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皇商-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诩终于弄明白了心头的疑惑,经夏彦这么一说,他对票号的推广更加有信心了,百姓喜欢小平钱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其轻便易带,:“铜钱笨拙,若是少带些上路,还显不出其缺点,一旦上了几贯之后,就很是不便。所以,我们这次推广票号不仅要面向大商贾,还有普通的百姓,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票号带来的便利。”

顿了顿,王诩又道:“在四个城门口和码头再开设五间小些的钱庄,让商贾百姓,进城便能钱换票,出城就能票换钱。”

听王诩说完,夏彦眼前一亮,随即问道:“那该如何取利?”

“毫厘不取。”

夏彦已经听过王诩太多的震撼之语,是故这次也没有太过惊讶:“邵牧的意思是?”

“票号的流通,本就能带来无形的利益。”

“无形的利益?”

“对。方便百姓商贾此为一也,其二便是聚财以散。”作为科班出身的他,完全明白银行的获利模式,也完全知道纸票子是不值钱的,只有作为储备金的铜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夏彦有些明白地点了点头道:“邵牧以为印多大的额度比较好?”

“以一贯起印吧。”王诩估摸着一贯铜钱的重量。

“印出之后,如何让百姓和商贾知晓此事,又来用我们的票号呢?而且若时间拖得太久,保不住黄家和其他商人也会照着我们的做。”夏彦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这个不难。我们的票号有水印做保障,有很好的安全性,不会被仿造,这是其他商人们难以做到的。至于说让百姓和商人们知晓,那就更简单了。用报纸就能办到,只要堂兄印出足够的票号,我便会着朱桂留下一整张报纸版面,来写这个事,并且交给百姓和商人如何识别水印。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嗯…至于印多少的问题,就由大哥你来拿主意了。”

夏彦没想到报纸还能有如此之功效,不得不佩服王诩的卓识远见。

“哦,对了,我记得大哥说过,东南向来缺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作为富家子弟的王诩虽然不能体会,但是夏彦有此一说,必有他的道理。而且,若东南真的缺钱,那么针对相应的弊病,就能推行更有效的经商策略。

夏彦没想到王诩会忽然问道这个问题,笑着答道:“其因有四。铜钱外流是其一,我大宋铜钱铸造精良,历久弥新,不易折损。所以高丽、倭国、辽国、西夏、吐蕃、大理都用的是我大宋的铜钱。虽我大宋有明律,不许铜钱外流,但一枚铜钱流向海外,其利有甚者能达十倍之多,所以许多商人甘冒奇险,贩运铜钱出海。其二乃是用钱铸器,好的铜钱被收集起来,铸成铜器出售,获利三倍有余,此项亦是被律例不容,但风险不及贩钱出海,所以,很多百姓都愿意用钱铸器。第三,乃是私铸铜钱,一文官造的精良铜钱入炉重铸,能获三至四文劣质铜钱。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铜钱滞留不行。东南商贾入中粮草之后,便从京中取了茶引或飞钱回来换取茶叶或铜钱。但是地方官吏不愿意支出铜钱,所以往往愿意给商人们茶叶,而所给茶叶利益厚于飞钱。因为茶课一项,乃属于朝廷,而地方所储铜钱属于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商人们就更愿意要茶引,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茶、盐两引的流通乃至泛滥,而铜钱却始终处在一个地方,没有流动开。”

经夏彦一说,王诩便明白了七七八八。看来茶引和盐引在北宋就应该充当了纸币或是有价证券的作用,只是制度上还没有完善,这样一来,朝廷为获得利,势必滥发茶引和盐引,就会导致两引贬值,最终还是会伤及朝廷财政。

“入中粮草和茶引盐引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王诩想要弄个明白。

“这个为兄也不甚清楚,不过夏淮回来了,他经常跟着船进京,他对此很是明白。至于交引嘛,还是得去找任远,交引铺是他在照看。”

夏彦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王诩的变化,虽说经刘权一事之后,任远嘴上没有那么诋毁王诩了,但是夏彦知道他心里还是不服。

