起的文化斗争。少年阿登纳曾听人讲在艾弗尔山区②的有些天主教教士不得
不穿上蓝色的劳动服,化装成农民,走村窜寨,为找个仓库做弥撒,以防宪
兵发现。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内政气氛。伸斯麦意欲打击天主教旧势力,
缓解国内宗教矛盾,可这一举措反而加剧了国内宗教矛盾,影响了以后党派
政治的发展。尽管少年阿登纳当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一种感性认识
的基础之上,但这种认识左右了他日后的政治倾向,午餐桌上的争论可以算
作他政治意识的萌芽。
在中学毕业之前不久,老康纳德就告诉阿登纳,家里没有足够的钱供他
上大学。阿登纳尽管内心失望,却异常平静地接受了父亲的安排,中学一毕
业就到银行做了一名练习生。两个星期之后,老康纳德看出儿子异常痛苦,
便与妻子重新盘算了一下经济状况,决定进一步紧缩家用,供他去念大学。
老康纳德对儿子说:“孩子,我们试试看吧广”,就把他从银行里接了回来。
于是阿登纳上了大学,第一学期他就学于布莱斯高的弗赖堡①,主修法律。
后来,他又转入了慕尼黑,在那儿念了一年书。那儿他主要听法律和国
民经济学两门课程,最后他在波恩大学学习了一年半,还在波恩通过了律师
资格的考试。法律的学习培养了他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他日后在政坛上
简单明洁干练的政治风格,与他这几年法律的学习不无关系。阿登纳知道,
他是由于家庭作出牺牲才得以接受大学教育的,因此他学习异常勤奋,努力
争取学校的助学金。为了延长学习时间,赶走睡意,他常在深夜将脚浸在冷
水桶里。
漫长的学习时期终于过去了,阿登纳的考试成绩虽然不是最出色的,但
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的理想是在乡村当一名公证人②。他
的一个哥哥汉斯这时已经在波恩附近的一个乡村做了教士。在波恩时,阿登
纳常常去乡村看哥哥,他十分热爱乡村美丽清新的大自然环境。居住在一个
美丽的地区,工作不要太多,这就是他的理想。
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② 艾弗尔山区(Eifel)在莱茵兰——法尔次州西北部。
① 布莱斯高在德国南巴登,弗赖堡为其首邑。
② 公证人(Notar).指证明契据,收取宜誓书等的官员。
初露头角
歌德曾经说过:“啊,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两个灵魂。”
歌德一语道出了德国人的精神个性。在年轻的康纳德·阿登纳内心深处,
同样有着两个灵魂:一个渴望与大自然亲吻,另一个却时时在等待世俗使命
对他的召唤。
世纪之交的德国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巨大变动。1888 年,德皇威廉一世去
世。皇储腓特列三世早在继位之前就已身患量病。在继位99 天之后,腓特烈
三世也撒手而归。这样,皇位就落到了他29 岁的儿子威廉·凯泽手中。新皇
被称为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有着很高的天赋、敏捷的理解力、出色的记忆力,他的想象力
也十分丰富,能异乎寻常迅速地接受一切现代的和新生的事物。他为此相当
自傲。
这位年轻的皇帝以善作鼓惑性演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名位与
权势有着近乎狂热的执著。所以当他大权在握时,必然导致他与长期执掌帝
国大权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之间的冲突。等到白发苍苍的老宰相公开表示
他认为年轻的新君主在政治上缺乏经验、欠成熟时,缺乏自信心而又敏感得
有些病态的威廉二世马上一反常态,将对这位老政治家的钦佩之心转变为因
受触怒而产生的敌意。帝相冲突在威廉继位后不久,便在内政外交的各个方
面公开表现出来。最后威廉忍受不了俾斯麦对他的“教导”,干脆罢黜了老
宰相,自己来管理国家。
几乎是在转瞬之间,俾斯麦的时代就逝去了。新皇威廉二世打破了老宰
相的陈规,竭尽全力转动国家机器。此时,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总产量
