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937-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们不能指望着像在大陆战场那样,那么大幅度依赖空中支援。”
熊鼎铭沉吟了半晌,插嘴说道:
“要不然,我们折中一下……既不要立刻发动地面强攻,也不要无限期地等待下去……我们派出一支航母分舰队,去西太平洋海域主动袭击日军。我们可以再轰炸日本沿海城市,争取把日本在库页岛附近的舰队调回一部分来。预计时间么……七到八天应该差不多了。”
几个人相互对视一下,似乎都觉得熊鼎铭这个想法更是鸡肋,两头的好处都沾不上。
……
这个时候,唐云生的副官匆匆走进来,在他跟前低声说道:
“大人,您的电话。陛下打来的。”
几个人一听,立刻都不由得正襟危坐,望着唐云生。
唐云生表情严肃,点点头,整了整领口,站起身来,拿着元帅节杖,腋下夹着大檐帽,跟着副官大步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唐云生回来了。他把帽子和节杖放下,重新坐下,望了一圈众人,缓缓说道:
“诸位,陛下刚才在电话里向我们提出建议,建议我们速战速决,结束库页岛的战斗,尽快控制全岛。陛下说,库页岛问题是一个关键环节,能够决定日苏两国接下来是走向紧密联合,还是日渐分道扬镳。如果我们拖下去的话,苏联会不断的游说日本,而日本也会愈来愈深的意识到,库页岛事关日本的本土安全,愈来愈愿意不计成本地和苏联军队走向联合,甚是可能派日军登岛,直接和我们作战。那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而如果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库页岛战役、迅速控制全岛的话,那么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都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了。苏联会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一带,而日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北海道本土、以及保护自己的海上运输线上。两国的利益重合点就会更少,也会走向分道扬镳。所以说,库页岛不但会成为两国的‘分隔屏障’,也会成为两国政治上的‘分隔屏障’。”
唐云生说完后,几个人相互看着,都在静静地品味这一番“陛下的见解”。——或者说,每个人都在纳闷:陛下什么时候在战略政治问题上有这么深的见解了?
第八卷 亚洲大战 第162集 突破蜂腰部
在库页岛问题上,本来意见就是三比一:唐云生、熊鼎铭、向小强主张速战速决,李国梁主张先等待。b现在又传来了陛下的意见,那就更没什么异议了。统帅部作出决定,库页岛战役速战速决,乘着浓雾作掩护,强攻过去。李国梁只能保留意见。决定既已作出,明军库页岛部队开始进行总攻前的准备,要在五天内展开最后总攻。同时,又往库页岛上增派了一个人民卫队师。
从十一月到一月这两个月间,第一批量产F…38自动步枪,已经陆续列装到人民卫队手中了。现在往库页岛增派的这个人民卫队师,已经装备了这种新枪。明军统帅部急于要在一场实战中测试这款枪的实际表现,而且最好是一块封闭的战场,确保见识过这款枪的敌军不会跑掉的。而库页岛,恰好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试验场。而且,库页岛战役将得不到空中掩护,山地密林的环境,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型坦克和重炮的使用。可以说,正是一个对轻武器依赖非常大的战场。
1月17日晚上,最后总攻开始了。
明军这次总攻不同于以往,第一没有以大轰炸为前奏,第二也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就是这么静悄悄地,几万人趁着浓雾弥漫的黑夜,谁也不准说话,端着枪偷偷向前摸。
因为是无声前进,所以这次是步兵在前面,坦克和装甲车在后面,防止双方还没接触,就被苏军听到引擎轰鸣声。如果一旦步兵进攻受阻,那么后面的坦克马上就会开上来。
进入了蜂腰部。这里遍地是弹坑,而且都很大。这里正是白天的日军舰炮轰击范围,泥土都被翻了几遍。这里几十公里都属于明军和苏军之间的无人地带,没有侦察兵,也没有地雷。就这样提心吊胆地行进了几个小时,始终没和苏军发生接触。原本预计的“偷渡”,现在成了雪地强行军。明军就靠着两条腿,从17日晚上九点一直行军到18日早晨六点,在蜂腰部的雪地里行走了一夜,行军了将近50公里。这一段蜂腰部,几乎就是这么静悄悄地走过来的!
