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张辽新传-第5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三国志·武帝纪》)

公元190年春末,各路联军陆续抵达前线,但都没有率先进攻的意思。袁绍、孙坚等人的部队远来疲惫,需要休整,还可以理解;但刘岱、张邈等人在酸枣驻扎了二、三个月,虽然人数众多,却各自为政,整日相互请客吃饭,不思进取。曹操见再这样下去,会坐吃山空,十分焦虑,于是对刘岱、张邈等人说:“我等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经聚集起来,各位怎么又开始迟疑!如果董卓死守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即便行为再残暴,仍然足以制造祸害。现在,董贼胆敢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这是老天要灭亡他的时候啊,我们一战便可平定天下。”诸侯仍然没有响应的意思,但同意让曹操等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带领本部为前锋,率先出击。

曹操急于立功,于是和夏侯惇、曹洪等人带领自己从陈留和谯县募集的5千兵西进,计划攻占军事要地成皋。卫兹觉得这点兵实在太少,又四处活动,终于向张邈借来3千人。另外,鲍信、鲍韬兄弟也率部出发,与曹操、卫兹组成了酸枣方面军的先遣部队。

由曹操、卫兹、鲍信、鲍韬指挥的这支先遣部队到底有多少人,是个疑问。按照此前的史料记载,曹操与卫兹募兵5千,卫兹又借兵3千,鲍信、鲍韬募步兵2万,骑兵7百,这些人此前未有损伤,所以合起来应有28700人之多。然而,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一文中,却说当时仅有数千人参战。大概曹操指的只是自己的部下,没有包括卫兹、鲍信、鲍韬的部队。因此,酸枣方面军先遣部队应当有2万余人,相当于一个军,鲍信为军长,曹操、卫兹、鲍韬为师长。无论从将领的素质,还是从士兵的战斗力来说,这支部队都是酸枣全军中最强的。如果他们首战获胜,联军自然会跟进;但如果他们失利,联军便只能转攻为守了。

先遣军进至荥阳东郊,渡过汴水(也就是联通鸿沟与黄河的汴渠),在西岸与徐荣率领的董卓东路军相遇,内战就此爆发。与董卓的西凉兵相比,联军的数量和装备都不占优势,又缺乏军事经验,所以很快就陷入被动,但仍然苦战不退。傍晚时分,卫兹与鲍韬阵亡,曹操与鲍信都受了伤,曹操的战马也被射死。曹洪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让他赶紧逃命,曹操不肯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没有您!”于是保护曹操与鲍信趁夜撤到汴水,坐船逃走。徐荣本来计划继续进攻酸枣,但见联军的抵抗如此顽强,认为酸枣还不易攻取,于是引兵回洛阳去了。从这个角度看,汴水之败,卫兹与鲍韬之死,展示了反董联军的战斗意志,保护了酸枣大本营的安全,对于战争的全局并非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这场惨败为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阅历。10年之后,他将与袁绍的大军在汴水流域的这块伤心地上对峙,史称官渡之战。曹操虽然2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却没有在这同一块战场上失败2次。

曹操与鲍信怀着悲痛与失落的心情逃回酸枣,见诸侯联军仍然在饮酒作乐。曹操大怒,批评他们,并且说:“各位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就让袁勃海(袁绍)率河内兵马渡河攻孟津,酸枣诸将占领成皋和敖仓,攻取轘辕、太谷二关,控制天险,再让袁将军(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渡过丹水,攻入武关,威胁三辅。这以后,我们都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多设疑兵,示董卓集团以天下形势,他们很快就会分崩离析。现在各位却迟疑不进,令天下人失望,我曹操为你们感到羞耻!”刘岱、张邈等人还是不能采纳。

