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诩洒然一笑。“万事都瞒不过马先生。不过,马先生对南方诸蛮可有了解?”

马华颇为遗憾地摇摇头道。“不甚了解,不过若此人来汴京别有所图的话,可能公子要想从他嘴里知道些东西,有些不太容易。”

王诩却不以为然道,“这就要看匡尚能从怀远驿带回来什么了。”

不多久,大夫便从房间里出来了,满面疲惫的神色看得出来十分尽力,挎着一个木箱走到马华身边嘱咐些休息饮食方面的禁忌,便由马华恭送着,离开了枣花小院。

王诩随即吩咐农文前去依照大夫的嘱咐买些滋补的食物和药材,农文前脚刚走,马华后脚便带着匡尚回到了院子。

“公子放心吧,大夫说了,那番人体质本就结识,而且头部和腹部中了两刀,虽然刀深,但是不太致命,用些大补的药材,把气血补回来,就会没事。”马华补充道。

王诩点点头,忽然又对那姓边的老者感了兴趣,既然番人还未醒,他就先邀着匡尚和马华去前厅坐着品茶。

三人在前厅坐定之后,待下人上了茶,王诩才开口道问道,“马先生,那大夫是何来历?”

“此人乃是一鬼奇之才。”马华似乎也上了兴趣,放下茶杯别有意味地笑道。

“何谈鬼奇之才?”王诩追问。

“医者皆为仁心,但术不同而。此人号虫草先生。一般世俗大夫皆用药材、针灸。但此人却不同,乃是用毒!”

王诩细嚼着马华的话,用毒的救命的人他在电视剧上见过,在现实生活中倒还真没见过,不过他似乎也听说过蜂毒乃是一味很名贵的药材,价格不菲,疗效甚佳,不知算不算得上是这一类的。

马华见王诩投来询问的神色,要是颇为无奈地摇摇头,“马某亦是没有见过其施术手法,但是其手段功效堪称一绝却是毋庸置疑的。”

王诩想来那边大夫奇怪的脸庞估计就是常年用毒造成的后果,“如此神人岂不是京城闻名,此次还多亏马先生出面,否则定然是请不来此人的。”

马华忽然大笑着摇头道,“公子有所不知啊,此人虽身怀神技,但却是位隐世高人,高官厚禄,美女钱财皆不入目。马某能识得此人,还算是机缘巧合。”说着,马华停顿了下来,似乎在回忆着什么,“算起来应该是十六年前的事了吧,那时还是神宗元丰四年,边帅王韶在庆州击溃西贼,收复两千多里的土地,此战又名熙河之战。当时马某正在秦凤路的秦州做些买卖,随着边军的胜利凯旋,来到秦州的自然还有不少的流民难民。”

听到此处王诩忍不住插嘴问道,“既然是我大宋军队获胜,那么西夏人理当为战俘,为何还有流民和难民之说?”

“公子久居南方,对西北边军不甚了解也是常事,西北边境诸族庞杂,不仅西贼一伙,南边有吐蕃的诸部,北边辽人虎视眈眈,西贼内部常年处于外戚干政和强族觊觎的混乱局面,所以形式很是复杂。往往大宋与西贼一战下来,多多少少的会牵扯进或是依附与我大宋的部族,或是依附与西贼的部族。这些个部族在边境寻找生存空间极为不易,受到战争的冲击往往又是最大。所以,大战之后,总会出现一些流民。”

王诩似乎听明白了马华的话,蹙眉问道,“马先生此言即是虫草先生乃是西北吐蕃人?”

对于王诩的反应力和领悟力马华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了,点头道,“公子所言确实,虫草先生应该是吐蕃诸部之人。”

王诩微微颔首,如此一个奇才他可不能浪费了,而且此人既来自西北边境,那么对于西北纷繁的少数民族情况以及西北的地理水纹应该很是了解,若果能纳为己用的话……“邵牧臆测,马先生可是对其有过恩惠?”

