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孤臣孽子-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首诗是勿忘在莒的田横三千士的典故,莒(ju),是一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战国时归附齐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勿忘在莒”,大体有两个出处:一出自《吕氏春秋?直谏》:“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这段历史说的是春秋时代,齐襄公昏庸,齐国内乱,公子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于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为齐桓公。“在莒”还有另一出处,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占齐国都城临淄等七十余城,惟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在这里“勿忘在莒”,就是告诫“不要忘记复国”。“勿忘在莒”,在这里是比喻“不要忘本”。蒋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单复国”这一历史典故。
1952年1月,蒋介石到金门岛视察,特意给金门守军题词:“勿忘在莒”,当时,国民党军队驻防金门的司令官胡琏将军对此心领神会。当年就在金门督造了一座“莒光楼”,楼内有“勿忘在莒”匾额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与“光复大陆”的缩写吧。现在“莒光楼”已成为观光景点。
据说,1964年12月2日,蒋介石视察金门时又发起了“勿忘在莒”学习运动。蒋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想借着这个历史典故,鼓励台澎金马的“国军”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向莒人学习,有朝一日“反攻大陆”,统一中国。
蒋介石亲笔题写的“勿忘在莒”四个大字,被镌刻在金门最高点的太武山的石壁上。还让“国防部”制发了“勿忘在莒”徽章。总之,蒋介石到台湾后,终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湾当作“莒”,效法田单、齐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复国”之志。台湾的“勿忘在莒”之声直到蒋经国去世后方才消停下来。
两蒋时代的台湾歌曲中也贯穿着“勿忘在莒”精神。如《反攻复国歌》:“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国土,我们的乡亲。不能让俄寇欺侮,不能让血肉屈辱。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今天,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蒋介石的“勿忘在莒”,无疑会发现蒋介石终其一生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大业!在“一个中国”的理念上,国共两党是认同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台独”分子发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蒋化”活动,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蒋介石所坚持“一个中国”的“勿忘在莒”精神。
屡败屡战 汉奸们,为啥不敢署名
有汉奸学者提议中日共管,令人可笑的是这次这汉奸学聪明了,没有敢署上自己的名字,见不得人,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相信网友们迟早会人肉出这汉奸的名字
屡败屡战 九十九勿忘在莒
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山东与江苏交界的地方,是丝毫不逊色于齐鲁的中华古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图象文字”证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区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雏形。莒地故城堡遗址达十几处之多,古遗址。古墓群已发现1291处;莒州地上地下文物丰富,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2000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200余件。莒文化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和沉淀成为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认为是和齐文化鲁文化并称的山东三大文化。
