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蒙毅不肯接诏,逐条反驳道,“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事先主,顺意因蒙幸,至先主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愿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恶声狼籍,布于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唯大夫留心!”
蒙毅能知嬴政之意,曲宫也能知胡亥之意,胡亥之意,必杀蒙毅,他又何必横生枝节,吃力不讨好地替蒙毅传达冤屈?曲宫于是道,“吾但奉诏而行。君侯所言,非吾所当知也。”遂杀蒙毅于狱中。
【3、驯象师的技巧】
在印度的某些地方,当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驯象师就会时常把它拴在一棵小树桩上。小象想要玩耍,于是使劲挣,可力气还小,终究不能挣脱。在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小象终于放弃,接受了自己被树桩禁锢的命运。等到小象长成大象,挣脱树桩对它来说已是轻而易举,但小时候挫败的印象是如此强烈,让它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丧失了挣脱的欲望和勇气。它在没有再次尝试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认为,那棵树桩是它永远也挣不脱的宿命。
胡亥就是小象,赵高则是驯象师兼木桩。
在胡亥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赵高就已经成了他的私人教师,教育他,宠爱他,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保护他。在童年胡亥的眼里,赵高乃是一位明师和强者,是天底下最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童年的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当胡亥成了二世皇帝之后,依然对赵高抱着相同的情感。他从不会去想,其实只要他一个命令,就完全可以让赵高人头落地。他也从不会去想,现在是赵高需要依赖他,而不是他需要依赖赵高。
从胡亥的性格来看,他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他似乎更喜欢被人领导。当然,这个人,特指他的老师赵高。最好便是赵高替他把所有的主意拿好,免得他伤脑筋费精神。
既然如此,赵高自然当仁不让,以帝师自居,将胡亥驯服得服服帖帖。而事实上,胡亥是如此地依赖赵高,倘若赵高不是太监的话,胡亥几乎都想要尊封他为仲父了。
胡亥这一未遂的心愿,后来由东汉灵帝替他实现。汉灵帝宠信太监张让、赵忠等人,每每对外宣称:“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可见,汉灵帝早在近两千年前便已预见,对于人类而言,无性繁殖完全存在可能。
且说胡亥这一日和赵高闲谈,忽有所思,忧伤地感叹道,“先帝为成仙不死,自苦如是,终不能成功。吾自问才智威望,皆远不如先帝,成仙恐怕更加无望。”
赵高答道,“仙人神药,本是无稽之谈,术士们编造出来哄骗先帝罢了。陛下既然无意求仙问药,不如及时享受人生。”
胡亥道,“吾正有此意。夫人生居世间,譬如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君临天下,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
赵高心中大喜,知道他向蒙恬复仇的机会来了。蒙恬不同于蒙毅,蒙恬功高天下,手握重兵,在军队和朝廷中拥有不可动摇的权威。赵高虽然处心积虑地要置蒙恬于死地,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4、断剑】
英国作家柴斯特顿在小说《断剑》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
亚瑟·圣·克莱尔将军是英国一位伟大的常胜将军,但他的最后一战,却轻率得让人不可思议。他率领一支八百人的军队,向数十倍于他们的敌人发起了自杀式的突击,而且,在他的指挥下,军队渡河之后,却并不去占领山头阵地,而是停在泥沼中间,无所作为,任由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
在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白发如银的老将军和他的士兵们战斗到了最后,直到再也无法坚持。将军为了将剩下的士兵从敌人的屠戮下拯救出来,向敌军献上了他在激战中折断的佩剑,宣布投降。
将军被俘之后,被绞死在附近一棵树上,他的尸体在树上打旋儿,脖子上挂着他那把断剑。
所有人都在感叹,这一战,既无可争议的悲壮,又无可争议的愚蠢,完全不像克莱尔将军平日优雅睿智的指挥。
尽管将军的最后一战以惨败而告终,却并不妨碍他因此成为英国的民族英雄,他那柄著名的断剑,也从此成为圣物,被虔诚地供奉起来,供后人观瞻景仰。
然而,真相往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样。将军的最后一战,非但并不愚蠢,反而充分展现出了他杰出的智慧和冷静。
一切要从将军那不为人知的秘密说起。
克莱尔将军一方面是显赫的名将,另一方面却是一个穷奢极欲的家伙,在最后一战之前,他已经身负巨债,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向敌人出卖本国军队的情报,以获得巨额金钱。将军的卖国行为被手下的一名少校发现,少校在陪将军散步之时,要求他马上辞职,否则就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枪毙!