迅速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1871 年,德意志帝国在凡尔
赛宫镜厅宣告成立之时,德国居民的绝大多数还在农村及中、小城市里生活
与工作。而此时,德国人口与版图几乎是魔术般地起了变化:在鲁尔河沿岸、
在德国中部的产煤区、在萨克森、在西里西亚和南德地区,如同被巫师从地
里召唤出来一般,大片大片的工业中心拔地而起。1900 年,这些地区聚集了
全德人口的54%、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几乎是以飞一般的速度
在发展着。时代之风影响了德意志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旧习惯、旧风俗随
时光流去,城市和乡村几乎每天都在变换新的容颜。时代在变,交通工具的
变化反映出时代的节奏变换:马拉车不知不觉为有轨电车代替,接着,戴姆
勒和本茨汽车开始征服公路,当小汽车把人们对乡村田园的沉思默想碾得粉
碎之际,天空又成了人们开发的新领域。城乡在变化,社会生活也在变化,
年轻的德皇站到了时代的潮头摇旗呐喊,呼唤着新的精神文化和政治价值标
准。
正是这一切的变动,激起了年轻的阿登纳投身时代洪流的勃勃雄心。
大学毕业后,阿登纳已经长成一个挺拔的青年,不复是科隆街头那个孱
弱的少年人。他精力充沛、敢想敢干。在父亲的帮助下,阿登纳进了科隆中
央党领导人考森所开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中央党是保守的天主教政党,也即
是后来阿登纳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前身,而考森是中央党科隆市议会的
议会党团主席。阿登纳在考森的事务所里做了两年的代理律师,后来他成为
科隆法院的陪审官。不过,阿登纳的父亲只是科隆市的一个中级官员,虽然
受人尊重,但是社会地位并不高。即使做上了陪审官,小阿登纳也很难自由
进出于上流社会。
1906 年的一天,命运之神敲开了阿登纳的门。29 岁的阿登纳偶然获悉中
央党有一个市长助理的职位空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考森有对这个职
位人选的任命权。他立即去找考森,说:“考森先生,我替您工作已两年了,
您了解我,能够对我的能力作出鉴定。为什么不让我去呢?我能干得比其他
人更出色。”考森为这个年轻人身上所透出的胆量和自信所打动,当即定板
把市长助理的空缺给了阿登纳。阿登纳言之不谬,他干得的确不错。一开始
时,市长让他主管税务局的工作,由于他工作出色,没过几年,他就被委任
主管财政,并且成为市长第一助理。1907 年,市长职位空缺,科隆市议会委
任他代理市长之职。阿登纳的出色表现,引起各届关注,众家好评。这时,
他在科隆政界的基础已经确立起来了。他也在做市长助理期间学到了许多具
体实际的东西,上了很好的一课。
也正是在这期间,阿登纳爱上了一位美丽的金发女郎——艾玛。他很快
同她结了婚,并在勒恩多夫①建立起了一个幸福的小家。艾玛聪明而娴静,她
为他生了三个小孩,但是,由于太多的操劳,艾玛的身体垮掉了,并且一天
比一天槽。阿登纳挚爱他的妻子。在艾玛患病期间,不论工作多忙,阿登纳
在每天午间和晚间都定时赶回他们的家,陪伴在艾玛床前。他为她朗读、陪
她聊天,直到她入睡。但死神终究是忌妒他们相爱,阿登纳和艾玛在一起生
活的时间并不长。1916 年,长期患病的艾玛终于在科隆去世。艾玛的死对阿
登纳打击沉重。他们最小的孩子丽亚当时只有三岁。
在妻子生病期间,阿登纳的身体也不好,医生诊断出他患有糖尿病。当
时的医学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有效药品,得糖尿病的人大多很快致死。
但阿登纳几乎一直是在用钢铁般的意志同这种疾病作斗争。作为市长第一助
理,他常常要参加科隆市的许多官方宴席,但作为糖尿病人,他却必须遵医
嘱严格遵守饮食规定。他在宴会上陪同客人吃喝,但每一次宴会之后,他却
到洗手间去喝一杯温水,再用手指刺激咽喉,吐出所吃的东西。这一切他从
没有向患病的妻子提起过。他怕她的担心会加重她的病情。但她终于离他而
去。
在艾玛患病期间,欧洲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俾斯麦下台以后,威廉二世离开了俾斯麦小心翼翼营建的维持大陆均势
的欧洲安全轨道,全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