马华随即反应过来王诩的意图,无奈地摇头苦笑道,“有些个恩惠,但是不足以令他为公子所用。”

对于马华的洞察力,王诩也同样不是第一次领教了,“此人无欲无求?”说实在的,在王诩这个受现代高等教育的人脑袋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无神论的唯物体系,他觉得即便是修道求佛之人,也是有**的。只是不同于凡人,信佛者修来世,求来世,亦是一种**和索求。信道者修命,炼丹渴望长生不老,白日飞升更是一种**。**乃是推动人类进步和改变的源动力,他不信世间无欲无求了无牵挂的人。

马华忽然一脸肃然,盯着王诩道,“此人非但是无欲无求,而是大欲大求。”

“望马先生指教。”王诩对于人才的渴望不是一般的强烈,古时候的民间有许多人才,很多人的发明和创造都能堪称世界之最,甚至能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没有被发现,被重用,只能遗落在世间,实在是社会乃至历史的遗憾。

“复族!”

“复族?马先生是说,他不仅想要回到故乡,还想要开拓一片地给予他的族人?”王诩觉得回到故乡倒是简单,但是想要裂土分疆,实属痴人说梦,无论是他族人曾经的土地在宋朝的控制下还是在西夏的控制下,两国的统治者都是不可能归还的。

马华进一步解释道,“具体他所言,他的族人曾经生活在河湟地界,乃是依附于唃厮啰的众多吐蕃部族之一,但是英宗治平二年,唃厮啰死后,他的三个儿子拥兵自立,相互攻伐,战火不断,很多部族不得不选择其中之一为依附。而由于唃厮啰在位之时,奉行联宋抗夏的政策,所以靠近我大宋的部族纷纷倒向了我大宋,但是宋夏战争一起,河湟地区又出于战争的前沿,这些小部族自然就成了战争的最先受害者。”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理人

马华知道夏淮去了西北边境,但是不知道还为王诩担负勘察地理的任务,他为王诩能拥有如此长远的目光感到甚是欣慰,“如今河湟之地还处于吐蕃诸部的控制之下,大宋没有能力收复,西贼也没有能力做到。而虫草先生当年所在的部族即是依附了我大宋的部族之一,所以……”马华将后面的话留给了王诩。

王诩细细想了想,猛然明白过来,即便是为虫草先生的族人复族,甚至是为更多的吐蕃小部族复族,给他们一片丰饶的土地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他们能奉大宋的正朔,接受大宋的管理和教化。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只要他们捧起了书本。接受了儒家思想,学习汉语汉字,久而久之的同化之后,他们和宋人又有什么差别,回想起千年之后的政府的民族政策,王诩似乎有了些感悟。

“邵牧明白马先生的意思,只是问题有二。”

马华好整以暇地坐直道。“公子请问。”

“虫草先生的族人尚在与否?”王诩在想,若是部族只有不足百人,那么能利用的价值就相当小了,若是一个大部族,能够依附北宋,并且获得北宋的支持。获得土地,那么无论是作为前哨兵还是作为宣传民族政策的榜样,都是较小部族有更大的功效和影响。

“马某离开秦州之时,其部族足有三千余人,很多青壮都成为了我大宋的蕃兵。想来现在在我朝的庇护之下,繁衍生息人口应该是有所增加了。”

看来这部族也还算是个较为不错的部族,王诩重重地叹了口气,看着门外欲来还去的春色。“西北边境情况纷繁复杂。风云多变,不知何时我王诩才能登上朝堂一展我心中之愿。”

“这个问题只能由公子自己回答。不过想来省试阅卷已经快要有结果了,以公子之才,定然能高中,即便不能留京为官,外放地方,不出年余,有一番作为也能很快入登入庙堂,一展心中之宏图。”马华对王诩的信心随着王诩创造出的种种奇迹倍增。

而王诩自己也明白,此次科举定然高中,他在进京的途中也同过陈卯等人了解到,进士科一途,乃是为官升迁最快的途径。(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哎,资历经历都需慢慢磨砺,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王诩安定下浮躁的心。