“明天先见见夏淮吧,至于任远那边。过些时日再说……我亦知道叔父有自己的立场,所以,这些日子我不便去拜望叔父,还望大哥替我向叔父请一声安。”

夏彦对于王诩的明理很是感动:“为兄一定会尽全力劝服任远的,爹那边我会带到的。”

虽然王诩很是不喜欢任远,但是夏陆一心想保他,王诩也无可奈何。现在正是要丰满羽翼的时候,所以,只能结友,不能树敌。

第五十六章 初见夏淮

刚送走夏彦,姜麽便来请王诩道:”老爷,夫人请你去后院一趟。““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王诩收敛心神,去到了后院,刚一进后院,便见空出的土地上架设着纺车。

“官人,你来看,丁花姐姐纺出的棉线。”冉儿兴高采烈地将手中的棉线递到王诩面前。

王诩接过,摸了摸说道:“这棉线还真是柔软细滑。”

“诶,王公子不知,这是我从崖州带来的木棉纺织成的,品质还不算好。要是你们中原的木棉纺织而成,那品质会更好的。”苗阖上前说道。

“可惜已经过了木棉播种的季节了。”王诩有些惋惜道。

苗阖见状,赶紧支招:“公子莫要灰心,我听丁公子说了,你们中原地区不也是有种植木棉的农户吗?现在正是秋季,赶上收成的时候,种不出来可以买啊。”

王诩没想到这苗阖出的主意倒还真是不错,他当然明白苗阖是为了要做事立功,好让自己能继续留在杭州,就算不能留下,也能赚些钱回去。而王诩也正想试一试棉纺织机能够带来怎样的效果,同时,他夫妻二人住在自己后院,毕竟不妥,也可以趁此机会给二人重新安排一个住处。

“苗兄的提议甚是不错,但是不知丁强能不能识得木棉的好坏。”王诩道出自己的疑虑。

“王公子忘了苗某我就是种木棉的了吗?我可以和丁公子一起去啊。”苗阖毛遂自荐道。

“嗯,那好。你且先收拾一番,我去将丁强唤来,你二人乘陈家的船,去南边买木棉。”王诩说完,便放下棉线匆匆地出了后院,找来了丁强。

而急于建功的苗阖也简单地收拾了行囊来到了前厅,王诩写好了一封信,递给丁强道:“你持此信去找夏彦公子,让他支些钱给你。尽量多地收些木棉回来。”

“是,小的明白了。”丁强接过信,正要离开。又被王诩喊了回来:“等等,有多少买多少回来。”

丁强点点头,领着苗阖便出了门。

安排好了诸多事宜,王诩想想也是该去见见夏家的另外两个人了。由于将丁强和石勇都派了出去,所以第二天王诩就雇了一个马车夫,径直朝着钱庄驶去,在夏彦的安排下,王诩在聚客楼里见到了夏淮。很像单岩的年轻人,朴实的穿着,常年经历风霜历练后变得粗糙的皮肤,一双灵动有神,机敏中带着一丝诡诈的眼神。圆圆的脸蛋,短粗而浓密的眉毛将夏淮衬托得异常精神。

由于赶着去督印和安排票号的事宜,夏彦提前就离开了,留下了王诩和夏淮二人。

“少爷…听大哥说,您找我有事?”耐不住性子的夏淮眼睛在王诩身上一溜,开口问道。

“没事就不能找你?还有,以后便叫我堂兄吧。我管你大哥也是这样叫的。”王诩笑着说道。

夏淮听王诩如是一说,原本有些紧绷的身体顿时放松了下来,“以前听说你很难相处,现在一看,你也挺好的。”

“哈哈”王诩一笑,给夏淮倒了一杯茶道:“听说你负责入中粮草的事情?”

“嗯,爹说我性子好动又贪玩,所以就让我出去走走,就常年跟着入中的船到处跑。”夏淮倒是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少…堂兄也对入中感兴趣吗?”

