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帝王传奇-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均含,乌力罕在庄园里还好吧?”

“大人,一切安好。”

“恩,切记不能让他逃离。”

“大人放心,均含明白其中轻重,我已经安排吴家一名长老在庄园亲自坐镇。”

“恩,均含办事,老夫放心啊。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二十年前老夫救下你父亲后,你吴家便一直跟随老夫,这些年来忠心耿耿,老夫也是心存感激。”

“大人,均含遵照家父遗命,为大人办事理所当然。”

“只可惜你吴家在江湖上的地位渐渐消退了。”

“大人,江湖险恶,虽说名声不再,但至少这些年来我吴家子弟都能健在,也是托大人之福。”

“唉,人生如梦啊。”

吴均含一阵沉默,为尊父亲遗愿,自己率领吴家守护贾似道已历十多年。只是当年随盂珙大帅帐下听令的贾似道似乎变化太大,和如今的太师完全不像一个人了。当初的吴均含对于父亲的遗愿还颇为赞同,当时的贾似道看上去还是个有理想有抱负之人,不然盂珙临死前也不会推荐其出任京湖制置使,将其当做自己的继任者了。然,现在的贾似道怎么看都是一个只知权力只知享受的“奸相”。

这一切值得吗?

“相爷,廖大人,翁大人到了。”贾宣进屋后发出的声音打断了吴均含的思绪。

“让他们进来吧,均含。”

“大人。”

“均含,以后定期让那乌力罕休书一封,老夫让人送往北面。”

“均含明白。”

“参见太师。”

“恩,两位,坐吧。贾宣,上酒上菜。”

“莹中,商业部之事还是很忙吧。”

“大人,比当初轻松了不少,人员到位后,莹中也不需事事劳心了。”

“恩,好好做,老夫估摸着,商业部尚书一职迟早会是你的。”

廖莹中楞道:“大人,此话怎讲?属下对大人之忠心可是从来没有变过的。”

贾似道笑笑:“今日不说这个,你们怎么看赵禥的行省制?”

翁应龙道:“大人,这不是明摆着吗?陛下借机要重新安排官员之职务,只是如此重大之事却让那政务院牵头,分明就是在削弱中书省的权限。”

“莹中,你说呢?”

“大人,翁大人说得没错。从陛下的一系列措施看,陛下显然是在清洗异己。”

贾似道微一点头:“恩,一朝天子一朝臣,赵禥是想恢复到太祖太宗时期的局面了。”

廖莹中清楚,太祖太宗时期,皇权独大,相权的崛起是从真宗时起,随着后面数任皇帝的软弱,宰相的权力越来越大,并一直延续到理宗时期。

翁应龙,廖莹中相对一视,又看了看漠然的吴均含,也不知道贾似道是何用意,只得默不作声。

“相对于先帝,赵禥强势了太多,盛气凌人之下似是将自己当做唐宗宋祖一般,面对这般情形,我等该如何应对?”

“大人。”廖莹中想了想还是开口道,“属下认为在行省制实施时,多争取些地区,让大人的门生们尽量能够留任,另外借政务院忙于实施行省制时人手不足之机,争取让陈宜中等人进入政务院。”

贾似道:“此法虽然可行,但是我等只能一直这么被动下去吗?”

第202章银庄开业

第202章银庄开业

第202章银庄开业

这一次,廖莹中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大人,恕莹中直言,目前也只能如此了。”

廖莹中心里十分清楚,贾大人能有今日的地位,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来自宋理宗,而当今皇帝和先帝完全是两类人,虽然进入官场的时间不长,聪慧无比的廖莹中却能深深感到,陆秀夫用“神人”来形容皇上,一点也不为过。假以时日,当今皇帝的成就想必当在汉武帝,唐太宗帝之上。

尽管贾似道心里明白自己手下第一谋士廖莹中所言不假,但却是面带不喜,脸色一黑,只是一种无奈之感从心里油然而生。

廖莹中见贾似道不爽,也不敢多言语,低下头来自顾自喝起了闷酒。

贾似道脸色阴沉地端着酒杯,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良久后问道:“陈宜中搬进湖边的大屋了吗?”

廖莹中小声道:“回大人,陈大人已经入住。”

贾似道“恩”了一声,接着又长叹一声,片刻后才道:“来,三位,喝酒吧,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去想其它了。”

“是,大人。”三人齐声道。

酒醉人还是人醉酒,其实又何必分清呢?