一直坐在一旁莫不啃声的匡尚听完马华和王诩二人的毫不避讳的对话,心里的惊诧更胜一筹,他被马华选中跟王诩之前,就从马华那里知道了王诩的大致经历,以及他所拥有的堪称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他却没想到王诩还有意于仕途,而且志不在小,二人所谈论之事皆是关乎社稷兴亡的天大事,如果不是之前对王诩的实力有所了解,匡尚一定认为二人是在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本来,他从报社出来,马华就许给他十倍月钱,如今他看到了王诩不可限量的未来,更加地笃定了跟定此人的信心。

“匡尚,怀远驿有什么消息?”马华这才记得着匡尚去打听的事。

匡尚从方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据怀远驿的驿丞说,他不认识受伤的那个番人,但是袭击的两人正是大理国的来使。”目的的使节为何在别国的土地上节外生枝,其中定有隐情。

“你还打听到了什么。”王诩追问道。

匡尚思忖片刻继续道,“大理的使节此番前来还有想做生意的目的。”

匡尚的这番话实属一句废话,来汴京成的外国使节,没有一个不揣着贸易的目的来的,每次载着满满的进贡而来,又载着满满的货物而去。

“做生意……匡尚,你继续去怀远驿,打听大理使节究竟想要买些什么,另外,给驿丞使些钱财,对大理使节的生意,尽力接过来,我们来做。”王诩进一步吩咐道。

“是,小的这就去。”匡尚起身正准备离开,马华又告诉了他支取钱财的地方和方法,匡尚这才离开。

“公子是想一石二鸟?”

“此番马先生却是走了眼。”王诩笑着摇手指道,“一箭三雕,其一摸清刺杀番人的大理使节的底细,进而从番人嘴里得到更多南疆的消息。其二不仅要承接和大理使节的贸易,更要承接和我大宋有往来的所有番邦使节的贸易,我们要的不仅是钱,还有消息,准确地说是关于这些番邦情报。其三京城十三行虽然我们已经得其二,但是毕竟所涉领域有限,能够拓展开当然是最好。”

“公子高瞻远瞩。”

“以后和大理使节的生意往来还得劳烦马先生了。”王诩拱拱手道,马华于他来说已经不能算是助手了,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许正像是他和任吉的关系那般,无法离开彼此了。

想起了任家兄弟,王诩又是一阵头疼,他记得好像任家兄弟邀请他去城外的寒山赏梅的时间就是这几天了吧。

王诩看着庭院里的光秃秃的树干,腊梅已落,不知山上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第一百三十七章 阅卷

当然享乐归享乐,他虽有自己的喜好,却是对今次的大比暗含的阳谋是知道得一清二楚,评卷的时候也是跟着蔡京亦步亦趋。

陈瓘倒是没甚大的不适还乐在其中,刘拯为了仕途也能忍得下来,但就是苦了蔡京这个附庸风雅,日子过得跟艺术品一样的人。

手巾粗糙,刷牙用的是青盐,就连洗脸洗手的水时不时都是半热不冷的。

哎,好在这不是人过的日子已经快了,只剩最后一摞试卷了。蔡京自我安慰,强打起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好像至今都还没见着王诩的卷子,他给的答案他心里自然是有数的,而王诩此等聪明之人,绝不会不安答案来答,反而抒发自己的见解,要真是这样,那还真是他蔡元长看错人,看走眼了。

几位点检试卷们先批改的便是第一场的大经义三道和《论语》一道的试题,而后便是第二场的中经义三道和《孟子》义一道的试题,这两场的试题都是有有标准答案可言的,其实实际上也就是和元佑年间策试的墨义帖经相仿,因为点检试卷官们有正确的答案,所以两场的试卷批改,也就只用耗费眼里,却不用费神。所花的时间也不甚太多,一个时辰就能改去五六十份试卷,平均一个点检试卷官三百多份试卷两天就能批改完成。但这还不算,每人改完之后,还得花上一天时间相互交换试卷,检查其他人批改的是否有误。

