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其实你蒙蔽世人-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艺术理论的高深之处,奥妙之巅。

作为中国本土的设计者,我们当然更理解东方文化,特别是作为设计者而不是消费者,越是在文化趋同的时代,越是在强势文化侵染覆盖的时代,我们越有责任光大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越要表现本民族文化独特的风采。我和两位著名的美国设计师作过交流,他们是上海金茂大厦和利兹酒店的装潢设计者,他们看了我们的设计,最喜欢的是上海餐厅一楼、广东餐厅和日本餐厅,对我说了很多溢美之词,我想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喜欢呢?是做工还是材料?其实都不是,应该说,是东方文化本身的魅力。他们也看过中国的园林,也逛了中国的故宫,也了解中国的古典艺术品,为什么看了我们这几个作品仍然被它吸引?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站在一个兼顾到东、西方人欣赏习惯的角度来构筑我们的设计,是用一种相对国际化和时尚化的沟通语言,来表达中国的传统装饰风格和住屋理想,这才是我们获得西方人理解和喜爱的原因。

流行与品位

张:你认为酒店怎样装饰才符合潮流,同时又兼具品位?

海:装饰风格都是受当时当地的群体文化意识影响产生的,很难说哪一种潮流能风靡世界,经久不衰。潮流也是互相借鉴的,我们现在借鉴西方的一些流行因素,而西方现在流行的反倒是中式的。最近我看到一位朋友拿来的意大利家具展最新的资料,一些著名家具厂商推出的2002年新款家具样式中,鲜明地借鉴了中国明清家具的风格。前一段国内也流行西式的沙发配一个中式的茶几,或者在西式的房间里摆一个中式的柜子,或者西式沙发搭配两个中式的圈椅,这种中西搭配流行得很广。我设计东西的时候,很关注现在流行什么、时尚什么。我关注流行不是为了紧跟,而是为了规避!什么叫流行?流行就是明天一定不再这样。

如果总结我们的追求,我想想实际上就是“品位”二字。虽然“品位”是一个玄虚的东西,但纵观国内外的几乎所有的设计,优劣的差别主要在于“品位”的高低。同样几种材料,有的搭配得很傻,有的就是绝配!同样一条曲线,有的就生硬,有的就鲜活;同样一个造型,你大一点,他小一点,你这个就不舒服。品位不像短跑,100米破十秒就是顶级成绩,很少有人能与比肩。艺术不是这个概念。无论作画还是作文,还是做一个建筑装饰设计,一旦进入到艺术创作的层面,成功的基础就不应仅仅限于那些专业规范,而是要有更全面的文化营养,才能对众多的信息都有足够的敏感,才能对传统和时尚的素材都能加以判断和区别。

现在出了一本书名叫《品位》,我认为这本书可能在立论上有些吃亏,因为它把什么是有品位什么是没品位规定得太具体了,比如,把自己画的画挂在墙上就是没品位,沙发带穗也是没品位,这就不一定了,现在某款流行的沙发又带穗了。早已过时的东西突然又流行了,是常见的现象。品位这种东西千变万化,只能靠个人的文化趣味和经验积累,才能得到既有规律又无规律的感受,更不是靠学校老师告诉你,这样就有品位,那样就没品位。我们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叫“文无定法”,怎么写都行。但文无定法并不是没有规矩,装饰设计的品位高低也都是有规矩有规律的,只是这种规矩规律没有具体界线。比如摆一组沙发,现在流行不同样式的随意组合,甚至反差组合,流行无设计的设计。其实无设计也是一种设计,如同文学家推崇无技巧一样,无技巧即是高技巧。无设计和无技巧都不是走笔龙蛇,任意泼墨,好像拿几样东西随便一摆就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还是有很多共通的规则,比如说,我们如果用镜面材料做一个墙壁,那这个墙壁旁边的家具面料就应当用软性的和不反光的东西,如麻、绒、毛之类的织物,才显得舒适,因为它对人的视觉是一种调和。舒适在设计上的含义包括了身体舒适、心理舒适和感官舒适。人的心理是随时代而变的,心理的变化又把感观舒适的标准进行了改造,所以现在也有反其道行之的,故意在硬的亮的物体前再加配同类的家具,搭配得好,也不是不可以,文无定法嘛。但也有搭配不好的。像我这种远远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境界的设计师,还是规矩点为好,搭配镜面的东西,最好还是用麻、绒、毛之类,别非弄一个同样闪闪发亮的东西。但如果你的水平真的达到了那种可以信手拈来尚且游刃有余的化境,就是古人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就另当别论了。

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建筑设计作品并不是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首先是个物质层面的东西,物质生活品质上升到一定阶段,便会凝结成一种文化。文化这个词最早的拉丁文原意就是居住、耕作、精神等,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物质财富及其在精神上的表现。品位的背景和支柱,就是文化。品位也不完全是知识问题,有的人在某一领域内已经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他家中的装修与陈设,并不一定样样都有品位。现在人们说的小资和布波,就是把品位而不是把知识作为标准,他喝的咖啡不一定最名贵,去的酒吧不一定最豪华,但可能最有品位。特别是布波族,他们不肯花五百美元买一双特别耀眼的皮鞋,但可以花两千美元买一双最好的登山鞋,实用在这里也成了品位。可见品位确实是个随时异化且又难以一语说清的东西。

张:施工中某些具体尺寸是否也牵涉到品位问题,比如这个地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高,一定得这么宽?