王诩摇头笑着道:“我只是想问问,好奇而已。”

夏淮听王诩一说,顿时眼睛放光道:“堂兄也爱听人说故事?”

王诩不禁失笑,没想到夏淮和单岩两人不仅气质相似,而且爱好也差不多。想来常年走南闯北和商旅打交道的人,可能都有这种喜好打听风俗怪异之事的爱好吧。

“算是吧,我不仅喜欢听,也能讲很多奇怪的故事。”王诩投其所好道。

“真的吗?”

“嗯。”

夏淮想了想又说道:“我给堂兄讲入中粮草的事,堂兄给我讲奇怪的故事。”

“一言为定。”

夏淮面上一喜,即刻说道:“入中粮草就是咱们把东南的粮食和束草运到北方或者西边的州军去,然后在边境地区请了盐引换了盐,然后运输到京城去卖。或是在京城请了茶引,回到东南来换取茶叶然后再卖出去。一般载着粮草的船纲出去后,都会载满货物回来卖。”

听着夏淮简单的解释,王诩初步明白了所谓入中一事,便是朝廷用一些禁止自由贸易的东西作为奖励,刺激商人们将粮草运往边境。目的就再明显不过,便是维持军需开销,抵御北方的契丹人和西边的西夏人。

“入中的商人很多吗?能够得到的利益很大?”

夏淮摇着圆圆的脑袋,然后又点点头道:“入中的商人不多,不是豪商巨贾根本雇不起船入中,而且一路过税和住税就要交很多。但是利益却是很大很大的。”

“能具体说说?”

夏淮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道:“我只负责跟船和点货,一般茶引和盐引都是交给任远的。”

“嗯”王诩心想,以夏淮的个性的确不适合做生意,看来任远是绕不过的坎,必须要面对。

似乎看出了王诩对自己的答案并不满意,夏淮急急地说道:“堂兄,我不擅长说做买卖方面的事,我给你说说我到过一些地方的事。我保证堂兄绝对没有听过。”

“说来听听。”王诩倒是想知道行商们的一些关于契丹人和西夏人的见闻。

见事有转机,夏淮笑着说道:“先说大理和交趾,大理人的刀很好,他们也卖沉香、玛瑙、琉璃、象牙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战马。但是战马一般是朝廷买,商人们是不许买的。他们最喜欢茶叶和酒,一般都是有多少他们就会买多少。挨着他们的交趾也差不多吧,但是交趾人喜欢带环子,环子上一般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

夏淮舔了舔嘴唇说道:“我见过最富的交趾人环子上镶的是猫儿眼睛,是一种玉石,光焰动人,像正的猫儿眼睛一样。交趾人说,那东西能抵得上一百两黄金。”

王诩听得暗自咋舌,一颗猫眼石居然能抵得上那么多钱,而夏淮口中的环子应该就是戒子的意思了。

“堂兄,你知道他们的宝石是哪来的吗?”夏淮见王诩似乎对刚才的那件事不甚惊讶,于是又抛出个秘密。

王诩摇头,一脸好奇地看着夏淮。夏淮等的便是这个表情,于是说道:“在大理国背后的丛山峻岭里,有一个叫蒲甘的国家,他们国家的深处遍地都是宝石的矿,有的甚至是在地面上,挖都不用去挖。”

蒲甘王诩不知道在哪,但是大理他知道在什么地方。凭借着基础的地理知识,王诩判断夏淮口中的蒲甘应该就是缅甸。若真是缅甸的话,夏淮的话十有八九就是真的。

“那为何商人们不前去开采?”

