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血-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望江南〕、〔南乡子〕等组词,以清新笔调,写江南、河南的风光和社会生活;〔蝶恋花〕《六月词》写农民入城的情态;〔贺新郎〕《赠苏□生》写艺人的遭遇,这些词又显示出陈维崧词题材广阔的特点。陈维崧词的缺点是有时倾泻过甚,一发无余,便缺余蕴。稍嫌轻率。
陈维崧亦能诗,但成就不如其词与骈体文。他的骈体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为其作序,评为:“具龙跳虎卧之奇”;“得歌行顿挫之致”;毛际可作序;评为“言情则歌泣忽生,叙事则本末皆见。至于路尽思穷,忽开一境,如凿山,如坠壑……”。《与芝麓先生书》、《余鸿客金陵咏古诗序》、《苍梧词序》等,都写得跌宕悱恻,有很强的
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省)人。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贞慧也是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为阮所恨。南明弘光朝,受阮迫害,曾一度入狱。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陈贞慧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又《痛史》及《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第一辑,收录《过江七事》一种,专记弘光朝的史事,也题为陈氏之作。
著有《雪岑集》、《皇明语林》、《山阳录》、《书事七则》、《秋园杂佩》等;后三种,收入《太仓先哲遗书》,合称《陈定生先生遗书三种》。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
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
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即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物理小识》卷五)明清之季。西学东渐。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又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地努力。他终于在哲学和科学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达到了相当地高度。
方以智学识渊博。《清史稿》本传说:“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这一评价并不过分。他在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在学术分类问题上。他把学术分为三类。说:
“考测天地之家。象数、律历、音声、医药之说。皆质之通者也。皆物理也。专言治教。则宰理也。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通雅&;#8226;文章薪火》)
在这三种学术中。他讲得比较多地是通几与质测。他说:
“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蠢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物理小识&;#8226;自序》)
可见,所谓通几,是对事物发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质测则要求脚踏实地考察事物变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类,总结验证已知规律,预测未来发展变化。显然,通几与质测是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对学术活动所做的分类。在中国,这种分类是方以智的独创。
在天文学方面,方以智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文学和当时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讨论了地心学说、九重天说、黄赤道、岁差、星宿、日月食、历法等天文学问题。对于西方天文学知识,他非常重视,经常追踪西方天文学最新进展,例如他在讨论天体运动轨道问题时,就曾根据西方用望远镜观天发现金星有周相变化的事实,提出了金星、水星绕太阳运行的正确猜测。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对于西方地圆说,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圆说赖以成立的观测证据,然后才加以接受的。对于传教士的错误说法,他则予以批驳。例如传教士曾说,太阳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60多倍,而太阳距地球只有1600多万里,方以智指出这是错误的,因为据此计算(定地球圆周长约9万里),太阳的直径就将近有日地距离的三分之一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运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论,对这一问题做了解释,指出人目所见的太阳圆面比实际发光体要大,因此按几何方法进行的测量并不准确。他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学方面,方以智更有诸多创见。他从气一元论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认为:
“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物理小识》卷一)
显然,方以智认为,光的产生是由于气受到激发的缘故。由于气弥漫分布于所有空间,彼此间无任何空隙,被激发的气必然要与周围静止的气发生相互作用,“摩荡嘘吸”,将激发传递出去,这就形成了光的传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种朴素的光波动学说。为了与近代光的电磁波动说相区别,可以称之为气光波动说。
从气光波动说的角度出发,方以智进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线的主张,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认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向几何光学的阴影范围内侵入,使有光区扩大,阴影区缩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现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线直进性质进行的测量得到的结果都不准确。他说:
“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矣。”(《物理小识》卷一)
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常见光学现象。所有这些,在物理学发展史上,都是很新鲜的。
另外,他对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对于声音的发生、传播、反射、隔音效应,对于色散,对于炼焦、比重、磁效应等诸多问题的记述,都是领先于同时代人的。