仅此两场试卷的评阅下来,一下刷掉的考生就能达三四千人。除非是第三场的试论一首和第四场的子史实物策二道实在是出色得让人难以释卷,否则是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性的。

待两场试卷改完。就只剩一千份不到的卷子送到考试和覆考官那里。这两个过程,主要是针对第三场的试论一首和第四场子史时务策二道的评阅,加上之前的点检试卷,若是两次评分的结果相差不大,那么试卷就可以通过,若是相差太多,则直接呈交主考官。所以。第三场试卷的评卷既要耗费脑力,还要与之前的评分相互对比,是耗时很长的一个过程。

在覆考官们完成他第三场的阅卷之后,他们便将几百份的试卷送到了陈瓘、刘拯和蔡京手里。这些试卷中,有些是有争议而无法最终判定的,剩下的就是连闯三关。等待着三人最后敲定的进士。而这其中,进士科的进士选取则是重中之重。

蔡京、陈瓘和刘拯各怀心思地开始翻阅着送来的考卷,阅卷厅里三人默不作声,只剩下沙沙沙地翻阅试卷的声音。

过了几个时辰,刘拯的目光忽然停在了一份试卷上,忍不住“咦”地一声,“蔡承旨,此卷前两场全竟然对。无一纰漏且无杂讳。而且……”

还未等刘拯说完,蔡京即刻走了过来。接过了试卷一看,一颗久悬的心这才骤然放了下来,脸上依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神色,淡淡地说道,“前两场全中也无甚稀奇吧,还得看看后两场的策论才能有所定论。”一双深沉的狐狸老眼却瞟着刘拯。

“这个…”刘拯还未会过意来,迟迟不知该如何作答,其实在他心中,眼前的这份卷子,前两场的试题已经是答得完美无瑕,几百份试卷里算是首屈一指,但是难就难在后面的两场策论上。第三场策论的题目用的是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为题,当初定下此题的意图有二,其一就是让陈瓘在取士的时候犯下错误,取那些思想保守,不赞成变法和新党的学生,这样章惇和蔡卞就有借口打压陈瓘。其二便是借此机会清扫不攒成变法和新党的学生,就此将他们全部拙落,同时更深层的目的是要将《资治通鉴》束之高阁,让其永远无法见天日,不能再祸害天下学子。由于《资治通鉴》有神宗皇帝的圣序,所以新党之人一直对其束手无策,但是眼下的科举就是最好的机会。

陈瓘闻言亦是放下了手中的试卷,出于爱才之心,凑了过来,他始终谨小慎微,此刻亦是如此,略一浏览了一遍此考生的试卷,便知其是新党忠实的簇拥,“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此考生逆而推之,虽有悖常理,但是观点新颖,阐述明确,旁征博引,借刘禅之亡证不恶亦亡,引武媚之篡说行极却无反。言辞之中尽透锐意变革之意,真可是好得很呐。”

早在他三人一起在国子监监考之时,蔡京就明白过来这陈瓘不是个只会读书的老实人,自家兄弟给他下的套,他当然不会伸着脖子往里面钻。所以,对于陈瓘这番几乎能算是吹捧新党政策的言论,蔡京也一点都不感到意外,而且对于陈瓘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表面上的虚与应付,他都乐得接受,因为这张试卷正是他要找的——王诩的答卷。

刘拯可没有蔡京那般的洞察力,他哪想得到老狐狸蔡京为了自己收拢人才,丰满羽翼,连自家兄弟都算计进去了,一瞅陈瓘居然一反常态地出言赞赏变革言论,而不是他自己设想的陈瓘会大肆地批评,他有些懵,“陈同知,此考生曲解原意,你为何……”

陈瓘在心中冷笑,这刘拯也算是进士出身,硬拉他入套的这一手也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