夏淮露出一副遗憾的表情道:“不是他们不想,那地方全是丛林灌木,瘴气弥漫,进去了就出不来。连蒲甘也少有人能去。”

王诩亦是有些遗憾地摇摇头,夏淮的话让他想起了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事,那个时候的军队过野人山都是噩梦,何况是现在。面对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王诩目前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说说西夏。”

“嘿嘿,西夏去得少,到处都是沙尘,倒是北边去得多些。”夏淮摸着脑袋道。

“就讲讲辽国。”

夏淮接着道:“我们和辽国在边境开有榷场,一般是在那里做生意,中原的商人很少去,大多是边境的商人们在那里做买卖。辽国人也喜欢酒和茶叶。还有丝绸和瓷器,我们和辽国很多年没有打仗了,那些边境上的辽国人有些也穿得和我们一样,也喜欢穿丝绸,家里也摆放着瓷器。至于卖给我们的东西嘛,一般都是毛皮、人参、药材、北珠还有战马。辽国的战马比大理的可要好多了,但是还是不如女真人的。”

“女真人?”王诩听到这三个字陡然一凛,作为后世之人,他对北宋的灭亡再清楚不过。史书上对女真人的评语至今在他脑海记忆犹新: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悬崖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嗯,是啊。”夏淮还道是王诩被他的故事吸引了,摆出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

“女真人的马容易买到吗?”

夏淮摇摇头道:“女真人需要长期给辽国进贡,还有面对南方的高丽国的侵扰,他们产马量本来就少,能拿出来交换的自然就少。而且一般辽人也不会让他们和我们宋人直接做买卖的。”

说完,夏淮又补充道:“边境上的马匹的买卖都是官府的事,我们想买也是不能买的。”

王诩知道夏淮这话倒也是大实话,想来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以两千五百人起兵,最终推翻了疆域广阔的辽国,实在是冷兵器史上的奇迹,当然也可以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女真人人丁单薄马匹不盛的尴尬。

“你见过女真人?”王诩还想打听到更多有关于女真人的消息。

“见过一些,但是不多。辽国人要欺负他们,所以虽然想来榷场和我们做买卖,但是也很少有人来。”夏淮说着,眼咕噜一转,又想到一件事,兴冲冲地说道:“堂兄知道银牌天使吗?”

“天使?银牌?”王诩很难想象这种词语会出现在古代。

“嘿嘿,堂兄不知道吧。所谓银牌天使呢,就是辽国派去女真部落的官老爷,他们就叫银牌天使。他们每次去女真人的地盘,就要勒索财物,要女真人贡献美丽的女子,他们称为,打女真。”夏淮摇头晃脑地说道。

“对了,北珠和海东青就是辽国人从女真人那里弄来的,我还见过呢。”

王诩不解地问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嘿嘿,难道堂兄忘了,我最喜欢听故事了吗?到了那些地方,我就和行商们一起住,一起吃,听他们讲故事。而且我还会说一些契丹话。”夏淮不无骄傲地说道。

夏淮一说完,便嘻笑着看着王诩,王诩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思量了片刻,便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讲给了他听。

第五十七章 工学院

考虑到丁强和苗阖如果带着棉花回来,棉纺织就要尽快地开始,王诩开始思量要做好准备了。第一步,便是纺织机的生产。他头脑里首先想到的地方就是书院。

王诩将纺织机拆成几个部件,着人用木箱分别装订,然后随他一起来到了书院。

在马华的精心建设和打理下,书院一派鸟语花香,木郁葱葱。穿行其间的读书声仿佛让王诩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久闻王公子大名,如今方能一见,实是史某荣幸啊。”

还站在门口看着欣赏着自己提的横匾浅草书院四个大字的王诩,顺着声音看去,不由得一惊,随即有些尴尬地迎了上去,拱手道:“史知州严重了,能见史知州实乃邵牧之幸。”

站在不远处的老人缓缓走了过来,此人正是被下诏致仕的前任知杭州史高儒。

“前事乃是邵牧之错,年少轻狂,还望史知州勿要见怪才是。”王诩急忙为自己之前拒绝史高儒的宴请赔罪道,来之前,他便听朱桂说了,马华给书院安排了一个贤能的大儒,没想到竟然是史高儒。王诩向来很是相信马华的识人眼光,所以此次再见,他不想因为自己之前的事让史高儒心头有所介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