这滋味儿真不好受。士兵们顶着疲倦强行军,而且还不准抽烟。大家都在盼望干劲和敌军发生接触,赶紧打响了痛快。明军士兵坐惯了车辆行军,现在这样在冰天雪地里一走几十公里,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清晨七点,天色已经蒙蒙亮了。行走在最前头的一个侦察班突然停下,班长扬起了手臂,示意后面弟兄不要做声,就地隐蔽。然后,悄悄端起了手中的自动步枪,眯起一支眼,瞄着前方的黑影。然后一个深呼吸,轻声说道:
“口令?”
对面的几个黑影一动,立刻半伏下身子。紧接着对面一个声音低声喊道:
“别开枪!自己人!”
明军班长心中一沉,又问了一声:
“口令!”
对面依然是这句话:
“别开枪,自己人!”
两次回话,已经听的很清楚了,不但答不出口令,而且舌头还打着卷。明军班长大喊一声:
“开火!”
然后一扣扳机,“啪”的一声爆响,枪口火焰一闪,对面的一个黑影倒下去了。紧接着,身后十支自动步枪同时喷吐火焰,纷纷找目标点射。然后,几颗手榴弹甩了过去,“轰轰轰”几声巨响。
对面冒出来一挺轻机枪,“哒哒哒”地喷射着火舌,子弹擦着明军士兵头皮,“嗖嗖”飞过去。同时,对方也是几颗手榴弹甩过来,巨响声中,明军当即阵亡几人。
交火中,双方的火力和人数都大致清楚了。两边都是一个侦察班,都是十几个人。
明军这边的机枪也开火了,像撕扯麻布一般的噪音充斥整个林子,子弹泼水般的扫过去。对方的苏军轻机枪一只蛋盘只有四十多发子弹,打完就得停火换弹盘。而明军是通用机枪,用的是200发弹链,可以持续供弹。很快,苏军轻机枪就被打哑了。
明军班长高声喊道:
“前进!!!”
一声令下,剩下的十个明军端着自动步枪、提着通用机枪,猫着腰向对面苏军冲过去。几个苏军士兵用步枪打倒了一个明军,然后就被剩下的明军冲到眼前了。
苏军士兵都跳起来,端着步枪刺刀,准备仗着人高马大,开始白刃战。但是眼前几道火舌闪过,剩下的几个苏军士兵也惨叫着栽倒在地,手中的步枪和鲜血一样,落在雪地上。
……
这就算是打响了。循着枪声,双方在附近的几只侦察小分队都在往这边赶,也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交火。很快,小规模的交火连成了一片。双方的整个先头部队撞上了,全线交火展开了。
几分钟后,南边的夜空中闪过一片亮光,片刻后空中的空气嘶叫起来,炮弹嚎叫着在明军阵地上落下。一时间,明军的部队中火光连天,浓烟弥漫。
在七点半到八点的这半小时里,明军的攻势停止了——步兵开始向后撤,而后面的坦克和装甲车开始往前冲。八点钟以后,明军的进攻前锋全部换成了装甲力量。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在树林中拥挤着,喷着青烟往前开。林中的小树被接二连三地撞倒,而苏军在林中的原木地堡、坑道、机枪点,也被坦克洪流接二连三地压过去。
这时候,海上的日军舰队开火了。
也就在此时,明军才迎来了真正的炮击。明军进攻前锋已经和苏军防线撞上了,被炮击的是身后的后续部队。由于浓雾,日军军舰也得不到任何观测报告,就是锁定库页岛蜂腰部地带这个固定区域,反复炮击。但是这个区域长达六十多公里,最窄处也有二十五公里。日军舰队只有两艘战列舰、六艘巡洋舰,剩下的二十多艘驱逐舰的舰炮太小,不够射程。这么几十门重型舰炮虽然威力强大,但是毕竟要炮击的区域太大了。
明军发现日军舰队的炮击程度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松了一口气。拜这场大雾所赐,无论是日军的火炮,还是苏军的火炮,都只能漫无目的地乱轰,无法提供精确的目标坐标。这样就是凭概率了。明军虽然在炮击中很是有一些伤亡,但是毕竟攻势没有被阻挡住。双方交战三个小时后,明军装甲前锋冲破了苏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几公里宽的口子。