咸淳元年八月一号,大宋皇家银庄正式开业。

当然,这时的银庄还远远不能和后世的银行相比,大宋银庄除了取代原官府发行交子会子的权利外,目前就只有小范围的存贷业务和发行银票的职能可以实现。在没有形成全国性密集网点时,普通的存贷业务也只能针对银庄周边的百姓商人。至于银票却能沿用原有宋朝官府负责“银票务”和“钱引务”的机构进行兑换,倒也不受影响。

简单而言,刚刚成立的大宋皇家银庄只有后世央行的发钞功能和古代钱庄开具银票的功能。

在得到我的认可后,银庄将在四年内完成大宋华夏币与现有交子会子铜钱纹银等流通货币的转换,并行三到四年后,在大宋控制的区域内只会保留华夏纸币,作为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

要保证这点,就需要银庄对于各地原有货币职能部门进行改造,让其成为大宋皇家银庄在各地的分支机构,虽然有我的支持,但阮登炳也十分清楚,这同样是项很大的工程,虽然不及行省制复杂,却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所以阮登炳在制定货币管理条列时,充分考虑到这点,最后决定在一年内将银庄的分支开到州府一级,两年内遍及各县城,第三年完成华夏币与其它纸币的兑换,第四年完成华夏币与铜钱,金银的兑换。而民间照旧可以收藏金银,只是不能在市面上以货币方式流通。

由于交子会子的泛滥,民间对于纸币都十分抵触,虽然事先我和阮登炳等人也有所准备,但没想到推广华夏币的困难还是超出了我的预计。

秋高气爽。

虽说依旧天气有些炎热,但比起骄阳如火的夏季已经好了很多,偶尔吹过的微风能够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几个月下来,潜说友对于临安市容的整治已经初见成效。西湖两岸杨柳轻垂,湖水如镜,清澈见底。焕然一新的亭榭楼台点缀着美丽的西湖,与绿荫树丛交相呼应。

按照潜说友的整治步骤,西湖及周边是第一步,然后是临安的主要街道,最后是临安的建筑等。

午后,我带好面具,和方灵,袁棘,萧天等人来到位于临安西湖南面的繁华街道上的皇家银庄。

银庄地处闹市,门前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门左边的墙上有一个巨大的宣传栏,里面张贴着好几张关于银庄介绍的大型海报,下面是数张长桌,十来位银庄的工作人员站在桌旁正在给围观者讲解银庄的功能及介绍大宋华夏纸币,其他三三两两的职员不停地向路人派发着宣传单。

围观的人群一边看,一边也在不停地问这问那。

其中一名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言道:“又是纸币?每次发行时都说得天花乱坠,可没多久就开始贬值,而且还贬得不是一般的厉害,所以说还是白银,铜钱好啊。”

“就是,这华夏币是不是和会子一样,只不过换了个名子又出来了?”另一位青年书生道。

不少人都持有同样的想法,在一旁附和道。

这时,一位站在宣传栏旁边的银庄主管高声说道:“两位兄台,你们有所不知,这华夏币和以前所发行的会子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会贬值的。”

“是吗?只是我不太相信。”中年男子摇摇头道。

这位主管笑道:“这位兄台,容在下慢慢和您解释。兄台,还有这位公子,华夏币和会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华夏币的发行量不是我银庄想发多少就是多少的,而是以我朝黄金白银的贮存量为基准,比如说,我朝现有金银储备一千两,则银庄发行的华夏币金额最多就只能等同于一千两金银的购买力。”

中年男子似是没有听懂,那职员又接着道:“简单而言,假如我朝的金银储备最多可以购买五千石大米,那发行的华夏币面值总额最多也只能购买五千石大米,这样说您明白了吗?”

“恩!”旁边的青年书生道,“我有些明白了,这样就能控制纸币发行的随意性,从而避免纸币的贬值了。”

“这位公子说得没错。”

中年男子道:“如果能做到当然是好事,只不过以往的会子也是由朝廷所发,还不是一样导致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吗?”

“兄台,本银庄自会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如果随意乱发,就会如你所说,和原先的会子一样了。你往上看,我银庄的全名叫做大宋皇家银庄,没错吧?这可是奉皇上御旨所开办的,华夏币的发行数量那是需要经皇上批准才能发行的。”

中年男子稍事思忖道:“但愿吧。”

从中年男子的这句“但愿吧”中,我自然能够听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是很低的,那位主管将我搬了出来,才勉强让中年男子认可。

主管信心十足道:“会的,一定会的。我银庄大掌柜说了,华夏币的发行一定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

“通货膨胀?这是何意?”

“这点我来回答吧。”

“大掌柜,您怎么出来了?”那主管问道。

阮登炳笑笑道:“通货膨胀,是一种发行纸币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并不能代表物价一定会上涨,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这阮登炳,学得倒也很快。”我暗道。

“比如,这临安城里只有一千石大米,按每石五百文计,价值五十万文,城里百姓持有的纸币超过了五十万,就有可能引起米价上涨,因为一千石大米总能卖出,反之,就有可能使得米价下跌。所以,纸币的发行必须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才能保证纸币的稳定性。这一点我在这里再次向大家保证,我大宋华夏币绝对不会同于会子交子,因为华夏币的发行数量是建立在我朝金银储备的基准上,就连当今皇上也说过,华夏币的发行制度任何人不得违背。皇上高瞻远瞩,专门成立皇家银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朝之物价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阮登炳对于货币的知识大都是学自我这里,我本身就是一知半解,阮登炳的解释听上去挺像那回事的,只是我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是仅知皮毛,虽然银庄中有不少这个时代之金融方面的人才,但对于货币理论的研究却还是远远不够。用来忽弄下人是绰绰有余的,但要弄明白其中的真谛,却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这其中少不了要交学费,只是这个学费是一定要交的,也应该交的。

第203章蒙古南侵?