海:施工工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开个月亮门,上面太高,两面窄,下面的坎又过高,我说这不是月亮门,是放大百倍的钥匙眼儿!施工人员强调客观条件不允许开得过宽。我说一定要解决,否则只能放弃这个方案。因为连尺寸都不规范,还有什么品位可言?

前些时候别人送给我一本书,讲的是美国总统的白宫生活。讲白宫怎么办宴会、怎么装饰花园、怎么开音乐会、怎么接待各国领导人吃早茶吃午餐、桌面怎么布置、台裙怎么围、蛋糕怎么摆,包括侍者的服装怎么搭配,主要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在这些装潢布置的设计中,展现出很多非常传统或非常流行的范例,表现了美国的文化,也表现了物质文明发展至今所形成的生活格调。这本图册是对美国全社会发行的,我起先曾有疑惑,因为站在中国国情的角度,就觉得总统先生这样来显摆,把自己的奢华生活暴露给大众,也太张扬了。但是我们在这本图册里看到美国总统怎样待客,怎样举办国家活动,我们确实又为它的物质文明,为它精致优美的待客场面所叹惊所折服。我们生发出来的景仰,是对文化的景仰,是对物质文明发展成果的景仰,是对它所呈现的人类文明程度的赞叹,进而会产生一种尊敬的心情,而不是对奢华的单纯羡慕。

一个设计师品位的培养,确实离不开物质生活的经验,如果一个从事室内设计的人能够对各类生活都有些许熏陶历练,那么在他为那些生活设计相应氛围的时候,就能拥有更多的灵感和进退左右的自由,因为除了设计必备的知识外,设计者对顾客的了解也应尽量充分。比如对顾客私密需求的理解,对距离感和亲密感的分寸把握;还有对尊贵的认识和给予,尊贵者何时需要受人簇拥,何时又需要安静独处。这些认识和理解对于丰富室内空间设计者的知识体系,非常有用。

20多年以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社会曾经要求各个阶层一律“劳动人民”化,并不提倡个人生活品位的提高。但是在20年后,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如何穿衣,如何吃饭,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已上升到一个关乎社会进步、国家文明的问题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只是能否吃上红烧肉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这个红烧肉要放到什么器皿中吃,用什么样的餐具吃,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吃,还要搭配什么东西一起吃;如果是在宴会上吃,是第一道菜上还是最后上还是中间上的问题。上菜的前后顺序对人的口味的影响,对其他菜搭配的影响,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宴会第一道菜就是大闸蟹,后面的菜肯定全没味了,因为大闸蟹这东西能压过一切食物的芳香,吃过后连手上的余味都难以洗去,所以上菜也有科学的顺序,才能有利生理健康和最佳口味。吃西餐也一样,过去吃面包只配一种黄油,而现在流行配动植物两类黄油;西餐过去非常讲求酒品和菜式的严格搭配,现在则流行随意搭配;过去头盘之后就是主菜,现在头盘与主菜之间还流行配些清口的食品,好让你把前面的味道清掉,以便更好地品味新菜的口感;调咖啡的奶现在也流行搭配淡奶和鲜奶两种,以适应对胆固醇、脂肪摄取需求不同的顾客。消费者生活需求层次的细分与变化,会为品位设计的提升,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和方向。

装潢品位的提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要有材料的支持。外国人创作一个东西,有材料商、材料研究设计者的支持,在中国还很难做到这一点。等到这些材料流到中国的时候,用的人就多了,你用他也用,全是一味模仿。

我们装修时基本上只能在国内市场来寻找可用的东西,而国内材料市场的材料不是靠设计师而是靠经销商的判断来进货的,你只能在他的选择中选择。经销商毕竟是商人,不是艺术家,他的品位毕竟要受市场大众品位的制约,有时经销商选来很有品位的东西,可能还真就卖不出去。