第八卷 亚洲大战 第163集 北方新领地
明军一旦突破了蜂腰部防线,接下来就没什么悬念了。从这里到南萨哈林斯克只有100公里,到科尔萨科夫只有140公里。南萨哈林斯克是库页岛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苏联红军的司令部所在地,可称得军的军事中心。而南边40公里外的科尔萨科夫是个军港,称得上是海军的军事中心。
一个人民卫队装甲师一旦在防线上冲开个口子,立刻快速向南挺进。后面跟进的陆军轻装甲师一面跟进,一面不停的向两边扩大缺口。只半天功夫,蜂腰部25公里宽的防线就全线崩溃。
明军统帅部深这时候知速战速决的重要性,命令库页岛军团不顾一切地向南快速挺进,一定要在48小时之内占领科尔萨科夫港。现在考虑的已经不是苏军的问题了,而是日军的威胁。明军统帅部估计,日本应该不能在48小时内作出是否登陆库页岛的决定。即使做的出决定,日军也不可能在48小时内做好准备。而一旦明军占领了科尔萨科夫港,那么日军就很难大规模登上库页岛了。
科尔萨科夫港距离库页岛的最南端还有130公里,而这段距离是没有什么城市,也没什么港口的,明军不会再遇到什么抵抗,可以轻松地走完这最后的130公里。就算日军不用港口登陆,而直接在南方的某处海岸登陆,那么运兵船就不能直接靠岸,这就是一场大型的两栖作战计划,涉及到很多登陆艇、专用装备、还有方方面面的复杂筹备。那么日军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准备好的。等他们准备好,明军早就占领库页岛全境了。
过了蜂腰部,岛的两侧靠近海岸的地方,就有了比较完善的公路,而且离南萨哈林斯克和科尔萨科夫越近,路况越好。明军装甲师就利用这两条公路向南快速挺进,速度提高了几倍。从蜂腰部往南这一路,再没遇到苏军有组织的抵抗。而海上的日军舰队仍在不断炮击,试图阻挡明军的攻势。但是明军进攻得太快了,日军在海上又无法观测坐标,甚至都不清楚战线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哪里是明军,哪里是苏军。
1月19日上午,突破防线仅仅不到30个小时后,明军先头部队就抵达了南萨哈林斯克。这时候苏军的主力要么已经被歼灭在防线附近了,要么已经被打散、远远的落到身后了。现在苏军在南萨哈林斯克已经没什么力量了,仅仅有师部直属部队大约两个营的兵力,在做最后的象征性抵抗。明军留下了一个轻装甲师占领城市、肃清抵抗,剩下的三个师兵分两路,两个师挥师向正南,直扑科尔萨科夫军港,一个师挥师西南,向库页岛的最南端——克里隆角推进。
……
19日黄昏,明军占领了科尔萨科夫军港。但是军港内空空如也,一艘军舰也没有了。只有几座油库和弹药库在熊熊燃烧,黑烟几乎遮住天空。港口的设施也被炸得七零八落,军舰锚地中,几条破烂沉船的桅杆歪斜着露出水面。显然,苏联红海军舰队撤退的时候,把港口破坏了个一干二净,让明军短时间内别打算用这个军港了。
科尔萨科夫并不是一个城市,而就是一个单独的军港。除了港区,周围也就散落着一些居民区,环境并不像南萨哈林斯克那样复杂。明军快速地搜索了一遍军港,发现不但舰队司令机关都撤走了,而且连大部分战斗部队——也就是军舰官兵都跟着舰队撤走了。甚至连司令部机关领导的家属,也随舰队撤走了。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港口后勤部队、码头工人,还有中下层军官的家属。
这些人倒没怎么抵抗,大部分人都顺顺当当投降了。但还有少数忠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试图和明军做最后的周旋,躲在暗处打冷枪,或者藏着手榴弹冲过去同归于尽……这些零星的抵抗,也很快就被肃清了。