第203章蒙古南侵?

第203章蒙古南侵?

自我登基以来,朝会的内容形式逐渐固定。所有朝臣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首先是皇上发布指令和做出训示,然后是大臣上奏本或者由皇上询问各部门的最新状况,最后是皇上召集少数大臣或者部门单独开会。

“众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各位爱卿,你们都学习过我朝《官员行事准则》了吧。此准则为试行版,并已经在福建路首先开始执行,诸位看完后对此准则有何建议可于本月之内向政务院赵顺孙赵爱卿反应或者直接上奏于朕,正式文本将在本月底发布,并于下月初一正式在我朝境内实施。”

我看了看默不作声的朝臣,接着说道:“规范官员的行为规则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一环,也是我朝反腐倡廉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各位,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朝廷,代表着我大宋王朝,甚至还能代表朕,在我朝百姓眼中,你们的诚信就是官府,是朝廷,也是朕的诚信。朕希望你们都能为朕争光,而不是抹黑。朕说过,反腐之事是我朝一件长期的事务,无论多么艰难,朕都会坚持下去,朕也希望你们大家能够好好配合,千万不要存有侥幸之想,更不要去挑战朕的耐性。”

“陛下,臣坚决支持。”叶梦鼎出班应承道,“反腐非一日之功,但却是攸关我朝命运之大事。”

“恩,关于反腐之事,朕会时常说,甚至天天讲,你们也需要时刻在心里提醒自己,告诫自己,千万莫要以身试法。朕给机会让你们做出选择,在下月初正式实行官员准则前,你们都有权利选择是留下或是离开。各位监察御史,在监察公署遍及全国前,你们的主要任务要转移到反腐之事上来。”

“是,臣等遵旨。”几名监察御史同声应道。

“各位爱卿,朕曾经说过,清官不一定是好官,要作为一名好官,前提就必须保持自身的清廉。在目前的状况下,朕首先需要的是清官,朕必须要让天下百姓重新树立起对我朝官府的信心,否则任何政策,哪怕是行之有效的政策也会遭到百姓的抵触,认为其中有蹊跷。只有让百姓保持和朝廷一心,才能使我朝的各项指令能够顺利贯彻下去,才能有效地保证执行到位。当然,又清又好的官员朕自是最欢迎了,这也是今后朕挑选,升迁官员的唯一标准。”

我停了停道:“各位爱卿,有本请上奏。”

“陛下,老臣有本启奏。”最近甚少主动说话的贾似道首先奏道。

“师臣,请讲。”

贾似道起身言道:“陛下,自本月起,政务院将对我朝行政区域进行变革,老臣以为政务院所建时日尚短,而文天祥文大人,陆秀夫陆大人,赵顺孙赵大人又身兼它职,尽管有中书省,户部,吏部等部门从旁协助,但人手依旧显得捉襟见拙,因此老臣建议扩充政务院,以便使得行省制的实施能够顺利进行。”

我点点头道:“恩,师臣此言甚合朕意,准奏。师臣,你有何人选推荐?”

“陛下,臣以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朝中选拔优秀官员,加入政务院,臣推举留梦炎,陈宜中两位大人。第二,陛下可在民间选拔。”

我一下没有反应过来:“民间?”

宋朝时期的官员大都是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也有不少是恩荫入仕者,但是直接从民间选取官员的做法却是很少的,何况还是类似政务院这种朝廷重要部门。

“正是。昔日先帝在时,崇尚理学,陛下何不在民间寻访理学大家张九成、朱熹、陆九渊等人的后代入朝为官?一来这些前辈的后人大都饱读诗书,有此能力;二来也能让天下尽知陛下求贤若渴之心。”

贾似道知道赵禥自幼时便在理宗的熏陶下学习理学,所以才有此提议。不过,贾似道当然不知道我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赵禥太子了。

朝中理学人士众多,如何基,江万里等都是理学名家,如果能寻访到那些理学前辈名家的后人入朝为官,也能代表我对这派官员的肯定和重视。

“师臣,这第二点建议朕准奏,此事交由户部立即办理。至于第一点,朕也准奏,只是还会仔细考量下,师臣所推荐之人朕更会优先考虑,待朕思索几日,再予以答复。”

“是,陛下深思乃应该的。”

“恩,师臣请坐。”

“谢陛下。”

贾似道推荐的留梦炎,陈宜中都曾经在宋度宗死后相继为相,只是在我的记忆中,这两人的人品都不是很好。其余朝臣中还有王爚,吴坚,章鉴等人也担任过末代宰相。这些人中,我除了知道王爚为人清修刚劲外,对于其他几人也没什么印象。不过既然能拜相入阁,想必多少也是有些能力吧。

“陛下,臣马廷鸾有本启奏。”

“爱卿请讲。”

“陛下,按我朝礼制,陛下登基半年后,对于皇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