将军拔出佩剑,刺死少校。但不幸的是,由于用力过猛,剑尖折断在了少校的身体之内。这便给将军出了一道棘手的难题,他知道人们将会发现这具无法解释的尸体,将取出这无法解释的剑尖,将注意到他那无法解释的断剑,或是发现他的剑无缘无故地失踪。他杀了人,但无法把它隐瞒起来。
于是,二十分钟之后,八百名英国壮士就在将军的指挥之下,盲目地向敌人发起了自杀式的进攻。
藏起一片树叶,最好的地方便是树林。而藏起一具尸体,最好的地方便是一个到处都是尸体的战场。将军愚蠢的进攻,正是为了高明地制造出这样一个战场。
将军走得最妙的一步棋,是他貌似无奈的投降。他知道,敌方统帅奥里维亚素以仁慈闻名,通常都会释放战俘,从不杀害。
的确,敌方统帅奥里维亚释放了将军,他释放了所有和将军一起被俘的英国士兵。至此,一切都在将军算中,他的计策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和他一起被释放的士兵,已经猜出了他的秘密。他们把绞索套在将军的脖子上,把他拖去吊在那棵象征耻辱的树上。只是为了英国的荣誉,他们彼此起誓,将卖国贼的钱袋和刽子手的剑尖永远地隐瞒了起来。
赵高虽然没有机会读过这则故事,但他同样明白,只有制造出一场大规模的杀戮,才能掩盖起他要杀害蒙恬的私心,才能不引起胡亥的警觉,才能不使世人怀疑到自己。
赵高于是顺着胡亥的话头,道,“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臣请言之,不敢避斧钺之诛,愿陛下少留意焉。”
然后,先是假公,道,“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
接着,再是济私,道,“且蒙毅已死,蒙恬虽囚禁于阳周,然积威犹在,大军惟其令是听。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且陛下安得为此乐乎?”
就这样,在赵高的洗脑之下,胡亥突然意识到他这个皇帝居然成了全民公敌,皇位岌岌可危,于是惶恐问道,“大臣不服,官吏尚强,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赵高道,“臣固愿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贵人也,积功劳世以相传久矣。今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从臣,其心实不服。即便以陛下之尊,大臣也是阳奉阴违,并不放在眼里,以为陛下才智不如先帝,皆暗中替先帝的皇位可惜。大臣如此,遑论诸公子。诸公子皆年长于陛下,不得继位,日夜怨望,心不能甘。陛下危也。”
胡亥面色大变,执赵高之手,急道,“赵君救我!”
赵高反握胡亥之手,摩挲着,道,“陛下初继位,当立威天下,使天下知陛下之所以为陛下也。立威莫如杀。为今之计,当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如此则可害除而奸谋塞。新进群臣,莫不被润泽,蒙厚德,敢不效忠陛下,誓死相从!如此则陛下威振天下,惊世骇俗,从此可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
胡亥大喜,道,“幸赵君之教。谨依君言,看天下谁敢再轻视于我?”