曹操的这段话,说明他当时还相当缺乏军事头脑,难怪会惨败给徐荣。汴水之战已经把联军缺乏战斗力的缺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如果袁绍面对董卓军主力,强行渡河攻孟津,可以肯定,很难有一个人能够活着回来。曹操、鲍信等人以相对精锐的部队攻打成皋,却连成皋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便溃败在汴水,反而寄希望于其他没有军事经验的将领,带着新兵去攻占成皋、敖仓、轘辕、太谷等众多要塞,然后再“高垒深壁,挂免战牌”,岂不是痴人说梦?只怕仍然连一座要塞都打不下来,最终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各路诸侯为保存自身实力、维护自身利益起见,肯定不会采纳曹操这种高风险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从战前的兵力部署看来,这显然也正是袁绍和袁术的作战计划,曹操并没说出什么新东西。曹操不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军事天才,他此后的用兵如神,都是靠不断积累战争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而来的,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

看到酸枣方面军已经不可能有所作为,曹操于是与夏侯惇、曹洪等人返回故乡谯县,然后去扬州募兵。曹洪家资富庶,驰名江淮流域,所以首先率家兵千余人到扬州庐江郡见陈温。陈温是袁绍的汝南老乡,赞成袁绍的事业,又与曹洪颇有交情,于是欣然调给曹洪上等甲兵二千人。曹洪又渡江到丹杨郡,太守周昕命弟弟周昂(又名周喁)征调二千余人,与曹洪一同北上,和曹操在沛国南部的龙亢县(今安徽省龙亢镇)会师,总兵力应当不下6千人。由此可知,曹操自己并未去过扬州。见了援军,曹操大喜,任周昂为军师。周家是会稽郡的豪强,势力广布于扬州,周昕又是陈蕃的学生,无疑也属于党人,所以袁绍和曹操都重用周昂。周昕忠于袁绍的事业,后来又陆续发兵万余人助袁绍和曹操征伐,终于因此被袁术和孙策杀害。

虽然重用周昂,但曹操却难以讨得扬州兵的欢心。抵达龙亢之后,扬州士卒不服豫州的水土,联合叛乱,夜间烧曹操帐。曹操、周昂、曹洪等人率领5百余名忠诚的部下拼死冲出军营,逆浍河而上,经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跑到谯县北方的建平。在故乡又招募了几百人之后,曹操一行便带着这千余名士兵北上渡河,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没想到,他在那里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

抵达河内郡之后,袁绍得到了2个令他悲痛不已,但应当也在意料之中的消息:董卓杀死了汉少帝和袁绍在长安的全部亲属。后一个消息只能加深袁绍、袁术对董卓的仇恨,并增强他们的号召力,但前一个消息却使他们身陷困境。其实,联军一组建,董卓就必然要杀少帝,这并不难预测。但就像张勋正要率辫子兵搞复辟,而溥仪却突然去世了一样,袁绍号召大家帮助复辟的汉少帝现在已死,这种处境实在有些尴尬。身为联军统帅,袁绍现在必须向天下明确宣示:在战胜董卓之后,他是继续辅佐汉献帝,还是另作打算?如果继续辅佐汉献帝,那么现在继续讨伐董卓又有何必要?

接下来,袁绍便接连做了二件相互矛盾、隐患无穷的事,而这正是董卓乐于见到的。

首先,袁绍、韩馥在漳水河岸上会合冀州十郡太守、国相,聚众十余万,号称百万,一同歃血结盟,义正词严地立誓道:

“贼臣董卓乘着汉室衰微之机,倚仗自己强大的兵力,占领帝城,祸乱朝廷,毒杀何太后,残害弘农王,绑架年幼的皇帝,迁往秦地。他又斩戮忠良,焚烧宫室,奸污宫女,发掘皇陵,其罪恶祸及鬼神,皇天、后土都遭到了侮辱,但神祗的怨恨与百姓的悲愤却都无处可以控诉。如今,我等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云集于此,都决心要奉辞伐罪,代表上天消灭这个贼臣。我等结盟之后,都要不惜生命,全力以赴,歼灭凶丑,尔后共同辅佐王室,翼戴天子。如果有人敢违背盟约,愿神明降大祸于他,毁灭他的军队,断绝他的子孙!”