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传世不多,我们难以窥其全貌。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前者是综合性的名词汇编书,后者是一部笔记,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这部书中。他的后期代表作是《药地炮庄》和《东西均》,均为哲学著作,书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学命题。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贯问答》、《切韵源流》、《流寓草》、《周易图象几表》、《性故》、《学易纲宗》、《诸子燔痏》、《四韵定本》、《内经经络》、《医学会通》等。现存共二十余种。
侯方域(1618一1654),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
“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称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清朝初年的著名戏剧家孔尚任创作的名剧《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为商丘人。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侯方域博学强记,因应试中抨击时政,名落孙山。在流落南京时,结识秦淮名妓李香君。两人一见钟情,遂成佳偶。后为躲避阉党余孽追杀,与李香君分手。在有人逼香君再嫁之时,香君怀抱与侯方域定情时候赠的一把扇子欲寻自尽,鲜血溅到扇上。著名画家杨龙友为香君的真情所动,在扇上就其血点画出折枝桃花,成了流芳后世的“鸫花扇”。侯方域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返回家中,建“壮悔堂”,取其“壮年知悔”之意。从此在其间潜心于诗文创作,成就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李香君后来到侯方域身边,死后亦葬在商丘,商丘古城南有“香君墓”。
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董小婉与
冒辟疆。。。
董小宛和冒辟疆
一探董小宛和冒辟疆这对才子佳人婚后在水绘园的生活。水绘园是如皋的著名园林,是冒辟疆的祖传物业,规模宏大,绿树成荫,楼台亭阁建得精巧,处处是小桥流水,看来世代为官的冒家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大富豪。
陪同采访的水绘园前院长徐琛是南通市政协委员,地方史专家,对冒辟疆与董小宛研究了30年,他说:“现在看到的水绘园占地70多亩,但只是明代水绘园的一部分,是历尽战火和时代变迁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水绘园旁有幢宏大的明代建筑,叫“水明楼”,是清代盐商汪之珩为纪念冒辟疆而兴建的,一个大盐商为一介平民的冒辟疆建如此宏壮的纪念馆,可见他在江苏盐商心目中的地位相当崇高。
“水明楼”如今成为如皋市博物馆。
6次乡试次次落第
冒辟疆的先祖是个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军官,约在十三世纪从蒙古大漠来到中原,据专家考证,冒辟疆的祖先还是元朝丞相的后裔,管理过苏北24座盐场,相当于明朝的“两淮盐运使”。朱元璋起兵把蒙古人赶回大漠深处,冒辟疆的先祖和汉民相处得很好,在挚友郭通甫的劝说下没有再回蒙古草原,而是留在江苏如皋,加入了汉籍改姓为冒,学习儒家文化,成了完全汉族化的蒙古人。冒辟疆的祖父叫冒梦龄,是明代进士,曾任四川丰都、江西会昌知县、云南宁州知府,对他的孙子冒辟疆非常喜爱,两岁时就带在身边。冒梦龄有个好友是明兵部尚书郭子章,前来看望时见到冒辟疆,对这个虎头虎脑、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异常喜欢,就给他起名为冒襄,希望他能襄助天下,字辟疆,希望他能为国开拓疆土。冒辟疆的父亲叫冒起宗,是明崇祯元年的进士,曾任山东按察副使、湖南衡阳知府、督理七省漕运。冒辟疆生活在这样的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儒家教育,诗文写得很好,但他的官运实在太背,6次去南京参加乡试,次次落第。
耐得住寂寞的夫妻
1643年,20岁的董小宛就嫁给冒辟疆,随丈夫来到如皋水绘园。董小宛嫁到如皋后,过的不再是灯红酒绿、宾客如云、受人追捧、清歌曼舞的名妓生活,也不是“阔太太”、“少奶奶”的贵夫人生活,素装淡雅,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但好景不长,国破家亡、战乱流离的苦难接连落到这个弱女子身上,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董小宛随冒辟疆为避战火而逃难,流离颠沛,历尽磨难,途经安徽马鞍山时,行李和财物遭乱兵抢劫,家丁奴仆20余人被杀,董小宛回到水绘园时,冒家已一落千丈,冒辟疆又身患重病,此时的董小宛是苦不堪言。
冒辟疆也遭受着痛苦和折磨,他力挽明朝颓势的政治愿望完全破灭,他是个有强烈民族气节的人,宁愿终生甘受寂寞,淡泊度日。记者在水绘园看到,冒辟疆的客厅叫“壹默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显得极有骨气。到晚年,冒辟疆的生活更加清贫,贫穷到卖字换酒的地步,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董小宛性情淡泊,随冒辟疆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两人都耐得住寂寞。冒辟疆只能在寂寞清贫中度过一生,董小宛也在寂寞中积劳成疾,28岁就早逝。
董小宛已算幸运
如何评价冒辟疆与董小宛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水绘园前院长徐琛说:“冒辟疆与董小宛在寂寞中度过一生,却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盐商汪之珩为冒辟疆建‘水明楼’就是明证,当代有不少作家为冒辟疆和董小宛写了许多怀念的作品,足见他俩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难,确实不幸,但这些不幸是社会大变动造成的,是国破家亡带来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艳中,就数董小宛的命好,比陈圆圆、李香君、柳如是、寇白门要好得多。”
在“秦淮八艳”中,董小宛作为一个青楼女子能得到夫家接纳,不仅不受歧视,不受排挤,而且敬重有加,仅此一点就很幸运了。在封建社会里,妓女的地位卑微而低贱,妓女从良也不可能为礼法森严的大家庭所接受。“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随丈夫回到商丘就遭到侯家拒绝,侯朝宗和李香君在南京爱得死去活来,一回家乡就无力保护李香君。董小宛就不同,其婆婆对她很喜欢,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对她的美艳不妒忌,对她的青楼出身不轻视,能和谐相处,互相敬重。冒辟疆对董小宛没有始乱终弃,感情始终如一,这在他写的《梅影庵忆语》中已表现得很充分,对她的贤慧与美德大加赞扬,说他的一生清福在与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尽,董小宛得到名士的立传褒扬,美名流传下来,也是幸运的。
如今如皋人还在怀念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