莒国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历史文献有多种记载。据《春秋》隐公二年《正义》载,“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少昊为传说中居住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首领,其后代一支在山东沿海一带建立莒部落方国,周武王十三年封兹舆期为莒国国君。郭沫若则认为莒是伯益后裔。所著《中国史稿》中说:“伯益是早期融入华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传说中伯益的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个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夷维、牟娄、诸、琅琊、郓、密、向、余丘、纪障等31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沭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在春秋初从计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公元前686年夏,齐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奔莒避乱,次年鲁伐齐,小白回齐,是为齐桓公。此即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琊入海。(今齐长城遗址仍高出地面近两米。)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攻克齐都临淄,齐缗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乐毅连克70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后燕军为田单火牛阵所破,襄王守莒而终于复国。
莒县由来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莒国改称莒县,属琅琊郡,治在莒城。西汉时期,前201年(高祖六年)12月,置城阳郡。前179年(文帝二年)置城阳国,都莒。东汉末年称莒县,治在莒城,属徐州部琅琊国。三国为魏地,属青州部城阳郡。晋先后属城阳郡、东莞郡,郡治莒县。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莒州义塘郡。隋属琅琊郡。唐、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后属河南道密州。宋属密州。金元属莒州,州治莒县。明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清称莒州,治在莒城,初承明治,中升直隶州,后为散州,先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后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在朱成功处,有不少珍贵的历史典籍,爱好学习的张之瑜—朱慈悲一头钻进了书库之中,看到莒国文化这里,朱慈悲—张之瑜深深感动,原来榆园军战斗流血的地方还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己不知道真是愧对7000年的历史和伟大的先人。
在朱成功处张之瑜不是没用心观察,他体会到,这里的等级森严,愚忠思想非常严重,包括武大水和孟家成在内,都觉得上尊下卑是理所当然的。
张之瑜非常悲哀,因为他以明亡的历史推断,朱成功之后,再无英雄,这种奴化式的队伍,战斗力虽然一时强悍,但终究不能延续,领袖一死,队伍即散,他为此忧心忡忡。
但朱成功对张之瑜派出人殷勤伺候的同时,还秘密监视,张之瑜感到十分伤心,但张之瑜知道,这是除了李定国之外唯一的一只主力部队,南明自相残杀的教训已经太多,还是把自己的榆园军建设好,早点把榆园军的经验推广到这里来消除这愚忠统治的隐患吧。
张之瑜向朱成功要了一些珍贵典籍,朱成功虽然也是文武兼修,但是不像张之瑜如此看重这些书,张之瑜叫自己船上的人继续下南洋做贸易,而他与宫秀儿两个人改搭一艘补给船回到厦门,然后再搭货船回日照。
虽然船行艰苦,但是宫秀儿一直坚强地坚持,令朱慈悲非常感动,不知道对孩子有没有影响。从台湾到澎湖厦门是顺风顺水,宫秀儿的反应也小多了,朱慈悲一直用手拉住宫秀儿的手,这不是向大伙秀恩爱,这是用手给宫秀儿心灵和体温上的安慰和鼓励,据师叔傅青主介绍,有丈夫的抚摸,孕妇会减轻痛苦,产妇可增加力量,这是神奇的作用,是经过世世代代的人验证的有效办法。
船到厦门,朱慈悲觉得还是叫宫秀儿休息一阵,虽然他一直在给宫秀儿把脉,但是心里对自己也不是很自信,本来要是台湾安静,他都准备叫宫秀儿在台湾生下孩子再回来,可是在朱成功的眼里,他看到的是猜忌和怀疑,为了大明江山和明军的团结,他忍痛叫自己的妻子带孕在船上受颠簸,但愿朱成功不会叫他失望,把台湾这复兴基地建设好,为大明保留一块海外根基。
船到厦门,从船上下到陆地上,他们夫妻又体会了一下晕陆的感觉,因为身体习惯了船上的颠簸,到了陆地上反而又不习惯,于是朱慈悲又拉起了宫秀儿的手,两个人一起调整身体的各种节奏,从在波涛颠簸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可是令朱慈悲感到不舒服的是很多人对他们夫妻指指点点,像是在嗤笑两个化外夷蛮。
屡败屡战 一百章潜入敌营
虽然已到冬季,但位于南国的厦门一片绿色,南沙滩的景色很美,朱慈悲在这里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并带大腹便便的宫秀儿去参拜了厦门南普陀。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建筑精美,雄伟宏丽,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等。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必游地之一。
正在陶醉于禅林美景之间,忽然有人飞马前来报信:清军大举奔袭,已经到达海沧,海沧明军守军溃败,现在从台湾返回厦门的武大水正指挥水军防守鼓浪屿水道,情况危急。得知张七头领正在岛上,赶紧派人前来请张七去指挥防守。
朱慈悲赶紧告别宫秀儿,飞身上马赶奔去鼓浪屿的码头,并对宫秀儿呼喊:“你先去南普陀师太哪里暂时休息,不要记挂我。”
赶到武大水的营帐,发现武大水的人只有三千人,绝大多数的士兵和青壮都已经被发动迁往台湾。
好在鼓浪屿的大炮和弹药十分充足,而且武大水的二十多艘兵船也是水军中的精锐。武大水请朱慈悲上帅案,朱慈悲也不推辞,紧走几步坐上帅案,一屋子的嘁嘁喳喳声音马上静了下来,只听到一颗颗心在跳动。
“弟兄们,现在厦门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我们都是大明的优秀子孙,我们脚下是我们反攻大陆的唯一落脚之地,虽然敌众我寡,虽然还不知道敌人的情报,但是我们这群人是大明最后的希望;我虽然初来乍到,与很多兄弟还不熟悉,但请大家和我一起,守卫大明!!!