如果这篇誓词的内容是真实的话,那么它末尾的诅咒仿佛也真的应验了:袁绍与韩馥此后没有致力于“翼戴天子”,结果终于像他们自我诅咒的那样,破家亡身。造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是,袁绍以往一向宣称:献帝不是灵帝的儿子,不是刘家的种,不配当汉朝皇帝,又与董卓沾亲带故,理应被废黜。大丈夫说过的话驷马难追,必须算数。但当时联军成员中的主流思想仍是反董卓不反献帝,袁绍虽然身为盟主,但为了避免联盟分裂,只好在誓词中加上拥戴献帝的内容。毕竟,等到消灭董卓之后,再废掉献帝也不迟。

不过,如果袁绍承认献帝的合法性,董卓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占有了压倒性的政治优势。所以在漳水之盟后不久,经过反复考虑,袁绍便和韩馥等人想出了一个新方案,以便同董卓及献帝的长安朝廷对抗。现在少帝已死,灵帝没有了男性后代,献帝是非法的,所以他们可以在皇室中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来继承皇位。此类事情在以前发生过许多次,例如在公元前180年吕太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宣称当朝皇帝刘弘不是惠帝之子,将其杀死,然后拥立代王刘恒继位,是为汉文帝。参照这个案例,袁绍便与韩馥等人合谋,打算拥立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袁绍选择刘虞,肯定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首先,刘虞是袁绍的老同事,以前共同为何进效力,又共同策划消灭宦官,情投意合;其次,此时袁绍已经再婚,他的后妻姓刘,而前妻李氏则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许早就去世了。前往河北并再婚,袁绍与光武帝刘秀在创业初期的这2件事上出奇地相似,其中必然暗藏玄机。可惜有关袁绍私生活的资料太少,不便臆测。但以袁家一贯的婚姻策略看,不是“海内知名”的豪门英才,根本没有结亲的资格,而与袁绍联姻之后,这个家族的成员应当也会在袁绍集团内占有显赫的位置。公元190年后,与袁绍关系密切的刘姓男子有4人:刘虞、刘岱、刘表、刘备。刘备肯定不会是袁绍的姻亲,从刘表后来给袁谭、袁尚写的信来看,他与袁绍也无联姻关系,那么袁绍的后妻刘氏就很可能是刘虞或刘岱的家人了。

刘虞是汉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刘强本为光武帝太子,但在其母郭皇后被废后也遭废黜,改封东海王。刘岱则只能算作汉高祖刘邦的直系后裔,因为他的祖先——刘邦的儿子齐悼惠王刘肥是刘邦的第一个儿子,又是刘邦年轻时背着妻子吕雉与一个姓曹的女子幽会所产的私生子,生前地位低下,其后代也从未登上过帝位。所以,刘肥和刘强可以说是同病相怜。按《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初平年间(也就是袁绍起兵反董卓时),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和亲”的意思是通婚,袁绍让妻子儿女到刘岱处居住,显然是把刘岱当作家里人看待了。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袁绍的后妻刘氏是兖州刺史刘岱的姐妹或女儿,因此刘岱会带头帮袁绍组织反董卓联军。袁绍要另立皇帝,推举老同事刘虞而不举亲家刘岱,自有避嫌之意。笔者怀疑,早在刘虞出镇幽州、袁绍劝何进杀宦官时,这个秘密计划便已经拟好了。

袁绍的家庭

袁逢

袁成—————————————————————————

↓↙↓↓↘

袁氏∞高躬袁基李膺……→李氏∞袁绍∞刘氏←……刘岱袁术袁氏∞杨彪

↓|↙↓↓↘↙↘↘

高干(过继)……→袁谭袁熙袁尚袁氏∞蹋顿袁曜袁氏∞孙权杨修

在拥立新君之前,制造舆论当然是必要的。按照史籍中的说法,赞成袁绍这一计划的似乎只有韩馥,而包括刘虞本人和袁术、曹操在内的众多人士都激烈反对,此事于是不了了之。其实,如此大事不可能那么简单。