明军占领军港后,对俘虏、家属和平民宣读了几项相关的日内瓦和海牙国际公约,告诉他们这些国际公约是如何规定的,以及苏联是如何签署加入的。明军告诉他们,国际公约规定交战军队不得伤害俘虏,不得伤害平民,因为他们都属于“非作战人员”。但是这一定是有前提的,就是“非作战”。如果俘虏们试图逃跑、试图反抗,或者平民们拿起武器参加抵抗,那就不再被视为“非作战人员”了。占领军有权利把他们送军事法庭审判,然后处死。
也就是说,这些国际公约是双向的,不但占领军要遵守,占领区平民和俘虏也要遵守。
但是明军发现,这些苏联军民普遍都没有“国际公约”之类的概念。一说起“国际”、“外国”、“海外”这些词,苏联人总是把它们和“反动”、“邪恶”、“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什么国际公约,无非就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纠结在一起,合伙遏制和包围苏联的阴谋罢了……总之,一切都是外国的错,苏联不可能有错的。就算全世界都“遏制”苏联,那也一定是全世界的错。
当明军告诉他们这些国际公约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内容,特别是告诉他们苏联也是签约成员国后,这些苏联军民都很错愕,似乎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伟大的社…会…主…义苏联,怎么会和万恶的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呢?
但是明军已经很有经验了,知道这种铁闷罐一旦被打破,大量外界信息涌入,这些闷罐子里的人的思想很快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明军仅仅用了36个小时就完成了占领科尔萨科夫港的任务。现在,日军已经完全不可能在库页岛登陆了。10个小时后,明军另一路攻势的先头部队抵达了克里隆角,库页岛的最南端。
三天后,1月22日,南萨哈林斯克城市中的抵抗被彻底扫平了。苏军库页岛部队司令饮弹自杀,其余官兵投降。至此,明军完全占领了库页岛。或者说,收复了被俄国占据了77年的中国库页岛。
明军士兵在攻进苏军司令部、看到苏军司令员的尸体的时候,开始很是不理解。库页岛的苏军又不是没有机会撤退。科尔萨科夫有苏军舰队,还有很多船只,他们完全可以从海路跟随舰队撤离的。
但是后来审问苏军战俘,明军才渐渐弄清了苏军高层指挥官的思路。苏军司令不是不想撤退,而是不敢撤退。斯大林命令红军“以高度的进攻精神消灭侵略军”,虽然这是个很不现实的命令,但没人敢纠正斯大林。实际情况不是苏军能不能消灭明军,而是苏军如何才能自保。这道命令对于前线苏军高层指挥员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他们无论是撤退还是被俘,都将被打上各种政治罪名,家人也会倒霉。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归宿就是“牺牲”。不但能保全自己的政治清白,还能保全家人,让他们成为光荣的烈士遗孤,在今后险恶的国内环境中有了自保的资本。
随着库页岛和鞑靼海峡被明军控制,日本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局势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日本海的北边两个出口,已经不完全在日军手中了。鞑靼海峡这个出口完全控制在明军手里,宗谷海峡这个出口现在是明军和日军共有了。谁也不敢大模大样地从这里进出了。
而且,宗谷海峡最窄处只有42公里,对面就是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