武大水默契地高喊:“守卫大明,守卫大明。”
众将一起高呼:“守卫大明,守卫大明。”声振屋瓦,传出很远。
“好!我听得出大家对守卫大明有信心,现在我拿出第一支将令,请大家自告奋勇去侦查敌人的情报,敌人来了多少人,将领是谁,多少水军,多少船,多少炮队,炮的射程有多远,五六个将领过来抢这支将令,朱慈悲心中暗喜。
最后有一个看到别人都比自己强横,悄然退下。剩下这五个将领为争将令,你瞪我我瞪你,但不多说话,也不动地方,只是互相用眼睛交流,希望叫别人退下,别和自己争。
朱慈悲仔细观察,这五个人三个粗豪型,两个斯文型,吸引朱慈悲目光的是一个斯文型的将领,面孔白净,目光坚定,站在那里纹丝不动,看他颈部动脉,可以判断他心如止水,丝毫没有心跳加快。
就是他了,朱慈悲问武大水,这位秀气的将领叫什么?武大水恭敬地拱手回礼:这是前镇统领刘国轩。
刘国轩,字观光,明崇祯二年(1629年),生于长汀四都西口菜坑。明末动荡,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1644年,兵燹波及刘国轩的家乡,乡民结寨自保,刘国轩曾献伏兵计,并亲自指挥乡民大破扰民之敌,略申其将兵之才,此时他年仅15岁。
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刘国轩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在漳州开始行伍生涯。初至漳州时,仅为门卒,后升为守备千总,守漳州北门。在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曾受到原明郑将领,时为他的顶头上司,清军总兵施琅的赏识,但毕竟职卑人微,尽管他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也始终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声名不显。这一时期,他也与民间反清的明遗民、名士林晋庵等往来密切,似曾思投往郑成功的军队效力。
1654年,郑成功围攻漳州,刘国轩积极策反清军守将献城纳款。十二月初一日,刘国轩夜引郑军入城,兵不血刃,迫使清漳州守将张世耀等降郑。事毕,初四日,刘国轩被授予都督佥事,管护卫后镇事。
郑成功谋略自任,驭兵用将以勇武为先,刘国轩依然未受重用。郑军号令严明,刘国轩曾尝败绩,时陈永华知其有将略,免其死罪。
1656年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刘国轩仅为右虎卫随征营副领兵。后正兵镇缺员,刘国轩被推为候选之一,然终以资历不若而未能获任。
刘国轩善于利用间谍,掌握敌军的详细动向,因此经常战胜,才有“刘怪子”这绰号的产生朱慈悲点了点头,好!就是你了,我派你挑选20名精兵,去侦查敌人的底细,此役你完成任务,应居首功。
刘国轩领命而去。
“武大水!”“在!”
“命你把二十条战船分成两队,全员满载,随时攻击敌人准备渡海的滩头部队。各将积极训练将士,尽量多地扩大队伍,把将士们放炮的准头练出来;只要对岸敢露头,我们大炮就轰过去!我们多得是火炮和火药,坚守半年,国姓爷自然回师消灭这些敢挑衅大海的夷蛮鞑子。好,大家分头去准备吧。”
刘国轩的心情有些激动,以往在朱成功手下,并不受重视,看到张之瑜统领仅仅三千人,却如此镇定,如此轻易地激发起将士们的斗志,如此挑出自己做侦查这最拿手的工作,他真的有些怀疑这个张七是不是有异术,难道真的是传说中的天师。
刘国轩从自己亲兵中挑出20名亲兵,正要出征,发现张之瑜穿着士兵的衣服,走了过来,假如换了别人,是不会注意的,但是刘国轩的眼睛很毒,一眼就看出张之瑜悄悄走进了队伍里,士兵们还不认识张之瑜,以为也是一个士兵。
刘国轩也不点破,带领算上自己22个人的队伍,低调地从军营的一个小门溜出了鼓浪屿军营。
快过年了,南面吹来的海风没有了夏天的强劲暴扈,柔和地吹向海湾;刘国轩带领他们这些人乘小艇,人手一桨,飞速穿过了海峡,在一处没有人的海湾停下,大家迅速把船翻过来,抬上沙滩,找到一个树林边的地方,然后以桨铲沙子,迅速把船隐蔽起来。
二十多人人手一把锋利的倭刀,刘国轩背着一张硬弓,据朱慈悲判断,需要四石五石的力气。朱慈悲手中没有手弩,但是他在武大水处找到了十枚船钉,放在兜里做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