首先,韩馥给袁术等人写信,再次宣称献帝不是灵帝之子,诸侯应当仿效陈平、周勃,废杀伪帝,迎立明君。刘虞的功德品行天下无双,为其他皇室成员所不及。光武帝刘秀的第5世祖是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刘秀后来以大司马领河北军政,以此平定天下;刘虞的第5世祖是光武帝之子东海恭王刘强,如今刘虞也以大司马领幽州牧,仿佛光武帝再世,逢5必兴,我等理应拥戴。同时,有关刘虞将会当皇帝的图谶、符瑞也层出不穷,济阴人王定就献给袁绍一枚玉印,上面刻着“虞为天子”的字样。总之,一切都按照王莽、刘秀以前当皇帝的程序,照葫芦画瓢,充斥着腐朽的迷信色彩。

对于袁绍、韩馥宣传的这一套理论,袁术丝毫不接受。他虽然也和其他袁家成员一样迷信,但只迷信对自己有利的预言,比如可以与他的字“公路”互训的“代汉者当涂高”。刘虞如果立为皇帝,功劳算不到他袁术的头上,便宜全让袁绍占了,这种理论可不能信。袁绍于是又亲自给袁术写信说:“我和韩馥拥立刘虞,是为了共建永世之道,让海内见再兴之主。现在西边的那个小皇帝没有刘家血统,公卿以下都媚事董卓,怎能信任?我们就该守住地险,卡断其经济来源,由他们死在那里面。东方圣君一立,太平时代便可立即降临,你还疑惑什么?我们全家遇害,不想想伍子胥的故事,怎能再事奉仇人?违天不祥,希望你再仔细考虑一下。”

袁术回信说:“圣主虽然年幼,却聪明睿智,具备周成王的品德。贼臣董卓趁乱进京,胁迫大臣,只不过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小挫折罢了,很快就会复兴。我袁家祖祖辈辈秉承忠义,太傅心地善良,虽知董卓必为祸害,但是出于对皇上的忠心,不忍离去。现在我家遭遇灭门惨祸,幸好有远近亲友豪杰踊跃相助,不乘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想着另立皇帝,这种话我不想听。你说皇上‘没有刘家血统’,不是诬陷吗?又说‘我们全家遇害,不想想伍子胥的故事,怎能再事奉仇人?’这不是和董卓所想所作的一模一样吗?全心为国的忠臣,怎能做出这等事?国君和上天一样,你难道可以拿上天当仇人吗?我一颗赤心,志在消灭董卓,不懂别的大道理。”从此,袁绍与袁术兄弟绝交。

尽管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袁绍与韩馥还是自称大将军(同时出现二位大将军史无前例,很可能是韩馥称大将军,袁绍仍称车骑将军),以便让自己主持废立之事合法化,随后派使者去见刘虞,请他即皇帝位。刘虞坚决不答应,还说宁可去投奔匈奴,此事于是暂且搁置。不过,公孙瓒等人后来屡次以此事批评刘虞,说明刘虞未必真的不想当皇帝,只是看支持自己即位的人不多,暂时还没有胆量而已。随后,刘虞派从事田畴等人前往长安,向献帝宣誓效忠,并请朝廷东归,希望借此洗刷自己的谋逆之名。田畴、公孙瓒等人都表示反对,田畴又劝刘虞先取公孙瓒,以求巩固自身势力范围,而不是与董卓集团搞好关系,刘虞却不听。

在反对袁绍、韩馥拥立刘虞为帝的人物中,据说还有曹操。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袁绍曾经获得一枚玉印,给曹操看,曹操表面上笑,心中反感。此事非常可能是真的,而且此玉印大概就是济阴人王定献上的那枚“虞为天子”玉印。王沈的《魏书》则说,曹操此时当场发言,公然反对袁绍的计划。不过,按照这部史书的说法,曹魏的全体君臣都是圣人,曹操更是战无不胜,算无遗策,永远英明,永远正义,永远忠于汉室。这样的史书并非完全不能信,但总得提防它歪曲事实。实际上,凡是早年的曹操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