设计品位与社会心理

海:在过去的时代,文化主要围绕着生产而发展,在现今和未来的时代,文化将更多地围绕着消费而发展。在消费观念和生活格调方面,我们过去一向以朴素为时尚,谁要太讲究那还讨厌呢。如果吃一个西红柿还要切成三角状的块放在盘里,还要垫块口布拿叉子叉着吃,尽管成本并无太大变化,尽管这样吃更享受生活之美,但大家都会看不惯的。虽然现在时代变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在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的情调,生活的程序,生活的包装,对生活的感觉等等,都变得今非昔比了。但由于中国的经济还没有高度发达,部分百姓还要面对温饱和生存问题,所以品位的教育目前还不可能特别普及,以致一部分生存得已经很不错的人,也不大关心品位的养成。甚至有个别人会花大把的钱去买一些珠光宝气却很不实用的东西,他们喜欢把财富穿在身上,戴在手上,挂在脖子上,原因是他虽然已经很富,但心理上还是怕穷,还是急于与贫穷划清界线,急于张扬自己的富有。他看中的家具,质量好坏放在其次,重要的是外观是否华丽。装饰和家具一样,其风格样式也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样板。

十多年前很多人的家装都在模仿卡拉OK包房的样子,因为那时有钱人的重要享乐,就是到歌厅夜总会去,所以KTV包房的装修就变成了富裕生活的样板。前不久有一个房地产杂志做了一期“燕莎商圈”的介绍研讨,“燕莎商圈”在北京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重要地区,这家杂志请了很多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的有影响的人来发表意见,也来请我发表意见。他们设定了一个主题,即认为燕莎地区是北京最适合居住的地方。我对这个主题提了一个悖论,我认为燕莎恰恰是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它是一个商务地区,酒店林立,写字楼林立,世界企业五百强中有一百五十多强在此安营扎寨,这里几乎是一片水泥建筑的森林。在时下流行的居住理念中,人类应当更贴近于山水和自然,亲近绿色,接近地气,不宜生活在一个交通拥挤,人流密集的商业中心区域。这种商圈把成百成千的公司商社圈在方寸之地,繁华固然繁华,轻松和健康却无从谈起。我认为现代的居住标准应当是把上班和居住的地方明确分开,要求各有不同才对。这家杂志的一位记者反驳说:燕莎周围的公寓价格是北京最贵的,甚至贵过了长安街沿线。都3000多美金一平米了!

是的,价格说明了需求,现实的需求比空洞的理念更加雄辩。但是我说:这个地方不是不能居住,只是更适合做小户型公寓。住在这里是为了上班方便。记者又反驳说,这里的公寓净是1000平米的大户型,也卖疯了。我说:买这种户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外国的公司,买了作为公司会所或酒店式公寓接待客户和内部的公务往来;在这种地方买房置产也是保值的,所以实用之外还兼有投资的作用,是公司行为。第二,如果完全是为个人居住,我想大概主要是少数中国人爱干这事,因为中国是一个刚刚富裕起来的国家,经济上还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一种水平,所以对物质生活的认识和外国人还是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刚刚富裕的人对富裕的追求、对富裕的显示——北京土话叫显摆——要大大强烈于那些富了好多年的人。老话说:“五代出贵族”,咱们还没到五代呢!

第一代人富了,第二代人就会受到好的教育;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家庭就会拥有良好的传统了,传统就是一种家族的文化,这种文化会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更具品位。现在中国有些富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也就是说,他对物质追求的标准与真正的富裕社会是不一样的,他刚从农村的泥土中走出来,他不想再回到那里去,他一定要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霓虹闪烁的夜晚中、在非常现代化的建筑群落内,来寻找自己的富足感,寻找贵族的身份标志。这种东西慢慢形成了某种社会的心理惯性,使得这一地区的公寓房卖得特好,而且还是大户型!但从人本的角度思考,我不认为这里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在发达国家,居住在市区里的,可能大多是图方便的打工族,真正有身份的人则住在郊外,住在依山近水的HOUSE里。在中国,身份的显示是不一样的,说你在密云有一所房子,并不显示你的身份,还怕人家说你是农民呢,因为那里的房子便宜嘛!有钱人不愿意住郊区当然还和中国人普遍不愿把时间花费在路上有关,这和美国非常不同。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美国人(包括富人在内)每天下班花四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家,不算什么难受的事。

当我们谈到装饰设计的时候,自然要涉及到人们的现实心态,在考虑到历史文化因素、时尚文化因素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心态,适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追求,甚至一定程度地向寻找富裕感觉的顾客妥协,如果弄得太简洁了,弄得让他看不出价值,那他是不会买单的。既然很多人需要表面的豪华感,那你就必须把造型和线条做得繁复一点,雕琢一点,堆砌一点,太简洁的东西在中国一向是雅赏俗不赏的。

品位跟一定程度的节制是有关系的,你用什么东西差不多就行了,有些东西适可而止,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才好。

寻找富贵感的人,他的装修通常是以加法为主的,而寻找品位的设计必须加减乘除都有。我们在很多地方是用减法,不但要减,还得除呢;而有些地方不但要加,而且还要用乘的方法来加。其实,简洁比繁复要难做得多。简洁不是简陋,越是简洁的东西,材质和做工越要精致。凡是简洁的设计精品,其造价大都极其昂贵。像我们那个中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