此后,便是一场狂风暴雨般的大清洗,让帝国一时间血流成河。
【5、手足相残】
大清洗中第一个殉难的便是名将蒙恬。胡亥和赵高使出的依然是他们惯用的招数——赐死,派遣使者到阳周监狱,向蒙恬宣读诏书,道,“君之过多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其赐死。”
在此之前,蒙恬已被赐死过一回,而他强硬地拒不从命。这固然是出于他军人剽悍的天性,另一方面,他也不相信嬴政会做出如此昏聩的决定,他之所以不肯死,是期待着嬴政迟早将收回成命。
现在他知道了,嬴政早已死去,如今坐在皇位上的,是胡亥这个小屁孩。想要他死的,不是嬴政,而是胡亥。
蒙恬和他的兄弟蒙毅一样,对嬴政的儿子胡亥还是抱有幻想,老子如此英雄,儿子总不至于太过操蛋。只要有人进谏,胡亥总会明白过来,诛杀重臣,自毁长城,对一个君主来说是何其的愚蠢。
蒙恬于是对使者道,“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自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
蒙恬希望面见胡亥,进谏之后再死不迟,对此使者也是爱莫能助,叹道:“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之言闻于陛下也。”
蒙恬喟然叹息道:“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使者催促道,“事已至此,请将军领诏。”
蒙恬仰天长笑,道,“当年燕人卢生入海还,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先帝乃命我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奴,以应图谶。我今知也。亡秦者胡也,其应不在胡奴,而在胡亥。亡秦者,必胡亥也。”
蒙恬狂笑不止,又大叫道,“天下将乱,群雄逐鹿。世无蒙恬,将使竖子成名也。岂不悲哉!”言毕拔剑,自刎身亡。
呜呼,千古名将,只落得这般下场。诚如蒙恬临终所言,使蒙恬尚在,虽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韩信张良,秦也必不至于亡也。
蒙恬之死带来的震撼尚未消失,更大的清洗业已展开。这一次,胡亥的屠刀,举向了他嫡亲的兄弟和姐妹。
先是戮死公子十二人于咸阳市中,磔死公主十人于杜地,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公子高当年也甚得嬴政宠爱,见胡亥丧心病狂,骨肉相残,自知不免,欲逃,可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此时不比春秋战国之时,诸国并立,以他的公子之尊,总能找到容身之处。要怪的话,就怪嬴政统一了天下,消灭了六国,断了他的后路。
既然无处可逃,为家族性命计,公子高决定走一步险棋,于是上书胡亥,主动请死,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
胡亥接书,见兄长向他卑微乞怜,心中大悦,同时也难得地起了恻隐之心,乃召赵高,示以公子高之书,道:“朕如此相逼兄弟,毋宁太急乎?”
险棋未必都是好棋,关键要看对手是谁。公子高很高,赵高更高,早识破公子高此举乃是置之死地而求生,焉能让他得逞。赵高于是道:“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急之有!公子高既有意殉葬先帝,陛下理应成全,示天下以孝弟之义。”
胡亥大喜,还是赵君想得周全,于是准公子高之书,赐钱十万以葬。公子高接诏,哭笑不得,万念俱灰,只能领旨谢恩,悬梁自尽。
又有公子将闾兄弟,被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胡亥遣使者传旨公子将闾,道:“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
公子将闾不服,大怒道:“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
使者答道:“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而已。”
公子将闾计无所出,仰天大呼天者三,道:“天乎!吾无罪!”兄弟三人相拥流涕,拔剑自杀。
到此时为止,嬴政的十八个儿子,公子扶苏自裁,另有十二位公子戮死于咸阳,公子高悬梁,公子将闾等兄弟三人自杀,这样算下来,死得就只剩下胡亥这一棵独苗了。倘若嬴政地下有知,不知当对此情此景作何感想。他是否会后悔自己统一了天下,害得儿子们没有了避难的地方?他是否会后悔自己推行郡县,不封子弟,害得儿子们完全丧失了自卫能力,如同待宰的羔羊?
这一番杀戮下来,非但宗室振恐,群臣更是人人自危,以夫人主之子,骨肉之亲,犹杀之不惜,而况人臣乎?
【6、自神之术】
赵高是苦孩子出身,他从一个生在隐宫里的阉童,最终摆脱了终生贫贱的宿命,直到如今身居帝国郎中令的高位,这一路爬来,其中的艰辛困苦、血泪屈辱,自然可想而知。也亏得赵高记性好,有多少人曾经欺凌过他,有多少人曾经践踏过他,他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发誓必有报复的一天,让他们为了当时那一点短暂的快感,付出最最惨重的代价。
太监也是人!
贱人也是人!
如今的赵高,连蒙氏兄弟都能摆平,更何况是其它那些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角色。赵高之复仇,不限于仇人一身,而是破其家,灭其族,连根铲除而后快。如此极端的复仇之举,自然为国法所不容,倘有大臣在胡亥面前就此弹劾,告赵高的状,人证物证俱在,赵高怕也是无法掩饰过去。
赵高有鉴于此,未雨绸缪,说二世道:“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居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
胡亥一听,有道理,于是从此不坐朝廷,不见大臣,常日深居宫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赵高为了自保,献计胡亥,从而成功地将胡亥和大臣隔绝起来,君不见臣,臣也不得见君。这招固然阴险,却也并不是赵高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其来有自,源远流长。
赵高之计,即韩非所极力提倡的帝王自神之术。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对此论述甚详:“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